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2014年复习必备)
       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适合参加2014年高考的同学学习参考,一轮复习把诗歌简述题拿下,高考语文就能多考几分!后期,我们还会不断给大家带来各种题型的讲解和练手题,希望大家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果你喜欢“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QQ号80796072),就请关注我们并加入“特别关心”吧,你就可以持续收到我们发布的精彩实用的2014年高考备考资料。

  2013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

  【前言】

  原本不再对今年的高考试题中的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赏析和参考资料。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7年做这项工作,文稿上传后,被多家网站或博客、论坛转载,可见,还是受到大家的欢迎的。今年在矛盾一段时间之后,决定还是继续这项工作,虽然无甚报酬,但本性难移,只好如此下去了。

  许多资料来自网络和本人的书刊,个别诗歌难以找到相关资料,本人只好不揣浅陋,自己加以赏析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黄平科老师

  1.(新课标全国卷Ⅰ)

  鹊 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陆游[2]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3]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2013年7月最新手写版高考笔记7月13日开放试购买。淘宝店网址:kehuduan.taobao.com,本套笔记选自衡水、启东等重点中学的往届优秀毕业生。内容参考价值非常大。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先选购语文看看效果。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继续选购其他科目。  

  2.(新课标全国卷Ⅱ)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补充注释】注:①《效古》:也作《效古|五首》,这是第一首。《粱书》记载:建平王景索欲谋反,“淹每从容谏….景素不纳”,“景素与心腹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②戾戾;风声。③相寻:频仍。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肚子离开。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日~12004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三、试译:

  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惆怅,我住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玉的美人,聊表相思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余灰,令人怅惘不已。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才独自离开回家。四、试题简析:

  试题刚一出来,浏览了几位各地名师的评析,说“属于名家不出名作品,准确译出全诗需要考生坚实的文言功底,不过,鉴赏起来比较容易”,“试题有提示阅读,问题设置相对平稳,学生应该难度不大”。我不敢苟同,认为理解鉴赏本诗难度较大。

  题目中的“次韵”什么意思?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 09年全国卷有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另外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为有名。顺便说说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而本诗可能是朱熹与刘子翚叔父刘韫的倡酬。朱熹与刘韫的倡酬诗不落理窟,较少体道适性的意蕴,多以感性丰韵和浪漫情调表现封建士大夫离开政治中心后安顿个体生命的情形。“雪后书事”即雪后记事之意。

  答题时,学生要注意题干本身就是一种提示。本诗是写梅花的,但全诗八句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描写梅花的形色味香或精神品质的,只是写到了它怒放的环境以及诗人围绕它的活动及内心感受。这使我们在考虑第八题的表现手法时,很明显属于侧面表现,首联中的“江边”,颈联中的“雪”“夜”“明月”,尾联中的“日暮”“鸦”,属于环境描写,用以上事物(意象)去暗写梅花,可见运用的是烘托手法。在冰封的江岸,几树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绽放了;雪花飞舞,积在枝头,哪里能分清白雪和白梅呢?雪霁天晴,月光朗照,白梅该是何等的清幽美丽,惹人爱怜,使诗人魂牵梦绕。对着梅花,浮想联翩,日暮时分寒鸦归巢,诗人才独自回家,而无人欣赏的梅花又该是何等的孤独落寞。同时我们注意到本诗以写诗人的举动层层渲染,去表现诗人对梅花的复杂感情,第二句的“行绕去还来”,第七句的“沉吟日落”,极力渲染诗人对梅的喜爱留恋以及不忍离去之情。本诗最令人费解的是颈联,诗人似乎在痴痴的看着梅花,由美丽的花联想到了美丽的人,一时情不自已,真想折一只梅花送给同样是冰清玉洁的人,可惜,相思虽在,但万劫成灰,“只是当时已惘然”,空留惆怅与落寞。解答高考表达技巧试题,首先从修辞上考虑,如有景物描写,再去想抒情方式,最后去考虑表现手法。考生应当记住常见的表达技巧,以便一一印证排除,要视难若易,举重若轻。这一点对所读古诗本来就不多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得分方法。

  第9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本诗其实写的够朦胧,理学家在酬和中居然和友人也玩起了那种不清不楚的感情游戏。但很显然,学生不须深究,直接抓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语“惆怅”“独”等字眼,以及颈联中的“相思已恨劫成灰”语句,落寞孤独惆怅,若有所失之情不难答出。

  3.(全国大纲版)

  客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隐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百姓的血汗。

  【参考资料】

  作品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⑵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⑶缄,封藏。箧笥,藏物的箱子。俟,等待。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⑷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1]

  作品背景

  我国唐代,曾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臻于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顶峰,但至天宝末年(755)即发生了安史之乱。此后,唐帝国四分五裂,社会动乱不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深受社会动乱之苦,他经历千辛万苦飘泊到西南,在成都曾写有一首《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的诗,其中说:“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良,兽犹畏虞罗。”语意极为沉痛,就是对当时已发生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的描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飘泊到湖南,亲眼看见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感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痛苦。 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1]

  4.(北京卷)

  古风(其十)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B

  (2)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参考资料】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聊城因此而破。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并逃隐海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补充资料

  舍我其谁的霸气和英雄末路的慨叹,让李白很纠结。

  李白因过于自信在当时被视为狂人。但是李白的自信缘于天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白不可更改。

  他常常自比鲁仲连。鲁仲连风流倜傥,果决勇敢而又足智多谋。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气节让李白称赏不已。在李白眼中,鲁仲连正如明月出海,光耀万里,也让后人敬仰万世。顺秦逆秦,一念之间,成就了平原君,也成就了鲁仲连。李白渴慕建功立业,以一颗浪漫的心执着于兼济天下的救世理想,以一颗不羁的心冲撞着现实政治的清规戒律。他太需要光辉,掌声和喧哗了,他要燃烧,他要歌唱,他要前呼后拥。

  但,这只是铺垫。

  正如人生。再耀目的光芒也会暗淡,再激情的舞蹈也会停止。暗淡,停止之后,人生需要沉思。

  鲁仲连,面对千金奖赏,淡然一笑:不屑商贾名利争,唯喜车马山水游。青天为盖,白云为衣,孤影为伴,四海为家,携美酒拥红颜,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李白,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了精彩的结尾,但却没有亮丽的开篇。

  积聚了太多的木柴,却没有燃烧的机缘;描绘了宏大的蓝图,却没有施展的舞台。诗句很华美,人生很无奈。

  大道通天,为什么我面前横着断崖?豪气冲天,为什么朝野无人喝彩?我能撼天动地,我能滞云驻日,我能上报朝廷,我能下安黎民,我能,我能。

  功成身退。现在缺少的就是功成。

  李白,在等待。

  5.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4.(1分)C

  15.(3分)B

  16.(4分)“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简析】

  【参考资料】

  【诗歌补充注释】(1)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2)五车:形容藏书很多。(3)葵:蔬菜名。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4)黄发:指长寿老人。

  【诗歌大意】我隐居的地方虽然荒凉,但是长满了松树和菊花。我的家里藏书很多。我烹制葵菜邀请尊贵的宾客,来到我贫穷简陋的家里欣赏青竹。这时候春草还刚刚生长,鸟雀已经开始哺乳,鸟雀啼叫着飞过春天刚刚开败的落花。我们看着春天的美景,自怜自叹自己年纪很老了,一定要加倍珍惜年华,享受这美好闲适的时光。

  王维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基础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这方面内容的诗句。陶、谢以来,山水田园生活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王维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加之王维有高度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修养,因此,王维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成为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师。此乃其山水诗形成的文学基础。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并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的闲适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此乃其山水诗。创作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基本特点

  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

  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

  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

  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三)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6.(天津卷)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简析】廓之,是范廓之,辛弃疾的学生。辛弃疾作此诗送范秋试。“白苎”“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接下来的两句使用了典故:“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 鲍氏安国 、 安行 、 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可见,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以上是实写。下片紧扣上片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的意旨,想象金榜题名之后,如鹏翔北海、双凤朝阳,可以大展宏图,前途一片光明。和后面的“又携书剑路茫茫”构成开阔雄奇的意境,既携书,又佩剑,能文能武,定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明朝成为状元郎,将会青云直上,那时,回过头来,如大鹏,背负青天,俯视人间,顾笑举子读书应考之忙碌。在一片鼓舞人心的欢悦中结束全词。

  本词最大的艺术特点是:(1)善用典故,使词意的表达含蓄蕴藉。(如前所述,此略)。(2)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撰稿:黄平科】

  7.(山东卷)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

  (1)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

  【参考资料】

  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

  江湜,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咸丰七年(1857

  由其表叔彭蕴章为他援例捐了个从九品“分浙试用”的差使,在杭州都转盐运使营务处掌文书。太平军兵临杭州时,他从乱军中逃出,投奔到在温州任永嘉县令的好友陈子余处。未几老家传来噩耗:其父在苏州城破后,被太平军所杀,其母和一妹亦投水而亡。

  咸丰十一年(1861)避乱温州期间,夏游雁荡山(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写下骚体《大龙湫题壁》:“嶂连云兮山四围,仰飞瀑兮从天来,倾万斛之珠玑,为我心兮写哀。噫!风尘澒洞兮故里为灰,非龙湫之宴坐将余生兮焉归?”。同治元年(1862)官乐清长林盐大使。次年调杭州佐治海运,同治三年(1864)秋再游雁荡,写下《雁荡归后作诗寄雪樵》:“有人重赴琼林宴,而我重为雁荡游。可笑荣枯同一瞬,未知名姓孰千秋?”

  江湜亦工书画但被诗名所掩。平生经历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一生坎坷多舛,郁郁不得志,倾其全力作诗,病卒杭州,得年49岁。死前自作挽联:“天赋清才不登上寿,诗追变雅自居古人”。遗命自拟碑碣:“清故诗人江弢叔之墓”。据说江湜殁后,其族人有哭弢叔诗:我兄不尽误儒冠,误在家贫买一官,本却无心求利达,曷尝救得是饥寒?江湜著有《伏敔堂诗集》及《续录》。

  诗作特色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凝结为《伏敔堂诗录》。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之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其诗自云:“平生参遍名家作,似为今时写此哀;写出浑疑哀已尽,明朝又上笔端来。”(《录近诗因书四绝》之一)也有少数诗作,如《流民》等,述及民间疾苦。其诗工力深厚,擅长白描,戛戛独造,造意遣词,力脱常径,自言其诗“脱略前人”,“意匠已成新架屋,心花那傍旧枝开”(《近年》),很为时人推重。近代陈衍称他是“咸、同间一诗雄”,“寻常命笔,每首必有一二语可味者”(《近代诗钞》)。近代金天翮说他“以清刚矫浓嫭”,“曲折洞达,写难状之隐,如听话言”(《答苏戡先生书》)。李慈铭也说他的诗“有劲气”。

  8.(广东卷)

  鹧鸪天    []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螟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答案:

  (1)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为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不能参加,增添愁情,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会想起苏堤“折柳”送别断肠景,更添思念之愁苦,因此不是苏堤也皱眉。

  【参考资料】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鲜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郑思肖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

  作品风格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选宋词的书,选到最后,就得选张炎,讲到最后,也得讲张炎。可以说,在宋词这支柔丽的长曲中,张炎的词,是最后的一个音节,是最后的一声歌唱。由于他的词寄托了乡国衰亡之痛,备极苍凉,所以也可以说,他的声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张炎为词主张"清空""骚雅",倾慕周邦彦、姜夔而贬抑吴文英。他的词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但由于他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词论家,他写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启迪。在论述乐律部分,书中保存了有关乐词的丰富资料,是一部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之谈,至今尚可参考,但其观点带有门户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分。其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清空”。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解连环》、《甘州》等。

  9.(安徽卷)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使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宜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参考资料】

  【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他这番自述,不禁使人联想起在锦衣玉食绿酒红灯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总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奇怪的是,他却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招兵问简介(暂缺)

  【简析】《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金代招兵问的《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字,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止境。而“雨声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情感表达,一明白如话,一含蓄蕴藉。各得其所,各尽其妙。(黄平科)

  10.(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有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11.(浙江卷)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案: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参考资料】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附录】“秦中吟”十首

  矣。”

  秦中吟十首并序

  贞元、元和之际, 予在长安, 闻见之间, 有足悲者. 因直歌其事, 命为《秦中吟》

  议 

  天下无正声, 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 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 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 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 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 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 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 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 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 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 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 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 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 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 娶妇意何如

  (已嫁:一作言嫁)

  【注】议婚是中国传统婚礼礼节之一,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重    

  厚地植桑麻, 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 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 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 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 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 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 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 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 缲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 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 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

  悲端与寒气, 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 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 丝絮似云屯.

  号为羡余物, 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 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 岁久化为尘!

  (忧人:一作爱人. 悲端:一作悲喘、一作悲啼.)

  【注】语出:(1).苛重的赋税。《汉书?万石传》:“惟吏多私,徵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 颜师古 注:“朝廷特为流人设法,又禁吏之重赋也。”《汉书?谷永传》:“峻刑重赋,百姓愁怨。”(2).加重征收赋税。《后汉书?翟酺传》:“卒有不虞,復当重赋百姓,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

  伤   

  谁家起甲第, 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 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 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 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 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 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 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 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 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 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 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 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 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 今作奉诚园.

  【注】《伤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秦中吟》中的一首。此诗通过对权贵们的豪华宅第及豪奢生活的描绘,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全诗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感情悲愤沉郁,深刻反映出中唐时期整个统治阶层享乐腐化,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伤   

  (又云伤苦节士)

  陋巷孤寒士, 出门苦栖栖.

  虽云志气高, 岂免颜色低.

  平生同门友, 通籍在金闺.

  曩者胶漆契, 迩来云雨睽.

  正逢下朝归, 轩骑五门西.

  是时天久阴, 三日雨凄凄.

  蹇驴避路立, 肥马当风嘶.

  回头忘相识, 占道上沙堤.

  昔年洛阳社, 贫贱相提携.

  今日长安道, 对面隔云泥.

  近日多如此, 非君独惨凄.

  死生不变者, 唯闻任与黎.

  (任公叔、黎逢. 苦栖栖:一作苦恓恓)

  不致仕

  七十而致仕, 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 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 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 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 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 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 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 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 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 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 无人继去尘.

  立  

  勋德既下衰, 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 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 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 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 想见下辈时.

  但欲愚者悦, 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 乃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 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 曲令抚茕嫠,

  在官有仁政, 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 百姓遮路歧.

  攀辕不得归, 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 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 唯有邑人知.

  (曲令名信陵. 铭勋悉太公, 叙德皆仲尼: 一作勋名悉太公, 德教皆仲尼.)

  【注】1、诗名亦作《石碑》   2、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一作勋名悉太公,德教皆仲尼。 3、曲信陵,贞元元年鲍防榜下及第,六年做望江县令,为政清廉有政声。曾作《投石祝江祈雨文》,中有:“必也私欲之求,行于邑里,添黩之政,施于黎元(百姓),令长之罪也,神得而诛之。岂可移于人以害其岁?”可见确为爱民之官员。

  【赏析】

  立碑以夸耀门阀、颂扬功德之风始于汉代,唐代此风更盛。碑文中所写其实都是一片虚文。有些文人,以善写此类“谀墓”文字而著称,连一些大文豪(如蔡邕、韩愈)都未能免俗。本诗即讥讽了那些企图立碑传名和谀墓得金之流。作者认为:立碑未必可留名,品德高尚,施行仁政才能流芳百世。

  轻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 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 当作鲙)

  【注】“轻肥”是古汉语词。白居易诗《轻肥》是《秦中吟》十首组诗的第七首。它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轻肥》赏析一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轻肥》赏析二

  白居易的《轻肥》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

  《轻肥》诗曰:“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酿,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

  白居易的《轻肥》描写了唐朝中期社会的真实面貌。

  封建社会从皇帝到平民是分为阶级的,同在一个天底下,同在一个社会,不同的阶级生活状况是天壤之别的。皇帝居于社会的顶端,以皇帝为首的统冶集团生活极度奢侈,縻费无度;而贫苦百姓的生活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甚至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社会形成了极端的两极分化。一但发生灾荒,情况更为严重。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是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据《通鉴?唐纪五十三》载:元和四年,“南方旱饥”。这首诗即写于江南发生大旱的这一年。白居易的《轻肥》正是从统冶阶级的奢侈腐化,縻费无度和广大百姓深重苦难这这两个方面描写社会生活的。这首诗共十六句,其中十四句是从统冶者方面写的。诗的开篇即写“内臣”“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仅仅十个字,就把一群人的,跃武扬威的情状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接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揭示了这一群人的身份,原来这骄横跋扈的一群是皇帝的亲信,即“内臣”,即太监,他们是最高统治者的亲信和爪牙。就是这样一群人,竟然个个都有身居高官,“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这些人在这大灾之年在做什么呢?原来是赴宴,“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人数众多,而且是乱纷纷的,争先恐后。酒宴上吃喝的是什么?“樽罍溢九酿,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吃喝全是由精妙的工艺酿制美酒和难得一见的山珍海味。又有上好的果品享受,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甘美餍足之后,更是神气十足,骄横无限,“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统治者不论常年和灾年,放纵享受总是尽情的,挥霍无度的。这样,通过如上描写,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不顾民生,腐败享乐至极的情状展示出来了。诗篇接下来一转,只用两句写了百姓的生活,“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然而,只这两句,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鉴?唐纪五十三》载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南方旱饥”,虽只有四个字,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是灾情非常严重,史书是不会记载的。既然灾情严重,白居易《轻肥》的描写就是真实的了。因此,白居易的《轻肥》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它反映了唐宪宗元和四年真实的社会面貌,这篇诗也映射出封建社会面貌的一般情形。这首诗对人们今天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首诗对我们今天如何为官、如何冶国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诗人洞察了社会的真实情形,敢于说真话,描写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社会的本质;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诗篇的表达效果;诗句的顺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三点写法是值得诗友注意学习的。

  《轻肥》 - 写作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轻肥》 - 古今点评

  1.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2.诗贵和缓优柔,而忌率直迫切。元结、沈千运是盛唐人,而元之《舂陵行》、《贼退诗》,沈之“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已落率直之病。乐天《杂兴》之“色禽合为荒,政刑两已衰”,《无名税》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空”,《轻肥》之“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买花》篇之“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等,率直更甚。(吴乔《围炉诗话》)

  3.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弘历《唐宋诗醇》)

  五   

  清歌且罢唱, 红袂亦停舞.

  赵叟抱五弦, 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 飒飒风和雨.

  小声细欲绝, 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 转作猿啼苦.

  十指无定音, 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 形神若无主.

  行客闻此声, 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 好今不好古.

  所以绿窗琴, 日日生尘土.

  【注】五弦琵琶,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歌    

  秦中岁云暮, 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 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 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 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 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买  

  帝城春欲暮, 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 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 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 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 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 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 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 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

  【评析】

  【评析】在农村青黄不接、农事繁忙之时,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皇亲贵族们正在忙于买花,这些狂热的买花者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与此同时,却有一位来自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低头长叹。诗人用强烈的、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本质。

  【赏析】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

  《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友》:也作《伤苦节士》或《胶漆契》。作者对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现了一种感伤凄凉之情。昔日洛阳社中,无论贫贱富贵,都能相互帮助;而今长安道上,两相面对却如“隔云泥”。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道之不古的忧伤。

  《不致仕》: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讥讽杜佑。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

  《立碑》,一作《古碑》。讽刺了立碑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五弦》:此诗的描写手法相当高明。运用烘托、比喻、反衬等丰富多变的手法描写了赵叟技艺,而末尾则说:俗人“不好古”,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自况。

  《歌舞》: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买花》:这组诗中最出名的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前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就因此。《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

  《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友》:也作《伤苦节士》或《胶漆契》。作者对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现了一种感伤凄凉之情。昔日洛阳社中,无论贫贱富贵,都能相互帮助;而今长安道上,两相面对却如“隔云泥”。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道之不古的忧伤。

  《不致仕》: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讥讽杜佑。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

  《立碑》,一作《古碑》。讽刺了立碑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五弦》:此诗的描写手法相当高明。运用烘托、比喻、反衬等丰富多变的手法描写了赵叟技艺,而末尾则说:俗人“不好古”,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自况。

  《歌舞》: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买花》:这组诗中最出名的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前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就因此。

  12.(江苏卷)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补充注释】

  ①太古:远古。

  ②小年: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

  ③簟:dian 竹席。便:适宜。

  【赏析】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作者简介】

  作者: 唐庚

  年代:

  (1071-1121),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俞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2013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

  【前言】

  原本不再对今年的高考试题中的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赏析和参考资料。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7年做这项工作,文稿上传后,被多家网站或博客、论坛转载,可见,还是受到大家的欢迎的。今年在矛盾一段时间之后,觉定还是继续这项工作,虽然无甚报酬,但本性难移,只好如此下去了。希望大家在使用中,尊重本人的权益和劳动,署名为盼,谢谢!

  许多资料来自网络和本人的书刊,个别诗歌难以找到相关资料,本人只好不揣浅陋,自己加以赏析了(这里文章有署名),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黄平科

  2013713日星期六 23:44

  2.(新课标全国卷Ⅰ)

  鹊 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陆游[2]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3]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3.(新课标全国卷Ⅱ)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补充注释】注:①《效古》:也作《效古|五首》,这是第一首。《粱书》记载:建平王景索欲谋反,“淹每从容谏….景素不纳”,“景素与心腹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②戾戾;风声。③相寻:频仍。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肚子离开。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日~12004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三、试译:

  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惆怅,我住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玉的美人,聊表相思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余灰,令人怅惘不已。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才独自离开回家。四、试题简析:

  试题刚一出来,浏览了几位各地名师的评析,说“属于名家不出名作品,准确译出全诗需要考生坚实的文言功底,不过,鉴赏起来比较容易”,“试题有提示阅读,问题设置相对平稳,学生应该难度不大”。我不敢苟同,认为理解鉴赏本诗难度较大。

  题目中的“次韵”什么意思?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 09年全国卷有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另外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为有名。顺便说说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而本诗可能是朱熹与刘子翚叔父刘韫的倡酬。朱熹与刘韫的倡酬诗不落理窟,较少体道适性的意蕴,多以感性丰韵和浪漫情调表现封建士大夫离开政治中心后安顿个体生命的情形。“雪后书事”即雪后记事之意。

  答题时,学生要注意题干本身就是一种提示。本诗是写梅花的,但全诗八句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描写梅花的形色味香或精神品质的,只是写到了它怒放的环境以及诗人围绕它的活动及内心感受。这使我们在考虑第八题的表现手法时,很明显属于侧面表现,首联中的“江边”,颈联中的“雪”“夜”“明月”,尾联中的“日暮”“鸦”,属于环境描写,用以上事物(意象)去暗写梅花,可见运用的是烘托手法。在冰封的江岸,几树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绽放了;雪花飞舞,积在枝头,哪里能分清白雪和白梅呢?雪霁天晴,月光朗照,白梅该是何等的清幽美丽,惹人爱怜,使诗人魂牵梦绕。对着梅花,浮想联翩,日暮时分寒鸦归巢,诗人才独自回家,而无人欣赏的梅花又该是何等的孤独落寞。同时我们注意到本诗以写诗人的举动层层渲染,去表现诗人对梅花的复杂感情,第二句的“行绕去还来”,第七句的“沉吟日落”,极力渲染诗人对梅的喜爱留恋以及不忍离去之情。本诗最令人费解的是颈联,诗人似乎在痴痴的看着梅花,由美丽的花联想到了美丽的人,一时情不自已,真想折一只梅花送给同样是冰清玉洁的人,可惜,相思虽在,但万劫成灰,“只是当时已惘然”,空留惆怅与落寞。解答高考表达技巧试题,首先从修辞上考虑,如有景物描写,再去想抒情方式,最后去考虑表现手法。考生应当记住常见的表达技巧,以便一一印证排除,要视难若易,举重若轻。这一点对所读古诗本来就不多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得分方法。

  第9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本诗其实写的够朦胧,理学家在酬和中居然和友人也玩起了那种不清不楚的感情游戏。但很显然,学生不须深究,直接抓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语“惆怅”“独”等字眼,以及颈联中的“相思已恨劫成灰”语句,落寞孤独惆怅,若有所失之情不难答出。

  4.(全国大纲版)

  客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隐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百姓的血汗。

  【参考资料】

  作品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⑵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⑶缄,封藏。箧笥,藏物的箱子。俟,等待。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⑷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1]

  作品背景

  我国唐代,曾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臻于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顶峰,但至天宝末年(755)即发生了安史之乱。此后,唐帝国四分五裂,社会动乱不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深受社会动乱之苦,他经历千辛万苦飘泊到西南,在成都曾写有一首《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的诗,其中说:“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良,兽犹畏虞罗。”语意极为沉痛,就是对当时已发生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的描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飘泊到湖南,亲眼看见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感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痛苦。 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1]

  5.(北京卷)

  古风(其十)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B

  (2)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参考资料】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聊城因此而破。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并逃隐海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补充资料

  舍我其谁的霸气和英雄末路的慨叹,让李白很纠结。

  李白因过于自信在当时被视为狂人。但是李白的自信缘于天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白不可更改。

  他常常自比鲁仲连。鲁仲连风流倜傥,果决勇敢而又足智多谋。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气节让李白称赏不已。在李白眼中,鲁仲连正如明月出海,光耀万里,也让后人敬仰万世。顺秦逆秦,一念之间,成就了平原君,也成就了鲁仲连。李白渴慕建功立业,以一颗浪漫的心执着于兼济天下的救世理想,以一颗不羁的心冲撞着现实政治的清规戒律。他太需要光辉,掌声和喧哗了,他要燃烧,他要歌唱,他要前呼后拥。

  但,这只是铺垫。

  正如人生。再耀目的光芒也会暗淡,再激情的舞蹈也会停止。暗淡,停止之后,人生需要沉思。

  鲁仲连,面对千金奖赏,淡然一笑:不屑商贾名利争,唯喜车马山水游。青天为盖,白云为衣,孤影为伴,四海为家,携美酒拥红颜,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李白,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了精彩的结尾,但却没有亮丽的开篇。

  积聚了太多的木柴,却没有燃烧的机缘;描绘了宏大的蓝图,却没有施展的舞台。诗句很华美,人生很无奈。

  大道通天,为什么我面前横着断崖?豪气冲天,为什么朝野无人喝彩?我能撼天动地,我能滞云驻日,我能上报朝廷,我能下安黎民,我能,我能。

  功成身退。现在缺少的就是功成。

  李白,在等待。

  5.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4.(1分)C

  15.(3分)B

  16.(4分)“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简析】

  【参考资料】

  【诗歌补充注释】(1)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2)五车:形容藏书很多。(3)葵:蔬菜名。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4)黄发:指长寿老人。

  【诗歌大意】我隐居的地方虽然荒凉,但是长满了松树和菊花。我的家里藏书很多。我烹制葵菜邀请尊贵的宾客,来到我贫穷简陋的家里欣赏青竹。这时候春草还刚刚生长,鸟雀已经开始哺乳,鸟雀啼叫着飞过春天刚刚开败的落花。我们看着春天的美景,自怜自叹自己年纪很老了,一定要加倍珍惜年华,享受这美好闲适的时光。

  王维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基础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这方面内容的诗句。陶、谢以来,山水田园生活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王维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加之王维有高度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修养,因此,王维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成为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师。此乃其山水诗形成的文学基础。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并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的闲适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此乃其山水诗。创作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基本特点

  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

  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

  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

  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三)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6.(天津卷)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简析】廓之,是范廓之,辛弃疾的学生。辛弃疾作此诗送范秋试。“白苎”“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接下来的两句使用了典故:“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 鲍氏安国 、 安行 、 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可见,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以上是实写。下片紧扣上片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的意旨,想象金榜题名之后,如鹏翔北海、双凤朝阳,可以大展宏图,前途一片光明。和后面的“又携书剑路茫茫”构成开阔雄奇的意境,既携书,又佩剑,能文能武,定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明朝成为状元郎,将会青云直上,那时,回过头来,如大鹏,背负青天,俯视人间,顾笑举子读书应考之忙碌。在一片鼓舞人心的欢悦中结束全词。

  本词最大的艺术特点是:(1)善用典故,使词意的表达含蓄蕴藉。(如前所述,此略)。(2)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撰稿:黄平科】

  7.(山东卷)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

  (1)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

  【参考资料】

  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

  江湜,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咸丰七年(1857

  由其表叔彭蕴章为他援例捐了个从九品“分浙试用”的差使,在杭州都转盐运使营务处掌文书。太平军兵临杭州时,他从乱军中逃出,投奔到在温州任永嘉县令的好友陈子余处。未几老家传来噩耗:其父在苏州城破后,被太平军所杀,其母和一妹亦投水而亡。

  咸丰十一年(1861)避乱温州期间,夏游雁荡山(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写下骚体《大龙湫题壁》:“嶂连云兮山四围,仰飞瀑兮从天来,倾万斛之珠玑,为我心兮写哀。噫!风尘澒洞兮故里为灰,非龙湫之宴坐将余生兮焉归?”。同治元年(1862)官乐清长林盐大使。次年调杭州佐治海运,同治三年(1864)秋再游雁荡,写下《雁荡归后作诗寄雪樵》:“有人重赴琼林宴,而我重为雁荡游。可笑荣枯同一瞬,未知名姓孰千秋?”

  江湜亦工书画但被诗名所掩。平生经历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一生坎坷多舛,郁郁不得志,倾其全力作诗,病卒杭州,得年49岁。死前自作挽联:“天赋清才不登上寿,诗追变雅自居古人”。遗命自拟碑碣:“清故诗人江弢叔之墓”。据说江湜殁后,其族人有哭弢叔诗:我兄不尽误儒冠,误在家贫买一官,本却无心求利达,曷尝救得是饥寒?江湜著有《伏敔堂诗集》及《续录》。

  诗作特色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凝结为《伏敔堂诗录》。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之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其诗自云:“平生参遍名家作,似为今时写此哀;写出浑疑哀已尽,明朝又上笔端来。”(《录近诗因书四绝》之一)也有少数诗作,如《流民》等,述及民间疾苦。其诗工力深厚,擅长白描,戛戛独造,造意遣词,力脱常径,自言其诗“脱略前人”,“意匠已成新架屋,心花那傍旧枝开”(《近年》),很为时人推重。近代陈衍称他是“咸、同间一诗雄”,“寻常命笔,每首必有一二语可味者”(《近代诗钞》)。近代金天翮说他“以清刚矫浓嫭”,“曲折洞达,写难状之隐,如听话言”(《答苏戡先生书》)。李慈铭也说他的诗“有劲气”。

  8.(广东卷)

  鹧鸪天    []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螟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答案:

  (1)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为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不能参加,增添愁情,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会想起苏堤“折柳”送别断肠景,更添思念之愁苦,因此不是苏堤也皱眉。

  【参考资料】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鲜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郑思肖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

  作品风格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选宋词的书,选到最后,就得选张炎,讲到最后,也得讲张炎。可以说,在宋词这支柔丽的长曲中,张炎的词,是最后的一个音节,是最后的一声歌唱。由于他的词寄托了乡国衰亡之痛,备极苍凉,所以也可以说,他的声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张炎为词主张"清空""骚雅",倾慕周邦彦、姜夔而贬抑吴文英。他的词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但由于他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词论家,他写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启迪。在论述乐律部分,书中保存了有关乐词的丰富资料,是一部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之谈,至今尚可参考,但其观点带有门户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分。其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清空”。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解连环》、《甘州》等。

  9.(安徽卷)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使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宜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参考资料】

  【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他这番自述,不禁使人联想起在锦衣玉食绿酒红灯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总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奇怪的是,他却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招兵问简介(暂缺)

  【简析】《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金代招兵问的《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字,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止境。而“雨声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情感表达,一明白如话,一含蓄蕴藉。各得其所,各尽其妙。(黄平科)

  10.(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有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11.(浙江卷)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案: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参考资料】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附录】“秦中吟”十首

  矣。”

  秦中吟十首并序

  贞元、元和之际, 予在长安, 闻见之间, 有足悲者. 因直歌其事, 命为《秦中吟》

  议 

  天下无正声, 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 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 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 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 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 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 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 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 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 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 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 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 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 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 娶妇意何如

  (已嫁:一作言嫁)

  【注】议婚是中国传统婚礼礼节之一,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重    

  厚地植桑麻, 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 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 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 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 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 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 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 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 缲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 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 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

  悲端与寒气, 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 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 丝絮似云屯.

  号为羡余物, 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 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 岁久化为尘!

  (忧人:一作爱人. 悲端:一作悲喘、一作悲啼.)

  【注】语出:(1).苛重的赋税。《汉书?万石传》:“惟吏多私,徵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 颜师古 注:“朝廷特为流人设法,又禁吏之重赋也。”《汉书?谷永传》:“峻刑重赋,百姓愁怨。”(2).加重征收赋税。《后汉书?翟酺传》:“卒有不虞,復当重赋百姓,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

  伤   

  谁家起甲第, 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 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 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 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 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 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 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 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 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 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 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 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 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 今作奉诚园.

  【注】《伤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秦中吟》中的一首。此诗通过对权贵们的豪华宅第及豪奢生活的描绘,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全诗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感情悲愤沉郁,深刻反映出中唐时期整个统治阶层享乐腐化,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伤   

  (又云伤苦节士)

  陋巷孤寒士, 出门苦栖栖.

  虽云志气高, 岂免颜色低.

  平生同门友, 通籍在金闺.

  曩者胶漆契, 迩来云雨睽.

  正逢下朝归, 轩骑五门西.

  是时天久阴, 三日雨凄凄.

  蹇驴避路立, 肥马当风嘶.

  回头忘相识, 占道上沙堤.

  昔年洛阳社, 贫贱相提携.

  今日长安道, 对面隔云泥.

  近日多如此, 非君独惨凄.

  死生不变者, 唯闻任与黎.

  (任公叔、黎逢. 苦栖栖:一作苦恓恓)

  不致仕

  七十而致仕, 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 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 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 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 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 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 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 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 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 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 无人继去尘.

  立  

  勋德既下衰, 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 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 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 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 想见下辈时.

  但欲愚者悦, 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 乃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 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 曲令抚茕嫠,

  在官有仁政, 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 百姓遮路歧.

  攀辕不得归, 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 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 唯有邑人知.

  (曲令名信陵. 铭勋悉太公, 叙德皆仲尼: 一作勋名悉太公, 德教皆仲尼.)

  【注】1、诗名亦作《石碑》   2、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一作勋名悉太公,德教皆仲尼。 3、曲信陵,贞元元年鲍防榜下及第,六年做望江县令,为政清廉有政声。曾作《投石祝江祈雨文》,中有:“必也私欲之求,行于邑里,添黩之政,施于黎元(百姓),令长之罪也,神得而诛之。岂可移于人以害其岁?”可见确为爱民之官员。

  【赏析】

  立碑以夸耀门阀、颂扬功德之风始于汉代,唐代此风更盛。碑文中所写其实都是一片虚文。有些文人,以善写此类“谀墓”文字而著称,连一些大文豪(如蔡邕、韩愈)都未能免俗。本诗即讥讽了那些企图立碑传名和谀墓得金之流。作者认为:立碑未必可留名,品德高尚,施行仁政才能流芳百世。

  轻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 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 当作鲙)

  【注】“轻肥”是古汉语词。白居易诗《轻肥》是《秦中吟》十首组诗的第七首。它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轻肥》赏析一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轻肥》赏析二

  白居易的《轻肥》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

  《轻肥》诗曰:“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酿,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

  白居易的《轻肥》描写了唐朝中期社会的真实面貌。

  封建社会从皇帝到平民是分为阶级的,同在一个天底下,同在一个社会,不同的阶级生活状况是天壤之别的。皇帝居于社会的顶端,以皇帝为首的统冶集团生活极度奢侈,縻费无度;而贫苦百姓的生活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甚至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社会形成了极端的两极分化。一但发生灾荒,情况更为严重。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是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据《通鉴?唐纪五十三》载:元和四年,“南方旱饥”。这首诗即写于江南发生大旱的这一年。白居易的《轻肥》正是从统冶阶级的奢侈腐化,縻费无度和广大百姓深重苦难这这两个方面描写社会生活的。这首诗共十六句,其中十四句是从统冶者方面写的。诗的开篇即写“内臣”“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仅仅十个字,就把一群人的,跃武扬威的情状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接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揭示了这一群人的身份,原来这骄横跋扈的一群是皇帝的亲信,即“内臣”,即太监,他们是最高统治者的亲信和爪牙。就是这样一群人,竟然个个都有身居高官,“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这些人在这大灾之年在做什么呢?原来是赴宴,“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人数众多,而且是乱纷纷的,争先恐后。酒宴上吃喝的是什么?“樽罍溢九酿,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吃喝全是由精妙的工艺酿制美酒和难得一见的山珍海味。又有上好的果品享受,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甘美餍足之后,更是神气十足,骄横无限,“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统治者不论常年和灾年,放纵享受总是尽情的,挥霍无度的。这样,通过如上描写,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不顾民生,腐败享乐至极的情状展示出来了。诗篇接下来一转,只用两句写了百姓的生活,“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然而,只这两句,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鉴?唐纪五十三》载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南方旱饥”,虽只有四个字,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是灾情非常严重,史书是不会记载的。既然灾情严重,白居易《轻肥》的描写就是真实的了。因此,白居易的《轻肥》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它反映了唐宪宗元和四年真实的社会面貌,这篇诗也映射出封建社会面貌的一般情形。这首诗对人们今天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首诗对我们今天如何为官、如何冶国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诗人洞察了社会的真实情形,敢于说真话,描写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社会的本质;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诗篇的表达效果;诗句的顺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三点写法是值得诗友注意学习的。

  《轻肥》 - 写作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轻肥》 - 古今点评

  1.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2.诗贵和缓优柔,而忌率直迫切。元结、沈千运是盛唐人,而元之《舂陵行》、《贼退诗》,沈之“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已落率直之病。乐天《杂兴》之“色禽合为荒,政刑两已衰”,《无名税》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空”,《轻肥》之“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买花》篇之“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等,率直更甚。(吴乔《围炉诗话》)

  3.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弘历《唐宋诗醇》)

  五   

  清歌且罢唱, 红袂亦停舞.

  赵叟抱五弦, 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 飒飒风和雨.

  小声细欲绝, 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 转作猿啼苦.

  十指无定音, 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 形神若无主.

  行客闻此声, 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 好今不好古.

  所以绿窗琴, 日日生尘土.

  【注】五弦琵琶,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歌    

  秦中岁云暮, 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 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 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 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 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买  

  帝城春欲暮, 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 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 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 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 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 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 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 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

  【评析】

  【评析】在农村青黄不接、农事繁忙之时,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皇亲贵族们正在忙于买花,这些狂热的买花者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与此同时,却有一位来自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低头长叹。诗人用强烈的、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本质。

  【赏析】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

  《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友》:也作《伤苦节士》或《胶漆契》。作者对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现了一种感伤凄凉之情。昔日洛阳社中,无论贫贱富贵,都能相互帮助;而今长安道上,两相面对却如“隔云泥”。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道之不古的忧伤。

  《不致仕》: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讥讽杜佑。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

  《立碑》,一作《古碑》。讽刺了立碑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五弦》:此诗的描写手法相当高明。运用烘托、比喻、反衬等丰富多变的手法描写了赵叟技艺,而末尾则说:俗人“不好古”,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自况。

  《歌舞》: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买花》:这组诗中最出名的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前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就因此。《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

  《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友》:也作《伤苦节士》或《胶漆契》。作者对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现了一种感伤凄凉之情。昔日洛阳社中,无论贫贱富贵,都能相互帮助;而今长安道上,两相面对却如“隔云泥”。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道之不古的忧伤。

  《不致仕》: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讥讽杜佑。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

  《立碑》,一作《古碑》。讽刺了立碑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五弦》:此诗的描写手法相当高明。运用烘托、比喻、反衬等丰富多变的手法描写了赵叟技艺,而末尾则说:俗人“不好古”,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自况。

  《歌舞》: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买花》:这组诗中最出名的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前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就因此。

  12.(江苏卷)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补充注释】

  ①太古:远古。

  ②小年: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

  ③簟:dian 竹席。便:适宜。

  【赏析】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作者简介】

  作者: 唐庚

  年代:

  (1071-1121),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俞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13.(江西卷)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诗。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情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子康,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于是而作此词。全词如下: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上片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词人首先写道:“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长恨”即无尽的痛恨。这里,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首先提出了“恨”,而且是“长恨”,还要“复”(即不停,一个接一个)。这样,首先把我们带进了当时的社会之中。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是“长恨”呢?在饯别席上,把这“长恨”“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这里,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上句的“长恨”和下句的“短歌”相对,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接着写道:“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这里,词人合用了两个典故。上句“为我楚舞”源于据《史记?留侯世家》。据记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意思是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下一句“听我楚狂声”源于《论语?微子篇》。据记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其中,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这里,词人用借用了屈原的《离骚》中的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与屈原的诗句比较,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秋菊更餐英”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在屈原的诗中,“兰”和“蕙”都是香草。“滋兰”和“树蕙”在诗歌中就是培植香草,以此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和“餐英”在诗歌中就是饮食的芳洁,以此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我们知道,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辛弃疾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接着写道:“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词人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下片首先写道:“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这三句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其实也是心中不平的牢骚之气。辛弃疾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那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接着辛弃疾写到:“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里,说出了“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所以,词人写道:“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写惜别。这里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写道:“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这里,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一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得:“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加上“不慕荣利”。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二是《列子?黄帝篇》中所记载的故事。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不但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而且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在艺术上,首先,典故的运用,不但含蓄,而且增强抒情效果。其次,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但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提高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再次,情感变化起伏,层层推进,提高了表达效果。

  14.(辽宁卷)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赏析】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起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杨万里报姜夔诗云:“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南湖就是指作者,白石是指姜夔。作者有《南湖集》,为诗得力于诚斋(杨万里)、放翁(陆游)诸人,是南宋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方回对他评价很高。

  【附录】考题精选

  (1)本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竹轩生活?(3分)

  答: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风吹开柴门,小径新栽篁竹;作者当轩静坐,品茗焚香(2分)的清净幽雅的生活。(1分)

  (2)主要使用了虚写(或联想、想象)手法。(2分)作者想象出冬季竹轩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更显清净雅致,表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志趣。(3

  15.(四川卷)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宰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郯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中用,佳节是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既构成对比,又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赏析】

  作品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已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1]

  16.(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补充注释】忘机:道家语,意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忘掉世俗,与世无争。

  【简析】

  贺铸的《钓船归》化用杜牧的《江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都忘却机心(与世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17.(湖北卷)

  临 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参考资料】欧阳修一生因坚持自己的政见、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变革而屡屡遭受贬谪处分,在挫折之中就难免要产生牢骚怨言。北宋帝王信任与依赖文人士大夫,北宋的政治环境十分宽松,这就使得士大夫们有了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憧憬以及实践的勇气;然而,北宋帝王又故意在士大夫中间造成相互牵制的局面,努力使个体平庸化,这就使得有理想、有才华的士大夫备受压抑,屡遭挫折,素志难酬。这是欧阳修一类渴求在仕途上有积极作为的宋代士大夫们的共同悲剧。表现在词中,就是前后的鲜明对比: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岂知“薄宦天涯”、“十年”颠沛、“歧路”蹉跎,至今仍然“离愁难尽”、一事无成。这首词是因遇见当年一起进士及第的“同年”而引发内心的无限感触所作。

  18.(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人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简析】“酬孝峙”,是诗人给王屋的酬和之作,(酬,本意是“劝酒”,指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引申为酬谢。又引申为应付和赠答。)属于赠答诗一类。上片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先画其外貌:“发短髯长”且“眉有棱”,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内在的性格特点。容貌的病态和怪异,和僧人无二且更甚之。一生饱经风霜雪雨,因此,才会有“霜侵雨打寻常事”的感慨。下片,“倚杖”“临罾”,闲适无争,久在官场,“折腰久矣”,大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慨叹。“折腰”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时代,年轻时生活清贫,可为人乐观,又善于诗文。曾出任江州祭酒,由于他性情直爽,不满意官场丑恶,最后辞职归家。40岁时,他被荐举为彭泽县令,到任后秉公办事,从不肯屈从于权势。有一次,郡府派了一个督邮前来彭泽检查公务。陶渊明既不亲自迎接,也不张罗宴席。下级官吏告诉他说:“督邮是上司,你应该恭恭敬敬地迎接才对。”陶渊明听后,感慨地说:“我不能为五米的薪俸,而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于是弃官回乡。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这个典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词人用此典故,重在表达不愿复出为官的用意: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人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黄平科)

  2013-7-13  23:37

  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13.(江西卷)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诗。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3)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4)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情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子康,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于是而作此词。全词如下: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上片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词人首先写道:“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长恨”即无尽的痛恨。这里,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首先提出了“恨”,而且是“长恨”,还要“复”(即不停,一个接一个)。这样,首先把我们带进了当时的社会之中。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是“长恨”呢?在饯别席上,把这“长恨”“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这里,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上句的“长恨”和下句的“短歌”相对,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接着写道:“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这里,词人合用了两个典故。上句“为我楚舞”源于据《史记?留侯世家》。据记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意思是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下一句“听我楚狂声”源于《论语?微子篇》。据记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其中,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这里,词人用借用了屈原的《离骚》中的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与屈原的诗句比较,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秋菊更餐英”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在屈原的诗中,“兰”和“蕙”都是香草。“滋兰”和“树蕙”在诗歌中就是培植香草,以此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和“餐英”在诗歌中就是饮食的芳洁,以此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我们知道,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辛弃疾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接着写道:“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词人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下片首先写道:“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这三句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其实也是心中不平的牢骚之气。辛弃疾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那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接着辛弃疾写到:“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里,说出了“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所以,词人写道:“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写惜别。这里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写道:“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这里,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一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得:“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加上“不慕荣利”。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二是《列子?黄帝篇》中所记载的故事。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不但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而且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在艺术上,首先,典故的运用,不但含蓄,而且增强抒情效果。其次,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但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提高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再次,情感变化起伏,层层推进,提高了表达效果。

  14.(辽宁卷)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赏析】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起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杨万里报姜夔诗云:“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南湖就是指作者,白石是指姜夔。作者有《南湖集》,为诗得力于诚斋(杨万里)、放翁(陆游)诸人,是南宋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方回对他评价很高。

  【附录】考题精选

  (1)本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竹轩生活?(3分)

  答: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风吹开柴门,小径新栽篁竹;作者当轩静坐,品茗焚香(2分)的清净幽雅的生活。(1分)

  (2)主要使用了虚写(或联想、想象)手法。(2分)作者想象出冬季竹轩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更显清净雅致,表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志趣。(3

  15.(四川卷)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宰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郯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中用,佳节是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既构成对比,又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赏析】

  作品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已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1]

  16.(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补充注释】忘机:道家语,意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忘掉世俗,与世无争。

  【简析】

  贺铸的《钓船归》化用杜牧的《江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都忘却机心(与世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17.(湖北卷)

  临 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参考资料】欧阳修一生因坚持自己的政见、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变革而屡屡遭受贬谪处分,在挫折之中就难免要产生牢骚怨言。北宋帝王信任与依赖文人士大夫,北宋的政治环境十分宽松,这就使得士大夫们有了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憧憬以及实践的勇气;然而,北宋帝王又故意在士大夫中间造成相互牵制的局面,努力使个体平庸化,这就使得有理想、有才华的士大夫备受压抑,屡遭挫折,素志难酬。这是欧阳修一类渴求在仕途上有积极作为的宋代士大夫们的共同悲剧。表现在词中,就是前后的鲜明对比: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岂知“薄宦天涯”、“十年”颠沛、“歧路”蹉跎,至今仍然“离愁难尽”、一事无成。这首词是因遇见当年一起进士及第的“同年”而引发内心的无限感触所作。

  18.(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人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简析】“酬孝峙”,是诗人给王屋的酬和之作,(酬,本意是“劝酒”,指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引申为酬谢。又引申为应付和赠答。)属于赠答诗一类。上片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先画其外貌:“发短髯长”且“眉有棱”,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内在的性格特点。容貌的病态和怪异,和僧人无二且更甚之。一生饱经风霜雪雨,因此,才会有“霜侵雨打寻常事”的感慨。下片,“倚杖”“临罾”,闲适无争,久在官场,“折腰久矣”,大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慨叹。“折腰”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时代,年轻时生活清贫,可为人乐观,又善于诗文。曾出任江州祭酒,由于他性情直爽,不满意官场丑恶,最后辞职归家。40岁时,他被荐举为彭泽县令,到任后秉公办事,从不肯屈从于权势。有一次,郡府派了一个督邮前来彭泽检查公务。陶渊明既不亲自迎接,也不张罗宴席。下级官吏告诉他说:“督邮是上司,你应该恭恭敬敬地迎接才对。”陶渊明听后,感慨地说:“我不能为五米的薪俸,而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于是弃官回乡。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这个典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词人用此典故,重在表达不愿复出为官的用意: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人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黄平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备考】201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表现手法
中国文学名篇导读(一)
情诗名句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