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笔砚冷语(四十一)经方的剂量

这篇粗略说中医经方中药物的剂量,中医的剂量本来就是个神秘话题,对于有经验的老中医中药剂量是不传之秘(可这种事情是一点就透的),因为医术的高低就是在剂量上体现。而经方这个世界,关于剂量问题更是不好谈,为什么不好谈,一方面经方的比例在那儿,另外一方面时方认知的经验的和经方有冲突,作为小众群体的经方其实还是按照时方来用药,这也就造成了很多自学经方的人也就糊里糊涂。大约有各种情况影响中医剂量的认知,并且这些情况大部分导致了错误的经方剂量。

常规的冲突

  一  药典的剂量和治病的剂量,今天我们看到各种医生开药,是以医典作为基础,并不是以治病需要的剂量为基础,不是个性定制,是找出一种最“安全”的剂量,并且作为照顾人生病时候比较虚弱,容易出现各种意外,剂量更是不能加大,因此我们看到的剂量就是约在十克左右。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药典的剂量规定就是“权威”,只要按照药典来,就是有问题也不是问题,如果不按照药典的剂量,就是治好了病,如果病人说自己不舒服有后遗症,就是医生的原因,因为医生没有按照标准药典来。

二   经方的剂量和时方的剂量 ,今天九成的医家是时方医生,这也就达成了共识,用药按照时方的标准来,因此我们看到桂枝、麻黄、石膏、附子都成了虎狼之药。就是那些知名的经方家开药,附子、半夏也是以五克为标准计量,能把炮附子开到十克的就是胆子比较大的,这种用量还是经方的缩减版,可以大部分意识已经定型,就是学院出来的学者,看到这样的方子,也习惯开口说这是火神派,都是被火神派害的,而对于病人,甚至我想所有的普通人,都会三人成虎,自然相信大部分人说的,因此我们慢慢发现,和病人不熟悉,或者同是中医爱好者,也不会讨论剂量,因为讨论剂量就会有成见,大家按照读书时候形成的理论定型为标准,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

三  经方和汉方用药差异,我们这百年很多人是学习古方派,为什么用古方派,因为人家积累了大量经验,很多时候套方就可以。只不过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经方家用量和日本古方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古方派的那种剂量和时方派是差不多的。

四 汉唐剂量和明清剂量,我们读书的时候,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明清剂量,比如几钱,而汉唐的剂量都是以两作为常用单位,因此这里面的换算也是比较混乱的,到了今天,大部分医家的习惯都是明清的剂量,而明清的剂量大部分是时方的习惯,因此换算到经方的时候,也就是产生了很多冲突,并且因为地域和历史习惯不同,自然产生的转换方式就不一样,比如云贵川、岭南出现的经方家都是大剂量的,而到了江浙的经方家,对于很多用药还是按照时方的方式,因此不敢大剂量的用药。

以桂枝汤为例

   其实对于学习经方的人,经方剂量一直是个大问题,而这些问题不只是学术问题更多是社会问题。下面我以最简单的桂枝汤举个例子: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一  比如经方中的桂枝汤,按照汉朝的剂量,一两接近于十六克,那么桂枝汤中桂枝三两的就是47左右,加上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自然一天一夜的量就是二百多克,不过这是一天一夜的量,也就是三四次的剂量并且特别提醒如果喝了一次,如果病症不再了,那么剩下的也就不用喝倒掉了,因为怕发汗过量。正是因为设定了这些条件,病人不懂,很多情况下熬出来的剂量可能就是一次喝完或者三次喝完,怕浪费,怎么可能把熬出来大部分浪费掉。医家自然知道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引起意外,剂量就是按照一次的来,加上时方把桂枝等当成虎狼之药,我们可以看到李东垣因为对桂枝有偏见,才创造出来补中益气汤,用其他很多药混合来代替桂枝的补中作用,这种观点也影响了以后的医家。

   因为时方的影响,汉朝经方的换算,到了明朝就出现了一个莫名的转换,就是我们看明朝经方医家的书,用药剂量都是三钱左右,因此习惯的就是按照明清一钱等于三克多,自然一付药单味桂枝的剂量也就是十克左右我们读书的习惯是把汉唐和明清的混在一起读,这就导致了一般人以为汉唐的三两可以换算成明清的三钱,而明清的三钱使用方式还是按照仲景的意思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家桂枝汤用药,差不多五味药五十克,然后作为一天的量分两三次喝,胆子大的医家,会适当的按照一钱五克来算,剂量就是三钱十五克左右。

  而很多人是读医典的,按照医典的剂量桂枝就是三克到九克,并且时方的经验医家的认知是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自然而然把桂枝汤当成解肌发汗的表药,也就成了大家的共识,似乎桂枝汤就是只有外邪的时候用,桂枝就是发表药。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巧合,造就了桂枝汤的时方用法莫名合理,也同时造成了经方中桂枝汤被误解,缩小了应用范围。1  桂枝汤对症的时候,剂量有不会太重要,比如标准的桂枝汤证,就是一副药差不多按照仲景说的只服用三分之一就可以了,因此现在医生按照明清的剂量,开出来是一次的剂量分三次喝,因为对症,就是仲景剂量的十分之一就很起作用了,也就导致我们认知汉唐的一两换算成三克就可以。正是因为经方三分之一就可以发挥很好的效用,造成很科中药粒把里面的粉剂加大三倍,出现很多颗粒打折扣也不容易发现。 

  2 还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就是按照仲景说桂枝汤的汉朝剂量,服用一次如果病症消失就不用喝了,剩下的三分之二就可以倒掉,而我们现在按照明清剂量熬药,虽然一副药全部喝完了也只有仲景说的三分一,这个剂量莫名奇妙的保证了不出意外

  可是莫名其妙的合理,也造成了经方运用的缩小,比如桂枝汤是桂枝汤证的时候,按照剂量不能多服用,可是如果你身体没有外邪那么当成经方第一大补剂的时候,剂量问题就成了很奇怪的问题。按照时方的理解,桂枝汤是外感药,所以不能用来作为补药,补药应该是黄芪、人参、甘草、肉桂这些药物的搭配。可是回到经方用药上,桂枝汤、小建中、黄芪建中、真武汤都是可以作为补药的。

   而作为日常补药的时候,这个剂量大约都是介于一个折中的方案,比如桂枝汤或者小建中,我们没有外邪,喝这些药的时候作为增强免疫力,喝完了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也不会出现外邪时候的发汗。我们身体有外邪的时候,用桂枝汤一定是要对症用药,可是身体没有外邪,桂枝汤作为补药,很多禁忌就不存在了。而桂枝汤作为补药,作为折中方案,就是单味的桂枝三克也可以,按照十克算也可以,按照四十五克算也可以,只是因为受到时方的影响,怕引起误会,自然大家都是按照十克左右一付药,并且作为一天的剂量用。可是你了解经方一般的剂量用在三四十克都是正常的选择,这也就是经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开的药单味就是三十克或者四十克,其实都是正常的。

    经方的各种剂量,是要自己了解每一个药的药性,看懂方剂的方义,自然用药以仲景方为原则,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这是经方学习者的功课。可面对现实,很多是时候还是为了避免误会,自然就是时方和药典的剂量是标准,这其中只能说一言难尽,等你遇到太多背教材答案的人,你会发现模糊这个地带是最好的选择。

叹息

   对于经方中的剂量,大家不是遵从病人的需求,是尊重社会的规则。现在中药有这么多问题,其实主要是是对药物认知很多时候认识不清楚,作为医家,到了今天对于很多药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只有按照规则用药。比如以前医家总结用黄芪的经验,用在利尿20克以内效果明显,到了三十克之上趋向抑制;黄芪对于对血压影响,十五克以内升高血压,三十五克以上反而降压。这些经验都是日积月累的,加上开方医家和抓药医家认知不同,你会体验到什么叫小鬼难缠,越是懂一点药的抓药师傅,越是要觉得标准最重要,而不是经验最重要。

   同时我们注意到第二点,仲景的经方中,有外感的时候不用黄芪,可是时方中什么药都会有黄芪。再有第三点,就是今天的黄芪效力还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因此我们就是用到上百克,其效力可能也就是几十年前的十克作用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了一百克或者二百克,也不知道是不是达到了以前三十克降血压的作用

  再比如说,时方认为用细辛的剂量,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这也就是我们常看到药箱上特别标记,就是读过医学院的学生,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细辛不过钱,过钱要认命,今天如果按照仲景剂量来开药,任何药店都不可能拿到细辛。)。而经方用辛治证时,用量超过三十克是常有的事情,只要细辛水煮超过三十分钟,其实细辛没有危险。大剂量用发挥细辛的痛作用,如果只按照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可是这些道理在社会现实面是说不清楚的,因此经方用药也就成了一个难点。

  当然不只是上面列出的黄芪、细辛等,其实经方中的每个药都有自己的特性,为什么要多用,为什么不用,简单的生姜、大枣都有剂量的问题,稍微复杂一点的半夏、附子、石膏、大黄、吴茱萸等更是有很多注意事项,这大约是无止境的学问。

小结

   之所以说剂量是中医的秘传,甚至就像是专利一样,是治疗病人的口碑保证,自然有经验的是点到为止。可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背诵答案的人,会脱离实际,然后定义一种答案,这大约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明哲保身吧。因此经方用药慢慢形成了明暗标准,一条为了自己的熟人治病是经方剂量,甚至是按照实际状况加大剂量;而为了不引起所谓的麻烦,在所有可以看到的信息层面是时方和药典的标准,而忽略了病人的实际需要。

   我想经方用药的很多知识,不是背诵标准答案,一般书上也很少有什么标准答案,这些都是时时刻刻要注意学习和思考的问题,经方用药的很多答案一方面要多涉猎揣摩,另外一方面也要自己的实践。一种药在不同的方剂配伍中作用是不同的,除了比例的调整,剂量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物剂量
经方剂量思考
治麻木效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下)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李可对附子古今临床应用剂量的回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