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详细!跟骨关节内骨折 外侧入路ORIF手术全过程




体位及术前准备


  • 可选择全麻、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 侧卧位,骨突部垫软垫保护,患肢在后,健侧在前;

  • 患侧大腿根部上止血带。


患者取侧卧位,骨突部垫软垫保护


跟骨轴位投照角度


切口体表投影


实用Marker笔自外踝尖上方1.5cm开始,再腓骨后缘至跟腱前缘重点处开始,沿腓骨向下至足底皮肤与足背皮肤交界处,然后弧形转向前方,止于第五跖骨基底部,远端切口略向上。



切口的垂直部分位于腓骨后缘至跟腱前缘中线,自外踝尖上方1.5cm向下;水平部分位于足背外侧皮肤有汗毛和无汗毛区域交界线上,前方止于第五跖骨基底部


跟骨外侧切口示意图,该切口可以充分显露跟骨外侧面,并避免损伤腓肠神经


手术入路


跟骨是松质骨,血供较为丰富,很少出现缺血坏死,因此为了保护皮瓣的血供,应全层切开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直至跟骨骨膜下,不做分层解剖。


在翻转皮瓣时,紧贴跟骨外侧骨面剥离软组织,亦可将跟骨表面的骨膜剥离,一起随皮瓣翻转。


不显露腓骨肌腱和腓肠神经,而是将其同皮瓣翻向近端,再跟骨一侧切断跟骨韧带、跟距韧带,显露跟骨外侧面。


使用No-touch技术,沿皮瓣的对角线,在腓骨、距骨、骰骨上打入克氏针并折弯固定皮瓣;避免使用拉钩显露,反复调整拉钩位置并大力牵引有可能进一步破坏皮瓣血供。


近端向上切开关节囊显露距下关节,想远端分离显露跟骰关节。


切取全层皮瓣直至跟骨骨膜下,沿跟骨外侧表面剥离软组织皮瓣(注意此篇勿分层),切开跟腓韧带、跟距韧带显露距下关节


使用No-touch技术,沿皮瓣的对角线,在腓骨、距骨、骰骨上打入克氏针并折弯固定皮瓣;


切开关节囊显露距下关节


术中图像:不显露腓骨长短肌肌腱,将其同皮瓣一起向前翻转


术中图像:利用No-touch技术保护皮瓣,切开跟腓韧带、跟距韧带显露跟骨和距下关节


骨折的复位与内固定


跟骨骨折复位是以载距突骨块为模板,从前后,从内外一次复位,在内测骨块复位前,不要试图进行其他部位的骨折复位。


首先翻开或临时取出外侧壁的骨折块,显露跟骨体和关节面骨折块,根据术前CT截骨判断关节面是否有继发骨折线,将碎骨块临时取出,清理凝血块和无法复位的碎屑。


恢复跟骨的高度,可采用一下两种方法协助恢复跟骨的高度:


  • 将剥离子插入“原发骨折线”即跟骨结节骨块与载距突骨块之间,向下、向内撬拨跟骨结节骨块,恢复跟骨结节骨块与载距突骨块的位置。

  • 也可以在跟骨结节骨块,从外向内置入一枚粗的克氏针或Schanz螺钉,作为摇杆,向后、向下牵引恢复跟骨长度,同时可以矫正跟骨的内翻畸形。


临时固定:当跟骨结节骨块和载距突骨块位置恢复,自跟骨结节骨块固定在载距突骨块上,克氏针的位置要避免阻挡下一步的固定。


以图中所示骨折为例,复位的顺序是首先回复跟骨结节骨块(2)同载距突骨块(4)的位置关系,回复跟骨的 高度,然后恢复关节面骨块(3)的位置,最后复位外侧壁骨块(1)


将剥离子插入跟骨结节骨块和载距突骨块之间,向下撬拨回复跟骨的高度


在跟骨结节置入粗的克氏针或Schanz螺钉,作为摇杆,牵引恢复跟骨长度,纠正内翻畸形


当跟骨结节骨块和载距突骨块位置恢复,自跟骨结节内侧,从后向下块置入2枚克氏针,将跟骨结节骨块固定在载距突骨块上


注意跟骨轴线:去侧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跟骨倾向于发生内翻,因此在复位和固定时一定要时刻留意跟骨的轴线,预防并及时纠结跟骨内翻。


注意跟骨的宽度:透视跟骨轴位,观察内侧壁复位情况,同时在轴位上,可以观察到跟骨的宽度,如果跟骨的宽度增加,往往意味着跟骨的长度尚未完全恢复。


距下后关节面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先复位跟骨内壁骨折,然后再进行关节面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 对SandersⅡ型骨折,可以用剥离子向上撬拨,抬起被压缩的关节面,将关节面骨块同载距突骨块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克氏针临时固定。

  • 对SandersⅢ型骨折及以上烈性的骨折采取从内向外复位的顺序,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块,没复位一层,斜行置入克氏针临时固定,在完成最终复位后,置入2枚克氏针穿过所有的关节面骨块,完成复位。

  • 如果固定于载距突较为困难,也可用克氏针将复位的骨块临时固定于距骨;

  • 采用Broden位透视,确定后关节的复位情况。


恢复后距下关节面骨折块位置,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对于严重的关节面压缩骨折、骨质缺损的患者,考虑予以植骨,加快愈合并防止复位丢失


前方关节面的复位与固定:


  • 注意恢复Gissane角重建前后跟骨骨折块的关系,若其他骨折块复位良好,该步骤将较为容易。

  • 透视侧位,确定Gissane角已经恢复。


外侧骨折片的复位和固定:


  • 根据骨折压缩、骨质缺损情况决定是否植骨;

  • 最终将外侧骨折片覆盖于其他骨折片上,该骨块的复位和固定靠跟骨钢板的压迫作用完成。

  • 在最终固定钱,应在册透视,确定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以及力线均已恢复。


跟骨骨折的最终固定:


  • 尽管根据钢板的外形各不相同,但设计理念基本一致,都是将螺钉置于骨小梁密度较高的区域,并通过压迫作用固定外侧壁骨块,同时跟骨钢板采用薄型设计,避免医源性增加跟骨的宽度。

  • 跟骨锁定钢板,用于固定粉碎性跟骨骨折和骨质疏松性跟骨骨折;

  • 固定的要点是应将螺钉尽量置于骨小梁致密区域,包括:载距突、距跟后关节软骨下骨、Gissane角下方、跟骨前外侧、跟骰关节软骨下骨等部位。

  • 跟骨内侧有神经及血管走行,特别是跟骨前侧及距下关节以下的部分,螺钉若过长,则有可能损伤胫神经、血管,甚至踇长屈肌腱,钻孔置入螺钉时应用另一只手在对侧仔细触摸,或应用透视确定螺钉长度。


跟骨钢板的种类


在后关节面的下方,自跟骨外侧置入螺钉时螺钉过长可能损伤内侧的胫神经、血管甚至踇长屈肌腱


如图所示,Albert将跟骨分成四个区域,其中前、上两个区域弱智如螺钉过生,损伤内侧血管。神经的风险较高,下方次之,后方风险最低



切口关闭



腓骨长短长短即将的复位:


  • 高能量损伤造成的跟骨骨折,可能伴有腓骨肌腱支持带的断裂,从而造成腓骨肌腱半脱位甚至脱位至腓骨前方;

  • 术前通过查体,CT品股可以帮助诊断、术中完成跟骨固定后,应再度检查是否合并该损伤;

  • 当跟骨外侧壁解剖复位以后,腓骨下离的结构随之恢复,利用腓骨肌腱复位;

  • 咋切口的垂直部,向近端分离出腓骨长短肌肌腱,注意分离时保护腓肠神经,不要破坏皮瓣的完整性;

  • 将肌腱复位与腓骨沟内,使用铆钉修复至少一处支持带的解剖结构。


当内固定完成后,应及时去除用作显露的克氏针,在伤口内填塞生理盐水润湿的纱布,压迫止血后松开止血带,观察出血情况,并彻底止血。


放置引流管:


  • 注意引流管端应该置于跟骨外侧,L形皮瓣下方,避免皮瓣下积液导致皮瓣漂浮、坏死。

  • 引流管自小腿肌肉软组织稍丰满处穿出皮肤,通常自切口近端腓骨后方另取一出口戳出,切勿将引流管自L形切口尖端引出

  • 引流管接负压瓶,保持负压引流。


缝合关节囊后分两层缝合伤口:


  • 皮下组织应用可吸收缝线缝合。有文献报道,皮下缝合时应用单股可吸收缝线较编织缝线在降解时反应略小。

  • 自垂直和水平部分的两端开始向中间间断缝合,此时先不打结,可以通过调整针距使L型皮瓣顶角皮下无张力;

  • 自两边至皮瓣顶角,完成所有缝合后自两端向中央顺次打结,这样可保证每一针缝的结实;

  • 对于皮肤表层的缝合,有的学者推荐使用连续皮内缝合。


皮下采取可以吸收缝线8字缝合,自切口两端向中间逐针缝合,先不打结,调整针距确保无张力,最后自两端向中间打结


引流管自小腿肌肉、软组织丰满处穿过皮肤间断缝合切口


术后切口缝合存在张力,课件表皮坏死,此时可应用负压伤口方法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负压治疗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伤口治疗中的作用:


  • 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出现伤口裂开或皮缘坏死时,负压吸引治疗(VSD)利于创面愈合;

  • Stannard等的研究表明,术后伤口负压吸引治疗作为常规手段,可加快伤口愈合并且解决术后的血肿问题。

  • 负压治疗可以吸除血液、渗出液和组织间液,去除炎性因子和潜在的感染源,并且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对于开放骨折,在术后即可应用伤口负压治疗,能有效减少术后伤口的并发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侧入路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临床丨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
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保姆级教程
唯医FM | 跟骨骨折微创手术治疗—后外侧纵切口法
跟骨骨折容易致残,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跗骨窦入路“分步复位技术”治疗跟骨复杂关节内骨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