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所理解的东垣学术思想(二)
明医公开课第37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刘平  
编辑/邓爽  校对/吴彦刚

导读:暨上期刘平老师所写有关东垣思想的文章,本期推送第二部分。一边治疗、一边开阔思路、一边总结,刘平老师勤于研究记录,持笔之下好文妙出,请看刘老师对于《脾胃论》中几段《内经》经文的理解。

二、《脾胃论》中几段《内经》经文的理解

《脾胃论·卷上》中第一节《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东垣论述道:
“《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

此处“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中之“阴”者,指内伤,是与外感相对而言的。所谓“饮食”是指饮食的过饥过饱,“居处”是指起居的冷热失调。“阴阳喜怒”是指过激的情志对身体的损伤。这是论述内伤发病的一般原因。

“又云”处,东垣继续引用内经原文,论述他所强调的内伤的病理机制。所谓的“阴虚”,自然是指精血津液的亏损。但是此处的“阴虚”,与伤于热邪导致的“阴虚”有所区别。“有所劳倦,形气衰少”是形成此处“阴虚”的原因。劳倦伤脾,脾虚所以“形气衰少”,其原因在于“谷气不盛”。因此东垣所论的“阴虚”是因为损伤脾胃,化源不足,从而导致精血津液的亏损,这与后世温病学所论的伤于热邪导致的“阴虚”是有本质的区别,名称虽然一样,但是形成机理有别。“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是论述的内热的形成机理,也就是东垣所谓“阴火”的形成机理。

这段话的意思即:营出中焦,脾虚所以营气亏少,导致不能输精于脾。而心受气于脾,脾又散精于肺,所以上焦宗气不足,而肺也不能肃降,津液不能下达,所以胃气不通。胃中营气虚而生热,热气熏灼胸中,不能上下流畅,所以感到内热。东垣所论的“阴火”,即气虚所生之热,刘炳凡老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虚导致的相火离位,二是气虚所生的郁热。前者为虚热,后者为实热。个人体会刘炳凡老对“阴火”的认识比较好理解,临床上也比较好把握。

《脾胃论·卷上》中第一节《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东垣还有一段论述: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阳分奇,阴分偶。)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素问·经脉别论》里的这段经文,讲的是食物代谢的生理过程,是东垣治法的理论根据。翻译为现代汉语,大意是:食物吃进胃中,经过脾机运化而散布精气到肝,由肝到筋;食物进入胃中,经脾机运化把精微输送到心,由心入脉,由脉流经;全身经脉的气血会归于肺;肺聚百脉,输布到体表的皮毛;当血流到经脉,输入到六腑。此处东垣所引,以“行气于腑”终止,而《素问·经脉别论》中此段话,在“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之后,还有“腑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样才是《内经》里完整地论述食物代谢的生理过程。东垣认为到“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其义已达,故未完整引用。但我们要完整理解东垣的思想,当参看《内经》中这段完整的论述。其中“行气于腑”一句中的“腑”,王冰注解、林亿补注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解释为“谓气之所聚处也,是谓气海,在两乳间,名曰膻中也” ,刘炳凡老的《<脾胃论>注释》从此观点。而张志聪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在注释“毛脉合精,”一句中指出:“经云:‘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夫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者,血气相合也。六腑为阳,故先受气。”张氏所注“行气于腑”之“腑”,明显是按“六腑”来理解的。但是结合后面“腑精神明,流于四脏”来看,按张氏的理解,明显要合理一些。张氏在“腑精神明,流于四脏”下注解道:“‘腑精神明’者,六腑之津液相成,而神乃自生也。谷气入胃,淫精于脉,乃传之肺,肺气散精,行气于腑,腑精留于四脏,以养五脏之气,故曰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此处引两家之注解,是为了说明,食物的代谢过程,一是散肝淫精,二是归心淫脉,然后由脉而肺,由肺而皮毛,由皮毛而六腑,由六腑而五脏。从这样的生理过程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东垣处方中用风药的意义了,从第一个途径看,因风先入肝,所以风药顺肝之性,利于饮食代谢之后,精微物质散于肝,淫于精。从第二个途径看,风药在由肺而皮毛这个阶段,起着宣肺、开腠理,输精于皮毛的作用,只有这个中间环节完成得好,才能由六腑而五脏,完成食物营养完整的代谢过程。当然人在生理状态下,这个过程是畅通无阻的,一旦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之后,脾胃功能一低下,这两个生理过程,就不能顺利完成,导致的结果就是五脏六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

根据东垣对这段经文的理解,东垣创制的治法就是:以辛温之风药滋肝胆升发之用,并以甘温补脾之品接住,大发散于皮毛与九窍,而后从皮毛而归于六腑、五脏,使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顺利完成。期间如有阴火存在者,离位的相火以甘温药治疗,郁热以甘寒、苦寒之品降泻。这个治法,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补脾胃”、“升阳”、“泻阴火”。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专主调理脾胃,不用风药之升发,能不能解决内伤脾胃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疾病。答案是有一部分能解决,有一部分仍不能解决。这正如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从这一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东垣之前的很多调理脾胃的处方,之所以“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是因为未能注意到由脾胃而导致的各脏腑虚损,即“六气不足”,另外也未能注意到《内经》所强调的“升降浮沉法”。从东垣所列其“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之方来看,除了黄芪建中汤稍可向上向外,其余的多是降下之剂。东垣在这些既往的成就基础上,结合《内经》与自己的临床体会,发明了风药升发的意义,不仅是东垣处方构成的元素之一,也是我们今天广泛使用风药的理论依据之一。

最后需要提及一下,东垣此段最末有“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一句,是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反复提及与佐证的观点,即内伤之病,多可以从脾胃论治,这在卷上第一节《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也是反复论证的。不再赘述,从东垣之学,这是基本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疟痿咳病第六
医学真传 清 高秉钧
本病论四十七
补气药
气机升降的圈圈理论(黄元御)
百脉一宗,悉至其病:关于百合证心肺阴虚病机的临证应用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