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目           录
 
一、    基本情况--- 1
(一)  城市概况-- 1
(二)  总规编制动因-- 1
(三)  规划原则-- 1
(四)  规划重点-- 2
(五)  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规划区范围-- 2
(六)  发展目标与城市性质-- 3
(七)  发展规模预测-- 4
二、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
(一)  市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4
(二)  市域城镇职能分工及规模等级-- 5
(三)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
三、    市区(规划区)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6
(一)  市区空间发展策略:北展南拓、东联西带、强化中心、沿江出海-- 6
(二)  市区总体空间结构-- 7
(三)  市区综合交通规划-- 7
(四)  市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
(五)  市区岸线规划-- 8
(六)  市区旅游发展规划-- 8
(七)  市区重点发展区规划指引-- 9
四、    主城区总体规划--- 10
(一)  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10
(二)  城市空间结构-- 10
(三)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10
(四)  城市交通规划-- 11
(五)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规划-- 12
(六)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3
(七)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15
(八)  城市防灾规划-- 16
五、    附图--- 18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18
2、市区空间发展指引图-- 18
3、主城区现状图-- 18
4、主城区总体规划图-- 18
 
 

一、 基本情况

(一)  城市概况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侧。东邻中山市、珠海,西连阳江市,北接佛山市、云浮市,南临南海,毗邻港澳。全境位于北纬21?27′~22?51′,东经111?59′~113?15′之间。陆地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大陆岸线长283.36公里,岛屿岸线共长331.51公里。江门市辖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区,代管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4个县级市(习惯将台山、开平、恩平、鹤山、新会称“五邑”)。2008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414.27万人。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16.58亿元。江门市是中国著名侨乡,约有400万江门籍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江门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二)  总规编制动因

  《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经政府批准实。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动因有:
  1、法定城市总体规划到期。于1996年经广东省人民批准实施的《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规划期限即将到期。
  2、行政区划调整。2002年江门行政区划调整,将县级新会市调整为江门市新会区,同时将原来新会市所管辖的棠下、杜阮和荷塘三镇纳入蓬江区进行管理。
  3、上层次规划有新要求。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对江门市的发展定位、区域协调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新要求。
  4、区域发展态势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 广东西部沿海铁路、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网等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对江门市的城市空间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三)  规划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
  2、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
  3、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
  4、坚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5、坚持传承历史文化、保存传统风貌的原则。

(四)  规划重点

  根据江门市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目标,结合城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总体规划重点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江门市在广东省及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江门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
  2、江门市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功能分区、用地布局,重点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空间结构整合;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与规划;
  4、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城市产业区的布局与规划;
  6、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7、各类专项规划。

(五)  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规划区范围

1.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

2.   规划层次

  本次规划编制按地域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主城区3个空间层次。
  (1)市域
  江门市域范围包含三区四市。全市陆地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 2008年末常住总人口为414.27万人。城镇人口占49.45%,农村人口占50.55%。
  (2)市区
  江门市区范围为蓬江区、江海区和新会区三区的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818平方公里,2008年末市区总人口167.89。城镇化水平为81.35%。
  (3)主城区
主城区范围为蓬江区、江海区和新会区的会城街道办的行政区划范围。主城区土地面积为566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为113.68万人。

3.   规划区范围

  江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江门市区行政所辖的范围,包括蓬江区、江海区和新会区,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

(六)  发展目标与城市性质

1.   发展总目标

  (1)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建设有侨乡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典范城市:发挥侨乡文化优势,传承五邑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名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突出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有侨乡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典范城市。
  (3)强化城市现代服务功能:结合我市实际,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商务、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4)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加快港口、高速公路、轨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增强珠三角西部门户地位;全面与珠三角现代交通网络衔接,加快江门融入粤、港、澳经济圈。

2.   城市性质

  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之一,五邑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现代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滨水城市。

3.   城市职能

  (1)五邑侨乡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和社会服务中心;
  (2)珠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区域性商贸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区域交通枢纽;
  (3)华侨文化名城。

(七)  发展规模预测

1.   人口规模

  (1)预测2015年江门市域总人口490万,城镇化水平为55~60%; 202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城镇化水平为70~75%。
  (2)预测2015年市区人口202万,其中城镇人口171.7万,城市化水平为85%;2020年市区人口220万,其中城镇人口193.6万,城市化水平为88%。
  (3)预测2015年主城区人口141万;2020年主城区人口160万。

2.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1)2015年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75.4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2.18平方米;2020年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21.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4平方米;
  (2)2015年主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36.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7平方米;2020年主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55.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7平方米。

二、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  市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1.   人口策略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集聚。逐步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体制,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素质。

2.   空间策略

  城市核心化、城镇集约化、工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

3.   环境策略

  加强对城市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西江、潭江两大水系的水质保护工作。搞好城市绿化和美化,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   产业策略

  实施“一区三线”开发策略(“一区”是指江门主城区,“三线”是指以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为主轴的南线,沿银洲湖两岸的中线和沿广湛高速公路的北线),形成北、中、南三线和以江门主城区为重点的开发格局,引导乡镇企业集聚发展。加快中心城镇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居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二)  市域城镇职能分工及规模等级

1.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两核、四心、四轴、两城镇密集区

  依托市域交通骨架,形成江门—鹤山城镇密集区、开平—台山城镇密集区,以江门城区为市域核心,开平城区为副核心,以台山城区、鹤山城区、恩平城区、广海为地方性中心;以鹤山-江门市区—开平—恩平主干公路沿线、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银洲湖为三条发展主轴,台城—广海为发展副轴。

2.   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1)中心城市是指江门市区的蓬江区、江海区和新会区城区组成的主城区,是五邑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信息、交通中心。江门市主城区2020年人口规模160万。
  (2)地方中心城市是指开平、台山、鹤山、恩平等市的城区和广海镇,其中开平城区为副中心城市。强化地方性服务职能,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或大城市。人口规模10万~50万。
  (3)全市域重点镇共33个。人口规模5万~10万。
  (4)全市域一般镇共31个。人口规模2万~5万。

(三)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   划分生态环境功能区

  全市分为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区、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山林生态环境功能区和海洋生态环境功能区4种生态环境功能区。

2.   划定生态保护区

  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林保护区、风景旅游区4类,结合绿化建设和旅游开发,分期分批建设数量众多的各类生态保护区。

3.   生态公益林建设

  对区划界定的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并根据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实行禁伐和一般性保护(限伐)等。各市要在原来市郊的风景旅游区加快林相改造,培植大面积的阔叶风景林。

4.   水土流失治理

  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对于沟蚀和崩塌较严重的地段,结合开天沟、修谷坊和挡水坝、以及适当削坡等工程辅助措施防治。

5.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对新建有污染的项目一定要实行严格的环保“三同时”制度和污染排放总量审批制度,应将其规划建设在城镇的下风向区,禁止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新建燃煤锅炉。推进现有污染源整治,抓好超标率较高的污染因子及污染大户的整治控制工作,抓好对群众居住环境影响较大的局部污染源的整治。

6.   水污染控制规划

  全市水域分为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用水区和城镇纳污段等3类功能区。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抓好现有污染大户的治理工作;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

7.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规划

  江门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已达95%,今后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主要是巩固现有治理成果,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实行无害化卫生填埋法,以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二次污染;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和采用新型的无害化的垃圾焚化炉。

三、 市区(规划区)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一)  市区空间发展策略:北展南拓、东联西带、强化中心、沿江出海

1.   北展

  依托滨江新区和江沙工业走廊建设拉动城市向北发展,主动接受广佛都市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区域性居住、旅游、现代制造业等产业,提升市区的服务地位和产业基础。

2.   南拓

  利用市区南部银洲湖地区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广阔发展空间,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等临港产业和物流业,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发展外源型经济。

3.   东联

  优化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结构,强化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密切江门市区与珠三角东部核心地区的经济联系。

4.   西带

  加强市区与西部周边城镇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以建设中心镇、专业镇为龙头,增强市区的辐射力,发挥市区连接珠三角与粤西地区广大腹地的门户职能。

5.   强化中心

  加快江门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市融合进程,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6.   沿江出海

  利用西江和银洲湖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发展外源型经济,建设泛珠江三角洲西江经济带的门户城市。

(二)  市区总体空间结构

  以城市空间职能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市区空间结构。将市区空间分为北部主城区板块、南部银洲湖板块和西部沿364省道板块等分工明确的“三大板块”。

(三)  市区综合交通规划

  交通总体发展目标是:打造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构筑畅达高效的现代化综合客货运交通体系,支持和引导城市及产业发展。对外实现泛珠三角5小时通达,珠三角2小时通达,广佛都市圈1小时通达;对内实现市域范围1小时通达,市区45分钟通达。公交机动化分担率达到40%;高峰时段快速路车速不低于60km/小时,中心城区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

1.   铁路规划

  规划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广珠铁路、南沙疏港铁路3条铁路。围绕江门站打造珠江西岸铁路客运枢纽和对外门户,规划客运量发送能力1500万人次/年。

2.   城际轨道规划

  规划广珠城际、广佛江珠城际、江恩城际、斗山-珠海城际4条城际轨道线路。

3.   高速公路规划

  构筑“日字双环、十射”的高速公路网络。

4.   城市骨架道路网规划

  规划在市区范围内形成“三纵七横”的网络状城市交通性道路骨架。

5.   港口规划

  以西江航道、潭江水道两大航道为骨架,疏浚航道,形成干支直达、江海相通,水陆联运的航道体系。建立以银洲湖港口群为龙头,以外海港等为辅助的江门港区格局,强化江门作为泛珠三角西江经济带海河联运港的枢纽地位。

(四)  市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   生态建设目标

  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完善城区园林绿化系统和生态保障系统。将市区建设成为城市功能系统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环境。

2.   生态空间布局

  以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为基础,构筑“一环、三廊(江)、五心(园)”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形成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基本构架。

3.   实行生态保护分级控制政策

  根据市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市区划分为严格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引导性资源开发利用区。

(五)  市区岸线规划

1.   岸线利用原则

  珍惜城市岸线资源,贯彻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开发。

2.   岸线规划

  规划建港岸线集中于西江、银洲湖港口区。其余岸线逐步改为生活岸线、生态岸线和农业岸线。

(六)  市区旅游发展规划

1.   旅游发展定位与战略

  江门市区旅游发展定位:以侨乡风情体验为主导特色,滨海休闲度假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为重要补充的特色鲜明的旅游体系。突出“侨乡”和“温泉”两大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如下:
  (1)开展主题旅游:规划形成侨乡风情旅游、滨海度假旅游、生态体验旅游的旅游主题。
  (2)发展城市旅游:建设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和营造城市环境景观特色。
  (3)将江门市区打造成市域旅游服务中心。

2.   旅游功能分区

  按照市区资源情况和区位特点,划分为六大旅游区,分别为北部休闲度假区、西部风景旅游区、城市文化观光游览区、江海区南部城郊休闲度假区、小鸟天堂观光旅游区及银洲湖综合旅游度假区。

(七)  市区重点发展区规划指引

1.   滨江新区

  充分利用滨江新区滨临西江的优势,与江沙工业走廊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实施城市“北展”的空间发展策略。将滨江新区建设成有现代化气息、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滨水园林新城区,建设成具备居住、体育、商务、旅游、文化、行政等综合功能,富有侨乡特色、生态特色、水岸特色,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区,建设成宜居城市示范区。

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实施“东联”的空间发展策略,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新兴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基地,江门市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引擎之一和江门市与珠三角其它城市密切联系的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绿色光源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把高新区打造成为珠三角西翼的功能完善、生态优良和具有较强综合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3.   银洲湖地区

  充分利用银洲湖区域的区位优势、港口条件、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南拓”的空间发展策略,将银洲湖区域拓展成为江门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大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达的临港经济区。利用银洲湖区域良好的旅游资源,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农业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将银洲湖区域建设成珠三角现代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珠三角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

四、 主城区总体规划

(一)  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城市建设向北重点开发滨江新区,继续完善北新区、江沙工业走廊;向东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善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南重点建设新会区南新区,完善今古洲开发区、天马港区;向西加强圭峰山、凤飞云、大西坑等区域绿地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中部通过旧城改造和环境整治,调整功能,疏解人口,完善配套,改善旧城区居住环境。

(二)  城市空间结构

  确定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是:主城区由中心城和外围组团组成“中心—外围”的空间体系。中心城包含四个组团:中心组团、江海组团、新会组团和滨江组团;外围组团包括棠下组团、杜阮组团和荷塘组团。

(三)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1.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健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格局,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设施按市级、区级、组团级三级配置。
  (1)行政办公设施:规划市级行政中心位于北新区行政中心,各区行政中心布局维持现状不作调整。
  (2)商业服务设施:市级商业中心采用“一主两副”布局结构,主中心为中心组团综合商业中心,副中心为滨江组团商业中心和新会组团商业中心。
  (3)文化设施:重点完善社区文化活动设施,解决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不足的矛盾;适时建设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4)教育设施:整合高等教育用地,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设施,使高等教育用地和职业教育设施相对集中,资源共享。均衡布局中小学教育设施。
  (5)医疗卫生设施:健全三级医疗保健体系,以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为核心,以二级、一级医院及专科医院为主体,以卫生保健防疫、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为基础,均衡布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
  (6)体育设施:规划以居民综合运动场建设为核心,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重点解决社区群众性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群众性综合体育运动场所包括白水带体育公园、新会圭峰山体育公园、杜阮天力运动场、大西坑体育公园和滨江新区体育场。

2.   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布局

  主城区居住用地分为七大居住组团。逐渐改造搬迁居住组团内的污染工业项目。
  在近期内彻底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城镇户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需求。近期建设保障性住房1080套,其中建设廉租住房646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84套,建设政策性租赁住房150套。

3.   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三大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沙工业走廊(含先进制造业基地)、银洲湖产业基地。对一些分散的工业园区进行合并、撤销和集中,使主城区主要工业用地逐步向三大工业园区集中。

4.   仓储物流用地布局

  规划普通仓储主要集中在物流园区,以便物流中心的培育和仓储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危险品仓储远离居住区布局。

5.   绿地系统规划

  主城区绿化系统总体结构是:“一环、六廊、八心”。
  一环:指环绕主城区的江河、山体和农田等生态绿地组成的环城绿带,包括大雁山风景区、大西坑风景旅游区、凤飞云风景旅游区、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坦岛葵林生态保护区、小鸟天堂风景旅游区、南部城郊农田、白水带风景旅游区和西江沿岸绿地等。
  六廊:六条南北向新鲜空气通道(微风通道)。包括天沙河、江门河、礼乐河、人工河等四条河流的南北向河段,以及西环路和新港大道两条路旁绿化带。
  八心:是8个面积在20公顷以上,在城市热岛中心起冷湖作用绿心。包括:东湖公园、凤山公园、金瓯康乐公园、丰乐山顶公园、江海公园、会城新东湖公园、南湖公园、葵湖公园。

(四)  城市交通规划

1.   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推行一体化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完善路网建设,建立以快速路和主干道为骨架、与对外交通相互衔接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2.   道路系统规划

  核心城区形成“三纵五横”的干线性主干道网络,承担各大组团的交通联系和城市的对外快速交通联系。主城区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总长为524.13公里,密度为3.55公里/平方公里。

3.   公共交通规划

  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发展,建立公交快线、公交干线、公交支线三层次公交网络。构建大中运量交通系统,服务骨干客运交通走廊。依据公交需求、道路通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在城市快速路及其辅路设置公交专用道,形成多级别的公共交通走廊。规划18处公交枢纽站。

4.   积极推动辅助客运系统建立,营造滨水休闲旅游城市特色

  规划建设主城区水上巴士系统,形成“一环六射”水上客运网。建设区域江海联运水上快线网。结合珠三角区域绿道系统和江门水网,规划“两轴、四环、两射”的一级自行车廊道系统。

5.   全面提高交通设施管理水平,有效利用交通设施

  扩大区域交通控制信号控制及路口渠化范围,完善交通监控、交通标志、标线、安全护栏等道路基础设施,并推广公交专用道。

6.   停车场规划

  多方式增加中心城区停车供应,协调动静态交通。加强停车管理,推进有偿停车制度。

(五)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规划

1.   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的保护与改造

  通过划定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保护区的范围,来控制开发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适当的功能安排,使之保持生命力和使用价值。
  规划根据江门城区的历史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地理分布及文化特色,划定十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一个历史风貌区。十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白沙宗祠保护区、北街近代标志性建筑群、外海名人遗迹区、西江商贸文化保护区、棠下良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马山—犀山文化保护区、象山文化保护区、尚书府文化保护区、玉台寺文化保护区、梁启超文化保护区、石涧文化保护区。一个历史风貌区是指长堤历史地段。

2.   文物古迹的保护

  江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划定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内禁止任何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必须征得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
根据文物普查成果,由文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报市政府确定保护名单;对优秀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措施参照文物保护的做法,确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优秀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修缮时要编制维修方案,征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3.   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构架:根据城市不同景观特色,规划主城区由城市重要标志物、景观主轴、景观风貌区等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景观风貌构架。
  主城区景观划分为6类景观片区。包括自然景观风貌区、传统建筑风貌区、现代建筑风貌区、滨水建筑风貌区、工业产业风貌区。
  规划主城区形成“一主三副”的景观轴线。一主:指由滨江大道—江北路—长堤路—龙湾路—新港大道—圭峰路—公园路—知政路—中心南路—新港大道等串联的城市景观主轴。三副:指由五邑文化广场—东湖公园—跃进路—东海路等串联的景观轴线、新会冈州大道景观轴线和南新区景观轴线。
  形成一条时空景观走廊、六条景观通廊、九条景观主轴、若干门户景观地区和景观节点。

(六)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   供水工程规划

  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为:近期2015年为600升/人?日,远期2020年为800升/人?日。
  以西江和潭江为城市主要水源,以水库、地下水作辅助水源。加强西江、鑫源水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增设滨江新区水厂为备用水厂、万亩水库和东方红水库作为城市后备水源。建设主城区环状供水管网。整合主城区水厂资源,实现西江水厂、鑫源水厂联网供水。

2.   排水工程规划

  主城区排水体制以分流制为目标。新区开发建设必须实行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城市污水量预测按照规划用水量的85%计算,城市日污水量近期97万立方米/日,远期11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目标是规划期末(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主城区划分为10片污水处理分区,每个片区规划1处污水处理厂,污水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
规划雨水管渠按照分散就近排放原则,利用区内河网接纳雨水,减少管渠长度,提高管底标高,满足自排要求。

3.   供电工程规划

  用电负荷预测2020年346万千瓦。
  以“上大压小”方式建设必要的负荷中心支撑电源和区域热电冷联供工程。以500千伏变电站作为城市主要供电电源,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珠江三角洲500千伏内、外环网,提高省网供电能力。
规划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规划220千伏变电站14座;规划110千伏变电站达42座。

4.   电信工程规划

  电话主线普及率:近期55%,远期75%。电话用户数:近期70万户,远期112万户。移动交换机容量:近期80万门,远期130万门。
  规划期末,建成交换局11座,模块局7座,总容量达到138万门。移动交换总用户数达112万户,交换装机容量130万门。
  建设北新区市广播电视中心。主城区形成完整的双向化的光纤传输网,电视节目频道实现数字化播出,并开通高清晰度电视节目。

5.   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100%,城市管道供气率2020年达到60%。
  规划燃气门站设在棠下镇,高中压调压站7座。保留现状燃气储配站。燃气管网按照全省天然气统一规划,承接省天然气主干管网输送天然气。近期,城市储配站的液化石油气经城市中压管网后,通过调压设施向用户供气;远期,天然气通过高压管道,从城市门站进入中压管网,向用户供气。

6.   环境卫生规划

  按城市人均垃圾量: 2020年1.2公斤/日规划,垃圾总量: 2020年为1900吨/日。规划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近期达到75%,远期达到90%。保留现有医疗垃圾处理厂。规划在主城区西北部新建江门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基地按分类处理场地建设,分为城市垃圾填埋场、工业垃圾填埋场、粪渣及污泥处理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建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和废物箱。

(七)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1.   生态环境规划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到规划期末,主城区建设成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组团间功能协调互补,景观优美和谐,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态城市。确保主城区环城绿带建设。严格保护绿线、蓝线划定的绿地和水体。充分利用城市内的生态绿地和滨水空间建设生态公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   水环境保护规划

  根据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划定水功能区,水质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划定主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级别和范围。

3.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将主城区划分为两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定大西坑风景旅游区、圭峰森林公园和小鸟天堂风景名胜区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主城区内其余区域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4.   声环境保护规划

  主城区划分四类声环境功能区,并相应确定各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标准值。加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设工地施工噪声的污染防治,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管理等。

5.   固体废弃物控制

  规划期末,主城区建立起成熟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9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八)  城市防灾规划

1.   抗震防灾

  江门市区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VII度)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避难疏散场地包括成片的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学校操场、人防工事和农田空地;疏散场地的服务半径300—500米,人均疏散面积4平方米以上。

2.   消防

  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能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上"的目标合理划分消防责任区,一般地区控制在5-7平方公里,旧城区控制在4-5平方公里。主城区规划消防站14座,其中普通消防站10座,特勤消防站3座,水上消防站1座。
  综合利用城市供水设施、城市自然和人工水体,作为城市消防水源,沿城市干道,按120米间距设置市政消防栓。

3.   人防工程

  城市重点防护目标:包括城市党政军领导机关、重要的工业企业、对外交通设施、水厂、变电站等基础设施、物资储备系统、各类危险品仓库等。重点防护单位必须按战备和防空要求,认真落实防护措施,确保战时能正常运转。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灾和人民防空等需要。鼓励住宅和公共建筑结合功能需求,根据规范,适当开发地下空间。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互相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的开发模式。

4.   防洪排涝

  江门市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规划通过“上蓄、中防、下泄”的防洪体系来达到防洪标准的要求。主要堤围—江新联围防护主城区段按100年一遇标准建设。

5.   地质灾害防治

  到规划期末,建立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测群防与现代化专业监测、预报相结合的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完成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

6.   防台风应急预案

  防台风工作要按照流域、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服从全局利益。发生台风及次生灾害时,全市各区、各有关部门及单位要迅速响应,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联合行动,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以防为主、防避抢相结合”。即台风来之前,突出一个“防”字,做到有备无患;台风来到时,突出一个“避”字,避其锋芒,及时撤离人员,转移物资;台风过后,突出一个“抢”字,抢救群众,抢修损毁工程,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台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足于抗灾保安全,防患于未然。
  防御重点:危房及危险房地段人员转移,病险工程(设施)抢修和防护。水闸、堤防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运行安全,“三高”农业的防风防涝。山塘、水库漫顶,山体滑坡;高层建筑工地棚架、广告牌、铁塔、行人道的树木、电线杆、天线等高空设施防风,城镇低洼街道的排涝。
 

五、 附图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2、市区空间发展指引图
 

 
3、主城区现状图
 

 
4、主城区总体规划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纲要
肥城市发展规划 摘要
肥东全面开挂!正式命名国家园林县城!
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