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8.《道德经的现实意义》——理想之国,安居乐业(第八十章)

198.《道德经的现实意义》——理想之国,安居乐业(第八十章)

【原文分析】:

本章文字常用,道理浅显,文理通顺,是老子对当时社会不满而说的反话,也可以说是治国之道。 “小国寡民”,是老子对大国称霸的反对。“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是对先进技术和工器具的厌烦。“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则是对民众频繁迁徙的困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是对长途跋涉往来的厌倦。“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则是对战争和武器的批判。“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活动的讨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社会交往烦琐的反感。当然,也是不现实的。

【现实意义】:

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可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意思是国家小,人口少,春播秋收,原始耕作就能够自给自足。即使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工器具也不需要使用,因为够吃、够喝、够穿、够用了,安居乐业,自然满足,不需要过多囤积,也不需要过分地发展。

“什伯之器”古今学者有不同理解:

王弼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说人民有好工具而不用,证明物资丰富,不愁吃穿。

南怀瑾说:“大家虽有最好的物质文明,但是重视的更是精神文化,并不太重视物质方面的文明。”

陈鼓应今译:“即使有十倍百倍人工的器械却并不使用”。

刘笑敢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 “什伯之器”应该理解为“十倍、百倍于人之器”, “即是对先进技术及器具的厌烦” 。

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即使有先进的工器具也不需要使用。因为国家小,区域就小,活动范围也小,再好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多大意义;国家小人口少,地广人稀,随意、低能、简单地生产就能自给自足,也不需要先进的生产工具。人民能够自然而然,不受任何干扰地生产生活。

什,读shí,它的本义是数词十。

伯,读bǎi,数目,百的意思。

器,即各种工器具。“什伯之器”就是先进的很多的工器具。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是老子理想的,但不现实的观念。工器具的使用,特别是先进的工器具,能大大地提高人们的生产力,所获得的物品就多,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人口的增加,物资的需求,解决温饱必须得提高生产力,发展科技是重要手段。有先进工具却不使用,社会不能进步,而人类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善于使用工具。老子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因为,工器具越先进,生产越发达,自然环境就破坏越厉害,争名夺利越激烈。这又是老子不愿意看到的现实社会。

老子还认为“小国寡民”可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为何?,先搞清楚“使”,“重死”和“徙”的意思。

使,本义是命令。这里为即使。

重死,就是珍重生命,远离死亡。

徙,本义是迁移。常与背井离乡,远走他乡有关。

这一句的翻译应该是:即使民众珍重生命也不会远走他乡。为什么?国家小了,地盘窄了,诱惑没了,安心种好自己的田地就行了。以限制民众的欲望,清静自然,安居乐业。

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却恰恰相反,有大量的民众东西南北地迁徙。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二是天灾人祸的逼迫。如过去山东一带的“闯关东”、山西一带的“走西口”和福建、广东的“下南洋”,就是大量的人口迁徙。

附: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新译】:

封国要小,人口不多。即使有很多先进的工器具也不需要使用。使民众珍重生命不要远走他乡。虽有车船,无人乘坐;虽有铠甲兵器,没有地方陈列、使用。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以自己有的食物为甘甜,以自己穿的服装为美丽,以自己的住房为安稳,以本地的风俗为快乐。邻国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可以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会往来干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 第八十章
第80章 小国寡民
[转载]了空居士道德经讲义(第八十章)
【《道德经》说家风】问孩子一个问题:丢100元钱,愿意花300元打车找回来吗?
《道德经》79-81
《道德经》第80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