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三大挂面村 轻盈流水挂面如琴弦(组图)
  【导语】:《挂面本是一种普通的食物,即使做出来香,但你或许从未想到原来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也那么美,一排排晾晒的挂面琴弦般玩弄在村民的手中,这一刻你才发现质朴跟优雅还能结合的如此完美。

  【关键字】挂面村 中江县觉慧村 安徽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村 陕西时下村

  四川觉慧村

  在四川中江县,有一个挂面村,每当太阳高照时,家家户户的房前屋顶就会挂出如丝绸一般的面条,劳作的村民纷纷置身在轻盈如流水的线条间拉杆晒面,似舒缓优雅的舞蹈……

  位于凯江河畔的觉慧村是中江县一个有着40多户人家的普通小村庄,家家户户均以制面为生。每年小雪节气过后,如丝一般的手工面便会出现在村民的房前屋顶,阳光照射下,犹如瀑布一般。手工制面早已成为觉慧村一张名片,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挂面村”。

  84岁的村民刘光初大爷说,中江挂面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气温和湿度的原因,每一年,留给中江挂面的制作时间,只有五个月,即上一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3月。“而每年正月里,才是做面的最好时节,无论温度或阳光都是最好的。”

  18道工序 需要18个小时

  “中江挂面要经过和面、划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的"磨练"。”

和面
盘条
上竹
架面

  中江挂面第五代传人钟全德介绍说,面条虽小,但是却要受温度、光线、水源的影响,前前后后有18道工序之多,因此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往挂面村的小道

  手工制面是一门纯粹靠天吃饭的传统工艺,制面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气候因素,根据日照和空气湿度选择开工时间。通常在天晴的情况下,和面、划条要从下午四点开始进行,当天晚上做面师傅不能睡觉,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有一次高强度的劳动。

劳作的村民置身在轻盈如流水的线条间,似舒缓优雅的舞蹈

  抻条和上竹环节,必须在次日的凌晨完成,而最后的晾晒则要放在中午太阳高照时。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出成品,要经历18个小时。

从高处俯瞰下去,整个村子犹如披上一层洁白轻柔的“纱衣”

  4米长面 晒面犹如“高空作业”

  4米长面,真的是挂出来的。 这样一根手工制作的面条,可以拉伸到4米长,不仅不会断裂,而且粗细均匀、细如发丝,让人看了十分惊奇。也正因为这个长度,晒面的架子也要4米多高,每当晒面时,就会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搭起特制的梯子,像踩高跷一样在架子上劳作。这种起早摸黑的辛苦活,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吃得消了。

梳理面条的动作犹如拨动琴弦

  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中江挂面虽然一次次走上全国和国际舞台,但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也面临着同一个问题“生存危机”。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化成文化财富?作为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这项古老传统工艺,正寻求一种传承与发展的突破口,“力求让这门老技术创造出新价值。”钟全德说。

  安徽刘王村

  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村有个刘王自然村,是个远近闻名的挂面村,许多庄户人家用手工做的挂面成为一种品牌的土特产,成为老百姓家庭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食品。


  刘王村现有80多户人家,其中从事挂面业的有近40户,多数人家做挂面的传统延续至今已经有100多年,每年午季麦收之后,做挂面的人家就开始收购优质小麦,经过精选麦仁丰满的品种进行储存。每年冬季就成为做挂面的旺季,红红火火的挂面业成为当地农民的一条致富之路。一冬一春每户纯收入少则5000多元,多则7000多元。

  据70多岁的老挂面师傅范育才介绍,他的曾祖父年轻逃荒到外省一个小镇上,在一家做挂面的作坊打杂,通过留心学习,久而久之掌握了做挂面的手艺,后来回乡之后,办起了家庭挂面作坊,当时由于是独家经营,作坊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销路前景看好。村子里许多人家在范师傅的带动下,纷纷向他学艺,范师傅也毫不保留地把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向求技者传授,从精选小麦到加工面粉以及制作等各个工艺流程手把手教。从此村子里大多数农户都办起了大大小小做挂面的作坊,成了名副其实的挂面村。

  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刘王村的挂面业从没有间断过。如今刘王村每天产出的几千斤挂面既丰富了远近的市场,又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刘王村的挂面成了消费者的抢手货,许多城里人纷纷上门购买。

  陕西时下村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宜人。平原上有渭河流经,从古至今,这里的农业便非常发达,是小麦的高产稳产区。这里种植的小麦品质优良,粉白面筋,备受人们喜爱。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的影响,在关中这片大地上诞生了丰富的面食文化,同时也造就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喜好面食的特点。吃面成了关中人最具代表性的习惯,对于很多关中人来说,“一天不吃面,就会浑身不舒服”。

  关中面食制作手法丰富多样,揪成片状的揪片子,搓成棍状的棍棍面,扯成条状的扯面……其中,手工制作的挂面,可谓关中面食一绝,它洁白如雪,形如丝线,入口润滑,在干燥的环境下久放不坏。在关中很多地方,为老人祝寿,招待亲朋好友,嫁女娶妻的宴席上,都离不开挂面,细长的挂面也寄托了人们对长寿、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关中地区手工挂面的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兴平市时下村制作的挂面独具特色,远近闻名。每到天气晴朗,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千丝万缕、细若游丝的挂面。近日,记者便来到了兴平市东城街道办时下村,亲眼目睹挂面制作的全过程。

  时下村挂面制作以家庭为单位,村里年长的人几乎都精通挂面制作手艺。挂面制作要经历和面、揉面、盘条、醒面、上面、开面、挂面、晾面、收面、切面、捆扎等工序,要经历近30小时,方可完成。

  做手工挂面的头道工序是和面,这也是决定挂面品质的关键环节。将小麦粉按一定比例加盐和水,搅拌即可。别看说得简单,但是要和出上乘的面可绝非容易的事。“食盐加得多了,和出的面会过"硬",不易拉细。盐少了,面会太软,容易扯断。要依据面粉多少、天气状况和制作季节来决定当天和面盐和水的加入量”,时下村村民袁西辉向记者讲道。

  村子里的老人常会给年轻人讲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手工和面,在给瓮缸里倒进面粉后,还要给面粉里面扔进七颗麦粒。当你在面水混合物里不断翻找,全部拣出那七颗麦粒后,面才算和好了。翻找的过程便是不断的搅拌,除了盐水的比例,长时间的反复搅拌,也是和面的关键。

  面和好后,便要揉面。将面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待面团表面变得光滑后,进行盘条。盘条要盘三次,将揉好的面团搓成胳膊那么粗的面条,再一圈一圈盘在瓮缸里,这叫盘大条。大条盘好后,给瓮缸盖上厚厚的棉被,等待面发酵。等面发酵的步骤叫醒面,整个挂面制作过程中要醒面四次,每次醒面的时间长短依据面的软硬程度决定。等面醒了,开始进行倒二条和三条了,三条有指头般粗细,盘完三条继续醒面。盘条的工序一般在前一天下午开始,天黑结束。

  次日凌晨一两点,就要开始上面。上面就是将盘好放在瓮缸的三条,交叉缠在两根平行放置的拇指般粗细的约五十厘米长的竹棍上,熟练的师傅上一百斤面需一个多小时。面上好后,依次平行摆放在面窖里,面窖上要盖着厚厚的草帘和棉被,以便使面窖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恒定的状态。等面醒的差不多了,把缠好的面放在专门的架子上进行开面,开完面再将面放入面窖进行醒面。

  上午吃完早饭,就开始挂面。挂面需要两个人协作完成,将面窖中的面拿到院子,一人将面上的一根竹棍插在面架上,另外一个人攥住另一根竹棍慢慢往下拽,此时站在架上的人就用两根竹棍划面,面划开了就不会粘在一起,也有助于面条均匀受力,在拽拉的作用下面条变得纤细。挂完所有面条,就能休息了。接下来就是等待面条晾干。此时的挂面已经基本成型了,挂面丝儿细细长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整条街望去,格外美丽。

  下午两三点面就能晒干,将面切成短截儿,扎成捆,三捆一包,这挂面也就算做成了。

  行走在时下村,每户人家的门前都会架着一根两侧满是孔眼的横杠子。如果你有幸来到这里,你会看到杠子上面挂满了正在晾晒的细如发丝的面条。白色的面条,青灰色的房屋,湛蓝的天空,一切都将这个宁静的小村子装扮得分外美丽。

  (责任编辑:千娇百媚)

  分享到:来源搜狐旅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兴平时下村,家家户户晒挂面!
远近闻名的兴平手工挂面
吃在陕西 || 周刚振:手工挂面惹人馋
走进山西手工挂面村:凌晨四点起床,做10道工序,全天闲不住
西泉特色晾一帘挂面,垂万条银丝
实拍:关中一绝,时下村挂挂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