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关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发的思考
    我总是说,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活动,没有对和错、好和坏,只有是否适合学生、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对于课前准备是否影响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目标分析。今天的批判性阅读对于这批学生是全新的,是第一次接触,其内容也是第一次接触,King Geogre Washington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学生已有的President Geogre Washington图式,而且语言难度高于学生现有水平。这样的内容,要达到阅读理解目标,可以不进行课前准备。但要达到批判性思维目标,把这节课大部分时间放在批判性思维训练上,则课前准备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且,预习是杭外的传统,学生乐于预习,我在夏校长办公室见过杭外学生厚厚两百多页的一学期预习本,简直比老师的备课还要详细很多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我认为预习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偏好、是有助于学生在第一次批判性阅读课上达成“体验批判性阅读的思维过程”这一最基本目标的。
有老师说第二节外教的课没有预习,学生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到,第二节课没有真正的语篇阅读,只有语句阅读,所有案例都是一个语句呈现的,而且语言没有难度、图式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2 2=?卖汽车、林书豪、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等等),这样的语句学生没有任何理解困难,所以只是跟着Johnny去思考就可以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第一节课体验了批判性思维。
如果说时间再充分一点,夏校长倒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Strong/True reasons这个结论的,尤其是学生已经掌握了ARGUMENT = a reason/reasons   a conclusion这个表达之后。其实,这也完全可以成为下一课时的内容。我们不可能在第一次课完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认为,对于这一课,课前准备是有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达成学习目标的。这样的评价才够evidential。
原文地址:关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发的思考作者:筱雁

接着今天下午评课环节的探讨,我回来也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总说,授课者要呈现真实的课堂,听课者想观察到真实的课堂,这无可厚非,但这就一定意味着学生不能有课前准备吗?我们教师如何看待“课前准备”?

随着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大家早就摈弃或厌恶那些所谓作秀型的公开课,我们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我们满怀着希望能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表现其最真实的一面,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超乎或低于教师的备课预设,但这才真正能够反映我们教学中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反映出学生的学成或不足、教师的灵活应变等等。我在想,也许这是今天下午那位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

可是,是不是所有的课都只能让学生在课上产生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吗?时间不够呢?教师预料不足呢?学生们产生的问题没能得到当堂解决呢?

这就回到了我曾经与本区的另一位青年教师进行的探讨:视阅读文本的具体情况,我们难道就不能提前布置给学生预习的作业吗?或者提前留给学生思考或查找相关资料的空间与时间吗?

记得当时我俩的讨论没能酣畅地进行下去,似乎被会议打断了,后来各自忙也就没有再继续。而今天夏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又想起这个话题。

下午的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在会场外的走廊上特地留意了那三五成群的学生们,他们专注于讨论的神情惹人喜爱,他们的声音偶尔飘进耳中,感觉上他们的讨论早就开始,确切地说,讨论之前的文本阅读和资料搜集也早就完成,这各自独立完成任务、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这样一种智慧的提炼与思维火花的碰撞是可贵的,是我们许多老师求之不得的。事实上,课中那个说上白宫官网查过资料的女孩的例子,足以证明学生们认真地对待这节课、对待这节课提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真实的,更是有效的,因为自我思考本身就是可喜的。

当然从整节课的推进来看,我们也觉得,如果课的前半段夏老师能够再push一些,也许留给孩子们尽情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会更充裕一些。但诚如夏老师所述,在师生彼此陌生,尤其是学生对critical reading不熟悉的情况下,像他这样慢慢的启发和引导是需要的。我们惋惜于学生们在最后十分钟的积极主动发言的状态没能得以持续,但却忽视了这正是得益于之前一个多小时的氛围营造。

再回到课前准备或预习的话题上来,假设如果学生们课前没有接触过这份材料,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去搜寻过资料或彼此讨论过,那么今天这节课的产出结果可能也就是完成最普通最常见的文本表层信息的寻找与理解,之后也就不可能有深层次的探讨。

夏老师蛮可爱,曾在微博上告诫我“期待越大失望也会越大”,课后也曾直言自己不太明白学生们的表述。其实想想不容易,不是说夏老师老了,观念没更新,而是的确这么多年没能像我们一线的教师成天与孩子们摸爬滚打,所以,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揣测不那么敏锐了,就比如课中一个孩子为了证明他不silly而阐述理由时,其实我们在台下明白了这小孩其实要表达“You guide us to understand sth. step by step”的意思,他用错了,没能用guide却用了lead一词,夏老师就接着leader的概念讲下去了,这其实已经转移了话题。但这绝对不会影响本课的设计思路的独到之处和夏老师的整体课堂把控能力。

不过,看着这群优秀的学生,尤其是评课环节那几个煞有介事、冰雪伶俐的小人精,我又觉得夏老师着实应该感到幸福。我的同事说,要搞critical reading以促进critical thinking能力培养,有两个前提很重要,一是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要能够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点,英特的学生真的是很优秀的,二是阅读的外部知识的支撑,这决定了关于该语篇的探讨的深度能到何处,那这些孩子的认真劲儿又真的让人感动。我相信,如果老师们都能像夏老师这般思考过,设计过,并一直践行下去,这批孩子的前途无可限量!

让我再回想自己上学期开的那节“Well done, Spotty”阅读课,其实真的挺失败的,那种挫败感还真的让我郁闷了好一阵,现在想想,自己是不是太执着于公开课要真实,所以刻意不让学生做任何准备,没有提前预习文章,偏偏这篇文章较长,生词较多,信息量大,导致我只好在学生读前还要安排一段毫无干系的内容只为让他们熟悉生词,读中也太过急躁,没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最终读后环节的产出也是干巴巴的,甚至还出现了明显与文本信息不符的理解。假设如果能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预习生词和独立阅读思考的课前作业,那么课堂节奏就可能会从容许多,学生的产出也会更好,探讨也能更深入。相比之下,为什么这学期校英语节的公开课效果就好多了,也就是因为一直贯彻的课前问题导学、任务布置与课中问题探讨与任务呈现结合得自然了吧?

有点扯远了,不过真的很高兴看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这样的探索,夏老师的实践给了我们启发和鼓励,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适当地引入这样的引导学生思辨探讨的过程,这过程本身就足以令人愉快。

离开英特的时候正值黄昏,夕阳中操场上绿色草皮、红色跑道相映成趣,略有初夏感的微风拂面,着实惬意,想起今天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更感舒畅,再遥想,我们现在用心教着的孩子们将来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自豪感油然而生!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我愿我们勇敢地、愉悦地、踏实地在教学之路上走好、走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英语导学稿
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初中英语生词教学方式探究2
学好英语没有套路,只有多说多读多写
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