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卫平: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有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思维型教学的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只有具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品格与能力,才能具备核心素养。因此创设情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中,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结合新课改背景,阐述了创设情境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创设情境的三种策略,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本文整理自胡卫平教授在舟山市嵊泗县思维型教学主题培训中的分享

▲胡卫平教授

本文共4586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创设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各种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程标准修订时,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明确核心素养,明确每一门课程育人价值的倾向。

如何衡量一个人具有核心素养?

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时候,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才能称得上是核心素养。如果他只会死记硬背、套公式做题,却在真实情境中解决不了问题,那这样的素养就不是核心素养。

比如说游泳,虽然掌握了方法和理论,但是一跳到水里浮不起来,就不具备有用的核心素养。

因此,为了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一定要创设真实情境

以下是一些高中学科课程标准中与情境创设相关的表述:

语文: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数学: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关注主题意义,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

政治: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走出教室,面向社会实践的大课堂

历史: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地理:重视问题式教学,加强地理实践

物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情境创设

化学: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生物:需要为探究学习创设情境

体育:重视问题导向,注重活动比赛情境的创设

信息技术: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程教学;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用技术:强化基于实践的学习情境设计

从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学科都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具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强调情境,二是强调问题,三是强调活动。活动与实践很接近,需要情境化。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情境、综合和实践

这些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不仅仅体现在高中教学中,也必然会体现在将来的义务教育教学中。

创设情境对于学习活动的意义

创设情境对于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中得到依据。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情境是一切认知或学习活动的基础

第二,只有在接近真实日常生活的情境才能反映出个体认知的真实情况。

第三,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中的一种实践活动

第四,允许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第五,重视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运用。

第六,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社会性建构

第七,教师要提供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第八,提供真实性评价

从中可以得出的情境教学理论启示是:情境是一切认知或学习活动的基础,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基本由情境决定,而知识则镶嵌于产生它的情境中。

学习情境主要有三个功能。

第一,激发动机。一个好的情境首先要能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一个人的兴趣发展经过四个层级,最低的层级是直觉的兴趣,因为看到好玩的事情而产生兴趣;第二是操作兴趣,因为兴趣而产生动手的想法;第三是因果兴趣,想知道事物的具体原因;第四是理论兴趣,好奇心和兴趣是激发兴趣的内在动机最核心的要素。

第二,产生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思维。认知冲突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触发器。情境中产生疑难,疑难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冲突的表现形式。

第三,提供支架。一些抽象的内容学生以前可能没有感知过,或者感知难度很大,这时,创设的情境就有利于学生感知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并且基于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和规律,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探究、互动、应用、实践

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思维?

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呢?我给大家提供三种途径

1.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手段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知

并不是只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需要观察和实验,所有的学科都需要观察和实验

比如语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才能感受一年四季的风景色彩,体验春的生气、夏的热烈、秋的凋零、冬的寂静。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才能发现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体验感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种可爱的动物,除了在指导教学中重视重要句子表达外,还应重视学生观察顺序

先写动物的外形特征,顺序一般由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同时,在整体或局部中也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在写猫这一可爱的动物时,一般可分为头、身、尾巴。同样也是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先认真观察猫,然后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段落有条理,结构清晰。

教师在让学生描写春天的美丽时,可以这样引导:

用耳朵听,把耳朵听到的声音和想象的情境写出来,例如在春天听到什么声音,想到什么情境,都如实地记录下来;用皮肤感觉,把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写出来,例如在春天把春风吹在脸上和冬天的风进行比较,把春天的雨和冬天的雨淋在手上的不同感觉写出来。

有时候,教师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好词,虽然这些词汇运用得很好,但是却不具有真情实感,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观察的方法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中,不仅让他们学会观察,还要学会灵活运用观察的方法

2.唤起已有经验的知识与经验

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逻辑展开。在上一堂课所讲的知识和逻辑的基础上展开新课的讲解,上一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新课中继续讲解。同时,运用科学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已经感知过的现象、过程、图景,从而使学生回想起已有形象。

比如评书,故事都是用语言来描述的,在此过程中,评书人把人物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人们在大脑中就能够形成形象,这也是一种情境创设。

例如,在学习“圆形”特征的时候,可以讲一个故事:

六月的一天,太阳烘烤着大地,天气异常炎热。一只小刺猬热得卷起了身子,躲在苹果树底下乘凉。树上的苹果无精打采。

小熊顶着它的大脑袋,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一边走一边大叫:“热死啦!热死啦!”突然,它发现前面有一个小湖,湖的旁边还有一只皮球。

这下小熊高兴了,它先跑到湖里洗了个澡,然后愉快地在湖边玩起了皮球。

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将故事中有圆形特征的物体图片:太阳、刺猬、苹果、小湖、皮球,呈现给孩子,这些物体孩子以前都感知过,通过故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孩子观察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都是圆形的)。

抽象概括的基础是感知。用语言描述图片之间共同的本质属性本质特征是什么。如果学生找到了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就形成了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

最后,还要发展学生不完全的认知体系

就像上述学习“圆形”的特征时讲一个故事,因为故事本身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把数学的学习和语文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用语言描述,发展学生的不完全认知体系。

例如,如果有一个重物M和一个轻物m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M下落的速度V应大于m下落的速度,如果M和m捆在一起,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应得出两个矛盾的结论

第一,M+m>M,所以,M+m下落的速度V1应大于V。

第二,由于M以较大的速度V下落,m以较小的速度v下落,后者对前者的下落将起抵消作用,因此,v<V1<V,从而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理论。

由此,人们提出问题,物体下落的速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3.获得新的体验和信息

首先,需要加强现实体验

例如,语文教学中强调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殊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历史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生活情境是指在个人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社会情境指对于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

政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和更真实的情境。

其次,提供信息资料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现实的态度与方法。只有分析现存史料,才能真正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学中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设计以史料为基础的学生探究活动,开展基于史料的研习活动。

科学教育中引入社会科学议题的讨论,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科技争议有所认识了解,更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的发展。

例如小德同学对于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和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感兴趣,他在图书馆找到以下两幅图。

基于如上资料,让学生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根据上图的数据资料,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请说明你得到此结论的证据是什么?

(3)承上题,如果存在与你的结论不一致的资料,并且有人想根据此资料反驳你的结论,请猜想并写出他根据此资料提出的反论点可能是什么?

(4)承上题,你赞同或是反对该想法的证据和理由是什么?

这道题考验的是学生读图的能力、论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来越高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学会聚焦真实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在观察与体验中激发思维获取新知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

版权说明: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评课用语集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谭天祥: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历史解释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落实——以《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教学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