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伍罡:高智商是一种硬伤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又结束了,很多爹妈看着媒体上这个状元、那个状元的宣传报导,再瞅瞅自己家不争气的熊孩子,就想着要是能和人家换一换该多好,哪怕倒贴点钱也愿意。

这些状元的故事,好像个个都是天赋异禀,从小就与众不同,与大家心目中神童的标准高度符合。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集体潜意识,大概的意思是说,在没有明确的强制规定的情况下,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会以一种约定俗成的相同方式来看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集体潜意识”多半隐藏于神话和传说中。

中国人对“神童”近乎痴迷的热情,也是一种集体潜意识


从传说中三头六臂的哪吒,到甘罗十二为丞相,解缙十四入朝门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这种“集体潜意识”在不同的时代会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上初中的时候赶上过一波席卷全国的“神童”热,各地电视台举办青少年智力竞赛,大学开办少年班,报纸和杂志上大量报导和刊载各种神童的神技,有的能用耳朵认字,有的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几千位,有的能口算多位数四则运算,速度超过计算器------。我也偷着试了几回用耳朵认字,在不作弊的情况下,成功率稳定地保持为零,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啊!当时感觉特别地愧对父母,搞不明白人跟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用现在的标准来定义神童,应该称之为“看起来智商很高”的孩子。

按照常理,孩子从小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智力水平,应该是一件特别让人高兴的事情,其实未必。要仔细的分辨一下。


“高智商”也有真假之分。

真的高智商,是指一个孩子的整体智力水平或某一个单项的智力水平显著地超出同龄人。这些是能在专业机构,通过专用的量表,详细准确地测量出来的,而且不同年龄的孩子测量方式也有区别。

我刻意不说哪里可以测,用哪些量表测,是因为除非是出于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正常情况下,强烈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测智商,因为弊远远大于利。

这些真的高智商的人,也不一定就能天降大任于斯人,各种情况都有。

有一类人是被埋没的。

这类人虽然先天智商很高,但是没有能发挥的环境,自己也不知道,比如有些小商小贩,数字计算能力特别强,这就是言语智商(VIQ)中的数字敏感度很高;还有的手艺人,手特别巧,很多东西看一眼就能马上做出来,这是操作智商(PIQ)很高。

也有开始被埋没,后来自己努力,加上机缘巧合,又再次展露出来的。

2009年,复旦大学报教育部特批,招收了38岁的蔡伟为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要特批,是因为他只有高中毕业文凭,而且是辽宁锦州的一个三轮车夫。招收他是因为他对古文字的研究水平已经超过了很多专家,再不把他拉进专业队伍,专家脸上就挂不住了。这个独特的三轮车夫就是先天言语智商(VIQ)中的文字敏感度极高,再加上后天不断地努力,不管环境多恶劣,始终不放弃,蹬三轮等客的间隙还在研究甲骨文。终于千里马遇到伯乐,能够一展才华。



还有一类人是被耽搁的。

美国的布洛迪博士主持过一项针对儿童的长达30年的研究,从出生起跟踪评估130多位孩子。其中有一位叫威尔的男孩,4岁时智力测试的结果高达164,是个智商超高的天才。到了5岁时,再次测试的结果下降到了136。小学六年几乎没去上过学,一直呆在家里。后来中学毕业的时候依然能够凭着超常智力的底子考上了大学,但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他的问题来源与父母的抚养方式不好,特别是母亲,从出生开始和孩子之间就几乎没有交流。


第三类人是智商发挥出来了,心理或精神出了问题。

有记录的智商最高的人是美国的William James Sidis ,十九世纪末出生在纽约。他的智商(IQ)是265 ,之所以后面用了一个 号,可能是因为测量智商的量表最大值只有265,这就是传说中的爆表吧。看看他的智力,就知道神童有多神了。他6个月就学会了26个字母;1.5岁看《纽约时报》;3岁时开始对高等数学感兴趣;4岁时已精通法文;8岁时从高中毕业,已能流利的使用希腊语、拉丁语、德语、俄语、土耳其语和亚美尼亚语,传说他后来总共懂200种语言而且能互相翻译,一天能学会一门外语; 9岁时进入哈佛大学,给哈佛数学协会作四维空间的讲座。


有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没有听说过这个神童?因为他二十多岁就退出了专业圈子,跑到波士顿的一家印刷厂当工人,从事体力劳动。四十六岁时死于波士顿附近一间租来的房间里。

现在最有名的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天才科学家特斯拉而命名的。特斯拉是绝对的天才,今天我们都在享受他发明的交流电,而且不用交专利费,因为他当年主动放弃了专利权。

但特斯拉却有着天才常见的心理问题------强迫症。他的手帕、领带、手套都只用一次。他对数字3有特别的偏爱,进入一栋建筑前要绕街区走3圈,每次都要用18张(3的倍数)餐巾来擦餐具。他每天会去广场喂鸽子,如果实在没时间,会付钱让人代替自己去。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嗣,他说自己的最爱是一只纯白色的雌鸽。1943年,他孤独地死在纽约的一家酒店,之前因为拖欠住宿费已经换了几家酒店。

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的原型约翰·纳什,是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十二岁时发表的博士毕业论文《纳什均衡》充分证明了他的天赋。他同时也是严重的精神分裂患者,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处于间歇的发病状态,被称为“孤独的天才”。周围人认为他不可理喻,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真正的天才,智力不同于常人,其他方面也容易不同于常人。



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高智商,有些是假的。

有一类孩子不是智商高,是智力发育比同龄人早一些。

比如大部分孩子都是一岁左右开始说话,如果有个孩子9个月就能说话,大家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比其他孩子聪明。别的孩子话还说不清楚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能认识几个字了,大家也会觉得这孩子真聪明。

美国的科学家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用核磁共振的设备定期扫描400500位孩子的大脑,从三、四岁开始,到二十岁结束,来研究孩子脑部发育的规律。扫描结果显示,人的大脑皮层从幼年到青春期逐渐变薄,孩子智力上的差异,与变薄的速率有直接关系,大多数高智商的儿童,大脑皮层变薄的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10岁到11岁左右,而且变薄的速率很快。换句话说,智力发育相对晚一点的孩子,最后能达到的智力水平相对更高一些。

这个实验可能给笨鸟先飞带来另一个角度的解释:先飞的鸟可能是比较笨的鸟。



这个实验也能够解释很多孩子小时候智力很出众,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没有优势,最后泯然众人之中。王安石在《伤仲永》中写到的神童方仲永,可能就是这一类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天才,只是智力发育得比较早而已。

智力发育早的孩子最吃亏的地方,是对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因为比同龄人发育早一些,小时候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轻松地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艳羡,被夸的多了,自己也习惯了,觉得生活不过如此,生活就应如此,生活会永远如此。

如果父母、老师、同学的眼睛是一面面的镜子,智力发育早的孩子每天从这些镜子中看到的,是一个超出自己真实能力的,变形的,放大的自己。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镜映,这是一个负性的、不真实的镜映

慢慢地他们会形成一种模式,他们比别人需要更多的奖赏和赞美,不愿意放下身段去了解其他同龄人的想法,没有办法形成良好的共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同龄人的智力发育水平也逐渐赶了上来,他们原来那点提前抢跑的优势已经消失殆尽了,却还不太习惯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刚刚付出一点,就希望立刻能得到别人的赞美。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注意和夸奖,他们就让自己远离别人,或者自己假想出一个理由来自我安慰:别人受到赞美是因为老师偏心,是因为机缘凑巧,是因为有家庭背景,等等。

进入社会后,如果他们无法找到能照见真实自己的“镜子”,就会再一次掩盖了自己的致命短板,也失去了调整的机会。

当他们没有能力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财富时,就标榜自己是视金钱如粪土

当他们无法获得异性的青睐时,就指责对方是“目光短浅,爱慕虚荣”;

当他们不能胜任工作时,就批评领导“唯利是图,没有情怀”;

当他们庸碌懒惰时,就抱怨环境让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总是把自己放在比对方高的位置上,希望对方能够迁就自己、欣赏自己、包容自己,而自己却不习惯欣赏对方,不愿意投入情感,不愿意做出改变。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直活在当年形成的虚幻的镜映中而无法自拔,自己把自己哄骗到老,自己把自己糊弄到死。

我经常和有些父母开玩笑说,小学学霸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因为他们智力发育比同龄人早一点,所以给了父母一个高智商的假象,拔高了父母的期待,父母会一直用最初的成绩表现要求孩子。结果就是父母感觉期待越来越落空,于是对孩子越逼越紧;孩子高开低走,后劲不足,压力越来越大,成绩越学越差。

这些孩子挺让人心疼的,没享几天学霸的福,却受了一辈子学霸的罪。



还有一类孩子最惨,智力发育时间不比同龄人早,智力发育水平也没有别人高,但是却被迫过度地使用智力,造成一个高智商的假象。

二十多年前有个叫魏永康的神童挺出名的,据当时的报导,他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3年后被学校劝退了。

一岁三个月的魏永康,妈妈就开始教她写字。

20岁的魏永康被大学劝退时,妈妈指着学校的大楼,让儿子跳下去:“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他在和母亲相处时,必须启动超出自己年龄的智商,才能获得母亲的关注和欣赏。

这个被妈妈加工出来的“神童”,只是为了了却妈妈自己当年未完成的心愿。

 


有个小学生学习非常好,他的妈妈在家长会上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

上小学前把孩子扔到深山里单独呆10天,放牛喂猪。10天后家长去接孩子,孩子哭着要回家。家长趁势对孩子提出若干要求,回家后必须保证做到,比如:每天家长下班回家前,孩子必须完成所有作业,否则打,另加不给吃饭;一周只能看两次电视,每次不超过半小时。不能玩手机,偶尔可以玩一下小游戏。这两项都只能在周末进行;等等。孩子立刻全部答应(不答应回不了家啊)。

回家后,孩子每学期发完新课本后,三天内就把英语所有课文背熟了,然后追着老师要把课外辅导班的课文也背给老师听。

老师们都羡慕不已,经常在办公室聊天说:这孩子家长怎么教的?!语文数学英语都这么厉害!

这是个聪明的孩子,但绝不是什么天才。他必须拼命使用自己的智力,因为他随时都处于惶恐的状态,他极度恐惧智力不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呢?

   



如果说只有中国父母有“神童”情结,也不太公平。其实无论什么地域,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心不死、“神”欲熏心的父母,总想把自己的孩子弄成神童。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甚至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

欧洲许多国家,法律禁止学前教育,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的思维模式固化,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德国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一位德国的家长,儿子7岁,她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儿子一些东西,因为孩子56岁的时候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有的法律条纹更加具体和细化。2013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了保护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发展,通过“补习及进修教育法”修正草案,禁止6岁以下儿童学习强调记忆背诵或是严谨思考的脑力课程。规定英语、珠心算、作文、速读班等都不能招收6岁以下幼儿,违者最高可罚50万元新台币,且可连续罚。如果招收未满6岁的幼儿,只能教“身体律动”、“艺术才能”等。

既然是法律规定,就不是某个人心血来潮的决定,背后一定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只有按照科学的成长规律发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智力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才能在合适的时候把他们天赋的高智商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又能避免高智商引发的不必要的硬伤。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高智商的神童就应该隐于同龄的熊孩子中,那里才是他们成长最好的土壤。

新书速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夫少妻~大趋势
“天才”宝宝的早期特征是什么?怎么让孩子更聪明?
为什么六岁前不要读书
8岁智商高达146!“天才儿童”从小就有以下特征,你家娃满足几个
高智商孩子都有的4个“小怪癖”,父母别把“天才”扼杀在摇篮里
历经47年研究发现:有以下“烦人”表现的娃,智力发育往往比较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