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文
慈济道人释义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老君说:大道是没有形状的,但是它生育了世间的这些所有的东西。
(天地就是代表了一切的东西)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是没有情绪的,他是像一种规则一样去运行日月。
打个比喻:月亮,地球都在转,它们按照自己的轨迹在转。前面哪怕有东西挡着,它可以绕开,就能避免受害,但道的规则又不去绕开,它宁愿去撞碎它也不绕开,这就是无情。规则对所有的生灵的无情。
(不会因为个人情绪等等,而影响规则的运转)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道”又没有留下任何的名字,他就相当于不存在一样,但是他,这个规则又滋孕了世间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当年老君发现了这个规律,这个感觉,但是老君不知道他叫什么,因为它没有留下任何名字,于是老君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老君说:道是有清的、有浑浊的,有在运动的、有不运动的,他说天是清的,往上都是清的。往下都是浊的,浑浊凝聚成地嘛.....
天上日月星晨在动,因为老君那个时候的感知,不像现在科技通过卫星能观察的更方全面,现在是地球也在动,星星也在动,但是他那个时候感知就是天上的所有的都在动,地下的没在动。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男是清气聚集而成(即:阳),女是浊气聚集而成(即: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都说。女的污秽呀,各种各样不好,就是从这个地方传出来的。男人好动,女人好静,这一个是人都知道的。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这个就是说追求本源,“静与动”这两个东西,静有时候是头,动有时候是头,他们两个不停的(交替)尤如一个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出了世间所有的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是浊的源头,没有清哪来的浊呀。就好比一杯清水,往里面丢了土,才会浑浊。如果没有这个清水,他不可能浑浊的。你直接拿泥丢在杯子里,没水不叫浊,那叫泥土。动者静之基,动呢,他是静的基础,这两个必须要相合。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如果能达到常清常静的这个境界呀,天地之间所有的这些规则,所有东西都会去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归为自己,归为自身,也就说自己就是天地,天地就是自己,就是一个很高深的一个境界,但是呢,这个境界怎么去做到后面会说的。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老君说,世间的人呐,都想让自己的神清气爽,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
每个人都想神清气爽,但是都被自己的心所扰,被自己的贪嗔痴,各种七情六欲,各种念想扰乱了自己的身心。咱们都想让自心静下来,不要让这些杂七八糟的念想来扰乱自己,却又被外界的这些欲望所牵扯着心,心又不静。心即不静,神自然就不不清。这是一个死循环,跳不出来。
老君爷怎么教咱们的呢?他下面会说的。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老君说,如果自己能经常去遣其欲。很多人说“谴”是排斥,是把这个东西给掏出去的意思。其实这个“谴”,用白话理解就是谴责、讨厌的意思。换句话说,欲望是你说掏出去就掏出去了吗,不可能的,直接扔,扔不出去的。但是可以换转一个思维(想法)去考虑啊,比方说:别人这儿有一个黄金,你想要它(黄金),在这起了贪念,你怎么才能不要它?别人会说:把这个贪念灭了,你就不要在想它了。但是这样是不可能的,你绝对还想,钩动了自己的念。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想这个黄金不好的一面,自我催眠讨厌这个黄金,讨厌的东西你当然就不想要了,自然贪欲就消失了。
澄其心而神自清,“澄”也叫做静坐。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一样,让它静下来。时间长了,清浊自分,这个时候“清”自然就露出来了。这个也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再去想那么多杂七糟八的念想,即是静坐。静坐是让闭上眼睛,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只有这三点,没有什么守这个。想那个练这个的)。
最后达到任何东西都没有去想的感觉。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如果能做到“谴”其欲,“澄”其心了。
那么,自然这个人就三毒(贪嗔痴)自然消灭,六欲自然不生。
当然,如果三毒六欲还没有消灭的话。那证明他没有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去做。
下面老君说了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就是说,所以不能静的人,不能达到这个静的人,都是因为他没有按照前面的去做,他必须要按照前面去做,只要做了,做到了。自然境界就达到了,现在很多人直接去追求境界(结果),不追求过程。
其实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这些话一定要连起来不能断,他是前一句接下一句的)
然后老君说啊,能做到“遣欲”的人,把欲望通过其他的思维方式排斥掉,把它(哪怕)不管、讨厌还是忘了也好,还是怎么样。能够通过转移的方式,把这些欲望给消灭掉,
那么这些人呢,他内观其心,他内观自己的心,也叫自己的欲,心是所有念头的思想之源,心无其心,也就心里永远不会有什么念头(喜怒哀乐等情绪,贪嗔痴等欲望。)
外观其形,外去观形,通过别人的美、丑等各种各样的能感知到的这些形状,不会被它们再影响自己的念头。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往远了看,看物,各种各样的物品,也不会被它来扰乱自己的念头、思维。如果你能悟透了这三者。也叫做“心”“形”“物”,这三者如果悟透了呢,那么就正式的进入了一个法门,叫什么呢?这个法门叫“空”。
这个时候你就真正明白了,打坐的含义叫“观空”。以达到观空不空,观空亦空,观空似空,但是呢他又不是所空的,不能真正空的。就说,你说看到了他,就是看到了。但是他不存在吗?错的,他一定是存在的。就是说,通过各种的思维,各种的方式,各种智慧,去利用运用,让自己心里的感知,感知到它“不存在”。所以说“空”永远没有决对的定义。任何事情都没有决对的定义,所以空就是无,但是无又不是真正的无。这些东西如果全部都了解到。让自己的心里去无,所的念头都没有了,没有到没有念头了,那就是真真正正的“寂”。
寂灭的寂,所有的念头都寂灭掉,这个时候叫做“寂”。真正的寂灭到,没有念头可以寂灭了,这个时候就,你还有什么欲望?没有欲望了,你就看到所有东西都是一种寂灭的状态,但这个寂灭不是死气沉沉,是一种心灵上的一种寄托,心灵上的一种升华。
达到这种境界了,欲还怎么会生呢?欲望绝对不可能再生了,不可能因为外人一两句话,一两个东西等等就扰乱了自己的心性,以达到不会被外界扰乱自己的智慧,欲就不生了。欲既然不生了,那就是真正入到了静的法门,所以说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真正的静啊,不是说寂灭,这些东西都是一个基础,所有的东西,静都是一个基础。比如你现在静了,你也只是现在静。,你还没有智慧呢,静必须要有智慧诞生,怎么才能智慧诞生呢,用自己的静啊!用自己的常心啊!去应和世间的万物。应和的这些万物去得到自己的本性,又不灭,又不乱,最后你能常应万物,常应常静,才是常(长)清静矣。比如说智慧是什么?你去谈一个生意,这个人就是喜欢豪爽的,这个时候呢,你要应和他,你应和他,你就是一个豪爽的人,明白了吧!
你不应和他,你生意谈不成,谈不成就是烦恼。然后你不应和他。他就不应和你,他不应和你,那个烦恼也来。所以你应和了所有的世间万物。那么这个时候世间万物来在同时来应和你。这是一个彼此的关系,最后常清常静,这个智慧也诞生了。
而前面是基础,前面已经寂到没有念头了,能随时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了,那后面为了应和人、应和事、应和物而转变情绪就会很简单的了。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也就是说,能达到这个清静的人呢,是真正入了真道了,慢慢的开始得道明悟了。进入了真道了,既然入了真道,那就叫“得道”了。在古时候就叫“得道高人”了。
虽然叫得道高人了,真实情况下得到啥了吗?没有的,现实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比如你得到一碗饭了吗?得到吃的了吗?喝的了吗?吃喝住行穿什么都没有得到。
为啥?
这是一个精神上的“得道”,你真实的情况下,你什么都没得到,这是一个精神的升华。
所以说说你得道了,其实你啥都没得。
老君知道世人愚昧,为了化众生而强加的一个名号而已。
正所谓众生、苍生多数都是愚迷的,直接跟他说,你按照我的法门修,你是静了,你就好。没人去搭理的,需要一个名头,一个“利”相引。很多人都想去做得道高人,都想去做那么一个高人,那就引领你去修这个法门,如果你修成清静的法门之后,自然就得道了。
那个时候你就不再执着于高人的这个名头儿了,而如果你还在执着于高人的名头,你说老君骗了你,我啥都没得到,我也没有成高人啊。那怎么着,那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得到这个法门的奥义,还没有按照这个法门去修行,所以说你还不是得道的。真正得道的这个高人,就会说老君的智慧真的很强大,他用一个名头去引领着人去做,人做到了之后,就反而不再跟他计较。有没有骗他了。
所以说: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如果能悟透这些,明白原理了,以后也不会去怨他了,能明白这些了,这个时候,才叫真真正正的得道。得道了才可以传你圣道,你这个时候叫得道高人,但不叫圣人。这个时候圣人的智慧还没有传给你。所以说圣人的智慧不能乱传人,圣人的的智慧谁拿着都能用。传给了恶人,不清净的人,这个不清净的人,就会拿着就害人。传给了清静的人,他才能拿到这个智慧,去怎么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去帮助善良的人。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之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太上老君又接着说:上德之士啊,上就是高层次的意思,真正有德的之士,他都不争的。那些好争的人呢,都是下士,低层次的人。高层次的人是不争的。上德不德,那些真正的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来不会把道德挂在旁边,说你这个人没道德等等,从来不会这样说的。
但是,下德执德,下德之人常说,你这人这样做没道德,你怎么着怎么着怎么着。这就叫下德。这些人呢,叫做执着,它有了执着啊,他就不明白什么叫道德,他执着于道德的人,他就不明白到底什么叫道德,才会用道德绑架去,压抑别人。其实他是以自己心里的想法去压抑别人,给别人增加压力,所以这些人是不知道到底什么叫道德的。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众生为什么。不知道道德呢?为啥也得不到真道者?。因为这些众生,世间的人都有妄心、妄念、妄想。天马行空的乱想,既然有了这些妄心,就惊了自己的“神”。一个东西是好的,大家都突然间就很惊喜,这个时候惊了“心”。这个突然间是坏的,大家很惊恐,也惊了心,不管是好是坏,你看这个人。这一天如果得到了喜事或得到了坏事,他都会晚上睡不着觉,就是因为惊了心,惊了神。就睡不着觉失眠。既然惊了起神呐,那么就会被万物所影响,
这个时候你能被惊神证明你的心还被世间的所有的东西在影响,你能被这些东西影响,你就会产生贪嗔痴三毒。就会产生贪求。
比如这个人的黄金看到了自个儿想要。这个人穿着名牌儿也想要,这个人的跑车自个儿还是想要,这就叫贪求。自个儿既然有了贪求,又没那个能力去拿要这些东西,那就是烦恼,如果有能力要。好,直接买了,没烦恼,这是你的能力。但是自己现在又没能力要,却又想要。那这就叫烦恼,这个烦恼一出来,就老想着我如果有这个东西怎么着,这个那个,如果等等。各种如果加起来就是妄想,这些妄想就不停的像一个石头一样,压入你的身与心,让你身心疲累,天天眼里都是羡慕,嫉妒,恨。那这个时候呢,就会去跟别人比,他比我好,或他比我坏,最后明明众生平等,非要加出一个层次之分,最后就搞的自己。流浪在这些浊辱之间。
最后不停的流浪生死,沉沦苦海,沉沦世间,不得解脱,永远失去真道。所以真常之道,其实就是能应和万物的道,而又不失本性的道。能悟之者啊,他就是真正得悟这些的,他永远常清常静常清静的。这个就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慈济道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弄懂“有”和“无”,才能掌握高超的智慧
只要你能够“静下来”,你便会吸引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老子智慧: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
实修教言(42)
《道德经》中最无价的六个字,被称为修仙总纲,你知道吗?
破除法义学习不正确的心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