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俯览》59-【循天治身:扶弱抑强,损己利人】
userphoto

2023.10.26 广东

关注

本节课开解的主要内容:

一、课前老师谈应对病毒的体会;

二、老子最后的叮嘱;

三、抬弱贬强;

四、补弱损强。;

五、损己利人。

六、正言若反。


【一】课前老师谈应对病毒的体会;

金刚老师:今天开讲《<道德经>俯览》第五十九课——

【循天治身:扶弱抑强,损己利人】

大家注意到上节课的第一节了没有?

上节课开始讲的也是疫情问题。没想到第三天我就阳了!也许是老天觉得我准备得太充分了,这么多“斧子”怎么不拿来亲自试用一下呢!

果然就如我所愿了。我也是确实是按照我说的去做的(“水声”、“搅舌头”的组合拳)。所以不到一天,基本的症状就消退了。但根据后续的观察,发现这个病毒还是不能轻视的。之后还出现“痰多”和“略微咳嗽”的现象。直到第四天精神才全面恢复。

我的体会是,应对病毒,一定要万分注意休息,想睡就睡。睡够睡饱,睡到睡不动为止!这条做好了,至于吃药,那完全是可有可无的。

当然,作为这些话,只在我们群里用用便可以。因为我们的“睡”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有无念法为根本的。睡觉也不过是无念法的一部分。

【二】老子最后的叮嘱;

下面开始今天的内容:

通过上节课,老子讲完了循天治国的具体方法。也就把他在治国方面要对帝王们的交待都讲完了。按佛经的规矩,在正文结束之后,那就进入结尾性的“咐嘱篇”,也就是老师对学生个人最后的叮嘱。

同样,从本章开始,也属于老子对帝王们的“叮嘱”。既是最后的叮嘱,当然就不能拘于某事某理,而应该是具有全面总结性的。

在这样的定调下,老子会给帝王们作哪方面的叮嘱呢?

很明显,对于帝王治理天下能具有最根本指导的,那自然便是“弱者道之用”。

我们知道,本经的下篇,尤其是尾声部分,完全都是以“弱者道之用”为中心来展开的。

所以,万法归宗,最后都必须归结到“弱者道之用”中来。如此方能显出老子“言有宗”的根本特色!

“弱者道之用”是老子之道的指南针,帝王们日后在具体的方法上难免会有偏颇,但只要能随时不偏离“弱”的方向,那总体都还算是行进在道上。如《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既然是“指南针”,那肯定是必须具有明确的倾向性。

这就像我们现在听到的“讲政治”一样,为了让某项方针真正能于日后长时间得到贯彻落实,必须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讲明自己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同样,老子在这里也是旗帜鲜明的:扶弱抑强。

老子的讲解,不但旗帜鲜明,并且非常有次第。

【三】抬弱贬强;

我们先来看第76章的经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本章讲的就是老子的第一个次第:抬弱贬强。

一部《道德经》,几乎可以算是一部“强弱辩正论”。现在到了结尾了,对于“强”与“弱”的取舍,到底该如何拿捏呢?

老子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判决:“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具体解释到:我的治国之道已经讲完了,本经也即将结束。我们再回头捋一捋,整个治国之道,我都是围绕着“弱者道之动”展开的。“弱者道之动”的核心就是“弃智”、“居下”。

在天下未乱时,“弃智”的落实即是“其政闷闷”,“居下”的落实即是“静为下”;

在天下已乱时,“弃智”的落实即是“愚民”,“居下”的落实即是我的“三宝”:慈、俭、让。

所以,说到底,我给你就讲了一个“弱”字!

乃至五千多字的《道德经》,看似千头万绪,大家回去后该如何落实?

只需要把握好“强”与“弱”的关系就好。

以前你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去追求强大,自然便把“强”的地位捧高了,所以便导致了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在求强。这样走得越快便离道越远。

所以今后当反其道行之:不要再去崇尚“强大”了。

因为过去已经把它捧得很高了,所以现在应当在内心深处把它们的位置换一换:

让“强大”居下, 把“柔弱”换上来!

所谓提纲挈领,只要帝王内心里能把“柔弱”放在高处,自然一切皆能慢慢归道!

缘何能如此?

我们看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这个规律。

天地之间,就是人和万物。人在有生命力的时候,他的身体总体就呈现出柔弱的状态。最佳的状态如婴儿的“细皮嫩弱”、“骨弱筋柔”,富有弹性,伸屈自如。一旦死亡之后,身体便立马变得坚固僵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而其它动植物呢,也莫不如此。它们在有生命力的时候,也是很柔软脆弱,而死后便精气枯竭变得干槁(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通过对比人和草木这一极其明显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坚固僵硬的东西,大都和“死”是同一类的,毫无生机可言(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软懦弱的东西,大都和“生”是同一类的,生机岸然柔弱者生之徒。)。

所以,从这里我们要深刻认识“强”的危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愿意把“强”放下。

“坚强者死之徒”这不但是自然规律,就拿我们常说的“用兵”来看也是如此。第57篇里已经交待了:“以奇用兵”。用兵要想取胜,在战术上看,关键是要能知己知彼,洞察虚实,调动自如,出其不意。这就需要主帅能不轻敌、不逞强,随时皆能虚心谨慎。而如果某人轻敌逞强,只是妄想以自己的兵力强大去取胜,以为把军队壮大得就像一块坚硬的铁板一样就无坚不催,那他多半将面临失败。因为它从根本上就违背了“以奇用兵”的原则,最容易暴露目标,也最不容易灵活调动。一旦被合围阻击,必然全军覆没(是以兵强则不胜。)!

再看树木也是一样。如果是很有生机的时候,树干、枝条都很有韧性。我们爬上去,再小的枝条也不容易被我们折断。而如果这棵树死了,树干、枝条都变干了,看上去是坚硬多了。但由于失去了韧性,那我们爬上去,那些枝条、树干轻易就被折断了。这就是树木“强”与“弱”最鲜明的对比(木强则折)。

综上,给大家举了这么多例子,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对“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个最基本的态度要死心踏地。只有把“弱”抬高起来。我们才能慢慢从中发现“弱”后面的“筋”、“精”,才能发现“弱”后面的“道”!

反之,我们还一直把“强”捧得最高,那不等于是催促自己快点进入死亡么!

这就是老子讲第一个次第:抬弱贬强。

【四】补弱损强;

接下来看第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本章讲的就是老子的第二个次第:补弱损强。

老子接着讲道:为了让大家安心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前面我只是举了天地之内人和万物的例子。实际上当你们能这样去做的时候,与天道也不谋而合了。

因为天道也是这样的。它一直就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

天地的“强”是以生俱来的,无以伦比。所谓“高”、“大”、“明”,世间所有的美言用尽都不可以描述天地之“强”。但是,如果天地只是躺在自己“强”上睡大觉,那是不能生育万物的。而天地之所以能生万物,正是它“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结果!

“高”、“大”、“明”这些与“强”的有关的东西,天地从不去理会,心里只装着万物的生长。往往为了万生的生长,还需要把多余的“强”给减损掉:万物觉得天太高了,它会化作云彩,以方便浇灌万物;太阳照射太大了,它也会移偏一些,调弱自己的光度;它知道万物生长不能一直有阳光照射,所以到了晚上便收敛了自己的光茫......

这样的天道不就像张弓一样么(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弓是由“弓背”和“弦”组成的。

“弓背”居高,“弦”居下。

人在张弓的时候,一般都是左手握弓背努力向下压,右手握弦努力向上拉(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不正和“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一个道理么!

当然,最形象的则是我们履次谈到的“泰卦”和“否卦”: 乾为天,本处上;坤为地,本处下。如果是按部就班乾上坤下,则成了天地不能交合的“否卦”。

当把两者位置调换,乾下坤上,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就成了天地交合的“泰卦”。

再看张弓的原理。

一把弓之所以能把箭射出去,力量是怎么来的?

一般人只看到是人在拉弦使的力。其实不然,如果弓背的强度还不如弦,那一拉就断了。

所以这里面有个关键就是:弓背要有足够的强度!

所以力量的来源,说到底就是从弓背上损耗过来的!

因此张弓的本质就是:

弓背的力量有余,要把它损掉;弦的力量不足,要给它补充(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有人会说:既然弓背要强点好,那直接用钢铁制作不就行了?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没法“损”它,此弓便失去了弹性。

这就如同前面讲的,它只能“高”、“大”、“明”,而无法接受“不高”、“不大”、“不明”。

讲清了天道,老子接着便类比人道:综上所述,天之道确实是一直在损着自己有余部分,而不断去补充不足的部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人之道却相反,总是在损着自己不足的部分去奉养自己有余的部分(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的“有余”是什么?

就是前面讲的“高”、“大”、“明”的“强”

“不足”是什么?

当然就是“不高”、“不大”、“不明”的“弱”

人的“不足”是什么?

就是对“道”认知、对“性”的养护;

人的“有余”是什么?

就是对身体欲望,财色名的追求。

上天生人,本应该用来谋道。用佛家言之更贴切:人身难得,此为“暇满之身”。而绝大多数的世人却终日用这本应求道的“暇满之身”去追求财色名。

如《入行论》说,如果光为求衣食,牛马畜生也不觉得太难!

而世人却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谋食上。此岂不是真正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放眼望去,世间皆是这样的迷惑众生。

所以老子向帝王学生们发出了一个感慨:且不谈修道不修道的问题,奉养天下是你们的天赋使命,试问你们谁才能够真心愿意损掉自己的有余以用来奉养天下呢(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我想也只有真正能够明白天道的人才能做到了(唯有道者)。

这里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看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是讲老天如何在万物中搞平衡调节。如果是这样的意思,那在第九章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经讲过了,它只适合个人从自然的规律中学到对待富贵的态度。而很多人却把它用在了帝王治国上,这样的解释,明显是照搬了《谦卦》的“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虽然看似合理。但却是很不合实情的。

如《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三六九等,本来就是天然形成的。老子虽然几次指出了“以智治国,国之贼”的原因,但也没有刻意要求帝王们去消灭一切差别搞平均化。而对于天下百姓的衣食问题如何解决,经济怎么分配,实际上在之前的“循天治国”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晰,完全没有必要在这里搞重复。

所以,这样的解释,是明显不合老子本意的。它更大的危害在于:

把“天道”降格为了“平衡术”。

把“为己”降格成了“为人”。

由“内求”变成了“外求”。

这样一种平衡术是没有资格为《道德经》作结尾的。这个是大家要多多注意的。同样,这样的解释与结尾老子的作的结论也是不沾边的——

老子最后说:“(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老子说,这样的话,我之前为什么三次都提到它?

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圣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具体落实!

世间的“功业”这些都东西在圣人眼里完全就是多余的。包括“名”,对圣人而言也是多余的。这些就是最该“损”的东西。所以圣人内心里也压根没有想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圣贤的想法(其不欲见贤耶)。

【五】损己利人;

最后来看第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以其无以易之也。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本章讲的就是老子的第三个次第:损己利人。

上一章老子的感慨“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这本身就是留给帝王们的期许。因为帝王们肩负的责任要比圣人大得多!不是像圣人们那样“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就可以了事。能做到这些实际上也是不难的,因为它只是推掉那些不该要的东西。而对“自身”是没有损害的。而帝王们身系天下苍生的利害,有些时候明知对“自身”带来损害了,也应努力去做的。

这里讲的能够给“帝王”带来的损害会是哪些?当然不是“身体”及“财色”上的损害,主要是“名”上的损害。

所以,柔弱的本质,就是要在“名”上作出牺牲。因此,老子最后叮嘱的“三个次第”,实际上就是针对“名”而来的:

抬弱贬强,贬的就是“名”,要从根本上明白“名”的祸害;

补弱损强,损的就是“名”,不过说得有点含蓄,损“多余”的“名”。

“抬弱贬强”、“补弱损弱”,为了讲述方便,我们统称为“扶弱抑强”。

所以,倘若帝们王舍不得把“名”放下,那“柔弱”也就只能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老子之道,亦功亏于溃。

而实际上,“名”哪有严格的“多余”、“不足”的划分!因为说到底损的乃是贪名的“心”!所以,要想真正能通达柔弱之道,那在内心中必须把“名”一损到底方可罢休!

但又不能没完没了地一直损下去,总得要有个尽头。这个尽头在哪里?

老子这时候给出了一个损到极致的典范——

我之前不是讲了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家以前只关注了水“柔”的一面,殊不知,世间诸物之中,能同时把“极柔”和“极强”两大特性兼具于一身的,就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天下莫柔弱于水,表现在哪些地方?

水之德性,在第8章讲述得比较详尽了。在本章中主要是突出两点:

一是柔顺。如前面所说,从大的讲,水没有固定形态,常温下是液态,低温下是固态,高温下是汽态。在常温的液态中,也没有固定的形状。随方就方,遇圆就圆,能直能曲。所以它才能够随顺万物。

二是藏污纳垢。如前面经文所说,水的德性是“处众人之所恶”。低洼潮湿污浊的地方,历来为人所厌恶。但水却甘于常处这样的地方。不仅如此,世人的垃圾污秽也主要由水来清洗。尤其是很多难以消解的污垢,往往都靠水来慢慢消解。

正因为水具有这两大德性,所以才能遍及万物,为万物之无可替代的依赖!

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表现在什么地方?

上面是水“柔弱”的一面。然而,我们从“强”的一面来看,它也是无敌的:如果去攻克坚强之物,也没有能胜过水的。小之讲,水能克火,火性虽猛,但遇水则服;大的讲,土虽能克水,但如果是洪水,什么土也挡不住,它将摧毁一切;从细的讲,滴水虽无力,但久之能穿石。现在的水刀就更厉害,在极大的压强之下便能削铁如泥!

当然,

天下柔弱的东西,不只是水,还有空气;

天下攻坚强者的,不只是水,还有火。

但是像水这样,既能同时具备“最强”又同时具备“最弱”两大特性的,却是没有的。左传》里也说过:“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这就最能说明“水”与“火”的差别。

一般之物,大多都是:能弱便不能强,能强便不能弱。

能弱不能强,虽然看似能够适应任何人,但没有能力,只能受制于人。

能强不能弱,虽然兢兢业业,但往往会因为性格太直而处处碰壁;也有能力建功立业,但往往会因为居功自傲而身首异处。

当然,更多的时候,“弱”则是“强”的敲门砖,即使你有天大的能力,如果没有最开始的弱,那你就连施展才能的机会都没有!

弱,

在“强”没有机会的时候,它为强创造机会;

有了机会,它能帮助“强”顺利留下来发挥才能;

建功立业了,它又能帮“强”巧妙地功成身退。

而水正因为强弱同时兼具:

在它的“强”发挥作用的时候,大家需要它;

在它“弱”发挥作用的时候,大家离不开它。

以此,才能在众强中领先而出,从而成无可替代之物(以其无以易之也)。

所以,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这个道理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但是却极少有人去做(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原因在哪里?

就是不肯损掉自己的“名”!

朋友交往】两人路上相遇,不小碰到了对方,这时候只需要自己放下面子说声“对不起”,对方心中的怒火马上便会平息。但有些人放不下面子,不肯做这轻微的一步,于是等着别人的怒火发出来而与之对抗,最终拳脚相加。两人吵架的样子看着确实很刚强,但这时你忘了:能化解这个刚强,只需要前面的轻柔的一声“对不起”。包括很多的纠纷,实际上对方只是希望能得到你的一个诚恳的态度,怒火便会平息。这样的道理难么?为什么有些人不去做?就是觉得低头便伤害了自己的名。

社会交往】一家饱暖千家怨。自己富贵腾达了,本来别人看着心里就很难过,你还要在外人面前不断地炫耀,给自己已经多余的财色名不断地加码。最后人人对你冷眼相加,这时你却抱怨民心刚强难化。殊不知,只要你平常注意,在炫耀地时候闭上嘴巴即能把一切转化于无形!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亦是如此。所以中华自的智慧是“闷声发大财”,“决不做出头鸟”!

成就事业】成就一项事业,本来就是大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你因为居于领导角色,就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然后你发现:功业虽成,人心却散了。曾经的战友慢慢变得像敌人。这些敌人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因为你怕把功劳归于大家,而有损自己“能力超群”的名!

普施大众】同样是施惠于人。如果你带着高傲的心态去做,对方就会感觉你是在施舍乞丐。接受你的东西,就是在接受屈辱。所以,你会经常感叹自己遇到了白眼狼。付出了很多,换来的却是恩将仇报。其实这些“白眼狼”们是很好降服的:只需要你在当初施舍的时候,放下你的高傲就行。同样的东西,换种心态,别人感受起来就会觉得如沐天恩!恩将仇报便会转化成涌泉相报!

以上这些,就是“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例子。

道理十分简单,但为什么做着难?

无它!就是舍不掉“名”。

当然,以上只体现出水的“柔顺”一方面的德性,已经算“难行”,但不算是“最难行”。因为这里损的只是“多余”的名。最难行的是它“藏污纳垢”的德性。因为它损的将是整个的名——

正常情况下,帝王的“名”都如同天地一样,是“高”、“大”、“明”的。但是,在国家出现危急关头或是重大变革的时候,只有做出让大家看似“不高”、“不大”、“不明”的决策,才能让国家转危为安。而你的深谋远虑无法、也不能被民众了知。这个时候,你不但连那“多余”的名都不可以有,而且还需要背上一些骂名,名直接成了“负数”。

治天下,是实打实地解决各类利害冲突,这里面不但有内政,也有外交。各类矛盾很容易就会交汇在一点,这属于治国的关口和生死节点。而一个帝王要想长期执政,这样的关口和节点总是会被遇到的,此时就是需要帝王作出牺牲的时候。这也就是帝王真正“损有余以奉天下”的时候。

顶着骂名挺过去,危机便得以解除,国家转危为安。如果爱惜羽毛,不愿承担骂名,任矛盾自然发作,结局必须是身死国灭。所以,对于这类为了天下转危为安而不惜损害自身名誉、甘背骂名的帝王,老子引用了古圣人的话送给他们——“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为什么称之为“社稷主”?社是土神,代表国家的安全;稷是谷神,代表百姓的衣食。所以,“社稷主”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这样的帝王才是真正一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人。

二是说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带领百姓祭祀诸神,他所做的,一切问心无愧。民众不能理解,鬼神能够理解!

三是说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长期守护江山。

反之,那些只是能够坐坐太平江山,而在国家发生危机时,不能不惧骂名挺身而出的帝王,他们顶多只能称为一般的“国君”罢了。

而我们看历史上确实有些帝王为了爱护个人名节,就宁可国家灭亡也在所不惜。最典型的当属明朝“不割地,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这样的祖训,大大地写出“要脸”两字,丝毫没有把国家存亡考虑进去。本质就是帝王把“名”享尽而根本不顾国家存亡的写照。自朱棣后,整个王朝都屈服在“祖训”的淫威之下,确实做到了“不割地,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但开疆扩土的大业一无进展,滑稽无能的皇帝却前仆后继。最迂腐的是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大军快要逼近京城时,本来他也已经想到走为上策,重拾河山。但舍不得身背“逃跑皇帝”的骂名,最后束以待毙,无奈地吊死在媒山上的歪脖子树上!

而与之鲜明对比的则是大清,在康雍乾时期,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安定统一的,“割地,和亲,称臣,纳贡”什么都可以做!这样才成就了中华最大的版图。特别是雍正皇帝,几乎是背了一身的骂名,但短短执政十三年,便至少为乾隆六十年的太平盛世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为了不给天下留后患,他甚至不惜冒着“杀子”的骂名亲自处理了自己的大儿子。

这样的帝王,宋高宗赵构也应该算上一个。为了国家能得以存活,不惜背上“残杀忠良(岳飞)”的“昏君”骂名。所以,很多人在骂“奸相”秦桧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在隐隐约约地骂宋高宗这个“昏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宋高宗可是南宋开国之君!没有他们两个“昏君”和“奸相”的合谋,南宋又怎么可能延续上百年!

所以,何以能为社稷主?

本质就是有担当!

因此,“有担当”是根本,“国”只是个变量。可以换作可以换作“省”、“县”、乃至“家”、“公司”。当一家之主处于这样角色的时候,就被称为“无毒不丈夫”。其实“丈夫”一直没变,只是暂时承受了别人施加的骂名,看之为“毒”。“毒”一个人服了,全家便得到了祥和。而那些“孝子”、“贤夫”呢?“名”他一个人要了,全家便搞得鸡犬不宁了。

为国不惜损害自己的名誉,这样的人可以为社稷主。如果他能更进一步,连“损害”的概念都没有了,直接就把自己和国家融为一体。人民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国家的不祥就是自己的不祥。国家出现一切灾害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轻易归罪于民众。如大舜言:“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对于这样的人,古圣人则称之为:“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所以,如孔子言:“众好之,必察焉!”如果一个帝王随时都“正确”,天下出问题都全是臣民的错,那他是不够资格为“天下王”的。

【六】正言若反。

综上,

按世人的常识,“强大”本应处上,“柔弱”本应处下。而我们的无为之道却是反其道行之: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按世人的常识,“多余”的会越来越多,“不足”的会越来越不足。而我们的无为之道却是反其道行之:损“有余”而补“不足”。

按世人的常识,“损”是有害的,尤其是损得满身垢浊、满身不祥!但对于前面两类“社稷主”、“天下王”而言,他们能够一损到底,不拖泥带水。损到极致反而得到的成就却是最大。

这一切,不正充分呼应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么?“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所以,真正的大道之言,和世人的常识恰恰是相反的(正言若反)。

金刚老师:《<道德经>俯览》第五十九课——【循天治身:扶弱抑强,损己利人】结束!!!

众学生:感恩老师!【花】【花】【花】

【循天治身:扶弱抑强,损己利人】结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七章
《道德经》智慧:谦让
道德经圣解(九十二)
《道德经》第78章
庄子《大宗师》《天道》全文译注
庄子:天道、天地、天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