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客家历史建置沿革

广东客家人大本营所处地域,人类开发历史悠久。古人类活动遗迹有著名的韶关曲江马坝人遗址。“马坝人”属于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在先秦时,生活在当地的南越族先民创造了包括新石器和青铜文化在内的古代文明,活动范围已经覆盖岭南各地,成为南越文化的主体。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远征岭南。屠睢死后由任嚣任主将,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并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其中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西四县,赵佗任龙川县令。公元前203年,赵佗借秦灭亡、汉统治未稳之机吞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赵佗成功运用“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但是岭南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南疆,气候湿热,民族众多,一直被视为“南蛮”之地和外化之区、瘴疠之乡。其后,随着朝代更迭,中原地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大批中原移民离乡背井到处寻找安居乐土,偏安一隅相对封闭的南方进入了移民群体的视野。随后数百年,大量中原移民逐渐出现在岭南地区,扎下了根,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客家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逐渐形成,走上历史舞台。广东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梅州、韶关、惠州、河源这一地域相连的区域。形成广东的客家大本营。

现在梅州市境内陆区,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置,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即后晋开运二年,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县。宋开宝四年(971年)因壁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湖州。绍兴十四年(1144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设广南东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为梅州卢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尉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管辖。嘉庆十二年(189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三年(1914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与1949年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952年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65年设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县级称梅州市后,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级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梅州客家围龙屋

现韶关市境内陆区,春秋属荆州、扬州,战国为楚国南疆,秦属南海郡地。西汉初年,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汉武帝设置了桂阳郡。桂阳郡共辖11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洭、浈阳、曲江6县,在今韶关市境。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近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二晋因之。置始兴郡之时为古代史上以韶关为政治中心所辖区域最大的时期,辖桂阳、阳山(吴甘露元年置阳山、废阴山,以其地并入阳山)、含洭、曲江、始兴(吴永安六年,分南野县地置)、斜阶(无甘露元年再析始兴县地置斜价县)等7县。始兴、斜价两县,即今南雄、始兴县地。南朝170年间(420-589年),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粤北境内的郡县时废时兴,沿革复杂。南雄刘宋时,始兴郡曾一度改称广兴郡,到南齐时又复称始兴郡,辖境与晋略同。梁、陈两代,曾在今市境内设置衡州和东衡州两个一级行政区和阳山、始兴、安远3个二级行政区。除原有县为外,有增设了广穗(今连山、析梁阳县位置)、梁化(今乐昌中南部地区,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乐昌)、平石(今乐昌北境,梁置,隋开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县与梁承后末年新置,其时属清远郡。隋代粤北分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连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曾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始以“韶”字为州,但不久即废,并归南海郡。唐代粤北全境基本上属岭南道管辖(今连阳地区曾一度属湖南道)。唐王朝在粤北境内分置韶州(唐贞观年置,治曲江)和连州。韶州辖曲江、仁化、乐昌、始兴、浈昌(今南雄)6县。五代,岭南为南汉五刘氏占据。南汉在北江领域增设英州(治所在今英德县城)和雄州(治所在今南雄城)。这样,加上原有的韶州和连州,粤北共置四州。宋代时粤北属广南东路。境内仍置四州(雄州改为南雄州)。元代改州为路,元初在粤北地区置南、韶、连、英四路,俱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领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四县,这是历史上韶关作为行政中心而辖区最小的时期。明代粤北属广州布政司,境内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连州)。清代粤北属广东省,清初时,境内州府的设置与明同。南雄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为直隶州,裁去保昌县(公领始兴一县)。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便开设税关(名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原摄于南雄的太平关移到曲江县针水边,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旱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1914年至1920年,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 ,把清朝时的南雄府、韶州府和连州府合并,称为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道治在韶关)。实际辖区与今韶关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广东省曾一度设行政督察区,粤北为第一督察区,专署设在韶关。解放后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17县市。1950年1月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撤销北江专区,设立粤北行政区。1956年撤销粤北行政区,设立韶关专区。1970年专区更名地区。1975年11月韶关市升为地级市,辖曲江县。1983年地市合并称韶关市。

韶关始兴客家围屋

惠州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秦为南海郡傅罗(或作博罗)县。东晋分南海郡博罗、酉平、欣乐三县。南北朝时期,在刘宋王朝为南海郡和东官郡的博罗、酉平、安怀、欣乐四县;南齐王朝为南海郡和东官郡的博罗、罗阳、酉平、怀安、欣乐五县;梁、陈王朝时期,梁朝时设循州。隋朝大业年间改为龙川郡(辖连平州和归善、河源、博罗、兴宁、海丰五县)。唐朝武德五年曾改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贞观二年废府,天宝元年改为海丰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兴宁、雷乡六县。五代十国的南汉王朝时期该循州为浈州,辖归善、海丰、博罗、河源四县。宋朝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讳,改浈州为惠州,辖归善、海丰、河源、博罗四县。元代设惠州路,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线。明朝洪武元年立惠州府,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成。辖连平州和归善、博罗、长宁(今兴宁)、永安 、海丰、龙川、长乐(今新丰)、兴宁、河源、和平10县。清朝惠州府,清初 领连平州和归善、博罗、长宁、永宁、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和平10县。雍正九年(1731年)从海丰县分设陆丰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该长乐、兴宁二县归嘉应直隶州。共为一州九县。1912年惠州府与归善县合并改名为惠阳县,1915年属潮循道,潮循道即为原潮州府、惠州府、嘉应直隶州,共25县,道治先设于潮州,后迁到澄海县属的汕头。1936年该为第四刑侦督察区,辖惠阳、博罗、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海丰七县。1949年惠州镇人民政府成立,为惠阳县人民政府所辖。解放后惠州的建制,于1958年6月由镇改为市(县级);1959年5月由市(县级)改为镇;1968年1月由镇改为市(县级);1988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撤销惠阳地区行政公署,原惠州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惠州有1400多年的建制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惠州市惠阳区客家围屋

河源在历史上源与龙川关系密切,自秦时龙川建县(公元前214年)至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河源建县止,前后达697年都归龙川管辖。雍正《广东通志·沿革》卷五也载:河源地,晋、宋时,属南海郡之龙川县。直至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据《南齐书·州郡志》卷十四载南海郡领县:“番禺、熙安、博罗、增城、龙川、酉平、绥宁、新丰、罗阳、高要、安远、河源”。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河源属梁化郡,南朝陈时,仍沿袭不变。据雍正《广东通志·沿革》卷五载:梁、陈时,河源属梁化郡;信丰县属东官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梁化郡为循州,治所在归善(今惠州东)。据《隋书·地理志下》卷三十一载:“龙川郡,平陈,置循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有河源、新丰、博罗、兴宁、海丰。“河源,开皇十一年(591年),省龙川县入焉。”“新丰,(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曰休吉,大业初废焉。”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循州置龙川郡。其后历代,今河源地区大体归属于惠州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

河源客家四角楼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个军事上的需要等。两宋至明清时期,大批中原移民因故先后南迁,和南方百越、瑶、畲诸族共居一地。客家人大本营也即在此期间逐渐成形、发展、巩固至今。在广东客家人大本营今梅州、韶关、惠州、河源等地,人口迁移活动比较频繁,因此在行政区划上呈现出升降频繁、分和反复、复杂多变的特点。

本文摘自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组编的《广东客家史》

主讲人(作者)简介

廖文,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业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研究生办公室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惠州
客家人的历史---武汉教授
客家地区在哪
讲古 | 出了邓仲元、廖仲恺、叶挺的惠州,一百年前是怎样的?
客家历史的分水岭:1733年嘉应州的成立
广东21座城市名字由来!“湛江”这个名字是这样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