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白必看!9年老烧,8年从业者聊聊什么是好音频器材

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接触耳机发烧,音频发烧,可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深度来剖析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了,下午阳光明媚,突然很想说点什么,那么就聊聊,什么是好器材吧。

1HIFI高保真,究竟什么是真

先下结论,以母带师在母带棚里用棚里的设备播放出来的声音为真。具体,请往下看。

几乎所有的音频厂家都愿意给自己贴上“高保真,hifi”之类的字眼,放眼望去,每一个聊“真”的厂家几乎都在强调“我们能真实的还原现场啊!!!我们能真实的还原音色啊!!!我们可以听出歌手唱歌的表情啊!!!”每次看到这些文案,我就冷笑不止。R U OK?还原现场?你在逗我?首先提两个问题,你去音乐厅,坐第三排和第十排,哪个声音是真的?一首流行歌曲中,一把gibson的吉他和一把fender的吉他,哪个声音又是真的?

现在大家听到的,基本上都是录制好了的数字音乐。而成品数字音乐的制作流程,一般如下:

1:演奏及多轨录音

2:素材处理

3:混音

4:母带处理

首先大家可以做一个特别简单的实验,拿起你们的手机,贴着麦克风说话,再离开20cm,说同样的话,感受一下声音一样吗?这两个都是原汁原味没有经过处理的你的声音,那么,哪个是真的呢?当然有朋友会说,手机的麦克风质量差啊,好的麦克风就可以还原出真实的声音啊。。。To young to simple。。。对于一个数字音乐作品来说,损失最大的就是在录音环节。因为麦克风摆位不同收到的声音差异都非常大,就像照相一样,你在不同的角度去拍,拍到的东西总是不一样的,而现实是有着无限可能的,麦克风也好镜头也好,只能记录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然后第二部是素材处理,对于古典音乐录音来说,消一点噪音,简单的整理一下就OK了。而对于流行音乐来说,修音高,修节拍,整理音量大小,没事再补录两句啥的,都是整个唱片制作工业里最基础的工作了。对于经过听觉训练的人来说,由于每次补录,人和麦克风的距离都会产生轻微的变化,而位置的改变会造成音色的变化,其实是可以听出来的。哦对,BTW,很多流行音乐里面的乐器,听起来很像真实录音,可是现在很多都是用MIDI采样直接制作的,假如说你听到了一段特别燃特别牛逼的鼓,一直想不通他究竟怎么敲出来的,那么,很有可能他就是MIDI制作的而已。本来都是MIDI制作了,那又如何谈“还原现场”呢?

第三部就是混音了。而混音这一步可以说会颠覆很多发烧友朋友对音乐制作的认知。很多人都担心,如果用EQ的话,会对声音造成损失。而在混音过程中,几乎每个音频轨道都需要用到EQ。不过顺口说一句,民用级EQ对声音损失的确很大,专业级的EQ损失会比较小一点但是还是有损失的,不过EQ作为一个让声音可以更有特色或者更好配合的工具,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录音师们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打开EQ。当然了,其他混音工具还有操控动态的COMPRESS(压缩),这个效果器,可以让动态加大,可以让动态减小,可以让声音变柔和,也可以让声音变硬,非常神奇,在此就不详细描述了。还有一个很常用的工具叫做混响,大家在金耳朵测试里面也对这个东西有了一定的概念,对于营造空间感和氛围感来说,混响是最好的武器。听着感觉像是在大厅里?房间里?卫生间里录的?醒醒吧,绝大多数,都是在录音棚里录完了之后加了空间混响罢了。

最后一部分就是传说中的母带处理,母带处理一般要做一些什么呢?一般的母带棚里有更好的设备,母带师的耳朵和艺术修养也要更高,然后通过EQ将频响调节平直,再通过压缩控制整体动态,最后通过一点混响将所有的声音全部黏在一起,最后一步就是通过一个限制器,把整体的音量电平加大。当然,如果是24bit 96khz进行混音,要输出16bit 44.1khz格式的wav文件的时候,还要做一步叫做抖动。抖动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增加一点很小很小声音的噪音,用来补偿格式转换带来的动态损失。就这么多了。

作为一个语文水平并不出色的工程师,上面的描述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你们所听到的数字音乐,已经被麦克风,录音师,混音师处理的完全面目全非了,数字音乐本身,就已经和“真”背道而驰了,试图通过音频回放设备求“真”,不是搞笑嘛。但是,如果我们把真的定义,定义为:母带师在母带棚里用棚里的设备播放出来的声音为真,似乎就已经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了。因为这样的话,已经把录音师,混音师,母带师他们对声音的操作与处理全部归到了音乐创作本身,大家想想,这样,是不是就是合理的了呢?

2HIFI,监听,HIEND之间的区别

而现阶段在国内,HIFI的定义被扩大了很多,很多朋友表示,好听,那也就是HIFI的组成部分啊。当然,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任何和艺术相关的东西,都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追求。所以说,现在很多对HIFI的定义成为了“好听”。那么接下来,我将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HIFI,监听,HIEND,区别究竟在哪里。

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知道,所谓的“真”就是母带师在母带棚里用棚里的设备放出来的设备为“真”。而母带棚里的监听设备,基本上都是一些声音非常准确,而且味道都很不错的高端音响。

那么接下来又涉及到两个观点了,一个是准确,一个是好听。

什么是准确:准确就是指听觉频响中正,声音定位准确,声场自然,高中低频衔接优秀,动态不夸张也不被压缩。

什么是好听:材质拥有特殊的共鸣属性,比如说温暖感,通透感,或者通过一些听觉频响上对某些特定频率增加或者减少让声音更加的“抓耳”

大家可以看出来,准确和好听,这两个东西有部分重叠,也有部分偏差,主要就是在于听觉频响端的差异。所以说,音响器材被划分为了“HIFI器材”和“监听器材”

HIFI器材:以好听为第一追求,而准确并不是特别重要。

监听器材:以准确为第一追求,而好听并不是特别重要。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会发现,很多HIFI器材,频响并不是特别平直,但是味道很好,对于某些特定的音乐来说,感染力非常惊人。而很多监听器材,声音听起来干,硬,冷,薄,刺,但是他的声音非常准确。追求的东西不一样,造成了二者在结果上的区别。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顶尖的HIFI器材,和顶尖的监听器材,都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顶尖HIFI器材:声音好听,然后声音尽量接近准确

顶尖监听器材:声音准确,然后声音尽量好听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东西,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就是,即好听,又准确,最终殊途同归,达到HIEND

HIEND:准确的同时好听,好听的同时准确。

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难度是非常高的,这对于音频硬件厂商来说,即挑战的是厂家的技术实力,又挑战厂家的艺术修养,对于很多专业出身的厂家来说,他们擅长做到“准确”,但是不擅长做到“好听”,而对于很多HIFI出身的厂家来说,他们擅长做到“好听”但是根本就找不准“准确”。当一个厂家即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又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就可以根据产品线的规划做到游刃有余,而产品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所谓的HIEND器材,才是真正的好器材。

说到这里,我也顺便说说我对一些产品种类的看法。比如说,动圈耳机,调节的空间特别大,可以监听也可以HIFI也可以HIEND,而动铁耳机,声音整体来说味道一般,但是只要明白什么是“准确”的话,通过多单元分频设计好,胜任不错的监听耳机没什么问题,如果说设计的特别优秀,在一些细节处理将声音做好听之后,也是可以达到HIEND的。静电耳机平板耳机,由于天生的音色特点,出来就很好听,作为HIFI耳机是很出色的,而如果想达到HIEND级别的话,调节难度较大,但是也是可以做到的。最后一种最近兴起的圈铁耳机,说实话我一直认为这个的天花板就是,比较不错的HIFI耳机,因为由于动圈和动铁的衰减速度不一样,而且发声方式都不同,衔接问题是不可解决而只可以减弱的(注意是不可解决而不是很难解决),而衔接部分都不合格的话,是没有办法称之为“准确”的。所以说先天的发声方式注定了圈铁耳机只能是“好听”的耳机。

3贵价的器材,就一定是好器材吗?

前段时间飞利浦做了个金耳朵测试,宣传广告语是,全球只有百分之5的人可以获得金耳朵。然而,在国内,只有不到百分之2的朋友得到了“金耳朵证书”。而这里面,还有很多朋友是通过“双开”等方法通过的,说明了什么呢?个人认为说明中国发烧友整体水平偏低。很多朋友不是说热衷于试听器材,研究音乐,寻找属于自己的感动,反而热衷于撕逼,放神论,没听过产品就黑,编段子黑,造谣黑,高级黑,要么就是看到了价格高就跪,价格下来了就踩,心想:尼玛这东西敢卖这么贵一定有他贵的理由啊,不管听过没听过,价格贵就是屌就是好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价格掉下来了,尼玛垃圾,看吧,声音不值那个钱了,之前就是骗钱的。说白了,以价论声,以出身论英雄,全球哪个地方也没中国这么热闹。

闲话不多说,回到话题,贵价的器材,就一定是好器材吗?个人认为答案是,错。当深入产业链之后就会明白,其实很多的东西,只是厂家定位的不一样,比如有些品牌定位为“奢侈品”,所以说他会将产品设计,工艺,营销附加值,逼格等这些东西提的特别的高,而这部分占据了产品售价里很大的一部分。当然啦,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产品本身就稀缺,购买难度极大,海内外大神和壕们都说好了,卖一个是一个的产品,也会提高产品的售价。而还有一部分呢,其实就是厂家为了丰富产品线的定价区间而刻意做出来的价格差。举个例子吧,AKG K420和K450,当时价格差距非常大,然而,这俩产品,喇叭一样,外壳有点儿区别,调音略有区别,反而是420的声音整体要比450好听,可是反而是450贵。还有当时HD650上市之后,一堆人在那里说,HD650秒HD600啊(估计很多朋友都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事实上,HD600的声音比HD650好很多。这还是同品牌之间的对比,不同品牌之间的对比相差更加悬殊。当然,我这句话代表的是业内的基本认知,不代表每个人对产品的判断。音频产品,又不能跑个分,评判标准仅仅存在于极少数专业人士接近一致的一个评价范围,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评判标准仅仅是自己的耳朵,仅此而已。售价这种东西,完全看看就好啦,评测大概看看,有机会自己听听,比啥都强。

一句话啦,产品卖多钱,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多,比如是大牌还是新牌子,比如是国产还是进口,比如对标的对手产品卖多少钱,等等等等,声音反而仅仅是一个考虑的因素。还有最坑爹的就是,敢不敢吹牛逼放神论,想当年狂烧3004都卖600块钱两条,当然,太过了,还是会成为笑话的。

最后给这篇文章一句总结吧:漂亮的,炒作好的产品,在产品上市前期可以获得很好的销量,而声音优秀的产品,可以获得一个长久的生命周期。因为,只有时间会证明,谁是真硬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耳机真相的15个问答评论(从初入门到中高级)
或许是耳机发烧友的第一对音箱——说说真力M030
监听音箱的使用误区和辨别之道
一位现场调音录音师的音响与HIFI路
发烧厂家凭什么做好监听耳机?——对HIFIMAN Arya的探索
HiFi耳机VS监听耳机 到底区别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