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跨越中华五千年的纹饰及其意义

跨越中华五千年的纹饰及其意义

锻彰趣义
英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哈登在《艺术的进化》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任何地方人类的心智都习惯于一定的地方图案、造型、结构。这些都跟家庭和宗教的神圣联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儿时的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深深印在个人的脑海中。新图案不被人欣赏,它们得不到人们的赞同,引不起联想,就像不服水土的植物一样,就会销声匿迹。”而与此同时,任何图案、造型、结构也必经历一个类似生物进化的开端、发展、稳定、衰落的过程。

要说到这一文化上的进化过程,怕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鲜明而生动的例子,毕竟历五千年而文化不中落的国家也仅此一个。就举服饰史上一个小例子就能说明问题,有一种纹饰的图案和结构,以及背后的象征意义历经五千年,其演化过程颇可一观,那就是榺。
“榺”字念作“胜”,事实上,在很多时候,两字是共通的。《说文解字注》是这么解释的:机持经者。三仓曰。经所居、机榺也。淮南泛论训曰。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胜者、榺之假借字。戴胜之鸟首有横文似榺。故郑云织?之鸟。小雅云。杼轴其空。榺卽轴也。谓之轴者、如车轴也。俗作柚。谓之榺者、胜其任也。任正者也。从木。声。诗证切。六部。按集韵引广雅。谓之榺。

也就是说,所谓榺,是织机的一关键部件经线轴两端的转盘。这种转盘如今在农村的织锦人家还经常可以见到,一般做成十字形或者八角形,而在中原地区(如河南安阳),这个部件还被称为胜或榺,而这种转盘上固定用来当做经轴两端挡板和扳手的十字形木片叫做榺花或羊角。这个部件的作用是织工转动它以使经线收紧或放松,以此方便织工穿梭以用纬线勾勒纹饰。
这个部件并非某个天才灵光乍现的杰作,其作用和名称都颇为古老。古老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追溯至新石器石器。据考古资料来看,在旧石器时期的漫长岁月里,先民们的衣服材料主要是树叶和兽皮,直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发现了蚕和蚕丝,以及葛草纤维和麻纤维,才逐渐有了“手纺指翻”的衣裳。但加工这些纤维有些麻烦,因为纤维纠结在一起很难分开,要不也不会有“一团乱麻”的说法。于是在劳动和实践中,先民们渐渐发明了纺轮。

最早的纺轮是石制,中间掏出一个洞来,用于插入木杆。一团纤维挑出线头来系在木杆上段,用手用力转动纺轮,让它自然下落,利用它的质量和转动,让纤维散开,再拧成线,绕在木杆上,这就是最早的线了。先民配合自己灵巧的双手,完成了至今为止现代纺纱工艺用喷气、气流还是环锭纺纱来完成的五大运动:喂给、牵伸、加捻、卷取、成形。
后来烧陶技术进步,开始出现陶制纺轮,就有了装饰纺轮的可能,这装饰的花纹就是榺纹,也是后来榺这个字最初的意义。从江苏武进潘家塘遗址出土的陶纺轮上,还可以看到更为精细的图形,年代比河姆渡稍晚,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这种花纹的地理分布从我国东南延伸到东北地区。

而据考古发现,聚落内性别分工的逐渐形成也大约就是这个时候。以仰韶-龙山文化为历史分期,在此时的聚落中出现了基于性别分工的半族,相对于最早纵横排布的两排房屋的居住格局,此时的聚落中出现了从中间分开,房屋排布被分为四瓣的情况,这意味着最早的群婚制——一群人是另一群人的丈夫或妻子逐渐转变为族内婚——一个半族是另一个半族的丈夫或妻子,乃至最终发展为族外婚。如今在山东很多地区,嫁娶依然是在村落与村落间完成的,姑娘嫁出去就要迁居到丈夫所在的村落里,这种跨村落的族外婚制就颇具古风。

这种纺轮后来被移植到最原始的织机——腰机上,被正式定名为榺,而由于社会内性别分工的固定,男耕女织在长江、淮水一带和黄河、渭河一带的社会组织中逐渐形成,榺也就成了女性性别和社会责任的象征物。大抵先民在认识世界时,总是将某项发明或某项神圣的能力归结到一个具体的形象上,因此尧就成为日神,舜成为农神(一说为伏羲),燧人(或帝喾)成为火神。那纺织是否有神呢?当然也有。

《山海经》述西王母故事有“蓬发戴胜”、“梯几而戴胜”、“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注曰:胜,玉榺也。据《淮南子·汜论》“机杼胜复”可知胜就是榺。可知西王母的形象来源大概来自于传说中教导先民蚕桑之术的黄帝元妃嫘祖,或许就是嫘祖的神格化。而榺脱离开实用被赋予美学意义,大约是在汉朝。沂南汉墓出土西王母画像上可以看到,西王母头上戴的就是榺,而北齐时孝子棺线刻孝子董永故事中,织女手里拿的也是榺,这是为了明确其身份。



唐朝是我国首饰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很多饰品都是在此时被发扬光大的,比如耳珠、花钿、步摇、翠微、訇叶还有华胜。这华胜的胜,正是来自于榺。华胜诞生于汉朝,《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颜师古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华胜在唐朝的众多首饰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和习俗有关。每到清明踏青之时,帝都长安的贵族少女们总要用金箔剪成华胜戴在头上,谁的华胜美,手艺高,自然会赢得不错的回头率。
戴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唐朝诗人王建有一首《戴胜词》,是这样的:“戴胜谁与尔为名,木中作窠墙上鸣。声声催我急种谷,
人家向田不归宿。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
可怜白鹭满绿池,不如戴胜知天时。”
这其中的戴胜典故出自《文选·张衡》:“戴胜愸其既欢兮,又诮余之行迟。”据李善注为:“戴胜,谓西王母也。”而这里面提到的鸟,就是戴胜鸟。这种鸟头上有横纹,就像戴了胜一样,故此名之。

此外,剪金为胜还在另一个重要节日发挥作用,那就是正月七日。这一天是女娲造人纪念日,女娲信仰在唐朝时达到高峰,尤其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据《列子·汤问》注:“女娲氏是古天子,‘风’姓。”又是古天子中唯一可能为女性的,因此此时还专有女娲贡,取其祥瑞以谄媚于上。当然此说当不得真,赵翼就撰专文驳斥女娲是女性这一说法。在这一天,将金箔剪作人形互相馈赠,是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这种金箔也叫作胜,大约这种小人的形状也近似十字形吧。

现如今,这种习俗依然广泛存在于中原地区的农村,华胜演变成了花胜,人胜变得更具人形,在正月初七,村里的女性们互相交换胜,讨个好彩头。榺穿越五千年演变至今,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嫦娥的原型是谁?她为何要奔月?原因是什么?
山海经不是中国神话,而是描述一个失落的文明!专家:可能是真的
在黄河出生之前(五千年的点滴)
良渚玉器 “玉” ──见五千年文明之光
良渚遗址申遗成功 | 从良渚玉琮中认识五千年前的权力与信仰
纹饰等同文字之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纹饰工艺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