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阳古城:我上央视了,这次谁敢说我站得不够高?

原创丨063 作者丨林小金

每一寸潮汕山河都书写着生动的潮汕故事,作为潮汕地区最早的行政区划——揭阳,以《粤东名城 古韵新风》的优秀名称,在3月11日登上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栏目。

继潮学君先前所发《揭阳:潮汕隐秘的角落?》这一篇文章后,揭阳又双叒叕带着她神秘绰约的历史风韵向您走来啦!

从黄岐山顶向南俯视,城区被榕江南北两河勾勒成葫芦状,因此有“浮水葫芦”之称。

一、揭阳县治

揭阳,狭义潮汕三市之一,是潮汕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但是“揭阳”一名以及何时建制,不同的专家学者和地方志有不同的说法。

在黄挺教授《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一书中说到,秦攻百越、戍五岭,设南海、象、桂林郡,但是否建置揭阳现在还找不到确切的资料。

《汉书·地理志》中列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设立的南海郡下领揭阳县,因此揭阳为西汉置县的说法也更为大多数人接受。这一时期,岭南地区才开始纳入中央政权的县级建置。

葫芦口:揭阳古城

由于历史变迁,古揭阳县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等不断变化,建制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废除重建。

随着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岭南地区的开发逐渐受到了朝廷的重视。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赵构决定重建揭阳县,此时她的岁月才被清晰地记录下来。

既然要重建揭阳县,那县治要选址何处呢?当时朝廷派孙乙来到揭阳岭一带选址建城。经过一番调查,选中了地处榕江中下游河网密布,并且有连绵山脉环绕,又面向广阔平原的玉滘村作为县址。

但朝廷却以该地处于低洼,易发水患为由驳回了孙乙的建议。最终还是孙乙冒着被罢官的风险,一再上疏,并且配上图纸详细说明,才定下玉滘村为了揭阳县城。

孙乙也就成为了揭阳的首任县令。又因为玉滘村历史上多榕树,所以又称榕城

据孙乙后人孙淑彦先生介绍,孙乙认为该地四周的高山既可以阻隔战火,南北两河直通大海,水患也不足为惧。同时密布的河网也有利于发展航运,可以带给人民富足的生活。

县镇图

宋复置县时没有修筑城墙,直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为了抵御海寇,达鲁花赤(元代官职名,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达不歹才开始修筑内外城。

内造石城,筑护衙署,周长220丈,高1.2丈。外围土城,周长800余丈。

内城全部用条石垒筑、贝灰合缝,它的名字“金城”(当地人也称“禁城”),就是取其“固若金汤”的意思。根据现残存的禁城情况,也可看出其坚固程度。它是中国唯一保留的元代石筑城墙。

明天顺五年(1461),外墙重修为石砌,并且修建了三个窖口(即“水门”,分别是北窖、南窖和马山窖)。榕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进贤门也是在明代天启年间,在郭之奇等人的倡议之下,揭阳县令曾应瑞修建的。

经过多次重修拓建,榕城最终才形成内外城池五门三窖的格局。

图片摄于2016年

现在来榕城古县城走一圈却只能看见幸存的进贤门。

这是因为民国十四年(1925),时任县长的陈卓凡要破除旧的封建礼制,将城门城墙尽数拆毁,在墙基之上改造为环城马路。

如今城门早就不见了踪影,但历史依旧留下了痕迹。古代集市多设在城门附近,连接城门的道路也往往发展成商业街。沿着环城路走一圈,在昔时城门的位置都形成了车水马龙的市场。

二、城区中轴线

从进贤门进入老城区,沿着思贤路,会经过揭阳学宫和学宫广场,再往前一段到达三岔路口,就可到达禁城筑护的衙署。

据郭伟忠《揭阳城坊志》记载:衙署由牧爱堂、赞政厅、东斋、谯楼等组成。牧爱堂是官员会见、禀明公事的地方,斋是师爷住宿之地,谯楼是全城击柝施更(钟楼)的场所。

经过历史的变迁,衙署曾经也作为监狱、考院、中山公园等。旧时衙署的区域演变成了中山派出所和思贤中学的部分区域。

但是宋代古县衙保留下来的石狮、揭阳县人民政府旧时办公的红砖楼等文物遗址还保存在中学之内。

县衙向南是主干道宣化街,它是贯通古城南部的大道,也是城区的中轴线,光绪十四年后称“大街”。

整个格局就犹如县衙为鱼头,主干道为鱼骨,两边整齐的街巷则是鱼刺,象征着如鱼得水。

据雍正《揭阳县志·坊表》记载,昔时宣化街建有23座牌坊,是纪念明清时期本县邑人登科,或者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戊辰四俊”坊,即是为崇祯戊辰年间中榜进士的郭之奇、辜朝荐、黄奇遇、宋兆禴立表。再如“状元坊”,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武状元林德镛所立。

榕江南河附近的牌坊(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留存揭阳百年前照片)——图源:潮人在线

可惜清雍正以前就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部分荒废,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后更是因改造街道、破四旧等需要,宣化街牌坊尽数拆除,并改称为“中山路”

现在的中山路更具有特色的是跟华侨文化相关的骑楼建筑。

民国以后,因为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过番的潮汕华侨在事业有成后,回馈家乡,所以中山路两侧的民房也随之改建为二至三层的欧式骑楼建筑。

骑楼建筑是近代岭南街区的代表建筑形式,潮汕人称之为“五脚砌”。最大的特点就是上楼下廊,上楼则是生活起居,楼下一般作为店面,下廊是遮阳防雨的人行道。

摄影:陈耀双

中山路骑楼街的独特风格,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依旧人来人往的商铺无一不散发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繁荣的商业文化气息遗留。

无论是古时牌坊的宣化街还是今日骑楼的中山路,都是这座城历史的缩影。走在城中,历史的余韵总能在一砖一瓦,一路一桥展现出来。

三、城区格局

古县城的布局十分地讲究,贯通城区的南北窖河可以把城区格局分隔成东西两部分。

东边是学宫、城隍庙、双峰寺等官修建筑,西边则是分布着众多宗祠家庙。这是因为古代的城市建设布局中讲究官署庙宇均不与居民区贴近。在现在的旧城区布局中,历史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在南北窖河的东边,除了分布有衙署、学宫,还有城隍庙、雷神庙、双峰寺等庙宇,在潮学君往期的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还有在学宫的东边,有一处长余400米的“明清一条街”,颇具潮汕特色。

大隐于市的街道分布有“藩相第”、“元顺”、“祜记祠堂”、“破门楼郑”、“元长”、“埔上里大门楼”等传统四点金、驷马拖车格局的特色建筑。

之所以称其为“明清一条街”,是因为这里的铺屋府第基本上是明清时期政局比较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地方经济文化也有相应发展的时候营建的。

藩相第是明朝时期从福建莆田迁族而来的李氏,因功勋卓著而御赐修建的府邸。李氏六世祖李勤及其子李近川先后被封为“藩相”之职,中厅一幅“父藩相 子藩相 父子藩相;祖敕封 孙敕封 祖孙敕封”的对联昭示着先人的荣耀。

中厅无盖:破门楼

破门楼郑原名“通奉第”,是清康熙末年郑氏十三世祖郑文信所开创,因为在堪舆风水中,该地处于离位,属火,因此中厅不能盖顶,所以就称破门楼。

在每年的正月十一至元宵节,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破门楼郑翁仔灯”。这是榕城最有年味的潮俗之一,是通过泥塑翁仔组合,其中蕴含许多的历史故事,人物也都做得栩栩如生。

潮语“行兴行灵精,行到破门楼郑看翁仔灯”,传达出潮汕人添丁添福、发财安康的祈祷。

而在南北窖河的西边,则分布有丁氏光禄公祠、昭武第、王氏辅祖祠、南山公祠、黄氏家庙等众多宗庙族祠。

据调查,揭阳古城中有近80座祠堂家庙,大多都是明清时期建造,供奉着各个家族的先贤往圣。祠堂古朴的建筑风格,精美的装饰工艺,都体现出潮汕人尊祖睦族的文化心理,也是宗族齐心协力的表现。

其中丁氏光禄公祠是晚清重臣丁日昌在全国唯一保存的故居。整体建筑是典型的潮汕“百鸟朝凤”格局。

祠堂不仅作为中国人祭祀祖先和先贤往圣的场所,更是一个家族的根脉所在。先人的懿德淑行激励着后代子孙“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祠堂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

走过2000多年的揭阳古县城,最初的城市布局依旧清晰可辨,众多的文物史迹都在细细讲述她的历史沧桑。

这里的一砖一瓦凝聚着榕城文化,一草一木汇就了潮汕山河。

参 考 文 献

[1]黄挺:《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2017.

[2] 孙寒冰主编:《榕城镇志》,1990.

[3] 揭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揭阳县志》,1993.

[4] 郭伟忠:《揭阳城坊志》,2000.

[5] 郭伟川. 秦平百越与五岭考论——兼论揭岭及古揭阳县治的相关问题[Z].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6] 吴榕青. 裴说“揭阳”岭考辨——兼论“五岭”[Z].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6.

[7] 揭阳日报“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

审核:陈雍

编排:林小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带你看揭阳青狮!
《沁园春·揭阳》
广东庄氏源流完整概述
大潮汕’09(揭阳榕城)国际迎春谜会笔猜谜题
这是关于历史遗忘和文化漠视的记录 | 揭阳之行·榕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