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古今之辨


作者/鹏上鹤          

编校/卫城


古人云:“伤寒钤百病”,说明《伤寒论》对人体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关于“伤寒”的含义从古至今,各医家多有阐发,有以“伤寒”专指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单一“寒气”者,即狭义伤寒;有以“伤寒”统指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气者,即广义伤寒,莫衷一是。

 

关于“伤寒”之论散见于《内经》诸多篇章,统而言之,多是以冬时触冒寒邪,即发者为伤寒,不即发发者随时迁移,至春发者为温病,至夏发者为热病,至长夏发者为湿病,至秋发者为燥病。突出寒邪在六淫致病中的首发性的同时也说明六淫致病本一气所为的特点。

 

如“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今之热病皆伤寒之类”、“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等等。说明《内经》关于六淫致病多是从一气周流运行的角度进行阐释的,这也正是后人关于“伤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的肇始之端。但个人而言,狭义伤寒的观点更能体现仲景伤寒思想且有利于对伤寒六经理论进行研究和开发。纵观历史,古人对“伤寒”的认识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再由广义到狭义,最后脱却伤寒,明晰伤寒、温病之辨,并创立新法另立学派的过程。兹引用古人文献一二,以证“伤寒”认识的发展脉络。

 

(一)早在巢元方时期,对“伤寒”的认识多以狭义伤寒立论:

 

“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夫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诸病源候论》

 

(二)宋代刘守真则认为六气致病实为寒邪一气顺时感传而得,即突出了六气皆伤寒的广义特点:

   

“仲景直言伤寒者,言外伤之寒邪也,以分风寒暑湿之所伤,主疗不同。故只言伤寒而不通言热病也。其寒邪为害至大,故一切内外所伤俱为受汗之热病者,通谓之伤寒也。一名大病者,皆以为害之大也。又春曰温病,夏曰热病,秋曰湿病,冬曰伤寒者,是随四时天气春温夏热秋湿冬寒为名,以明四时病之微甚及主疗消息稍有不等,大而言之则一也。”——《伤寒直格方》

 

且宋代的庞安时同样认为六气致病实为寒邪一气顺时感传即发而得,同时也强调了寒温虽为一气,但疾病表现特点不同,治疗上要区别对待的观点:

 

“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伤寒总病论》

 

(三)到了元朝的王安道则强调研究《伤寒》当以研究仲景所以立法之意为首务的思想,并重点指出“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从而告诫人们伤寒温病要区别对待,不可混淆治疗:

   

“读仲景之书,当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知其书足以为万世法,而后人莫能加、莫能外矣;苟不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疑信相杂.未免通此而碍被也。”

 

“今人虽以治伤寒法治温暑,亦不过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犹六书假借,虽移易无穷,终非造字之初意。夫仲景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故可借焉以为他病用。虽然,岂特可借以治温暑而已,凡杂病之治,莫不可借也。今人因伤寒治法可借以治温暑,遂谓其法通为伤寒、温暑设。吁!此非识流而昧原者钦?”——《医经溯洄集》

   

(四)明朝吴有性发前人之未发,始明确指出伤寒与温病的不同,并著《瘟疫论》专门论述之:

   

“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误作伤寒治之多死。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大抵谓伤寒自毫窍而入,中于脉络,由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

 

(五)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在充分继承前人观点的同时,以三焦辩证为理论框架,系统地论述了温邪致病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从而使温病学成为专门的学派从伤寒中完全脱却出来。但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提到:“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并进一步指出:“《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此段文字说明吴鞠通才是仲景伤寒理论的真正发扬者,正因为其所创立的温病学说才使得我们能从另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认识仲景伤寒思想。从而启示我们对待学问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活水不断,才能常清如许的道理。

     

另外广义伤寒观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伤寒论》对一切外感病的诊疗均有指导意义,从而使人们错认为只要安心于《伤寒论》,认真研读伤寒条文,就能得到治疗一切外感病的启发。由此则将人们的认识拘禁到了《伤寒论》里,时间愈长,视野愈窄最后进入欲弃之而不忍,欲用之而无门的两难境地。

 

《伤寒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群方之祖”,之所以能够“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对各种疾病均能够探得本源,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是因为《伤寒论》什么都治,而是因为《伤寒论》中所体现的六经理论对阐释事物机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学习《伤寒》条文更多的是在继承仲景的治病经验,经验本身就具有一脉相承性,《温病条辨》虽然脱却了《伤寒》蓝本,但其所用之方就有很多是从伤寒方中化裁而来,且《伤寒》之方据考证也多是从伊尹《汤液经》继承而来;研究《伤寒》六经理论则是在探寻仲景“所以立法之意”,则是在挖掘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有清楚地了解普遍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个体差异,这个过程则需要斟古酌今,开拓创新的精神。

 


本文选自鹏上鹤的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新论
寨王潮:对《伤寒论》的误解
张仲景方版本流传
热论
原创科普丨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
伤寒的含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