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三大战术法宝
​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前后,毛主席发明了三大战术法宝,这三大战术法宝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决定了新中国的成立,分别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枪杆子出政权”明确了要不要采取打的方式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解决了打的路线问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解决了如何同敌人打的问题。
一套非常全面的理论解决了后面22年的问题,其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的游击战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青年毛泽东
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行北伐,北伐军非常顺利地打垮了吴佩孚和孙传芳,蒋介石为了搞独裁统治,开始于1927年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到处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随后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随后毛主席到湘赣边组织秋收起义,彭德怀组织平江起义,朱德、陈毅、粟裕等组织的湘南起义、叶挺、叶剑英、聂荣臻、张太雷、恽代英组织的广州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后由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之后建立了以江西瑞金为首府的的中央苏区,这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惮,蒋介石开始组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开始了。
早在第一次反“围剿”的前一年,毛主席就在《前委致中央的信》中阐述了这一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并强调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游击战十六字决一定可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湘赣边秋收起义
战果:敌进我退的战果(红军时期)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十六字决最重要的战果是第一次反“围剿”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央苏区的巩固与扩大。
从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仅用4年的时间,中央苏区就建立了拥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横跨江西、福建、广东的大部分地区的中央苏区,各小块根据地更是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毛泽东、朱德采取诱敌深入(敌进我退),等敌军两个旅进入中央苏区腹地后,迅速进行包围伏击,全歼敌军两个旅,并活捉敌方的中将师长。其他听到消息的敌军纷纷在中央苏区腹地收缩溃逃,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乘胜追击(敌退我追),又歼灭敌人半个师,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歼灭敌军1.3万人,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20万军,由何应钦亲自指挥,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中央局仍然采取毛主席的十六字决,诱敌深入。将红军主力向南转移,避开敌军的锋芒,诱敌深入,红军到达南方后,先打弱敌,各个击破(敌进我退)。派小股红军袭扰敌人,使敌人误认为遇到红军主力,行动迟缓,不敢单独出兵,怕被红军分割包围歼灭,搞得敌人大部队疲惫不堪(敌驻我扰)。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带领下,红军潜伏数日,突然发动猛攻,并攻下建宁城(敌疲我打),敌人惶恐撤退。红军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歼灭敌军3万余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并聘请德国、日本、英国的军事顾问,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面对敌人的三路围攻,红军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领导下,仍然采取游击战十六字决,诱敌深入。红军主力千里迂回赣南,避开敌军主力(敌进我退),并派小股红军在地方民兵的配合之下,对三路大军进行不厌其烦的袭扰,一方面迟滞了敌军的进军速度,另一方面打乱敌人的进军计划,是敌军摸不清头脑(敌驻我扰)。8月,红军主力部队突然对敌军防守力量薄弱的莲塘、良村、黄陂三地发动突然袭击并取得了三次大捷(敌疲我打),然后趁机隐蔽起来休整。在三路敌军被小股部队和地方武装袭扰疲惫到了极点撤退时,红军主力再对敌军疲惫之师进行追击,再次拿到三次大捷。红军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歼灭敌军3万余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2年12月,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并亲任“剿匪”总司令,分左、中、右三路兵马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面对敌军三路围攻,红军在周总理和朱老总的领导下,中央局没有采取十六字游击战决,而是想趁敌军立足未稳,率先出击,直接打垮敌军,经过激战,红军没有突破敌军5个团的防守,攻打县城的行动失败了,红军还牺牲了一名军团师长。陈诚发现情况不对时,立刻派军队驰援,寻找红军主力决战,此时周总理与朱老总想要打援,但是很快察觉了不对,敌军太多,不是简单增援,而是进行决战,周总理与朱老总遂立刻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方针,撤出主力,避其锋芒(敌进我退)。由于群众基础较好,敌军搜索不到红军主力的消息,敌军在根据地左转右转疲惫不堪,红军主力集中分布在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对经过的敌军发动突然袭击(敌疲我打),经过几场激战,红军歼灭了敌军三个师,还俘虏了一万多人,中路军纷纷溃散。红军用了3个月的时间,歼灭敌军三个师,俘虏1万多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好在这次有惊无险,如果不是后续采取游击战十六字决,估计会失败,损失很大。毛主席这次没有参加指挥,是个遗憾。
1933年9月,蒋介石前前后后调集了1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可惜的是,第五次反“围剿”不是毛主席和朱老总指挥的,更没有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决,而是采取主动出击,和敌军打阵地战,和敌军进行决战的方法,最后失败可想而知,这也迫使了主力红军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准备长征
战果:敌进我退的战果(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民兵自卫队根据毛主席思想的指导,采取游击战十六字决,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依托各种有利地形诱敌深入,袭扰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经过实际作战,广大指战员和民兵组织发明了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基础的衍生战术和战法。
麻雀战
麻雀战是由十六字游击战决衍生的著名战法,顾名思义像麻雀一样同敌人战斗,把所有的民兵分成2-3人的小组,小组成员出没于山地、森林、村口、街头、集镇、甚至是地道里,只要有机会就打枪,射杀或者射伤敌人,东一枪、西一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敌人摸不着头脑,敌人来追时已经跑的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又跳出来射杀敌人,或者四面八方放枪,使敌人不得不重新回来追赶,然后再消失的无影无踪。最后的结果是敌人追不上、打不着、甩不掉、吃不好、睡不好、精神高度紧张,疲惫不堪、不胜其扰、躲在碉堡里不太敢出来。
地雷战
小时候都看过电影,不多过多介绍,如果没看过的可以搜索老电影,里面讲得很详细。
地道战
小时候都看过电影,不多过多介绍,如果没看过的可以搜索老电影,里面讲得很详细。
破袭战
破袭战就是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敌人运输命脉的铁路、公路、水路进行破袭,有时候一次就发动几十万群众,将 敌军的铁路挖路基、扒铁轨、炸桥梁等,总之是铁路、公路、水路给你破坏得干干净净,路给堵得死死的,这样的作用是,敌人的武器装备和粮食无法运输,严重影响敌人的作战和推进,迟滞敌人的进攻速度,使敌人疲惫不堪。
围困战
围困战的基础也是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当敌人来攻时,全部撤退,避其锋芒,实行坚壁清野(敌进我退),所有的粮食全部掩埋藏好或者运进山里,敌人攻进来找不到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不得不从远处运粮运水。游击队和民兵小组在敌人运输的时候,袭击车队,切断敌人的运输线,迫使敌人返回据点,待在据点里不出来(敌驻我扰),敌人待在据点里,游击队和民兵小组再对据点围而不攻,切断据点的粮水补给,把敌人困死、饿死,敌人被袭扰的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地道战
伏击战
伏击战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设伏,通过侦查得到的消息,在敌人必须经过的地点设伏,打击敌人,平型关大捷和七亘村伏击就是抗战初期最著名的两次伏击战。第二种是诱伏,派小股部队引诱敌人进入伏击阵地,对敌人进行打击,神头岭伏击战就是采取诱伏的方法完成的。
战果:敌进我退的战果(解放战争时期)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决在解放战争时期使用最典型的就是“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给胡宗南摆空城计”,蒋介石发动内战,在全面进攻计划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胡宗南率领25万国民党军进攻延安,而西北野战军仅2万人,面对10倍以上的敌人,毛主席果断撤出延安,采取敌进我退的战法,毛主席和彭老总抓住胡宗南死要面子活受罪,顾虑太多的弱点,连在内线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三场大捷解决了部队给养、武器装备、粮食军装的问题,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还使自己的装备得到了极大提升。
周总理不时的发电报、上报纸公告毛主席仍在陕北,毛主席为了能最大程度的疲惫敌人,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仍在陕北打转转,绝不南渡黄河,一直牵着胡宗南的鼻子走(敌驻我扰),经过不断的消耗补充,西北野战军实力越来越强,胡宗南越来越弱,最终被消灭。
由来:敌进我进的由来
“敌进我进”战术最早提出这个理论并实践的是粟裕,粟裕在革命斗争过程中与其他大部分将领的成长历程不一样,这也形成了他独特的作战风格和指挥策略,粟裕在指挥北上抗日先遣队东进北上之后,与红十军会师,两军会师成立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役中,红十军团先头部队在粟裕和刘英的率领下率先突破重围,但是后续主力部队被围怀玉山区,全部阵亡,方志敏、刘畴西、寻淮州全部牺牲。
粟裕
战果:敌进我进的战果(红军时期)
后来以红十军团先头部队为基干,成立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挺进师部队大概500人,多的时候发展到1500人,少的时候仅200人。面对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粟裕除掉使用传统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十六字决,还首次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战术,即敌人大规模撒网而来,挺进师与敌军相向而行,利用敌军几路人马的衔接地带,偷偷带部队从结合处插到敌人后方,对敌人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除了歼灭敌有生力量之外,还大量缴获枪支弹药补充自己。
当敌人反应过来后,调头合围而来,挺进师又一次与敌人相向而行,利用敌人的麻痹大意,又一次从敌人间隙仅几公里的缝隙里穿插到敌人后方,对敌人进行攻击。面对国民党军1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挺进师仍然毅力不倒,常年保持住编制人数,当敌人进攻时,我军也进攻,利用地形和策略牵制杀伤敌军。
战果:敌进我进的战果(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抗战开始,粟裕率领挺进师被改编为先遣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加入新四军作战序列,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率领新四军长途跋涉,有时候夜行80公里深入敌后对敌人进行打击,面对敌人的扫荡、清乡、屯垦和强化治安,粟裕带领新四军予以正面打击,根据战场形式,改变原来敌进我退的方法,在敌军计划未实行前即给予沉痛打击,在日军展开长达几百公里的清乡篱笆并沿线构筑碉堡时,粟裕指挥新四军突破敌军的推进防线,绕到敌军背后予以痛击。
皖南事变后,粟裕率领新四军不管是对日军还是对伪军、顽军都予以正面打击,更多的是采用敌进我进的战术。
粟裕
战果:敌进我进的战果(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敌进我进”战术应用最典型的就是孟良崮战役,整编74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可以说是当时国民党军队里战斗力最强、武器装备最好、人员素质最精的部队,一句戏言,如果国民党有10个整编74师,那想要解放全中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虽然这是戏言,可以从侧面反应整编74师实力之强。
按照游击战十六字决或者运动战理论,华野都不该这么早与整编74师决战,应该避其锋芒,疲敌之后再想办法消耗他,但是粟裕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要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术,在国民党各路援军近在咫尺的情况,强行攻打战斗力最强的整编74师。这就像“于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
虽然面对了诸多的困难,虽然解放军的阻援部队损失很大,主攻部队也伤亡极大,但这也动摇不了粟裕的决心。经过4天的艰苦作战,华野终于全歼整编74师并安全撤出战场。孟良崮战役把国民党军将领全都吓得不轻,他们在之后的指挥作战时,总是顾忌这顾忌那,不敢向之前那样自信,这势必造成了敌军士气的下降,后面的济南战役,王耀武已经无心再战,一点决战的勇气都没有了,济南被攻破,山东全境解放,全国取得解放只是时间问题。
孟良崮战役战前查看地形
“敌进我进”战术总结来说就是在自身实力较弱时,在战场上反向操作,灵活作战,抓住有利战机,摸准敌人弱点、摸清楚敌人的情报,胆大心细的扩大战果,在战局上掌握主动权,还达到了疲敌的目的。
在自身实力具有一定规模后,抓住战机,敢于同敌人的精锐部队进行作战,毛主席还说了一句话:“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是敌进我进,但不是盲目进攻,需要周密部署,详细安排,大到几十万人的行动,炮步兵的协同,小到“士兵何时到达何位置,午饭吃什么”都要做到计划详细,走一步看三步,才能达到敌进我进的战术目的。
在战场上应用“敌进我进”战略的将帅还有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等,他们也为 这一战法,丰富了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长3天全歼一个军,粟裕为何说:谎报战绩要杀头的
毛主席:赢的9大原则
粟裕、刘英和红军挺进师战斗在台州的故事③
真实《红色娘子军》:8人被捕后受尽酷刑,无一人叛变、投敌
红军长征,陈毅留下打游击,被困山洞20天,多亏一女子相救才脱险
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到底有多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