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宣麻拜相谈趣

宋代宣麻拜相谈趣

(2007-08-01 14:45:20)
 先从造纸说起,中国在没纸以前,常用的是竹简,到了汉代,开始用木牍。当然也有用帛类丝织品的,不过帛类丝织品太贵了,基本上使用不起,不是特别重要的纪录,没人来用帛类丝织品来当纸的。
 

西汉中期,发明了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代苏易简《纸谱》上说: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成,自是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

 

    手工造纸基本工序,一般都是先取植物纤维比较柔韧的,煮沸捣烂,做成黏液,等混合均匀后漉筐,静置使混合物结成薄膜,等薄膜在空气中遇氧反应并表面干燥一些,再用重物压在上面就成型了,和用豆浆做豆腐皮差不多。

 

造纸的植物纤维主要分韧皮纤维、茎纤维、种毛纤维。草本韧皮纤维如大麻、宣麻,木本韧皮纤维有桑、楮、藤;一年生茎纤维如稻草、麦杆、芦苇,多年生茎纤维如竹;种毛纤维主要是棉花。
      纸的种类以纤维主要是以纤维区分大致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穰纸、海苔纸、密香纸(以密香树皮和树叶造纸)、草纸(如安徽之龙须草、蜀之蓑衣草)等。根据纸的加工工艺区分大致有生纸、熟纸、本色纸、染色纸、洒金纸、泥金纸、蜡笺、粉笺、粉蜡笺、砑花纸、描金纸、油纸、贴落、单宣、夹宣、砑光纸等。

(以上内容,选自华宝斋纸的加工工艺及其性能一文)

 

   唐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以后就成为为诏拜将相的代称。宣麻拜相,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蔡京在被贬斥后,作西江月中回忆自己的一生说: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

书写朝廷诏书的,是翰林学士。翰林二字取文翰如林,人文荟萃之义。翰林学士在南北朝时期开始设置,到了唐玄宗时,又在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随时宣召撰拟文字。

 

到了德宗以后,因为藩镇问题越来越突出,外忧内患之下,翰林学士因为学识原因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负责撰写起草任免将相、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

 

宋代翰林学士延续唐代制度,仍然掌制诰。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当时文名较盛的文学之士。在翰林学士中,资格最老的叫翰林学士承旨,再往下叫翰林学士、知制诰。承旨不经常设置,翰林学士也没有人数限制。

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等等,还负责伴随皇帝出巡时候充当陪聊,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因为是皇帝身边的人,所以在大家眼中是好官位。《通考·职官考八》:其为翰林学士者,职始显贵,可以比肩台长,举武政路矣!

 

其他官员进入翰林院而没有被授予学士的,叫直院学士。如果学士缺员,由其他官员暂时替代撰写起草院中文书的,则叫学士院权直或翰林权直。《宋史·职官志二》: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釐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

 

如果冠有翰林名号,而不属于学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典的,叫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官阶比较低者教崇政殿说书。神宗后屡有变化,称为经筵官,一般是有德望或学问较好的官员的兼职。

 

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两制。

(以上内容,为搜索得来,略作删减修改。)

 

所谓文明天子重词臣。宋代从太祖起,就开始注重对文化和文化人的培养,在任命翰林学士上,很是慎重,学士一职几乎是文人主政之前必践的清要之职,翰林学士晋升的机遇空前提高。

 

不过,在刚开始的时候,宋太祖可能比较鄙夷文人的德行。在宋太祖代周举行禅代礼的时候,召集文武百官列队行礼,由于事情仓促,乱哄哄的到了下午三点多,才勉强站好队。又想起来没有周恭帝的禅代诏书。这时候翰林学士承旨新平陶穀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呈上去说:“写好了,在这里。”于是就用了陶谷写的这个诏书。

虽然用了陶谷的诏书,不过宋太祖觉得陶谷这个人,品行太差,这么早有预谋的就写好了禅代诏书,虽然救了大宋的急,不过却对大周不忠。因此上捎带着,宋太祖对其他文人,内心深处,也有些文人大多无良的印象。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筠谋反,宋太祖亲自征讨,路上遇到狹隘多石的地方,宋太祖亲自搬取了几块石头在馬上抱着,跟随的大臣和军士们看皇帝这样,一个个都争着清理石头开路。中书舍人赵行逢觉得跟随着太辛苦,假装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脚,留在怀州养病了。等到征讨完李筠回师,將对参加征讨的人进行奖赏和擢升,赵行逢正好值班,他又申请回家去在撰写诏书,宋太祖十分愤怒,就把赵行逢贬斥出京,这件事又增加了他对文人的不好的印象。

 

于是在改元的时候,他没有和文人商量,自己和赵普就商定了新的年号乾德。这天赵普和卢多一起在朝上奏事,宋太祖得意洋洋的说改元乾德,改的极好.这个年号从来没人用过。赵普也随声附和。卢多逊却说:这个是前蜀用过的年号。

 

宋太祖大吃一惊,赶快问证据。卢多逊让检验史书,果然是这样。宋太祖觉得十分丢脸,怒气无处发泄,就提了毛笔,顺手在赵普脸上涂抹,说,你怎么不如他有学问?害得赵普顶个大黑脸回家,还不敢洗。第二天上朝,赵匡胤看到后,又好气又好笑,才让赵普把脸上的墨汁洗掉。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乾德三年,宋灭后蜀,后蜀的宮人,长得漂亮的被送到宫中,宋太祖有一天无聊,观看后蜀来的宫人的随身化妆盒,发现一个铜镜后面铸着乾德四年铸,十分吃惊,问宰相们怎么回事,宰相们不能回答。于是召见翰林学士陶谷、窦仪来问。窦仪看了这个铜镜后说,前蜀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个铜镜应该是从四川那边过来的。宋太祖大喜说:宰相应该用读书人。从此后改变了对文人的鄙夷态度。

 

这时候,陶谷在翰林当学士很久了,一直没有做到执政,就让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说陶谷再见、翰林劳苦功高。宋太祖笑着说:我听说翰林学士写诏书什么的,都是翻检参考以前的现成诏书文件,就是所谓依样画葫芦耳,有什么功劳?陶谷听说后,知道这辈子没希望做执政了,就在翰林院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后周过来的翰林学士不算多,陶谷人品有问题,而王著又喜欢喝酒。有一次,宋太祖请官员们宴会,王著喝醉了,在酒席上耍起了酒疯,宋太祖也没责怪,让侍人搀扶着王著出去找个地方睡觉醒酒,王著却不肯走,站到屏风附近,放声大哭。左右的人赶快死拉硬拽的把他弄走。第二天,有人乘机落井下石,说王著痛哭,是在思念周世宗。宋太祖是明白人,说王著我知道,是个酒鬼,他就是思念世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过了一段时间,王著又喝醉了嫖妓,被巡防人员抓个正着,宋太祖也没处理他。结果王著在一天值夜班的时候,又喝醉了,半夜敲宋太祖寝宫的门,要求见面,宋太祖以为有事,赶快接见,结果看到王著帽子也没了,披头散发,一脸鼻涕,酒气扑人,十分生气。就老账新帐一起算,把王著贬斥出京。

宋太祖觉得这样让文人胡闹下去不好,决定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于是问宰相谁比较让众人信服尊重。宰相范质推荐窦仪。不过窦仪已经升为兵部尚书,如果在做翰林学士,等于降低了,怕窦仪不乐意。宋太祖也觉得窦仪这个人很合适做翰林学士的榜样,就让范质好好给窦仪商量,说清楚上面的意思,重新就任翰林学士。于是窦仪重新就任翰林学士。

 

陶谷这个翰林学士,认真说来,是不怎么称职的。尤其和窦仪比起来,人品、学识上,都和窦仪差得太多。只是五代战争太多,读书人太少,瘸子里面挑将军,历代政权也就只好这么将就着使用他了。

不过陶谷这个人,学问不怎么好,却非常爱面子。后来宋太祖让李昉等人作了翰林学士。按照以前的规矩,翰林学士因为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关系,在朝中占的位置,比较靠前,陶谷是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李昉他们的官职还只是郎中,陶谷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请求学士们以后站队,要按照官位的大小来,朝廷批准了他的这个建议。

宋代官僚任职规矩比较乱,官员们作某部门的官,如果诏书不是明文规定,就不能处理本部门的公事。这也是五代混乱的遗风,一般来说,政变成功后,为了稳定局面,对官僚体系不会变动太大,但是为了自己的命令如实地执行,就会安排自己的人在要害部门工作,又不好把原来的官员免职,于是就让自己人用其他身份管理政事,而原来应该管理该政事的官职,就成了单独领工资而已。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后周的三个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在宋朝立国后,理所当然的转变为宋朝的宰相。朝局粗略稳定后,宋太祖马上给这三个人都升了官。宋太祖不是觉得这三个人可靠,而是为了稳定政局,要有个过渡,不能着急,毕竟换成自己信任的人来办事,比较放心,后周过来的三个宰相虽然人不错,但是因为是转过来的人,办起事来缩手缩脚的,再加上为了避嫌,也不可能会出太大的力,大家都心知肚明,在等机会而已。

范质他们是聪明人,知道办事要顺其自然,如果过早的辞职,给人的感觉是不支持新皇帝,过晚的辞职,又会自取其辱,因此在宋朝做了一年多的宰相后,范质向朝廷推荐赵普、吕馀庆是做宰相的人才。宋太祖就顺水推舟的采纳了范质的建议。
  乾德二年,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再不请辞就会自取其辱,于是坚决请求辞去宰相职位。赵匡胤也觉得时机成熟了,马上就批准了三个人的请求,任命枢密使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可是任命诏书上需要有宰相的签字,这个诏书才能生效,但是事先没考虑到这一点,先罢免了老宰相再任命的新宰相。于是宋太祖让赵普只管把任命诏书送上来,他自己亲自签字生效,但是赵普认为这是必须的程序,不能随便破坏,否则朝廷失去规矩,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在任命上不按照程序,以后办事也不好办。

这时候,翰林学士们就派上用场了。历代官场的规矩,遇到难题,就先看看前代前朝如何做,陶谷认为历代宰相这个位置,都不曾缺人,只有在太和中,甘露事变的几天中没有宰相,是左仆射令狐楚等在任命诏书上签字。现在尚书是尚书省长官之一,可以在任命诏书上签字。陶谷这个建议,其实是耍滑头,想利用宋太祖他们不了解程序,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因为他此时是礼部尚书。

窦仪反驳说:陶谷的建议不妥当,不是和平稳定时期要采用的方法。现在皇弟赵光义是开封尹、同平章事,就是宰相职责,可以在诏书上签字。宋太祖听了窦仪的建议,觉得这样能提高皇家的地位,立即就同意了。

 

《宋史赵普传》说: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当初,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朝见宋太祖,因为符彦卿是宋太宗的老丈人,宋太祖打算让符彦卿掌握兵权,赵普这个时候是枢密使。极力反对让符彦卿掌兵权。宋太祖没同意赵普的意见,下了关于符彦卿掌兵的任命书。

赵普把任命书揣在怀里,请求见宋太祖,宋太祖问他是不是关于符彦卿的事,赵普说不是,是其它事情。在奏事完毕后,赵普从怀里取出对符彦卿的任命书,请求收回。宋太祖说,他对符彦卿恩德深厚,符彦卿和他们赵家有亲戚,不会背负赵家,赵普反问说,当初你是怎么背负周世宗的?宋太祖被噎得翻白眼,但是也同意了赵普的请求。

秦始皇,是历代皇帝里最知道统治原理的皇帝。历代的皇帝,虽然觉得秦始皇名声不好,但是一直在向他学习。当年秦始皇把天下精兵集中在京师,然后修四通八达的道路,是很好的手段,千百年后的德国宰相俾斯麦在和李鸿章闲聊时,也赞同秦始皇的做法。

不过宋太祖和赵普,鉴于五代兵精将就骄的教训,把天下精兵,收到了中央手里,要求各地把琵琶腿,车轴身,身高合适,力气大的人,送到中央,并找了一些模特,分送到全国各地,要求按照这个样子挑选。所谓的琵琶腿,车轴身,就是大腿腰粗,肩宽腰细。

当时,宰相是赵普一个人,宋太祖想给赵普设置副手,因为不了解历史故事,不知道副手该用什么名字比较好,问陶谷,比宰相低一等的的官叫什么。陶谷不知道宋太祖问这个干什么,仓促的回答说,唐代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于是,宋太祖就任命薛局正、吕馀庆为参知政事,但是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只是在宣徽使庭上讨论事情,上殿站在宰相后面,诏书上签字的时候离宰相签字有几个字的距离,工资拿宰相的一半,这也是为了尊崇赵普。

但是陶谷这次引用故事的奏对,又是错的。按照唐代的规矩,官员们必须加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参豫朝政这样的名称,才是宰相,如果不加这样的名称,即使是尚书省的实际长官左仆射等,也无权过问政事。到了唐高宗时期,因为新任命的人资历浅,才使用了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所以仔细说来,平章事地位是低于参知政事的。

 

赵普的为人是心机很深,睚眦必报,作宰相后,当有臣僚想上殿奏事的时候,赵普怕臣僚在宋太祖面前评论自己的执政水平,就让他们先到自己的办公室写下字据,说在宋太祖面前不评论时政,才让他们上殿奏事。

在和宋太祖一起闲聊的时候,说起以前他们没当权的时候,有人对他们不尊敬,赵普提议修理一下这些人,给他们穿穿小鞋。宋太祖是个豁达人,教育赵普说:这样做不好,要是大家都会相面,未卜先知,能在普通人中知道谁将来会发达,大家就都去找能发达的靠山去了。

赵普从小就和宋太祖兄弟认识,再加上曾经照顾过宋太祖生病父亲,和宋太祖一家的关系很好。杜太后曾经说赵匡胤他们小,让赵普这个当大哥的照顾他们。因此赵普在宋太祖面前,说话也没什么避讳。有一次宋太祖和赵普说事情的时候顶起了牛,宋太祖说宰相要是想桑维翰那样既听话又办事就好了。赵普说,就是桑维翰在你眼前,你也不用他,他贪财。宋太祖说:用人之道,既然用了他的长处,就要容忍他的短处,那样的贪财人也没见过什么钱,赏给他十万贯,他家就没地方放这些钱了。

其实赵普自己也贪财。赵普装修房子的时候,涂墙壁用的石灰掺麻用料,就花了一千二百贯。宋代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三百元左右。也就是说赵普光刷墙的涂料钱,就花掉了三十六万元。而他的月薪是300贯,因此上,不捞点外快是满足不了需求的。

有一次,宋太祖去赵普家,见到屋外放了十个瓶子,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说是钱俶送过来的礼物,说是土特产,还没看呢。赵普妻子烧烤做得比较不错,宋太祖很喜欢吃,经常和宋太宗在赵普家吃烧烤,因此说那就拿出来让嫂子做点海鲜吃,打开一看,是满满的瓜子金。赵普赶快请罪,说自己不知道。赵匡胤笑着说,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决定的。

宋太祖想消弱赵普的影响,找个罪名打击赵普,但是自己又不好直接动,希望下面有人站出来揭发。因此有一天召见翰林学士窦仪,和窦仪说起来赵普的很多不合规矩的事情,又称赞窦仪才学和人望都很好。言下之意,是希望窦仪站出来揭发赵普。因为窦氏兄弟都在朝中为官,而且人缘也不错。

但是窦仪是个聪明人,早就看明白了朝中的局势,不但没有借机落井下石,反而称赞赵普人才难得。宋太祖没达到目的,就让窦仪回去了。窦仪回家后,把兄弟们叫到一起喝酒吃饭,把这件事情对他们说了,然后举杯祝酒说,我肯定不能作宰相,但是也不会陷入政治漩涡,我们窦家可以永葆富贵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远观近鉴宋朝人•213·宋太宗朝“第一相”李昉
窦仪是宋初窦家最芳香的一枝丹桂?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并未出现重文轻武现象
皇帝在镜子上发现怪事,学士帮他解惑,皇帝感慨:宰相当用读书人
身兼后周北宋两朝宰相范质生平 范质替赵匡胤写禅让诏书了么
窦仪之死:文官相斗的结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