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五行拳之慢练与诀窍 珍藏

 

分类: 形意拳


预备

                                   束身下气

                                   吸气开胸

                                   意勿外驰

                                   诚心守中

 

                       

 

                                       劈拳

                                     头若顶天

                                     项须直竖

                                     闭口藏舌

                                     津液还丹

                                   

                        

                                         崩拳

                                       意贯周身

                                       运动在步

                                       两手往来

                                       势如连珠 

                      

                                         钻拳

                                       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

                                       钻翻进步

                                       总要齐全

                      

                                          炮拳

                                        气聚中脘

                                        机关在腰

                                        两肩在腰

                                        取其虚中

                      

                          

                                            横拳

                                          胸膛开展

                                          小腹下垂

                                          臀弗欠起

                                          榖道上提

                           

 

                           

李忠轩老说练形意拳先打劈拳一年,然后练钻拳。当然,悟性不同,时间可能有长短,如何判别劈拳练出来了呢?李老说了两个标准:一是感觉身上的皮肤似大象皮;二是手心好像有吸力就想攥着。我要告诉大家,人家说的是对的。所谓大象皮是感觉自己手上的皮肤增厚了,手也确实老想攥着,因为有了劲的缘故。

 

你练了这一段时间,浮力尽去,新劲渐生,关键是气血越来越旺盛,尤其是身体的肢段,手和脚就觉得好像膨胀起来一样,胳臂腿上的筋鼓起来了,气血在下头顶着走,给你的感觉就是皮肤增厚了。这种劲随着功夫加深越来越大,反映到手上就是觉得沉重感,和以前不一样了,不自觉就要攥一攥。而且人也开朗起来。

 

练内家拳不可操之过急。内家拳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练内家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崩拳似箭,打的是整劲,寸劲和穿透劲。崩拳首先是把身体放松,肩手放松,在放松的状态快速移动身体,以最快的速度出拳,但手臂是不大用力的,随着身体的快速移动很放松的自然递出,真的有点象射箭,身体移动发力是手的基础,手放松快速递出是射出的箭,但力的来源不是手,而是身体移动发力,拳头接触目标就是箭射到目标上,力量也自然通过拳头到达目标。当然手的放松不是松软无力,而是手不主动发力,拳头到达目标后,感觉也还是要放到拳头上。整个过程完全是主要是身体发力,少许手臂发力,快速象箭射出一样,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到达目标。刚开始感觉没有什么力量,那是因为功夫不够,整劲没有出来。劲顺过来才明白慢极生快,柔尽刚生。崩拳劲打出来的初级标准是劲力不仅能贯通到拳锋上,而且同时能震的对方抓不住你的大臂。
  练拳时要先求顺,再求合;先慢再快;先不发力,顺之后再发力。千万别急,一急错了,定了型,再改更难。身体要向前压,加大打击力度,这一压,才能拳如箭穿,才能把劲打透,崩拳转身动作里有细活,一个狸猫倒上树,细分又有猛虎回头和飞龙伏地的小巧之技,内含拧裹、束展、扑踏及翻浪劲儿。崩拳前脚之出,一定要趟,也就是有崩弹劲。
  崩拳的步法与其它四拳不同,皆因崩拳的发力有赖于身势的催动,拧腰发劲。崩拳运动之轨迹为一短距离的直线。(寸劲由此而得)拳出宜短不宜长,发力宜速不宜缓,宜脆不宜粘,前臂宜平不宜有上下。练习时注意要协调运用身体前进之势与腰的拧逼使崩劲的爆发逐步通顺。在打崩拳时,身体感觉一种膨胀,手臂异常沉重,但肌肉基本是一种松柔状态,出拳时感觉两手之间有什么东西拉着它似的,很艰难的运行,可能就是手中无物似有物,这是练功的感觉,但在用法上训练方法有所不同。
  先让后脚推着身体向前走。腰在出拳发劲前要缩,为束展之束,待腿一蹬,则腰一长,和身向前,同时横轴旋转,再加一抖,把力量发出去。用轨迹讲是一个斜立园。腰劲至为关键,是拳力的主体。身体如弓,腰就是弓弦了。肩崩拳才能崩。腰的抖劲,腿的蹬劲全上传到肩上,加上腰的平轴旋转,肩是“呼”地一下突然向前一送。如果不用拳,这一下就是肩打,这一打极凶狠,打在胸上能打得人吐血飞出,打在肋上只怕连肋骨也要断几根。肩的一送,如同一只轮起的大锤,狠狠砸到手臂这根大钉子上,打手臂砸得直冲而前。崩拳手臂打出要保持坠肘,同时前臂内旋,使拳心向内。这在崩劲上又加上了一个螺旋力,使拳头如钻头,劲力会直透而入。拳打到位要略略压一下腕,称为凤点头,也是使力透入的一个法门。
崩拳的技术要点:纵身、轴力、撕抖、起落、开合。与劈拳相比,技法特征是撕抖,余者与劈拳同。但要点虽同,难点却不同。崩拳最微妙者是起落、开合,其用意微且真,尤其是起之横的机与势最为微妙,崩拳所以有多种练法,变化之根全在起横之意的机势上。是通过连续纵胯带动整个躯干和肢体的各个部位产生连续的整体纵劲。起初为了体会其道理,拳自腰出,练成后拳可以自任何位置发出,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以至身体各节乃至躯干、大臂、小臂都可以当拳来用。崩拳遇到遮拦,虽出手时是崩拳,沾手就变劲,劈、钻、横劲就应势而发了。
  崩似箭,箭是“穿”,一去无回,箭尖碰到了目标,箭身还是一股劲地向前,这才能穿,所以崩拳意念有望前心打后背。箭是只有去意,没有回劲,绝没有收手的回意。这无回意不是硬生生打手停在那儿,主动控制不让它往回来,而是这一股劲就是没有回来的意思,想回也回不来。要以身体做弓,把拳射出去。崩拳劲儿也是一股扎劲和穿劲,就是透劲。崩拳的妙处在于张驰。崩拳练习首重透,身体的拧腰转胯要到位,这样保证劲力顺畅,不会浪费在身上,出击手的到位和后脚的跟进是一拍,这样保证了放透,切忌身体前压是身体作劲,放透是动作到位出来的,不是作出来的。崩拳式子很简单,劲却不好打,很多人式子端得很紧,结果把劲打成了楞捅劲,还以为很对。打崩拳要会放劲,多体会这个放字,要练到能把劲力放到对方身上去,而不是聚在自己身上。崩拳打出去应该是一个一震的劲,还有靠的是式子的整体的挤劲,二劲要合一。
  崩拳的三个力体会梢节劲儿。用心体会“舟行浪头之势”,假想自己的小臂是一条小船,正在浪尖上前进;也可设想拳由腰际出,略走上弧圈,定型对直打对方下颌。当然要忌挺胸、提腹,努气拙力。意念要放在肘部,不要着意于手,否则容易拙力。体会中节劲儿。即在上述梢节劲儿训练的基础上再加上腰的柠转,出拳时膀尖前进。可假想自己的躯干是一自行车脚蹬板,脊柱是轴,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拧转。出拳时意念注于肩窝,先慢后快。此时打出的崩拳是两个力的叠加。这也就是定步崩拳的练法。注意配合呼吸,丹田要实,胸要虚。体会根节劲儿。即在上述定步崩拳的基础上,练活步(进步)崩拳。将后足蹬、前足趟的劲加进去。右脚大趾一用力,腰一拧肩一抖,力达拳锋。先馒后快,注意胯要拧转。此时打出的崩举便是三个力的叠加。三个劲儿都摸准之后再循序渐进地练,才算入了门儿。形意拳三体式作者:武之魂


浅谈三体式

一、   为什么要谈三体式?

首先为什么我要谈三体式呢?剑云老师经常提醒我们:“拳术中万法皆出三体式。” 剑云老师曾指出,形意、八卦、太极不过是拳术中的三大基础,三体式是这三大基础的基础。如果连这个拳术中最最基础的技术都没弄明白,拳术中其它的技术又从何谈起呢?我深以为然。同门友人指出:“练习孙门三体式若是入门,就能体会出五种基本劲法,枪劲、刀劲、剑劲、鞭劲、罩劲。”当然以我的水平,除了对整劲能管窥一斑外,对于其它的劲性我是无法体会出来的。同门友人云:“枪劲是中正顶穿,刀劲是以线打点,剑劲是走粘对顺,鞭劲是纵长摔贯,罩劲是气打无觉。”认为由三体式中能演化出这五种劲法,才算略窥三体式之门径。这五劲包括了长短动静有形无形诸法。按此标准,当今的人又有几人敢说自己的三体式已经过关了呢?但是,如果你对当今国内的一些武术名家或形意拳名家说他没有弄明白三体式,人家肯定不服气甚至会认为你在无理挑衅。但是事实是当今能把三体式弄明白的人确实是少之又少。可能有人会说:咱们打打看,我把你揍了,就说明我比你正确。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尽管我也认为通过实证比较技术优劣、分析其特点是非常必要的。但其前提是: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这种比较。否则就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此外,任何技术都要合乎道理,并能够被符合科学范式的相关实验所证明。这里我所谈的有关三体式的一些认识,不敢说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只谈最初级最具体的一些技术原理,是否正确,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进一步检验证明。?

二、 三体式的目的及作用浅谈?

三体式是体用兼备的式子,其体用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三体式初步体用的重点就是整劲。?

练习三体式有非常严格的技术要求,其目的之一就是练出最初级的整劲。所谓初级整劲有三个特点:1是传力顺达、手足相通。2是足下生根、稳固轻灵。 3是周身一家、气足神完。开始练习时只能逐次做到上述3点。三体式初步练成了,则同时做到这3点,无先后之分。?

那么什么是传力顺达、手足相通呢?就是后足之力可以完全顺达到前手,前手受力可以完全传递到后足。所谓俗云:“手上挂着全身的重量。”因此练习三体式对手、肘、肩、胯、膝、足的状态和相对位置有非常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即外三合。三体式合不合乎外三合的要求,是完全可以检验的。先让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劲的情况下,前臂保持原状,身体重心不变化,只是后面的腿感到受力。这说明对方的推力传到你的后足。说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了。?

那么什么是足下生根、稳固轻捷呢?就是虚实分清,把脚趾连同小腿外侧的肌肉练出抓力来,所谓鸡腿力。这是通过站三体式时重心坐满足根,使坐满足根的身体重量与脚趾的扒力相平衡,逐渐练出鸡腿力。同时两足要分虚实。身体重心不落在足根处,脚趾的扒力产生不了。两足不分虚实,移动不可能轻捷。如何检验足下是否生根呢?让人用边腿攻击你前小腿的外侧,若能小腿完全不动又能随时收腿闪避而同时身体重心稳定,则可以说初步做到稳固轻捷。?

那么什么是“周身一家、气足神完”呢?就是体内的气血充盈勃发,周身状态如一铜铸铁打的刚体,这时全身肢体不仅姿势正确传力顺达而且气盈勃发贯通周身,周身各节贯通如一。如果让人用力晃动你的前臂甚至挂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费力且纹丝不动,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体状态、身架四肢的相对位置始终纹丝不变。如此则可以说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也许有人要问通过练习三体式产生传力顺达、稳固轻捷、周身一家这种整劲在技击实战中又有什么用呢?其作用就是通过练习三体式初步产生静止状态的整劲,继而通过五行拳的练习使人在运动中找出这种整劲,逐渐做到随时随处瞬间发出这种整劲,则就初步具备了形意拳硬打硬进的能力。于是在实战中就初步具备了迎着对方拳脚硬截直进这种独特战法的技术基础。也就是通过三体式练出了初级的刚烈整劲。?

三、 三体式的站法及初级要求?

那么三体式如何站呢?一谈站桩,一些人就想到意、气、神之类的说法。其实根据我的体会与多年考察:意不可借,借则妄。气不能御,御则乱。神不宜放,放则靡。其实站桩最紧要的1是外形姿势到位。2是整体状态确切。?

现在不少练传统武术人都有这样认识倾向:一谈外形姿势,就认为是下乘的东西。而热衷于高谈阔论意气神甚至神脉剑诀之类,认为这才是珍品上品。其实内与外、神与形是一个整体,剑云老师常说:观其外而知其内。内、外、神、形反映的是一个状态,练习拳术最初必须从外形入手。如果站三体式外形不精确,在拳技的根基上就出了偏差,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劲的质量就很难,因为在形成劲力的技术基础上已有瑕疵,致使拳术难臻上乘。?

在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拳术在技术方法上确有上中下之分,其中存在着合理,大致合理和不太合理的区别。但是只要不是特别不合理,只要下功夫锻炼,总有收获、总有效果。但是效率不同,副作用的程度也不同。所以虽然一些人的拳技及其理法不尽合理,但是由于他下了多年的功夫,还是能练出不弱的实力。但这不等于他的拳学技理是正确的。所以研究拳术既要多实践还要钻研拳理,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才能逐渐接近真理。我认为孙氏三体式至为科学合理,这是在我多年实践和大量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的。本文开始时我已介绍了自己习拳的大致经历,我花在练拳上的绝对时间是不多的。平均每次站上一、两分钟而已。如此断断续续的练习又如此小的运动量我当然不可能练出真功夫。虽如此,但我十几年来始终没断了玩味、琢磨。当我一站三体式,一些自称很有功夫、每日坚持站桩4、5个小时的老练家子、拳术名家们竟然也推不动我。有个瑞典的小伙子练自由搏击已有四年,又来北京体育大学进修散打,本力很足。我将双手背在身后,以三体式的步子站定,让他在我身上随意击打(头部除外),他在我心口两肋及肝部用足力气一连打了二十几拳,可能是用力太猛,最后他竟被他自己打出的反作用力向后弹出1米多远。其实并非我有什么功夫,不过是依仗孙氏三体式的结构极为科学合理而已。只要外形姿势基本对了,稍加时日,自然就会产生这个效果。所以站三体式先不要求站多长时间,而是要求站准确,要想站准确是很不容易的。剑云老师说三年之内不可一日无师。过去徒弟是要住在老师家里的。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有这种条件,因此需要先弄明白三体式为什么要这样站而不要那样站,弄明白不同的站法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所以,要先弄清道理。笔者本人经常与师兄白普山相互交流,探讨研究拳理,多方实验,比较。从中得到白普山师兄不少的启发与教益。这种交流与玩味虽算不上练拳,也长不了什么功夫,不可能从中使人的生理机能发生质的改变,但是先求得弄懂基本道理,然后再下功夫练,这样练拳的效率就能提高。?

那么站三体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老先生在其拳著中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及六合之要求。那么什么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如何做到六合?老先生给出了由无极式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这个程序。如果有一定的基础,按照这个程序,在老师的指导下既可练习三体式。剑云老师教拳时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技术要领。这套技术要领可称为三角五线技术。老师开始教我练习三体式时把这些程序和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都告诉了我。当时我觉得站三体式跟前面的无极太极没有多大关系,尤其跟无极式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于是我站三体式时常常略去无极式,也没有严格去站太极式,一下子就过渡到站三体式。这几年我虽花在练拳上的时间很少,但是一直没断了琢磨玩味,常常是一手一式地反复揣摩,我通过实验发现,当让人用一般的力量推我前手时,我尚可勉强撑住,但需要调整身体形态和重心。如果让人用全力一波接一波的猛推,由于我来不及调整身形,姿势就散架了,身体也就被推动了。说明我原来站的三体式的姿势有问题。后来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同门友人张烈给我讲了他站三体式时有临界线的状态。支燮堂先生的弟子寿关顺又谈了要坐满足根和站三体式即是动中求静的道理。这使我很诧异。因为他们所谈的体会与我原来对三体式的理解有些地方似乎是矛盾的。主要矛盾似乎有三,1是对稳固机理的认识。2是对鸡腿、熊膀的认识。3是对动中求静的理解。那么,都是孙门的第一代传人所传怎么会有矛盾呢?当我反复将张、寿两位师兄的体会与老先生的著述及我老师所讲的程序、要领进行反复对比后,发现其实矛盾并不存在!张、寿二位的体会完全统一在老先生著述的程序与要领中,与剑云老师的教授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只是表述时的侧重点不同。剑云老师是教我初学三体式,故授之以规矩、程序。张、寿二师兄是谈其体会,故告之以整体状态。此前之所以我以为有矛盾,正是由于自己的误识造成的矛盾,是由于自己没有严格地按照剑云老师要求的站三体式的程序去做,即忽略了无极式、太极式对站三体式的作用。此外我对动中求静以及站三体式如何求得轻捷稳固的机理认识不清。本来老师已经把真传都告诉了我,但是由于我头脑中对站桩原有的认识无形中使我无法全面准确地接受老师的传承,于是无意中我就曲改了老师的要求,这时我自以为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其实已经失之千里了。其实当我严格地按照剑云老师讲授的站三体式的程序,由无极式、太极式到三体式以及三角五线的要求进行站式时,此时重心必然坐满足根并使自己的平衡就处于“临界”的状态,鸡腿力也就产生了。当我姿势基本站对了,让人用全力正面推我的前手,即使是一波接一波的猛推,我也能在前臂不太吃力的状态下,保持自身的稳定同时把来力反传给对方。这是自己站的式子基本做到姿势正确传力顺达所致。所以学习拳术最忌讳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而应该象洗干净的杯子一样,不留任何自己的原羹,如此才能品出老师灌输的拳技的纯味。?

谈到站式子,一些朋友总问应该加入什么意念?剑云老师说:“惟恬淡虚无,意静神明。”这是站式子时应该进入的心理状态。那么对于初习者来说如何做到这种状态呢?其方法就是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三条是站三体式时调心的技术。那么什么是心与意合呢?即不可求意,放下心来,让心自然随着意,什么意?无确定之意,放下心来,意识朦胧,不追逐任何意识,亦不压制任何意识,站无极式时,这是心与意合的入手点。那么如何才能意与气合呢?站太极式时,就是让自己的意念敷在呼吸上,也就是让自己的意念“关注”着呼吸,但不要引导呼吸,这就是意与气合的入手点。那么气又如何与力相合呢?站三体式时,当真气未发动时,先从呼吸入手,呼吸要自然,吸气时身体的“阳面”有涨意,呼气时则气归丹田。通过自然的呼吸撑住三体式之形,是气与力合的入手点。入手时的过程是心随意、意随气、气随形、形合乎力的和顺。通过这个程序来诱导自己渐臻心空、意静、神明。简单说来,站三体式时的心理状态是就把心思放下来,意念随着呼吸而动,渐渐的物我两忘,而归于静,意静则神明,如是感应确切,气机饱满。要想达到意静,则要从意动入手,这个意动不是假借、不是妄动,而是把意念留住在呼吸上或说敷在呼吸上,意随呼吸而动,渐归于意静。所以站三体式时,意念不可假借、不可妄动。而应遵循内三合的要求,在外三合的基础上做到内外六合。?

按照我自己的体会站三体式的方法及初级要求就是:作为外形姿势,站三体式要严格地按照无极、太极、两仪的程序以及三角五线的技术要求去规范肢体位置,做到外三合。作为整体状态,站三体式时身心要符合六合、“九要”,重心要坐满足根。如此神色自然威仪,气机自然饱满,重心自然处在临界平衡线上。这看似简单,但需彻底扔掉自己原有的认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反复揣摩方能做到。?

四、 三体式不是技击的预备式(万法皆出三体式的真义)?

世人皆知万法出自三体式。但对于万法为何能出自三体式,则理解不同。一些人把三体式当做实战交手时的预备式,这种肤浅的认识显然是缺乏打斗经验。实战打斗时哪儿有一成不变的预备式?实战时的预备式都是因对手的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岂能将其固定成桩式?因此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还有人把三体式理解成鹰捉的定式。因为有人说鹰捉是形意拳的母拳,因此把三体式理解成鹰捉定式似乎就能解释通万法出自三体式。这种解释看似有据,但是一经认真考究,便发现此说在道理上似是而非,在实践中更得不到证实。?

为什么这样讲呢?在形意拳中鹰捉定式仅是起钻落翻中的落翻,如不与熊形合演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劲力。因此如果说鹰捉是形意拳的母拳不如是说鹰熊斗志(鹰熊合演)才是形意拳的母拳。鹰捉只是这个母拳中的“一半”,另“一半”是熊钻。因此,如果把鹰捉解释为三体式,那么根据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就不能把熊钻也解释成三体式呢?所以,把万法出自三体式解释为鹰捉的说法,在拳理上是自相矛盾、解释不通的。因此也就不能用只是“半个”母拳的鹰捉定式来规范三体式的站法。那么万法皆出三体式的真义是什么呢?早在90年前,孙老先生在其〈形意拳学〉中已经指出是修为内劲。拳术无非是对内劲的体用。三体式无非是教人求得内劲的道理。所以,万法皆出三体式。?

但是近30年来,由于传承上的原因,真得内劲者已是麟毛凤角,如今已鲜见能道此中三味者。于是退而求其次,如今暂不谈内劲只谈内劲的入门劲——整劲,同样可以解释万法皆出三体式。本文前面介绍了初级整劲的3个特性,即传力顺达手足贯通,足下生根稳固轻捷,周身一家气足神完。其力学机制是通过瞬间调节肢体形成“拱效应”而瞬间产生刚性整劲。也就是“直劲”,也有的称为顶杠劲或大枪劲。前面曾经介绍通过三体式先使练习者体会出形成整劲的基本要领,然后通过五行拳逐渐在运动中能够掌握这些要领,进而熟练到能够随时运用这些要领,达到身知。于是举手投足间都能发出整劲。形意拳的技击靠的就是整劲,而三体式的目的就是规范整劲。于是万法皆出三体式。笔者以为这就是练习三体式最初级的意义。?

五、三体式的运用浅说?

前面谈了练三体式是为了求得入门整劲的道理,以后五行、十二形都是使人逐次深入地掌握整劲的道理。形意拳的用法皆依赖于整劲。但是练出了整劲并不意味着就能技击,更谈不上就善技击。整劲必须与其相应的战法相配合才能具有技击实效。局部力虽不如整劲精彩骇人,但有其运用灵活的一面,辅以合理的战法以及好的体能,同样能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整劲虽有,若不得其用,同样也打不了人。那么整劲如何用呢?根据剑云老师的指导并结合自己非常有限的经验,建议初习技击者需着重揣摩以下五个方面:?

1是步法。形意拳要“打人如走路”,不要去追求什么特殊的身法和特别的姿势。就象平日走路一样,足到重心落,二者同步,一路逼过去。所以要有“看人如稻草”的心理状态。要有宁在一思尽不在一思存的预动意识。否则整劲的效果就出不来。“打人如走路”,是在实战中运用整劲的前提。?

2是打人不见形。一路走去,脚行错综八字,身体要放松,不能有预示动作,动作一旦做出来,要突然、要尽性。要“宁在一思尽不在一思存”。?

3是抢他重心夺地位。打人时往那里走?往对手重心所处的位置上走。在这个地方发力。整劲就是用在此时此处。要足、手、重心同时到达对手重心位置,三者同步到达在这一点上。用自己的重心夺对方的重心位置。夺位时步要直进,前脚要直,要踏过对手重心位置后0到3寸处,少则不及,整劲空发。过之,则危险大,易被对手所乘。?

4是两手连打不空回。运用整劲要以打为守,进也打,退也打,功守无别,都是逼住对手的重心,连续抢他地位,勿使他走脱,去要迎着对方的拳脚去,小臂挫着对方的拳脚去。回则钩着对方的拳脚回,都是同一时间的发力打,两胯带动两手有如老式火车轮子的曲杆快速往复连发,起落钻翻如机轮。?

5是直进踩趟鸡腿力。进身要趟踏,落步要踩实。此中趟踏的含义,并非是用脚底在地上蹭。而是用后腿的蹬劲将自己身体重心连同架式平着送出,如同跨大步过宽沟一般。?

以上介绍仅是正面迎击对手时,运用整劲的要点。是个初级入门的方法。而实战经验是否丰富才是能否自如地运用整劲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距离感和节奏感方面。这是难以细述的动静感应。初练散手,总以自身虚实分清、注意力集中,视定对手两肩为要。总之,整劲运用的好坏一是取决于爆整的质量,二是取决于对爆整时机的把握能力。何谓爆整,瞬间爆发出的整劲。爆整是形意拳初级功夫的特点和要掌握的核心技术,是形意拳的筑基之本。三体式是整劲的静力定型技术,由此使人初步掌握获得整劲的原理。五行拳是整劲的动力定型技术,由此使人基本掌握获得爆发整劲的原理。?

打人如走路,依仗的是具有爆整的能力,否则就成为送过去挨打。在无限制的野战中打人如走路是逼近对手的基本方法。但是在当代的散打比赛中,这个方法就要打折扣,这是因为拳手戴上拳套后,爆整的威力打了折扣,一击必胜的成功率降低,因此,一击后如不能将对手击倒或重创,自己立即陷入败势之地。如若参加散打比赛,在逼近技术上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我并不很成熟的经验,似乎可以运用蹭步技术。?

蹭步是以三体式的形态,利用重心在前后两足间的摆动隐蔽地逼近对手的一种移动技术,重心在前后足间摆动的节奏将视对手的情况而调整,若是左前右后的步态,在逼近中则重点是防范对手的左边腿和抱腿摔。防边腿是以前腿截戳,防抱摔是靠后腿冲膝。前蹭是偷步,后跟是逼气,一蹭一跟,一偷一逼,或换面,其节奏全是根据对手的情况而来。有了爆整的能力,就要研究逼、抢的技术。因为,任何能力与技术的发挥都是有条件的,没有一劳永逸的能力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孙老先生讲“得其一万事毕。”这里的一是指天地万物的基本道理是统一的。掌握了基本道理还必须得不断的实践,所以孙老先生又说:“饭可以一日不吃,但拳不可以一日不练。”有了整劲只是具备了技击的基础,并不能解决技击的全部问题。不独整劲如此,拳术中的任何技术都是如此,即使是对于如“不闻不见而能感应”这种极高的能力,其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如在嘈杂的商场、拥挤的电梯或电车内,就难以发挥这种感应能力的效用。所以,技击是一个以不断实践为特征的学问。任何具体的能力与技术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技术和能力。?

本文仅是对三体式的练习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一些有关三体式的重要问题尚未涉及。如:?

三角五线的具体做法及科学原理是什么??

产生三体式不同站法的原因及各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不同的三体式站法在拳学实践上会产生出怎样不同的效果??

三体式与拳术中其它的桩式的异同是什么??

为什么说三体式在拳学的技术体系中是最具有根本性的式子??

由于篇幅所限,上述这些问题的讨论只能专文另述了。所以本文只是浅谈。我本人经验肤浅,管窥之见而已。?

      最后,用68年前剑云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文武合艺”一文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并与同道共勉:“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世人莫不知其妄也,然类于此者,实不胜枚举:同一物也,美术家观之,则见其美,科学家观之,则见其理,实则人之所见,不过一物之数种属性耳,不能尽其所有之性也。若然,则即谓天下事无非管窥蠡测,亦无不可。吾人读书修业,其理尤显。世有小学毕业者,往往已觉所学甚多,若益以中学大学之时间,其所得当大有可观。迨中学毕业,则反嫌其太浅,须臾而大学过,亦觉逾趋逾远,生也有涯,知也有涯,诚非虚语。故初学技击者,至刀枪器械皆已学矣,莫不诩然自得。至于更进一步,则渐觉如沧海一粟。更进则几至失望矣。然则若何而可?曰:积土成山,风雨与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诚难测,然进进之道则甚简,惟有勤练而已,务实而已。”


分享:


 


我的八卦拳谱

  先给个建议,算是忠告,打拳时不要太用力,一收一放,绵绵若存,不要用全力打。否则容易上到自己。
  1歌诀
  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2.三体式
  形意拳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提问者评价
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秘密一旦公开,传统武术的千古之秘就此揭开了
站桩,到底站的是什么?
孙存周的拳论思想
形意拳内功练习
童旭东先生的《浅谈三体式》
孙门内家真传桩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