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三十年来日本的《庄子》研究
近三十年来日本的《庄子》研究(曹峰)(《学灯》第十七期)
曹峰
《庄子》在日本,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无论在知识阶层还是在平民社会,无论在哲学还是在文学领域,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二十世纪以后,日本运用西方的学术概念、方法、框架,重新研究《庄子》思想,产生了大批的学者和大量的著述,而中国大陆对之了解不多。笔者并不是专门研究《庄子》的学者,受方勇先生之托,在此,尽我所能提供一些最近三十年日本《庄子》研究的信息,受学力限制,眼光未必精准、信息未必全面,还望读者谅解。为便于学者査找原始资料,一律保留论著原来名称,仅对难以理解的名称,作出笔者的翻译。笔者在此力争最大限度地提供相关信息,为读者了解日本的《庄子》研究,设置便捷的通道。
中国大陆最早对日本的《庄子》研究作出系统介绍者是陆钦,他在一篇名为《〈庄子〉在日本》[1]的不到千字的短文中,按照年代顺序,介绍了1946年至1978年日本主要的《庄子》研究者及其相关著作。其中罗列了不断再版、至少仍产生着巨大影响的公田连太郎[2]、福永光司[3]、津田左右吉[4]、大浜皓[5]、森三树三郎[6]、宇野哲人[7]、金谷治[8]、赤塚忠[9]等人的著作[10]。据陆钦的介绍,日本《庄子》研究著作,四十年代有三部、五十年代二部、六十年代十八部、七十年代七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庄子》研究,其高峰在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学者,都有比较扎实的中国古典学基础,几乎都曾做过《庄子》的译注,因此对《庄子》有着全面、系统的了解。可以说,日本今天的《庄子》研究,仍然深受这些大家的影响,必须借助这些大家的译注才能展开深入的研究。
其次对日本《庄子》研究作出系统介绍者是原东京大学教授、现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池田知久,他的一篇名为《战后日本的先秦道家研究》[11]的文章中有不少篇幅涉及《庄子》,此文通过“文献学的研究”、“人生观、处世哲学、伦理思想的研究”、“自然观、宇宙观、自然法的研究”、“社会思想、政治思想的研究”、“宗教研究、美学研究及其他”、“认识论、论理学、辯证法的研究”、“形而上学、存在论的研究”、“道家思想史的研究”、“比较思想的研究”、“日本思想史上道家的研究”等侧面对战后日本先秦道家研究作出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从他所展现的体系和框架看,日本战后对《庄子》研究全面、系统,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这也印证了前面的一个结论,即日本《庄子》研究的高峰在六、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以后至今的这三十年,日本的《庄子》研究虽然在数量上保持着一定规模。但从研究的深度、广度、方向、特征来看,和战后前三十年相比,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从严格的意义上看,日本的《庄子》研究在走向衰落。
首先,亲身对《庄子》作出全面译注,然后展开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这样的学者少了許多。这三十年内,有新译注问世者,只有池田知久的《庄子》上、下[12],兴膳宏、福永光司的《庄子》[13]等少数几部。论著也只有中岛隆蔵《庄子——俗中に俗を超える》[14],池田知久《老庄思想》[15],佐藤明《〈庄子〉内篇の研究》[16]等不多的几部,可能是前辈学者功夫太深、研究的问题过于深入。这三十年已很少有大师级别的学者出现。也看不到终其一生,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庄子》的人,大部分学者只是利用前辈学者所精心制作的译注,在具体问题上作一些个案性的细化工作,很难再提出新的、有开创性意义的见解。翻检近三十年的《庄子》研究目录,竟找不到一篇比较全面的、可以反映这三十年研究成果的综述,这也反映出日本《庄子》研究的衰落,好像日本学者连为之作出综述的热情也没有了。
虽然就总体而言,《庄子》研究不是太兴盛,但就个案研究而言,这三十年中,还是有一些比较引人注目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庄子》文本的研究。第二,对《庄子》郭象注的研究。第三,对日本古代庄子思想受容的研究。第四,对《庄子》所见语言和政治关系的研究。第五,对《庄子》所见身体观的研究。
关于《庄子》文本的研究,成就最大者应数黄华珍的《庄子音义研究》[17], 1999年中华书局已出版了中文本。但此书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完成于日本,而作者现在任教于日本的大学,故在此也作为日本《庄子》研究的成果加以论述。
此书主要目的在于对《庄子音义》的母体《经典释文》及其作者陆德明作出考论。作者指出《释文》创始于南朝陈时,完成于隋后。其学术可以说“是六朝隋唐时代学术思潮的反映”,更多体现出重视《老》、《庄》的南学精神,与北方“绝不言玄”的学术迥然异趣。
黄华珍指出《庄子音义》可能是解决《庄子》原貌的一把钥匙。通常认为书中“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或其后人所作。作者认为此说并没有可靠的证据。相反,内篇有可能混进了新的东西,外杂篇也可能杂有较古老的内容。总之,《庄子》不是由一人一时写成的,被整理汇集成书当在战国末期至汉初。
就文本而言,《庄子》被区分为内、外、杂篇,当是刘向所为,汉代存在着将典籍汇编而又分为内外篇的风气,在此风气影响下,刘向整理汇集《庄子》时删其重复,用把相同或类似的文章集中于某一篇名之下的方法整理成书,并区分为内、外、杂篇,而后《庄子》获以传世。
作者的最终努力在于尝试恢复《庄子》五十二篇的全部篇名,他认为今本之为三十三篇及内七,外十五,杂十一皆由郭象本来,三十三篇本打破了五十二篇本原有的构造,部分篇章或被删除,而其内容往往被保留合并到三十三篇中了。作者就时代流向标出《庄子》篇数的变化过程,对诸本内、外、杂诸篇的承传关系作出整理。以崔、向注和司马彪注之间的差异为线索,探研《庄子》五十二篇的原型,终于尝试恢复了五十二篇的全部篇名。
黄华珍的成果不仅在文献学上具有价值,而且为思想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框架。因而得到了学界较高的评价。
对《庄子》郭象注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文本研究的一部分。由于日本保留了《庄子》的最古文本――高山寺本,而其中有郭象所做跋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以对高山寺本及郭象注跋文的研究,一直是日本学界的重点。在三十年代,狩野直喜、武内义雄对高山寺本做过校勘[18],之后这项研究在日本始终为人重视,如筑岛裕对高山寺本做过再次核对[19]。近来,日本学者的关注点从版本校勘走向思想内容的分析,近三十年的成果中可举古胜隆一《郭象による〈庄子〉删定》[20],他依据郭象跋文等线索,对郭象为恢复《庄子》的“弘旨”,而对五十二篇加以删定的基准和过程作出了复原。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水野厚志的《郭象“庄子注”からみた〈庄子〉删定について》[21],《“郭象庄子序”に表白されたる〈庄子〉の思想就いて》[22],《庄子郭象注译稿外篇第八骈拇》[23]。及中野达的《〈庄子〉と郭象〈庄子〉――齐物论天頼寓话を例として》[24],贝田章子等的《〈田舍庄子〉と郭象》[25],堀口育子《郭象の“自得”と〈庄子〉正文》、《〈庄子〉内篇郭象注の典故》[26],泽田多喜男等的《〈庄子〉郭象注考》[27],等等。
日本古代对庄子思想的受容,一直为日本学者关注,武内义雄在三十年代曾写过《日本における老庄学》[28],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持续不断,成果众多,主要研究者有中野三敏、福永光司、池田知久、连清吉、小岛康敬、大野出、王迪、藤居岳人等人[29],这些学者有的注目《庄子》在日本各时代的传播和研究,有的侧重《庄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有的分析在儒、道、佛、神道互动中《庄子》的角色,有的考察《庄子》在日本人精神塑造中的作用。其中,形成专著的有两部,一是大野出的《日本の近世と老庄思想》[30],此书对日本近世即江户时代的《庄子》研究者及相关出版物有全面的收集和综合的考察。另一部专著是王迪的《日本における老庄思想の受容》,此书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完成于日本,是目前所见日本古代《庄子》流传及其影响之研究中集大成者。此书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论述了天平时代以前、平安时代、镰仓室町时代老庄思想的受容状况,第四章专述《庄子鬳斋口义》一书在日本传布及惟肖得严等学者对它的讲述。第五章则集中考察江户时代日本的老庄研究,此章更多侧重于从文献学角度和中日文化交流角度展开考察。总之,此书是目前所见日本古代老庄研究方面最为整合、形成体系、较有权威的一部参考书。
加地伸行主编的《老庄思想を学ぶ人のために》[31]一书中收有吉永慎二郎撰写的《日本の文化と老庄思想》一节,介绍了庄子思想作为一种反文化主义、一种反都市思想和日本自然思想及其美意识的关系,言简意概,值得一读。
对《庄子》所见语言和政治关系的研究,是这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成长点,这方面的论著较为多见。对中国古代“言语”与“政治”关系之关注,可以说起于大室干雄《正名と狂言》[32]。这之后,可举中岛隆博的《残响の中国哲学――言语と政治》[33],其中收入了作者对庄子语言观的研究,即《オラリテの次元――〈庄子〉》(笔者试译为《语言的维度――〈庄子〉》)及其相关论述《どうすれば言语を抹消できるのか――言尽意、言不尽意论》(《怎样才能取消语言――“言尽意”、“言不尽意”论)[34],作者试图将西方语言哲学理论导入到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并提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颠覆性的结论,即通过对筌蹄故事的不同解释,通过对《齐物论》重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对于语言其实有着充分的信赖,他只是将书写语言和口头语言作出区分,认为书写语言相对于口头语言不值得相信。铃木达明《语り得ぬものへのことば――〈庄子〉における言语问题と言说への意识について》(面向无法言说之对象的语言――〈庄子〉所见语言问题及其关于言说的意识)[35]一文同意中岛隆博的基本立场,但认识有必要从多重角度分析《庄子》各篇不同的语言观,《庄子》中对语言既存在信,也存在不信,离开《庄子》核心部分越远,对语言之不信和恐惧也越大。
近年来,铃木达明更侧重对《庄子》所见韵文的整理,他在《‘道’のための有韵文――〈庄子〉定型押韵句と黄老思想》[36]指出,《庄子》三十三篇中,一半以上有押韵句,外杂篇中的押韵句要远远多于内篇,他通过这样的分析,来确认《庄子》所见黄老思想的文本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古代哲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身体哲学,这最早是日本学者汤浅泰雄提出的,对《庄子》所见身体观的研究,在近年《庄子》研究论文中比例较高。可举
桥本敬司?庄子の游び身体――グロテスクなからだの意味?(庄子的游戏之身――解读那些异样的身体)、《庄子の游びのトポス——身体、大樹》[37]及石田志穂《肉体から道――庄子思想の一考察》[38]、石田秀实《身体である私と他者――〈庄子〉と“他なるもの”》(作为身体的我与他者 ――〈庄子〉与“他者”[39]等。
除以上热点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庄子》有长期的研读和探索,发表了形成系列的论文。例如石田秀实除上述论文外,还有《庄子における“物”》[40]等注目于《庄子》概念的论文。桥本敬司除上述身体哲学方面论文外,还有《庄子の胡蝶の梦――物化の构造と意味》,《〈庄子〉の孔子寓言研究――物语论的アプローチ》(〈庄子〉的孔子寓言研究――故事论的方式),《〈庄子〉研究への前哨》[41]等,尤其最后一篇论文中,作者提出要对津田左右吉、武内义雄以来的实证主义研究方式展开批判,认为过去的研究将实存的庄子、作为文本的《庄子》、文本内存在的庄周、庄子混为一谈了。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庄子》文本自身,才能找到《庄子》内部时代和思想的前后关系,作者依照这种研究方式,为《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排列了前后关系。
对《庄子》作出较多研究的还有馆野正美和室谷邦行,馆野正美论文有《“道”と时间――庄子の“道”について――“时间”の观点からの一考察》、《“道”と梦――庄子における“道”の思想と梦の表象》、《“道”と神话――庄子の“道”における神话的表象》、《庄子の世界――庄子における“万物齐同”の世界の体现について》、《物化考――庄子における时空の发现と“道”の世界の崩坏》[42]。馆野正美从时间、空间、梦、神话等不同的角度对《庄子》的“道”展开分析,形成了系列的论文。室谷邦行的论文可举《庄子における道の观念》、《〈庄子〉齐物论中の“怒者”と“真宰”》、《〈庄子〉齐物论篇の“有始也者”章について》、《〈庄子〉に见える异形人について》[43]。室谷邦行有一些新颖的见解,例如他认为《齐物论》篇的“有始也者”一章是对老子形而上学哲学之批判。
近年来,在个案研究中,浜村良久也比较活跃,可举《〈庄子〉德充符篇の“和而不唱”について――庄周は“倾听”について语ったのではないか》、《〈庄子〉内篇における“圣人”について》、《〈庄子〉德充符篇の“立不教坐不议”について》、《〈庄子〉人间世篇“螳螂の斧”の心理学的研究》[44]。
三浦秀一对明代庄子学有较多研究,他的代表性论文为《明代庄学史研究のために――庄子注の出版と“成心”および“浑沌”解》、《王门朱得之の师说理解とその庄子注》[45]。
松村健一侧重于从儒道交流史的角度考察《庄子》,其代表作为《〈庄子〉外篇(骈拇?缮性篇)について: 儒道交流史研究资料としての位置づけ》[46]。
著名的道家学者楠山春树有一段时间集中精力于《庄子》具体篇章的研究,发表了《逍遥游篇小考》、《庄子人间世篇小考》[47]等论文。佐藤明也致力于庄子的文本研究,如《〈庄子〉养生主篇をめぐって》、《〈庄子〉齐物论篇の构造 : 后半の说话を中心にして》、《〈庄子〉人间世篇以下四篇の构成について》[48]等。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如《司马迁の见た〈庄子〉》、《〈庄子〉における非政治性の问题》[49]等。
从数量上看,这些年关于《庄子》研究的论文并不算少,笔者只是列举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如果依然借用池田知久的框架,可以看出,虽然在“文献学的研究”、“日本思想史上道家的研究”等侧面有显著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但这些年的《庄子》研究显然缺少大的问题意识、缺少系统性、缺少全局观。唯一例外的是池田知久,他的研究,可以说是六、七十年代高峰时期的延续,在全面、系统、深刻、独特方面,无人能比。
如前所述,池田知久过去曾做过《庄子》完整的译注。不仅《庄子》,他也为简本、帛本《老子》做过多个版本的译注,为《淮南子》做过译注。同时,他也写过《老庄研究》等大量道家研究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因此,他的《庄子》研究,不是局限于《庄子》一书的研究,更不是《庄子》某一篇章、某一部分的研究,而是建立在道家研究的宏观视野之上。
池田知久《庄子》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道家思想の新研究——〈庄子〉を中心として》[50],此书的前身是2001年在台湾出版、由黄华珍翻译的《〈庄子〉――“道”的思想及其演变》[51]。经过多年的修改、充实之后,作者才正式在日本出版了其日文版,根据这一最新日文版翻译的《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52]也已经在大陆出版。在此,依据大陆版,对此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作一介绍。
此书可以说是以《庄子》为主要线索展开的一部完整的先秦道家哲学史,共15章,分上下册,56万字。以下是这15章的具体内容。
第1章    最初的道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刘安
第2章    道家诸文本的编纂——《庄子》、《老子》、《淮南子》
第3章    经由从“黄老”到“老庄”走向“道家”
第4章    道家的先驱者们
第5章    “万物齐同”的哲学
第6章    “道”的形而上学
第7章    “物化”、转生、轮回的思想
第8章    “万物一体”的思想
第9章    天人关系论——站在“天”的立场和对“仁孝”的否定
第10章  “养生”说和“遊”的思想
第11章  三种类型的政治思想——拒绝政治、乌托邦、中央集权
第12章  圣人的“无为”和万物的“自然”
第13章  对“无知”、“不言”的提唱和辨证法的逻辑
第14章  对诸子百家的批判和对各种思想统一的构想
第15章  在日本的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
可以看出,此书几乎涉及到了有关《庄子》以及道家的所有基本问题。就文本而言,作者不仅对《庄子》从52篇到33篇的变迁,对内、外、杂的分类和三种文本之间各篇的移动,作出了自己的考察,同时对与《庄子》关系密切的《老子》、《淮南子》的编纂,对三者的相互关系,也作出了精密的考察。此书还专设一章,论述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对日本思想界的影响,池田先生很早就对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下过功夫,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其中有许多新的资料,所以这一章对研究《庄子》文本及其传播的学者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此书借助《庄子》,从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语言观、形而上学、辩证法、社会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多重角度、多重构造,全方位地论述了先秦道家思想,对一些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如道家先驱者的确认,道家思想的诞生、“黄老”、“老庄”、“道家”概念的厘清,提出了他鲜明的、独特的看法。例如,他明确指出,最初道家思想的诞生存在于《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颜成子游问答”中,如稍稍放宽范围,《庄子?齐物论》中“啮缺、王倪问答”,“瞿鹊子、长梧子问答”,“罔两、景问答”等也可以归入其中。这些公元前300年左右战国时代中期形成的内容,在《庄子》整体中属于最为早期的部分。而成为其思想基础者,首先是那些重视个人生命、身体之充实的思想家,如杨朱、子华子、詹何等。其次是追求主体性的思想家,如宋钘与尹文等。其他还有主张摆脱已往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田骈、慎到等,最后是提倡新知、从语言和逻辑层面对当时的知识展开全面批判惠子、公孙龙等人。早期道家直接从这些先驱者的各种思想中汲取哲学的养分,以《庄子》齐物论篇为代表,对感情判断、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作出更为彻底的、大规模的否定,最后,甚至连客观的"万物"和主观的"我"也都成为排除的对象,即对存在判断也作出否定,最终到达了"一之无"的境界。这样,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终于到达了、形成了那个穷极的根源性的“道”。真正的道家,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延展出来的。以此为直接出发点,后来的道家思想向多方面发展。――例如,以穷极根源之本体的“道”为中心的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物化”、转生、轮回的思想,将“万物”看作和谐一体的“万物一体”思想,阐述从宇宙太初“混沌”到现存“万物”生成的宇宙生成论,将“万物”的构成元素“阴阳”之气及其运动法则说成是“道”的自然学,因为知性的作用人类从太古的“纯朴”堕落下来的退步史观,呼吁抛弃现代文明回到无政府状态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思想,主张君主应以中央集权方式统治民众的政治思想,等等。
在此基础上,作者怀疑老子→庄子的传统说法,认为先秦道家史的形成,是一个由“黄老”到“老庄”,最后走向“道家”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池田先生以《庄子》为中心,对大量材料作出细密分析、排列和推理之后,得出的关于道家思想史的最为核心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既有作者对中日本老一辈学者的继承,也有其完整的批判和精心的独创,读者也许未必同意他的观点,但不能不正视作者对材料的熟练运用和缜密的逻辑推理。
此书对道家思想史的一些关键命题,如“道物”“道器”二元世界论,天人关系论,“万物齐同”、“万物一体”思想,对“自然”的肯定与否定,对“黄帝”的批判和结合,黄老思想与“道”的形下化及中央集权政治意识的内在关系,“无为”和“自然”相对应的主客体关系,“无知”、“不言”的辨证法逻辑,等等,都有精彩的独到的论述。而且,作者的视域不限于中国古代,不限于传世文献。作者在讨论“物化”、“转生”、“轮回”问题时,与古希腊哲学家及中古诗人王维作出比较,在论述“万物齐同”时,与古希腊哲学的“万物为一”展开比较。在讨论《老子》和《周易》时,则对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有熟练的运用。在14章中,作者完整地表述了先秦学术史的总体面貌,使该书超越道家思想史,力图对整个先秦学术构图作出宏观把握,这些,都表现出作者高屋建瓴、贯通中西的学术素养,使此书不仅具有哲学史的价值,同时具有了哲学建构的价值。
此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引用文献条理清晰、丰富,参考文献庞大、完整,无论对研究者还是初学者,读者都可以各取所需,研究者能够从中看到新鲜的观点、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初学者可以借此获得系统的资料,学会全局的把握。因此,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无论针对《庄子》研究、还是针对道家研究,这必将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作者単位 清華大学哲学系
此文已發表於《诸子学刊》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
[1]陆钦:《〈庄子〉在日本》,《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
[2]公田连太郎代表作为《庄子内篇讲话》,明德出版社,1960年,《庄子外篇讲话》,明德出版社,1961年。
[3]福永光司代表作为《庄子――中国古代の实存主义》(中央公论社,1964年),《庄子内篇》及《庄子外篇》(朝日新闻社,1966年),后二者为译注。
[4]津田左右吉代表作为《道家の思想とその展开》(1927年东洋文库初刊,1964年岩波书店再刊)。
[5]大浜皓代表作为《庄子の哲学》(劲草书房,1966年)。
[6]森三树三郎代表作为《老子?庄子》(中央公论社,1968年),《庄子》(中央公论社,1974年),以上均为译注。《“无”の思想――老庄思想の系谱》(讲谈社,1969年),《老子と庄子――人类の智慧的遗产》(讲谈社,1978年)。
[7]宇野哲人代表作为《老子?庄子と韩非子》(カルピス文化丛书,1969年)。
[8]金谷治代表作为《庄子内篇》(岩波书店,1971年)及《庄子外篇》(岩波书店,1975年),《老子?庄子》(中国古典文学大系,平凡社,1973年),均为译注。
[9]赤塚忠代表作为《庄子》(全二冊,全释汉文大系,集英社,1974年),此书为译注。
[10]陆钦的表格中没有列出远藤哲夫、市川安司:《庄子》上、下(新释汉文大系,明治书院,1966年、1967年),作为译注的一种,此书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11]池田知久:《战后日本的先秦道家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2]池田知久:《庄子》上、下,学习研究社,1983年、1986年。此书为译注。
[13]兴膳宏、福永光司:《庄子》(世界古典文学全集),筑摩书房,2004年。
[14]中岛隆蔵《庄子――俗中に俗を超える》,集英社,1984年。
[15]池田知久:《老庄思想》,放送大学学术振兴会发行,1996年。
[16]佐藤明:《〈庄子〉内篇の研究》,中国书店,1998年。
[17]黄华珍:《庄子音义の研究》,汲古书院,1999年。
[18]狩野直喜编:《旧钞卷子本庄子残卷校勘记》,东方文化学院,1932年。
[19]筑岛裕:《高山寺古训点资料(第2)》,高山寺资料丛书 (第13冊),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
[20]古胜隆一:《郭象による〈庄子〉删定》,《东方学》第92辑,1996年。
[21]水野厚志:《郭象“庄子注”からみた〈庄子〉删定について》(そのⅠ),《汉学会誌》第40号,大东文化大学发行,2001年;《郭象“庄子注”からみた〈庄子〉删定について》(そのⅡ),《汉学会誌》第41号,大东文化大学发行,2002年。
[22]水野厚志:《“郭象庄子序”に表白されたる〈庄子〉の思想就いて》(そのⅠ),《中国学论集》第16号,大东文化大学发行,1999年;《“郭象庄子序”に表白されたる〈庄子〉の思想就いて》(そのⅡ),《中国学论集》第17号,大东文化大学发行,2000年。
[23]水野厚志:《庄子郭象注译稿外篇第八骈拇(前半)》,《汉学会誌》第42号,大东文化大学发行,2003年。《庄子郭象注译稿外篇第八骈拇(后半)》,《汉学会誌》第43号,大东文化大学发行,2004年。
[24]中野达:《〈庄子〉と郭象〈庄子〉――齐物论天籁寓话を例として》,《汉文学会会报》第33辑,国学院大学发行,1987年。
[25]贝田章子等:《〈田舍庄子〉と郭象》,《筑波中国文化论丛》第23号,2004年。
[26]堀口育子:《郭象の“自得”と〈庄子〉正文》,《学林》第36、37号, 2003年;《〈庄子〉内篇郭象注の典故》,《学林》第43号,2006年。
[27]泽田多喜男等:《〈庄子〉郭象注考》,《千叶大学人文研究》第18号,1989年。
[28]现收入《武内义雄全集》第6卷《诸子篇》,角川书店,1978年。
[29]详细情况可以参照王迪:《日本における老庄思想の受容》(国书刊行会,2001年)的《序论》之《一、日本における老庄研究について》。藤居岳人发表的论文多以中井履轩与《庄子》之关系为主题,但王迪似未渉及。另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论及《庄子》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因本文主要论述用日文发表的日本学者及在日华人学者的成果,故不涉及国内学者。
[30]大野出:《日本の近世と老庄思想》,ぺりかん社,1997年。
[31]加地伸行编:《老庄思想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世界思想社,1997年。
[32]大室干雄:《正名と狂言》,せりか书房,1986年。
[33]中岛隆博:《残响の中国哲学――言语と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
[34] 原题《どうすれば言语を抹消できるのか――“言尽意”、“言不尽意”を巡る诸问题》,《中国哲学研究》第3号,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发行,1991年。
[35]铃木达明:《语り得ぬものへのことば――〈庄子〉における言语问题と言说への意识について》,《中国文学报》第66冊,2003年。
[36]铃木达明:《‘道’のための有韵文――〈庄子〉定型押韵句と黄老思想》,《东方学》第115辑,2008年。相同思路的论文还可见铃木达明:《楚地出土简帛资料に现れる定型押韵句について》,《中国文学报》第76冊,2008年。
[37]桥本敬司:?庄子の游び身体――グロテスクなからだの意味?,《中国学研究论集》第1号,广岛中国学学会发行,1998年;《庄子の游びのトポス――身体、大樹》,《中国学论集》第20集,安田女子大中文研究会发行,1998年。
[38]石田志穂:《肉体から道――庄子思想の一考察》,《中国文化――研究と教育》第58号,2000年。
[39]石田秀实:《身体である私と他者――〈庄子〉と“他なるもの”》,《日本中国学会会报》第58集,2006年。石田秀实还有专著《气――流れる身体》,平河出版社、1987年。
[40]石田秀实:《庄子における“物”》,《集刊东洋学》43号,1980年。
[41]桥本敬司:《庄子の胡蝶の梦――物化の构造と意味》,《哲学》第51集,1999年;《〈庄子〉の孔子寓言研究――物语论的アプローチ》,《广岛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论集》第67集,2007年;《〈庄子〉研究への前哨》,《广岛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论集》特辑号,2004年。
[42]馆野正美:《“道”と时间――庄子の“道”について――“时间”の观点からの一考察》,《东方宗教》第82集,1993年;《“道”と梦――庄子における“道”の思想と梦の表象》,《东方宗教》第98集,2001年;《“道”と神话――庄子の“道”における神话的表象》,《研究纪要》第66集,2003年;《庄子の世界――庄子における“万物齐同”の世界の体现について》,《汉学研究》第22、23号,1985年;《物化考――庄子における时空の发现と“道”の世界の崩坏》,《汉学研究》第28集,1990年。
[43]室谷邦行:《庄子における道の观念》,《日本中国学会会报》第32集,1980年;《〈庄子〉齐物论中の“怒者”と“真宰”》,《中国哲学》第26号,北海道大学发行,1998年;《〈庄子〉齐物论篇の“有始也者”章について》,《中国哲学》第31号,北海道大学发行,2003年;《〈庄子〉齐物论篇の“有始也者”章について(その二)》,《中国哲学》第32号,北海道大学发行,2004年;《〈庄子〉に见える异形人について》,《中国哲学》第35号, 北海道大学发行,2007年。
[44]浜村良久:《〈庄子〉徳充符篇の“和而不唱”について――庄周は“倾听”について语ったのではないか》,《中国古典研究》第51集,2006年;《〈庄子〉内篇における“圣人”について》,《中国古典研究》第52集,2007年;《〈庄子〉德充符篇の“立不教坐不议”について》,《比较文化研究》第77集,2007年;《〈庄子〉人间世篇“螳螂の斧”の心理学的研究》,《防卫大学校纪要》(人文科学分冊)第94集,2007年。
[45]三浦秀一:《明代庄学史研究のために――庄子注の出版と“成心”および“浑沌”解》,《集刊东洋学》第90辑,2003年;《王门朱得之の师说理解とその庄子注》,《中国哲学》第36号, 北海道大学发行,2008年。
[46]松村健一:《〈庄子〉外篇(骈拇?缮性篇)について: 儒道交流史研究资料としての位置づけ》,《集刊东洋学》第76辑,1996年。
[47]楠山春树:《逍遥游篇小考》,《东洋の思想と宗教》第2号,早稻田大学东洋哲学会发行,1985年;《庄子人间世篇小考》,《东洋の思想と宗教》第6号,早稻田大学东洋哲学会发行,1989年。
[48]佐藤明:《〈庄子〉养生主篇をめぐって》,《九州大学文学部哲学年报》第48集,1989年;《〈庄子〉齐物论篇の构造 : 后半の说话を中心にして》,《大分县立艺术文化短期大学研究纪要》第30集,1992年;《〈庄子〉人间世篇以下四篇の构成について》,《大分县立艺术文化短期大学研究纪要》第32集,1994年。
[49]佐藤明:《司马迁の见た〈庄子〉》,《中国哲学论集》第10集,1984年;《〈庄子〉における非政治性の问题》,《大分县立艺术文化短期大学研究纪要》第31集,1993年。
[50]池田知久:《道家思想の新研究——〈庄子〉を中心にして》,汲古书院,2009年。
[51]池田知久著、黄华珍译:《〈庄子〉――“道”的思想及其演变》,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2001年。
[52]池田知久著,王启发、曹峰译:《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学灯》第十七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如何从道家哲学中寻找心灵安顿
说新道家──兼评董光璧《当代新道家》
道家政治哲学,从人性的被异化和扭曲说起
日本道教研究(六):道教对日本有本质影响
道家思想的影响
【口译训练】(转)老庄与道家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