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前沿学习观念和方法论的阅读指南,这篇文章告诉你

没有经过大脑处理的信息和不被应用的知识,永远不会是你的,它们终将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它一旦是你的,将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终生不离不弃,这个过程叫做重塑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或者叫做学习。

书单及视频

  • 2006《如何阅读一本书》 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商务印书馆
  • 2013《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杨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5《学习的本质》安德烈·焦尔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学习之道》芭芭拉·奥克利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6《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8《学习观》系列视频日本会津大学于建国博士
  • 2020《我们如何学习:大脑为何暂时比机器学得快》史坦尼斯勒斯·狄漢博士 暂时没有简体中文版

阅读能力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1972年由美国Simon&Schuster出版的《How to read a book》《如何阅读一本书》是我目前看到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论,我称之为:

基本阅读法Foundmental Reading Rules

中文版在2006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并发行。

《如何阅读一本书》

本书历经70多年,经久不衰。两位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通过对读书的划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略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并提出各层中的执行原则,帮助读者提升处理各类书中信息的技巧,从而达到提升理解力的目的。

本书的指导细节非常丰富,作者根据书籍(信息)类型,确切地说是学科类型,分别给出了7种类型的阅读指南,讲述过程详尽而不累赘,可实操性一流,非常具有科学前瞻性。

其中有句原话:第十一章

第四个问题区别T讯息(information)与理解( understanding)之间的差异。如果你阅读的读物是以传递讯息为主,你就要自己更进一步,找出其中的启发性来。即使你被自己阅读的东西所启发了,你也还要继续往前“探索其中的意义。”
原文:The fourth question turns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understanding. When the material you have read is itself primarily informational, you are challenged to go further and seek enlightenment. Even when you have been somewhat enlightened by what you have read, you are called upon to continue the search for significance.

关于如何继续往前探索其中的意义,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并没有提出来,直到作者加拿大学习达人斯科特·杨在2010年出版《Lean more,study less》才给出了答案。

《如何高效学习》

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对信息进一步“探索其中的意义”的内容,构建了一个如何高效学习的指导模型,提出基于结构-模型-高速公路框架的整体学习模型理论Holistic Learning,认为所有知识不是孤立的,提出了与传统教育过渡强调,通过记忆获取信息的学习手段完全不同的理念,他认为学习应该把知识当做一个整体看待,把信息点构建成结构并压缩成模型,然后在模型之间构建网状的高速公路,保持彼此之间的关联,才能搞更加高效的学习知识。

他把信息分为五类,随意、观点、过程、抽象和具体五类,并给出了详细地提取信息中知识的操作步骤,分别是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测试、找到薄弱环节,并且给出了一一些关于记忆和阅读方面的技巧。

这是一套高效的自学方法论,英语版发行3年后由机械出版社发行中文版本。

与《如何阅读一本书》同样贯穿全书的就是信息information。两位都是围绕书籍中的信息展开的阅读或者学习建议,但是对于信息的分类维度和阅读方法并不相同,这源于两本书的写作目的各不相同,一本书是为了提升读者的读者的理解力而设计,一个是为了提升自学者的学习效率设计。

从阅读顺序而言,先学会《如何阅读一本书》对自学有很大帮助。在《学习之道》中,作者认为理解力是知识之间的粘合剂,可想而知理解力对于学习者持续不断地学习至关重要。

在《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看到学习不能等同于记忆这个概念的雏形,我把这本书称之为记忆

自学指南Study Guide for Self-Learning

学习能力就是对知识的处理能力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不断“进化的”,有人进一步阐述了信息和知识的关系。他就是留学日本会津大学计算机博士于建国。

他在2018年发布的《学习观》系列视频可以用令人叹为观止来形容。视频中他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差别与关系,让人醍醐灌顶:知识是被压缩的信息,而信息是可被度量的。你只需要知道前半句就足以脑洞大开。

视频名叫做《学习观》,其本意就是利用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来分享关于学习的全新观念,而不是系统地介绍学习方法论。

其中最响当当的观念之一就是:知识不是信息学习不是记忆!

在学习方法论上并没有给出任何完整的体系化的方法论,他仅仅只是举例了两种极具杀伤力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和费曼技巧。我觉得是因为这两个工具适用范围足够广泛,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无论是学习任何领域,它们都会令你受益匪浅。尤其是思维导图,它是在没有真正学会逻辑学之前最靠谱的逻辑思维辅助工具。

于建国博士的视频被我称之为:

人类学习的核心原则The Core Principles of Human Learning

视频内容的知识密度非常大,抽象程度更高,对于很多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讲不算“友好”。但是如果在观念上对你有所启发,对于进一步提升学习者分辨、提取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将非常有帮助,免于沉浸在宏大的信息洪流之中难以自拔。

把信息和知识区分开来,然后用规律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观念对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讲来得非常及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沉浸在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中,根本没有“压缩”信息的过程,却也深信不疑地认为自己在学习。于建国博士的观点正好帮助当下对知识特别渴望而迷茫的群体,在区分信息和知识以及如何压缩信息变知识方面指出了非常清晰的观念指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的应对信息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用知识来训练大脑就是用大脑处理知识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学习,而不是努力把大脑当做内存或者硬盘来记忆并试图存储大量信息。

教育体制在培养个人学习能力的局限性

谈到学习,很难脱离教育。站在教育(校园)的背景下,我们就把视角放在1998年安德烈·焦尔当的法语版《Nature of Learning》一书。

作者通过分析法国教育体系下的学习环境,介绍了历史上的教育理念及背后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并罗列了诸多因为多大脑功能认知不足和其他学科领域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各种教育学习的认知偏差,强调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脉境重新冶炼概念的过程。

对此,他提出了一个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变异学习模型,又叫解构学习模型)。他指出一切教育行为应该从学习者已有的“先有概念(知识)”出发,引入的新知识会与学习者本身已有的观念造成“冲突”,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帮助学习者构建冲突,解构冲突,化解冲突需要学习者自行完成,也就是需要学习者自行炼制新的概念或者意义。

每一个人的观念具有强烈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属性,对于教育本身非常具有启发性。比如当你教会四川孩子potato是土豆时,你告诉他potato是洋芋会更贴近他的生活,告诉一个山西孩子是山药,他会对这个英文单字会有更深刻的记忆。然后再从洋芋和山药介绍至书面语土豆会容易很多。

17年后,这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中文版。

我觉得这个观念更接近于古代或者佛教的做法,师者扮演的是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悟道,需要自己不断解决内心疑惑,这些疑惑就是不断涌入的新知识与过去经验之间的冲突,追问为什么并自行找到答案的过程。

于建国博士和安德烈焦尔当博士都是站在学习者自身的角度出发,重点讲述了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自身的一件事情,任何人无法代替这个学习过程。于建国在《学习观》的视频中也一直强调,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学习,知识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连接,而无法通过阅读或者别人的告知重塑大脑的连接。压缩信息并找到规律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大脑神经元连接的重塑过程只能亲身经历才行。

法国人史坦尼斯勒斯·狄漢博士在2020年出版的《《How we learn:Why Brains Learn Better Than Any Machine ... for Now》》书中根据人类大脑的学习机制,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注意力,积极主动参与、错误反馈和固化),适用于任何年龄段进行学习的人去阅读,充分理解大脑的构造和学习机制,强化我们在学习时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大脑。

《我们如何学习:大脑为何暂时比机器学得快》

这本书并没有中文简体版的翻译。不过在2020年,由万维钢先生在得到上做了系列分享,中文翻译为《我们如何学习:大脑为何暂时比机器学得快》/万维钢介绍的是否是本书有待论证。

两位法国人的著作更偏向于教育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并没有给出任何学习的方法论或者技巧指南,两本书不约而同地着重强调了跨领域科学家们对人脑结构、功能以及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

两位法国人的作品我称之为:

人类的学习理论the Theory of Human Learning

如何阅读这些书及视频

《如何阅读一本书》非常适合高中生以及具备高中学习背景的人进行参照实践。这个阶段是需要极大可能扩充自己信息量的阶段,所以提升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至关重要,本书的方法论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中的的技术更适合具备大学学历背景的自学人从中找到灵感,这本书是一个抽象度比较高的方法论指南。在我的观念中,所谓自学就是学习本身,从老师引导学习到意识到开始自我学习越早越好,通常这个时期最迟应该在大学阶段之前得到完整的训练,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不断的压缩已有的信息量,从而在自己大脑中形成规律,也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完成了具备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

于建国博士的《学习观》的观点将更进一步提升对学习的认知,高中生可以看其中的部分内容,整体更适合大学学历以上的人,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人更为友好,但是不妨碍任何对学习充满热情的人刷新对学习的认知,从而改变自己思想和行为中不符合大脑学习机制的观念,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学习之道》和《刻意练习》在国内一度被诸多知识博主推荐为学习指南的经典之作,我会做专门的阅读分析。从于建国博士对知识的分类角度来说,《学习之道》的方法论更适合理工科,比如数学和自然科学这种思考类知识的实践;《刻意练习》更适合运动类的知识,比如语言、乐器等技能的学习,尤其是那些没有找到“名师”指导的自学者,指导意义更大。

这两本书更适合已经具备清晰目标的人群,这个目标更多地是指人生目标,也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知道自己具体喜欢做什么事业的人群,同时对具备基本自学能力的人更加友好。这两本书我更倾向于称之为:

成为专业人士的学习指南 Learning Guide for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的理论不能在同一个领域同时并行。在学习理工科时,有些必要的刻意练习可以参考《刻意练习》书中的方法论;在学习语言或者乐器时,可以在《学习之道》中找到组块(Chunking)技术,用于拆分和重组训练的指导方案,这一点和于建国的思维导图有异曲同工的意思。无论是学习或者解决问题,你可以在《学习之道》的聚焦模式和发散模式中找到灵感。

三位博士博士安德里、狄汉和于建国的书籍及视频内容理论性较强,但是你可以看出来,支撑他们理论和观点背后的论据几乎是相同的。它们都源自于更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其中你需要了解的是基于时间上的些许差异,安德烈本人的观点中有部分与于建国并不完全相同,这完全得益于人工智能领域在1998年(《学习本质》法语版发行的年份)之前到2018年(于建国博士发布视频的年份)之间的取得的进步,但是这不影响你从中获益。

从书籍及视频发布的时间线来看,人们不断地更新着学习方法论和学习观念。一方面人们在使用知识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使用知识创造新知识,随着对大脑的了解越多,我们需要掌握和使用的知识也越多,人们对于学习方法论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人们对大脑的学习机制研究越来越严谨,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但更新了过去不合时宜的观念认知,也将有助于学习方法论和技巧的多样性发展,而不是所有人被困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法论中,少数人收益,而多数人痛苦不堪。

我对这些书籍和视频的分类

偏理论性的实用型书籍(规则+原理)

  • 于建国博士的《学习观》系列 难度系数五颗星
  • 安德烈·焦尔当博士《学习的本质》难度系数四颗星(尚没有找到英文和法语资源)
  • 史坦尼斯勒斯·狄漢博士《《How we learn:Why Brains Learn Better Than Any Machine ... for Now》》难度系数四颗星(目前只有英文和中文繁体版)

偏说明规则的实用型书籍(规则)

  •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文推荐五颗星,英文推荐五颗星
  • 《学习之道》中文推荐三颗星,英文推荐五颗星
  • 《刻意练习》中文推荐三颗星,英文推荐四颗星
  • 《如何高效学习》中文推荐四颗星,英文推荐五颗星

个人总结:知识越抽象,方法论越不具体,适用范围越广;知识越具体象,方法论越详细,适用范围越窄。

实践是阅读之后产生“收益”的开始

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阅读实用性书籍

当你在阅读任何一种实用书时,一定要问你自己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关于实用性的书有一件事要牢记在心: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当你的实际问题是如何赚钱谋生时,一本教你如何交朋友或影响别人的书,虽然可能建议你很多事,但却不能替你解决问题。没有任何捷径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你自己去赚钱谋生才能解决。

没有经过大脑处理的信息和不被应用的知识,永远不会是你的,它们终将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它一旦是你的,将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终生不离不弃,这个过程叫做重塑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或者叫做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的五个境界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经典教学理论
认知结构变量分析对于教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想听北大清华名师的课?在家就行!
记忆真的有捷径吗——解密记忆术和科学记忆真相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