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剑戟寒,铁马悲风!浅谈中国古代重骑兵兴衰

作 者: 灵云ら苍月 原创作品

作为古代一种决定性军事力量,骑兵贯穿了人类整个战争史,“铁马金戈”是用来形容古代战争最普遍的一个形容词。鲜明而形象的表明了骑兵在古代战争中无与伦比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按装备和战术不同,骑兵又可以具体分为多个分支。其中,有一个相对另类而又极为重要的分支,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后来又被战争所淘汰。这就是重骑兵。以往提起重骑兵,人们大多联想到的都是西方特别是欧洲,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之间著名的“重甲骑士”。很少有人提到中国重骑兵,给众人的印象,就是貌似中国古代没有重骑兵,或者中国古代重骑兵无法与西方相提并论。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显然不是。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重骑兵”的全称是“重装甲胄骑兵”。是指冷兵器时代,一种人和战马都披挂有厚重甲胄,使用重型武器的骑兵兵种。与传统轻骑兵相比,重骑兵的人和战马由于披挂厚甲,而且人还普遍拥有一面巨大的盾牌,因此拥有优秀的防御力。由于士兵使用的武器通常是巨大的长矛、长剑或弯刀又拥有巨大的杀伤力。加上战马的速度和机动性,重骑兵拥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的冲击力、防御力、巨大的杀伤力和相对良好的机动性。

骑兵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兵种,出现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但早期骑兵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轻骑兵,而且武器都以重量较轻的长枪、短剑或短刀为主。亚洲的游牧轻骑兵则拥有弓箭。在西方。早期的古希腊、古马其顿帝国的骑兵大多属于轻骑兵。战马没有甲胄,骑士披挂有少量青铜或铁质甲胄,有一面不是很大的盾牌,武器是短剑和梭镖甚至是石球,几乎没有远战能力。

威震欧亚的古罗马军团,其早期骑兵一样是轻骑兵。古罗马早期骑兵大体有三种组成。首先就是纯粹的罗马民族本族人组成的,就是所谓的罗马“骑士”。始终享有较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第二种,是在罗马征服迦太基后,在今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招募、雇佣的沙漠努米底亚骑兵。这也是欧洲上古时期最著名的轻骑兵。绝大部分由非洲黑人组成,坐骑是著名的北非沙漠马。士兵大多不穿戴盔甲只有布衣。武器是若干轻标枪、一支长枪、一面圆形盾牌和一把弯刀。第三种,是在凯撒征服高卢后在当地招募的蛮族凯尔特—高卢骑兵。严格意义上说也是轻骑兵。

目前,有据可靠的最早的重骑兵起源于西亚伊朗高原的波斯—安息帝国。安息人原本是古波斯帝国的附庸游牧民族。公元前331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灭亡古波斯帝国后,安息人摆脱了波斯人的束缚开始迅速扩张,在其后逐步统一了整个伊朗高原病陆续征服了高加索山脉和美索不达米亚,成为雄霸西亚的强大势力。随后,就在中东—小亚细亚和正向亚洲扩张的罗马帝国迎头相撞。

公元前54年,罗马帝国执政克拉苏(灵云注:此君就是镇压斯巴达起义的元凶)率领7个精锐军团远征波斯,与安息骑兵军团在幼发拉底河畔千年古城卡莱爆发决战。全是骑兵组成的安息军队采取先诱敌深入、然后远距离大纵深迂回包抄等战术,在卡莱基本全歼罗马四万军队。

此役,安息人参战的清一色全是骑兵。其中主力,是与同一时期中国的匈奴人类似的轻装射箭骑兵,核心精华则是重装铁甲枪骑兵。首先由轻骑兵围而不攻,切断罗马军团退路和粮道。然后在罗马标枪的射程外,用西亚复合弓对着罗马人的“夹门鱼鳞阵”发射大量箭矢。亚洲复合弓强大的爆发力下,箭镞轻易就击穿了罗马轻步兵那不到60公分直径的木质盾牌并杀伤补兵的手。当罗马阵型崩溃后,不足5000人的波斯重装铁甲枪骑兵如坦克集群般,以方阵向罗马发动决定性冲击,为最终取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与波斯骑兵对阵中,罗马之前一直依仗的总共约5000名努米底亚骑兵和高卢骑兵一败涂地根本毫无还手之力。罗马人此前一直为傲的轻标枪,对有重甲防护的波斯重骑兵毫无杀伤力。尽管由蛮族组成的、高大强壮的高卢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异常勇猛,但依旧无法匹敌波斯重骑兵。

这是有确切文字历史可以考证的,欧洲军队和亚洲游牧民族骑兵间第一次大规模激战。更是欧洲人第一次面对重装甲胄骑兵。卡莱惨败震惊了整个罗马帝国,直接导致了随后罗马军制的彻底改革。

战后,罗马军队首先大大强化了主力步兵的防护力,新型甲胄,以及有金属覆盖外表面的大型盾牌迅速普及到全军。步兵武器开始更多的装备长枪。军中开始大幅增加弓箭手的数量,单兵远射武器则逐步演变为射程更短但杀伤力和穿甲力倍增的重标枪。弩炮和抛石机开始大规模装备炮兵并大量用于野战。而且,罗马军队中骑兵比例开始急剧增加并最终成为主力。

而最重要的是从此开始,罗马人效法波斯人,建立了自己的重装铁甲骑兵军团。而且依仗欧洲人种和马种更加身高力大的先天优势,罗马重骑兵的甲胄和武器重量都大大超过对手波斯人。罗马重骑兵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更正是拉开了此后近1000年的、近乎传奇般的欧洲重骑兵史。此后,重骑兵逐步成为欧洲军队的主体。到西罗马帝国别蛮族灭亡后的中世纪。重骑兵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的绝对主力。

随着对手武器杀伤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伴随中国弩弓的西传。欧洲重骑兵的甲胄和武器重量不断增加。而随后早期火绳枪的出现更加加剧了这一趋势。最终到中世纪中、后期,欧洲重骑兵发展到极致——这就是著名的、几乎已经成为中世纪“商标”的欧洲中世纪“重型板甲骑士”——整个骑兵人和战马都被数十公斤的钢铁甲胄包裹,武器是5米多的笨重的巨型长矛和1.5米以上的巨型长剑(灵云注:如著名的、长达两米的克雷默重剑)!

欧洲重骑兵拥有无与伦比的防护力和杀伤力。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匈奴的射箭轻骑兵曾经横扫大半个欧洲。公元451年9月20日,在决定欧洲和匈奴命运的沙隆决战中。最后发挥决定性作用击败匈奴人、改变战局的,正是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亲率的本国最精锐的、拥有强大装甲和武器的西哥特重装铁甲骑兵军团!而公元1177年在中东蒙吉萨,“耶路撒冷王国”国王的鲍德温四世率领区区几百名欧洲重甲骑士,在狂热到近乎病态的宗教热情激励下,依靠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自身强大的防护力、杀伤力以及精湛的近身格斗技巧,彻底击溃了穆斯林领袖萨拉丁引以为傲的三万马木留克骑兵......

以上这些都是西方重骑兵的“光辉历史”。谈及重骑兵,人们最多的也是联想到西方骑兵。好像中国古代就“没有重骑兵”。那事实是否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为何中国的重骑兵名头远不如欧洲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并大规模使用骑兵的国家之一。战国早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将中国从战车时代带入骑兵时代。从此,骑兵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并开始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此后3000年间,纵横大将南北长城内外的骑兵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其中却鲜见重骑兵的身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灵云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首先就是人和马的问题,而这也是最重要的。顾名思义,重甲骑兵就是人和战马都必须披挂沉重的甲胄,使用庞大、笨重的武器。这就要求人和战马的体魄必须足够高达、强壮,足以承载如此沉重的装备。而且不光要能穿戴,还必须在战时有足够的力量、灵活性还作战。这对人和战马的身体条件都有很高要求。

欧洲人种尤其是罗马灭亡后遍及欧洲的日耳曼人种和斯拉夫人,其最大特点,就是普遍的身材都非常高达魁梧,体魄健壮有力,足以在穿戴笨重铠甲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力量来挥舞笨重的武器如巨型长矛作战。而欧洲的马种,如当时使用最普遍的伊比利亚马和高卢马都是著名的大型马种,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具有强大的承载力、爆发力和耐力,非常适合作为重骑兵的坐骑。

中国人绝对主体属于东亚黄色蒙古人种。与高大强壮的欧洲白种人相比,古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原汉族人在平均体质、体型、身高、耐力和力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先天差距。实事求是讲,当时的中国尤其是中原士兵大部分是无法负担过重的甲胄的或挥舞笨重的大型武器的。但与欧洲人善于蛮力相比,中国士兵更擅长技巧性格斗和远程射击,这就是清代洋人所谓的“华勇精技击”。

于此同时,由于地理、气候和历史等原因,古代中国尤其是中原地区始终没有一种可以长期、稳定供应的、适合于重骑兵的大型战马。中国中原地区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不出产大型优良马种,唯一能有效、长期稳定获得的马种就是蒙古马,这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里一直的标准装备。与欧洲大型马相比,蒙古马缺陷暴露无遗——身材矮小、负重力少、力量小、爆发力差。即不能拖载穿着重甲的士兵,自身更不能覆盖厚重的马甲,根本无法用于重骑兵。但其优点则是耐力强、对恶劣环境适应力极强、耐粗饲、适合长途奔袭等。

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重骑兵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不仅有,而且曾经相当辉煌过。

目前,有确切史料和出图文物等,可以证实的中国最早的“重骑兵”出现在西汉中期。秦朝和西汉早期骑兵依然属于典型的射箭轻骑兵。促使重骑兵出现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西汉中期开始对匈奴的大规模远征,同时冶金技术和武器制造技术的急速发展也是动力之一。

从西汉武帝开始,汉朝一改已经延续80年的屈辱“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进攻。面对精于骑射的匈奴射箭骑兵,西汉首次发展了重骑兵。与匈奴以及之前的中原轻骑兵相比,西汉“重骑兵”的装备要坚固、精良得多。此时的西汉已经可以大规模制造和使用铁器,加之国力的空前强盛。西汉骑兵普遍使用铁甲。士兵拥有一顶铁盔,身上穿着由胸甲、背甲、护肩等组成的铁铠。而与轻骑兵相比,重骑兵还拥有裙甲和袖甲以及一面盾牌以提高防御力。此时的甲胄还是类似先秦那种方的铁质片甲,而不是后来的鱼鳞甲。而西汉重骑兵战马也挂有一层护甲。

在武器上,西汉重骑兵与轻骑兵都拥有弓箭、长枪和以及环首刀等武器,而精锐的重骑兵则多了一样新武器——骑兵戟。而这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所谓“方天画戟”的原型。这是一种综合了矛和戈的优点的东西。与战国戟相比,西汉骑兵戟的样式有了明显变化。前方依然是锐利的枪尖,但枪尖后头原本横的戟刃,变为两个用两根支棍和矛头链接的两个巨大的月牙形的弯钩刀!上下、正反两面都有锋利的刀刃!这样就增大叉刺时的砍劈面积,即可以直接刺杀,还可以横向劈砍、斜刺里獠刺以及反手或倒着钩杀。还可以锁架对方的武器(灵云注:就是用钩刀支架咬住)。

根据出土实物。西汉重骑兵的骑兵戟戟头为钢铁制长近40公分,加上木柄后长达3米!这在当时无疑属于一种典型的“重武器”,如此长大的家伙也只有在马上使用。与长矛或戈相比,西汉骑兵戟作战样式、方法要多得多,杀伤力明显更大,但训练、使用难度和造价以及制造耗时更多。因此这种精锐武器也只装备给精锐的重骑兵使用。

但灵云认为必须强调一点:理论上,西汉重骑兵有多种武器尤其是近战武器可以使用来近战。但问题是此时的骑兵远没有后来汉唐骑兵那样“自在放得开”——由于这种大型武器相对笨重,但当时还没有一样致命的装备——马镫。西汉重骑兵一面要挥舞大戟一面还要顾及自己的稳定和驾驭战马,因此严重限制了骑兵的灵活性。所以,西汉重骑兵更多时候是使用轻巧的环首刀或弓箭。杀伤力并不见得比当时的轻骑兵强多少。

西汉武帝之前,制约骑兵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战马。当国家政局稳定后尤其是和匈奴“和亲”后,西汉中央政权开始在全国,大力实行鼓励养马的国策即历史上著名的“马政”。在中央政权尤其是皇帝的强力干预下,“马政”成为西汉政府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

西汉中央政权通过法律,以减免徭役-兵役-赋税、减轻刑罚、奖励田产爵位等鼓励养马。国家有明确的严刑峻法严禁自贩运或屠杀母马和种马,违法者轻者受刑重者处决!“太仆”为全国养马事业的最高官员。皇帝有皇室马场即“上苑”,官府和军队有专门的马场,民间则随意养马,养马成为西汉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重要的责任义务。经过西汉高祖、高后、太宗、景帝、世宗初期4代人近80年的努力,西汉积累了空前雄厚的“马力”,当时西汉的马匹数量之多已经到了“充斥市井,泛滥山野”的地步。

单是马匹数量并不足以确保重骑兵的需要,因为重骑兵或强大的骑兵军团,必须有更优良的马种,西汉初期依旧以矮小的蒙古马为绝对主体,而这一马种显然不可能满足重骑兵的需求。这种情况知道西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并逐步控制西域后才得到改观——新疆和中亚至今依然是优良马种产区。西汉武帝开始,从中亚经“丝绸之路”流入中国的除了流芳千古的、几乎被神话的大宛“汗血宝马”(灵云注:即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外,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就是著名的今新疆的伊犁-哈萨克纯血马。

与跟驴一般矮小的蒙古马截然相反,伊犁—哈萨克纯血马外观高大俊美体质强健,拥有极强的爆发力、耐力和负重力而且生性机警。在近代欧洲马匹传入中国前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优良的战马,也是中国本土最适合作为重骑兵坐骑的马种。唐诗中流传千古的“天马”,指的就是伊犁—哈萨克纯血马。而“天马”这一称呼,最早就是由汉世宗武帝在首次见到西域进贡的伊犁—哈萨克纯血马后亲自赞誉的。从张骞通西域开始,这一马种开始大量进入中原。伊犁—哈萨克纯血马传入中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汗血宝马”。初期主要是作为种马用来繁育、扩大种群并改良中原马种。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成为军队骑兵的主要坐骑。

西汉武帝与匈奴决战初期,由于大型战马数量相对较少,因此重骑兵规模、数量有限,主要作为重要的精锐突击力量使用。当时的匈奴骑兵虽然善战,但由于其科技生产力异常原始,导致其装备远不如汉军。

由于欠缺冶金。匈奴骑兵绝大多数只有少许皮甲,极少数王族的精锐卫队充其量只有缴获汉军的轻便铁甲。匈奴骑兵主战武器清一色全是弓箭,作战主要就依靠马上弓箭射杀,这从史书对匈奴骑兵的称呼就得到清晰的证明——“控弦之士”!匈奴骑兵绝大多数只有一把弯刀而没有大型武器。无论防护力还是近战力都远不如西汉重骑兵。这点在公元前119西汉与匈奴决定意义的漠北之战中得到最佳展示。是役,西汉分兵两路,骑兵军团主力配给了霍去病大纵深远程突袭,而卫青所部则成为一只典型的“混成部队”。

当卫青所部遭遇匈奴单于本部主力后。卫青首先命令以武刚战车(灵云注:中国古代一种有装甲防护的战车)环绕为营以抗击匈奴射箭骑兵的冲击,同时汉军士兵则躲在战车护墙后头,依托车阵掩护用强弩射杀匈奴骑兵。这就是著名的“武刚车阵”。成功的抵御住了匈奴人的数次猛烈冲击并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双方僵持到黄昏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匈奴人退回营地。谙熟匈奴人秉性的卫青当机立断——亲率麾下最精锐的5000名重甲铁骑兵从两翼对匈奴单于大营发起冲击!当匈奴人发现后已经晚,双方迅速陷入近身肉搏。结果双方差距一目了然——匈奴人的破烂武器,对拥有重甲和盾牌防护的西汉重甲骑兵几乎没有杀伤力。而汉军重骑兵挥舞的巨大的长柄骑兵戟,这种即能刺杀又能多方向多角度劈砍獠刺的东西,在近身格斗中其作战力和杀伤力远远超过匈奴人的弯刀。结果一战而下匈奴大败,伊稚斜单于率精骑数百突围向西北仓皇。卫青立即派轻骑兵追击并带主力跟进。一直追杀到颜山(灵云注: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面附近),在斩首近2万人并焚毁匈奴人大量后勤辎重后班师。

漠北之战,充分证明了西汉重骑兵在对阵匈奴轻骑兵时在近战中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西汉重骑兵一样拥有弓箭射击能力,远战上也不输给匈奴人。但也暴露了重骑兵先天劣势——过于笨重导致不能远程持续作战,航程和作战半径远不如轻骑兵。而且一个重骑兵就需要起码两匹优良战马,经济上的压力远大于轻骑兵。更何况当时马镫尚未出现,重甲骑手在马上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受到巨大制约,战斗力大打折扣。

西汉是中国重骑兵起源的关键时期。到东汉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作战的需要,重骑兵的防护力和突击力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技术、财力尤其是优良马匹等制约,两汉时期依然是轻骑兵唱主角。重骑兵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重要主角兵种大规模使用,却发生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特殊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成批南侵并最终长期占据中原,而汉族政权则长期龟缩于江南。双方隔长江或淮河南北长期对峙。中国本土陷入南北分裂近400年之久!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本土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大分裂、混战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十六国—南北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由于气候恶化等因素大举南进造成的。导致中原地区陷入近400年以游牧民族为统治民族的混战局面。这一方面导致中原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破败不堪。另一方面却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骑兵尤其是重骑兵的发展和成熟。南下的游牧民族本身就善于骑射以骑兵为主,而且这些来自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携带并在中原繁育了大量优良的大型马种。这就解决了战马来源的问题。而且这些常年生长在北方尤其是漠北和兴安岭一带的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人,普遍要比与中原人强壮高大。更适合做重骑兵。

北方各游牧民族彼此长期的混战中,都充分注意到提高防护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发展防护力更强的重骑兵。而此时,一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在中国诞生了——马镫!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权威史学界都公认,有绝对确凿的证据证明马镫是中国人发明的。根据1955年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葬中出土的西晋骑马俑证实,至少在西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使用了马镫。随后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下的游牧民族发现了马镫无与伦比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于是开始有意改良发展。最终,鲜卑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处了真正意义上的金属双马镫并大量普及。随后被其他游牧民族传入中亚,而后被占据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传入欧洲。

马镫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骑兵的双手不用再一直薅着缰绳来驾驭战马。两脚终于有了稳定的“根”!双腿终于不用再像以往那样紧紧夹住马肚子来保持身体稳定。这样,骑兵们就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做各种复杂的高难度姿势。尤其可以披挂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况下,肆意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闪的等复杂的格斗而不用减速或担心掉下来。而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这点对中原汉族和欧洲农耕民族等不擅骑马的民族极为重要。

有了大量优良战马,又有了马镫来解放手脚终于可以肆意砍杀。于是乎,十六国—南北朝尤其是北魏开始,重甲骑兵开始大行其道爆发式发展。北魏重甲骑兵又称“北朝甲装骑士”。骑兵头带大号铁盔身披厚重的长身鱼鳞铁甲。这种铠甲有多层,从脖子开始覆盖两条胳膊并一直覆盖到脚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全身甲”。战马从脸到尾巴,从后背带膝盖整个被一层牛皮挂铁甲的马甲覆盖。

骑兵的武器则包括一把巨大的长枪、弯刀和复合弓箭。但由于过于笨重,北魏重甲骑很少使用弓箭远战。几乎都是近身格斗。无论从任何角度看,中国“北朝甲装骑士”都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同一时期的重骑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的重骑兵。这一模式一直沿用到隋唐早期。在隋朝对突厥的战争中,公元583年,在漠北蒙古大漠上,隋朝的“甲装骑士”与突厥射箭轻骑兵爆发了一场精彩、经典的的“轻—重骑兵大对决”。拥有强大防护力和突击力的隋朝重骑兵大破突厥轻骑兵,奠定了此后数十年两者的地位。

到唐代,由于对外战争的不断扩大以及作战思想的变化,经常需要骑兵远程(动辄上千里)的奔袭或突袭。因此极为重视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以及敏捷性。而这恰恰是重骑兵最大的软肋。而且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此时唐朝轻骑兵的盔甲防护力得到巨大提升。足够满足需要。于是,重骑兵在唐朝的的地位和作用迅速被轻骑兵或中骑兵取代。纵观300年唐朝历史,已经很难发现重骑兵的身影。似乎这一“物种”在中国即将灭绝了。但此后不久,重骑兵又“回光返照”般突然大放异彩,并谱写了最辉煌的巅峰绝唱。这就是——宋/辽/西夏/金时代。

由于产马区尤其是河西走廊的丧失,以及内部不思进取等原因。整个两宋300年严重缺乏骑兵。整个宋朝历史上,宋军始终以步兵为绝对主体,几乎全是“腿儿鸭子”,骑兵尤其是大规模骑兵军团与宋朝是绝缘的。但这并非就说宋朝就没有大的骑兵单位。至少在北宋前期尤其是西夏崛起前,北宋还是有一定骑兵实力的。这些军队主要驻扎在首都开封和北方以及西北。为抵御契丹,在北方的山西前线,常年驻扎着精锐骑兵数万人。为拱卫帝都开封,皇帝常年从各地抽调精锐骑兵加入京师禁军。但这些都不是最强的。北宋最强大、最精锐的骑兵在西北,用来震慑党项并支援盟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北宋——镇西军重装钢甲骑兵军团!

镇西军也叫“西军”。实际上是宋朝继承的原五代时期的西北地方武装。他与其他地区宋军迥然不同。尽管他也是步兵居多,但由于靠近产马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可以通过盟友甘州回鹘和青海吐蕃人,以及党项其他部落手中得到更多优良战马。由此,镇西军得以拥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数万人的精锐骑兵军团。宋朝的科技、经济实力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最强大的。骑兵在北宋本来就是数量稀少,镇西军又是军中精锐。因此,宋朝政府不惜血本的,用当时最精良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这支骑兵。这支军团清一色都是重骑兵。士兵有一顶钢制头盔。披挂的则是最精良的钢制环锁铠!环锁铠又叫“连环锁甲”,他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最早诞生在欧洲。在南北朝,由波斯人传入中国后,在唐朝中、晚期开始流行普及。是由无数个小钢制圆环相互密集铰接构成钢网,数层钢网再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副铠甲。同时,在钢网外面还缀有一层密集的鱼鳞状钢制甲叶。在肩膀上有整块的钢制护肩,在前、后胸则有两块厚达两毫米的、足有餐盘的掩心镜。

镇西军的战马也披挂着马甲。马甲里面是皮革,外面是一层铁制鱼鳞甲,马头上还戴着铁制护面。因此,北宋镇西军骑兵属于典型的重甲骑兵。但与西方重骑兵只能肉搏不同的,是镇西军骑兵可以在高速移动中用弓箭精确射击,拥有远程打击能力。

北宋镇西军士兵武器也非常精良,武装着当时顶级的精钢刀矛和强弓。而且镇西军还有一大特点是其他宋军没有的。由于地处西部边境,导致其中有不少骁勇善战的羌、回鹘、吐蕃等游牧民族士兵,而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蕃兵”。他们在战争中的骑术以及凶悍与残忍,是汉族士兵无法比拟的。镇西军骑兵军团极其重视平时的训练,其训练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包括弓弩射击、近身刀矛搏杀技巧和骑术训练以及长途行军等。

与北宋镇西军同一时期,“大中国”版图内的重骑兵,还有西夏皇室禁卫军“铁鹞子”和辽国契丹皇室禁卫军“御帐亲骑”。“铁鹞子”总数不超过5000人,成员清一色全来自西夏党项皇室拓跋部。人和战马都披挂有厚重铁甲,人和马都只露出两个眼睛。而且人还被用绳索把和战马死死绑在一起,后头则是督战队的强弓硬弩!这样人受伤了也只能继续作战,即便人战死了依旧骑在马上。契丹“御帐亲骑”总数万人左右。只听命于皇帝本人或掌朝太后。人员尤其是军官清一色全来自契丹皇帝本族的耶律氏部落,都是精选的强壮武士。使用的是产自西域的高大的哈萨克马。人和战马都披挂有被俘的中原工匠制造的钢制重甲,武器包括大型复合弓和精钢刀矛!

这三股武装的结局则各有不同。由于指挥失误。镇西军骑兵后来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全军覆没;铁鹞子则在西夏扩张中,作为最后的杀手锏屡建战功,最后被蒙古人消灭;御帐亲骑始终是契丹人最精锐的武力,在战争中同样做杀手锏。由于契丹人统治后期自己的腐败堕落,御帐亲骑逐步丧失战斗力,最终被女真人歼灭。他们构成了当时“大中国”版图内重骑兵的主体(灵云注:关于北宋镇西军骑兵和契丹御帐亲骑,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原创】残阳,远去的铁骑!也谈宋朝骑兵》和《【原创】西风烈,大漠悲歌!浅谈辽朝军队的兴衰》)。但是,真正称得上中国历史上重骑兵巅峰绝唱的,却诞生在他们之后。这个家伙在中国历史上眩耀一时,留下浓重而有悲催的一笔。他,就是“著名”的金国女真族——铁浮屠!

铁浮屠,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国真正最精锐的重装钢甲骑兵,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最强大、最“重”的重骑兵。与其他金国军队不同,铁浮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女真第一名将完颜宗弼(灵云注:即历史上著名的金兀术)本人禽兽创建、训练并指挥的。只听命完颜宗弼本人,是典型的他个人的私家兵。在女真反辽战争中,完颜宗弼亲身领教了契丹皇室“御帐亲骑”重甲骑兵的威力。也总结了其经验教训。于是,他加以仿效并进行发展。其最终产物,就是被称为“怪物的”女真重骑兵“铁浮图”。

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历史上关于铁浮屠的兵种和连环战马是否存和可行性在有争议。一些人认为铁浮屠应当是泳衣攻城的重甲步兵。但灵云认为这不符合实际——铁浮屠是纯粹女真人组成的,而女真人最擅长的是骑兵而非步兵。尤其是,铁浮屠的重甲异常笨重。因此值得借助外力,否则让如此笨重的家伙攻城时攀登高大的城墙是不可想象的!至于“连环战马”是否可行。之前包括乾隆在内的一些人都认为史料是错误的。一句就是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但现在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如果经过严格的协调训练。在速度不是很快的前提下,多马串连是完全可行的。

铁浮屠又叫“铁塔兵”。其成员清一色是从忠于女真完颜皇室的部落中精选。都是体格高大强壮的勇猛善战者。与其他女真骑兵的铁制铠甲、武器不同。铁浮屠士兵装备的是清一色中原汉族工匠制造的精钢甲胄——士兵头带宽沿、尖顶、带护颈和护面的大钢盔,顶端插雉翎数根两侧挂狐狸尾。身穿由大片方块形钢甲片,层叠铰接在一起构成的长甲。而且士兵不是带一层,而是“挂数重甲”。

这是一种最典型的重型长甲,长度从脖子一直覆盖到脚面足以遮蔽全身!钢甲总厚度达5毫米,带有两毫米厚的巨大钢制护肩、护肘、护腕,前、后胸有两面足有大号餐盘大小的大号掩心镜。手背还有一块护板。而且,士兵的腿上还穿有一层钢叶护腿甲,脚上蹬着带铁甲叶的厚皮靴。士兵穿甲后,浑身只有两只手、眼睛以及半拉脸露在外面。而战马身上披挂着同样做工的挂甲。马头带有钢制护面,装甲从马头一直延伸到马尾,从马背一直遮盖到膝盖。整匹战马连尾巴都被掩护起来,只有眼睛和膝盖以下暴露在外。士兵整套甲胄重量超过80公斤,战马的则超过到90公斤!加在一起,一名铁浮图骑兵的精钢甲胄总重量近200公斤!这已经达到著名的、后来欧洲中世纪重型板甲骑士的重量。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如此厚重的装甲,足以抵挡大部分武器的杀伤。铁浮屠的武器包括一挺长达4-5米的巨大马槊(灵云注:一种骑兵专用的巨大长矛)和一把巨大的弯刀。由于甲胄过于笨重,铁浮图骑兵无法在马上使用弓箭,导致其丧失了远射作战能力。成为只能近身格斗、标准的“枪骑兵”。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铁浮图与之前和之后东亚重骑兵的明显不同。如此笨重的甲胄,也只有生长在北方、高大强壮的女真人才能承受。矮小的蒙古马根本不能挂这种重甲!因此,铁浮图装备的就是伊利-哈萨克纯血马。正是由于这种战马的产地被金的死对头西辽控制,这种大型马在金国也是稀罕物。加上如此钢制甲胄和武器以及战马价格极为昂贵。因此,铁浮屠的数量、规模都受到严格限制。而且为节省体力,一个士兵有多匹战马。分别用来平时走路和驮装备。不到作战时人和战马都是不挂甲的。

但有一点极为特殊:按说铁浮屠的铠甲已经武装到极致了。但我们翻遍史料,却鲜有铁浮屠使用或拥有盾牌的记录。这简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盾牌对于重骑兵抗击对方击杀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期的欧洲重甲骑士就拥有一面超过1米的巨大盾牌。假如拥有盾牌,铁浮屠在后来的战争中就能更好的抵御对手长武器的砍杀。灵云认为史料不会有错——铁浮屠之所以没有盾牌,恰恰在于其铠甲和武器太笨重太庞大!一个士兵披挂重达160斤的钢铁后本身就非常笨拙。还要挥舞长达5米的、笨重的巨型长矛或大号弯刀。同时还要驾驭战马。如此压力下,同样属于东亚蒙古人种的女真人即便再强壮,可想而知其体力也已经实在无力再撑个巨大的盾牌了。这也反应出亚洲人和欧洲白种人在体质上的巨大差异!

铁浮屠最大特点是其独特的编制和战术。与其他骑兵分散作战不同,铁浮屠是固定的每3骑为一组。而且为了追求攻击协调性和效果,这3匹战马还用铁链连在一起构成一个作战单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铁甲连环马”的由来。铁浮图的战术是3骑为一组,多组为一排,多排组成方阵。每前进一段距离,后头就用拒马(灵云注:一中插满尖刀和长枪的大木架,专门用来抗拒骑兵冲锋)拦阻以断绝退路。后头还有磨刀霍霍的督战队。因此整个编队只能一直向前冲击。战时,整个阵列听鼓声为号催马前进。过于笨重,导致他们只能小步匀速前进。而且其根本不可能急转弯或小半径回旋。几乎就是只能一根直线的冲击。但由于强大的防护力足以抗击大多数攻击,巨型长矛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加上连在一起因此行动和速度整齐划一。整个阵列一旦发起冲锋势不可挡,将产生摧毁一切的巨大威力!所过之处将被其碾平!

灵云认为必须说明一点。就是这种铁浮屠的训练、使用难度是难以想象的。3马重载且紧密连在一起,只要其中有一个出现任何差池,就将直接牵连全组战马跌倒,而一组跌倒将影响到后续其他编组近而影响到整个阵列。因此马的速度甚至步伐都必须整齐划一。这对骑士和战马的素质、技术提出极为苛刻要求。需要每组、每队的人和战马间,彼此的协作必须高度信任、默契、娴熟。这只能靠彼此长期、艰苦的磨合才能获得。因此,不仅人员、马匹的选拔和训练都极其严格。而且除非战死或重伤。否则每一组的人和战马,以及各组在整个编阵中的位置一旦确定就将永远固定不变。平时训练甚至起居饮食都在一起。

样长期耳鬓厮磨才锤炼出这样一支军队。也因此,铁浮屠的数量非常少,总共只有5000人。从诞生起,一直是完颜宗弼的私人看家法宝。也是金国最精锐的核心武力。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投入战场。而一旦投入战场无不所向披靡摧枯拉朽,诞生起以来从未战败过。

但就是由于过于笨重导致铁浮屠丧失了致命的远射战力,很容易遭到宋军强大远程火力的杀伤。于是乎,另一种专门配合、掩护铁浮图的射箭轻骑兵诞生了,这就是所谓的“拐子马”。拐子马其实就是最典型的射箭轻骑兵。士兵和战马都没有重甲所以行动迅速灵活。弓箭和弯刀是他们的主要武器。拐子马虽也可以单独作战,但他就是专门与铁浮屠相配合的。因此其人数也是按3:1的比例与铁浮屠搭配的。总兵力一共1万5千人。这种轻、重骑兵相结合、配合作战的战术是完颜宗弼一手创造的。当铁浮屠发起冲锋后,拐子马将在其两翼、后方高速驰骋游击,用弓箭压制敌方远程火力以掩护铁浮屠。

纵观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历史,铁浮屠的重量、防护力和杀伤力和独特的战术,在中国甚至亚洲古代重骑兵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之前的中国重骑兵如北宋镇西军和契丹御帐亲骑,清一色都是即能弓箭射击又能近身肉搏。同一时期,西亚、北非最著名的阿拉伯马木留克重骑兵同样如此。如果按国际标准如甲胄重量,严格意义上他们只能算“中型骑兵”。铁浮屠是中国甚至东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纯粹的“重甲枪骑兵”。由此成为中国重骑兵史上无可争议的绝对颠峰之做!

但就是由于其太笨重,导致其机动性和灵活性严重下降。而且三马穿串连和的战术也导致巨大风险——自身没有远战能力,完全依靠“拐子马”来压制对方远射火力。而“拐子马”防御力又太弱。一旦拐子马遭到对方强大火力驱散,铁浮屠在对方远射火力面前就只有挨宰。尤其是三马连在一起的,因此只要干掉一个就会倒下一队,进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前赴后继的倒下一大片!而且如此笨重的装甲严重消耗体力。这最终成为埋葬铁浮屠的祸根。

公元1140年6月8日,完颜宗弼指挥的铁浮屠和拐子马与刘琦指挥的南宋八字军1万多步兵在顺昌爆发激战。结果刘琦通过一系列战略战术谋划,在采用骄敌、激敌和利用炎热天气疲敌等招数后,以区区5000钢甲重装步兵大破女真铁浮屠重骑兵!这是金、宋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重甲骑兵面对面的对阵重甲步兵直接交锋!

南宋5000重步兵在远射火力掩护下,以3米多长的巨型长枪、长刀和长柄板斧上砍敌兵下剁马腿。砍倒一个就倒下一大片。而女真重骑兵一旦落地比猪都笨。宋军以伤亡不到2000人的代价,斩杀整整3000铁浮屠,击杀数千“拐子马”,前后共斩杀金军数万人!几乎全歼了铁浮屠。铁浮屠是女真帝国无可争议的、绝对的第一精华军队。这是女真开国后,遭到的空前惨重的失败和打击。直接影响了金、宋两国命运并改写了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著名的“顺昌之战”。是役,铁浮屠的缺陷暴露无遗。随后不久的公元1140年7月10日。完颜宗弼指挥的铁浮屠残部在郾城,与南宋第一名将岳飞手下岳家军爆发激战,结果岳家军采取步骑兵协同作战,在岳飞亲自指挥和参与下,全歼最后3000名铁浮屠并重创金军,险些击毙完颜宗弼!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郾城之战”。

至此,女真帝国最精锐的“铁浮屠”全军覆没永远退出历史舞台。此后,中国乃至东亚再也没有出现过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重骑兵”。金国此后再也没有建立类似武装。而威震世界的蒙古人虽然也组建了所谓的“重骑兵”用于突击。但其只有一层鱼鳞铁甲,而且主战武器是弓箭和马刀,防护力和突击力都无法和之前的相提并论。而到后来的明朝和清朝重骑兵已经被彻底抛弃,是清一色的射箭轻骑兵,明朝骑兵后期还拥有火铳和轻型火炮。

可以说,“铁浮屠”无可争议的代表了中国乃至东亚重骑兵发展的顶点。这是中国历史上,与举世闻名的欧洲中世纪重型板甲骑士最为接近的兵种,也见证了中国重骑兵的辉煌与没落。由于人种、马种差距的制约,以及军事思想的不同,与欧洲相比,重骑兵始终没有在中国大范围普及。而灵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军事思想问题。

欧洲骑兵普遍追求蛮力所导致的强大的防护力和近战格斗能力。而与欧洲不同,中国人更注重骑兵的机动性、速度和敏捷性,以及骑手的敏捷作战能力,还重视武器尤其是远射武器的杀伤力。事实上,骑兵最大优势就是速度和机动性。而重骑兵最大问题恰恰就是牺牲了这两点,直接导致其速度慢且笨重无比。而东亚骑兵速度、敏捷性上的优势和远射武器强大的杀伤力,直接弥补了防护力的不足。当两者正面对抗时,结果一目了然——被赞誉为“世界第一骑兵”的蒙古骑兵,其极盛时期蒙古本族的总兵力也不超过30万,却横扫欧亚威震世界。当蒙古第一次西征到达波兰后,蒙古射箭轻骑兵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组成的“十字军”重甲骑士爆发激战。结果,风驰电掣的、敏捷迅速的蒙古射箭轻骑兵,将笨重的欧洲重甲骑士杀得一败涂地。蒙古人根本不靠近,清一色的在远距离用大型复合弓进行射杀。在东亚复合弓那强大的爆发力下,尖锐的箭镞轻松撕裂了欧洲人引以为傲的装甲。面对那帮灵活诡诈的“骑着小马、乱哄哄的黄皮杂种”,欧洲人根本没机会进行其梦寐以求的近身肉搏......数万重甲骑兵就这样被一帮蒙古骑兵几乎全歼。留下了“黄祸”这一名词。

作为世界战争史上一道不可磨灭的辉煌,重骑兵在世界战争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实战证明,骑兵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和机动性。因此,重骑兵最终不可避免的缺陷最终被历史所淘汰。而在中国。作为一种典型的“异类”。“铁浮屠”所代表的中国重骑兵,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表明,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在重骑兵上落后于欧洲。相反,恰恰是注重谋略的中国人,最早敏锐的发现了重骑兵致命的缺陷,并参悟了骑兵速度和机动性这一永恒真理,最终抛弃了这一怪胎。这值得后人永远去探索,去研究..........〔作 者:灵云ら苍月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古代,他们穿什么参加阅兵式?
在古代战场上,普通步兵对上骑兵,到底应该先射人还是先射马呢?
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十支骑兵(下)
无往不利的重骑兵在欧洲战场屡立奇功,为何在中国却不受待见
历史上得骑兵者得天下的背后,古代骑兵有多烧钱?你知道吗
「重华大孝,武穆精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