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阳明大肠经及穴位图五
楼层直达
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 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
3.上入两筋之中: 4.循臂上廉 :5.入肘外廉: 6.上胹外前廉
7.上肩出偶骨之前廉,上出拄骨之 会上
8.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9.其支者从缺盆, 上颈, 贯颊,入下 齿中
10.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11.上挟鼻孔
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 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谿偏历温熘长 下廉上廉平三里
曲池肘胶五里近 臂胹肩偶巨骨当
天典鼎扶突禾胶 鼻旁五分号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
<传统医学的主治病症>
是动病
1.颈肿 2.齿痛
所生病
1.大指次指痛不用 2.肩前臑痛 3.喉痺、口乾 4.鼻衄、目黄
<现代医学观点>
1.食指扳机指,食指扭伤 2.妈妈手 3.网球肘 4.五十肩 5.落枕
6.咽喉炎,扁桃腺炎 7.牙齿痛 ( 入下齿中 ) 8. 过敏性鼻 9.便秘
三间
<取穴法> 握拳侧置,按食指本节后,内侧横纹头凹陷处取之。
<穴性> 泻邪热、利咽喉。
<主治> 眼痛下、牙痛、三叉神经痛、咽喉肿痛、手指背红肿
<临床应用与配伍>
1.本穴配攒竹治目中漠漠。
2.大便不通, 伤寒水结, 取三间, 沿皮向下合谷、三 补三泻, 俟腹中通出针。
合谷
<取穴法>
以手平伸, 令拇食二指伸张, 视其歧骨前出现微, 凹处是穴,搯住穴位略向食指侧按之,
必觉痠胀难忍。
<穴性>
能发汗、止汗、袪风、止痛、清热。
<主治>
感冒, 面神经麻痺, 偏瘫, 神经衰弱, 目视不明, 生白翳, 风疹、热病、汗不出,
鼻衄, 牙痛及各种疼痛等。
<临床应用与配伍>
1.本穴为全身反应最大刺激点, 所以古人列为回阳九针之 一, 临床上常作为晕针时解穴
2.本穴为治疗齿痛的特效穴。
3.本穴是治疔疮的特效穴。
阳谿 <取穴治>
1. 握拳侧置于合谷穴直上一寸二分部位, 陷中取之。
2. 将拇食二指伸直, 拇指上翘, 在歧骨后方现深凹处是穴。
3. 当第一掌骨之后端按之极痠楚。
<穴性>
袪风泻火, 疏散阳明邪热。
<主治>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痺、腕痛、妄言、烦躁、小儿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与伍>
1.配二间治牙疼、腰痛、喉痺。 你2.配偏历、列缺治腕部腱鞘炎等病症。
手三里
<取穴法>
曲肘侧置, 在曲池穴下二寸, 按之肉起, 锐肉之端,按之痠胀。
<穴性>
袪风通络, 和胃利肠。
<主治>
脑溢血(中风), 齿痛, 耳下腺炎(颊肿), 瘰历, 肘臂神经麻痺半身不遂,
颜面神经麻痺。
<临床应用与配伍>
本穴为大肠经重要穴位, 因此收疮消肿作用极强, 常用于灸治疔疮痈疖有卓效。针灸手三里有减低各部份神经痛,疏通病灶之血行, 使抵抗力集中, 增加血清, 旺盛白血球等杀茵力量,疔疮痈疖随之而癒。
曲池
<取穴>
在肘外辅骨, 屈肘两骨之中, 以手拱胸取肘窝横纹尖上是穴, 贴近骨边取之。
<穴性>
能疏风解、清热、降血压。
<主治>
肘关节痛、高热、高血压、齿痛、皮肤疣、皮肤乾燥、月经不通、瘾疹
<临床应用与配伍>
1.全身皮肤病及肤病化脓预防的要穴;因为刺曲池, 可以发 挥清袪风凉血润燥作用,
故本穴亦是消除全身癣疥痒特效穴。
2.本穴配手三里可治肘部风湿疼痛。
臂臑
<取穴法> 垂臂曲肘, 当三角肌之下端, 偏向内侧, 曲池之上七寸, 肩偶之下三寸。依平臂取肩偶法取
<穴性>
有疏通经络, 止痛镇痛作用。
<主治> 肱神经痛(臂痛无力)颅顶部诸肌之痉挛(头项拘急)。
<临床应用与配伍>
经验上本穴用于治疗五十肩以及眼疾,针宜斜向上治疗肘臂酸痛, 针米则宜斜向下。
肩髃 <取穴法> 以手平举, 举臂有空陷, 当肩端两骨罅间, 肩尖下寸许是穴。
<穴性>
疏风活络, 调和气血, 通利关节, 袪邪解热。
<主治> 肩关节痛, 五十肩, 半身不遂, 热风瘾疹。
<临床应用与配伍>
1. 历代歌诀均认为本穴为治疗肩部病变之要穴。 2. 临床上本穴为构成肩三针之重要穴道。
迎香
<取穴法>
正坐, 目正视, 从睛明穴直下, 鼻孔旁量取五分, 从鼻孔向外做一横线, 与鼻唇沟交叉点,
按之痠胀直达鼻中。
<穴性> 鼻窍、散风邪、清气火。
<主治>
鼻腔病症、面瘫、三叉神经痛。
<临床应用与配伍>
1.综合历代学说,本穴为治疗鼻症要穴,对于各种鼻炎皆有卓 效。并配合上星、三里等穴?
2.配地仓、颊车、下关治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痺。
3.鼻塞,鼻渊,配合足三里同刺有捷效。
·
以通为补连肺经 体内热毒因通消——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上接手太阴肺经,下接足阳明胃经,是排出体内热毒的重要通路,也是保存人体津液的重要经脉。大肠腑的功能以排便保津为首要任务。
1、经脉循行
[attachimg]48735[/attachimg]
手阳明大肠经起商阳,经阳溪、曲池、肩髃、巨骨等穴,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向进入缺盆部,在胸中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属大肠。
支脉1:从缺盆部向上经过颈部、面颊到达下齿龈中,出来之后经过口角(地仓)交会于人中部,然后左脉和右脉交叉,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到达迎香穴,接足阳明胃经。
阳溪穴:大拇指上翘时可在手腕看到的两条大筋之间的凹陷。
2、手阳明大肠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
手阳明大肠经联系大肠、肺、颈部、面颊、下齿、口、鼻以及经脉循行所经过的上肢外侧桡侧缘的肌肉筋骨等组织。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排出粪便及保存津液,主要是通过大肠腑的功能来完成,《黄帝内经》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肠能过把从小肠传来的糟粕,变化成粪便排出体外。从小肠传来的糟粕还有大量的津液,大肠对其有调节作用,通过这种调节保持大便的正常形状以及肠壁的润滑,同时也为体内保留了必须的水液,所以说“大肠主津”。拉肚子的患者去医院,医生经常会给您挂好几瓶液体,其中除了在液体内加上药物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补水,防止脱水,因此,大肠保津的作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大肠的排出粪便及“主津”作用在中医中属于大肠的“燥化”功能,“燥化”可以理解为“将食物残渣干燥后使之变化成为粪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维持大肠一定的蠕动力,推动粪便下行。②吸收水液,保持大便一定的性状,不使大便太稀。③维持大肠内一定水液,润滑肠道,不使大便太干。
这三个方面相互协调,便形成正常的大便:每日约1次,偶有2次也可,呈长条柱形,黄褐色,松软适中,略有臭味。
大肠燥化功能的异常将将直接引起大便的异常,即泄泻或者便秘,燥化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肺气和肾阳的支持。
粪便是体内重要的毒素之一,体内还有许多的其它的毒素,主要是体内产生的一些邪气,最常见的如火热之邪。很多是可以通过大肠随大便排出,在中医中这种治疗方法称之为“下法”。
3、《黄帝内经》中大肠经异常时涉及的疾病
大肠经有了异常变动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上述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与下列疾病相关:单纯性的便秘、急慢性肠胃炎、高血压病、神经性耳聋、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龋齿、膈肌痉挛、流感、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鼻炎、鼻窦炎以及颈椎病、颈部肌肉筋膜炎、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等。
上述一些症状或者疾病,可以用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及穴位去保健治疗。
·
《经》言:“所出为井,所熘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洩。”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俞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手阳明大肠经五俞穴:井、荥、俞、原、经、合六穴(阳经比阴经多一原穴),在五行上分属金(商阳穴)井主治心下满,水(二间穴)荥主治身热,木(三间穴) 俞主治体重节痛,火(阳谿穴)经主喘咳寒热,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气而洩。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合谷穴。《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详细讲解,看完你一定能学会!
常用推拿针灸穴位定位及主治详解
十二正经经脉动画
针灸学第七到十八章学习笔记
手阳明大肠经走向、病候及主治
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与主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