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三)李弘之死

(十三)李弘之死

 

[画外音]武则天晋升天后以后,威望持续走高。随着势力的增强,武则天心中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皇冠已经在她眼前闪耀,而此时唐高宗的病情越来越重,太子李弘已经成年,一旦高宗身体有变,太子就要继承大统。那么武则天和太子之间会产生矛盾吗?太子李弘的命运又会怎样呢?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武则天》系列之《李弘之死》。

 

那要分析李弘的情况,咱们就得先讲讲李弘这个人了。李弘是何许人呢?李弘这个名字就是道教的谶语,那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当年李弘的诞生可没少给武则天带来好处。他一降生不就刺激了武则天的野心了吗?他的存在也成为武则天争夺皇后之位的一个重要筹码。后来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这个李弘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皇太子了。母子二人有这么一种互保的关系。因为有这么一种关系,所以李弘在小的时候那是备受宠爱。八岁就让他监国听政,培养他的政治经验。李弘小的时候也确实是聪明伶俐,一方面学习儒家经典,另外一方面还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这个也是可以想象的啊。因为武则天不是通读文史嘛。李治呢?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个文学青年出生啊,一辈子保持对文人的兴趣和文学的爱好。所以这个李弘他不管遗传父母哪一头的基因,他对文学感兴趣的事是顺理成章的。

 

唐高宗和武则天原来都特别看好他。特别是唐高宗,唐高宗早年不是有病嘛,有病他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所以经常要培养培养儿子,在政治这方面的能力,怎么培养呢?那就是让太子监国。让李弘从八岁就监国听政,李弘一共活了二十四岁,二十四岁他就有七次监国的经历。这是培养他的实践能力,那真是把李弘当成一个未来的皇帝来培养。可是咱们也要知道,把儿子当皇帝培养,未必儿子以后真就能成为皇帝。这李弘无论是从身体还是性格,我个人觉得都不大具备当皇帝的素质。他呢,活像他的父亲唐高宗。咱们先看性格,李弘的性格那是非常柔弱的,又柔弱又敏感。跟他父亲少年时代有得一比。唐高宗李治少年时代有什么特点呢?咱们回想回想李治是个爱哭的孩子,9岁的时候死了母亲,哭得呀那是悲悲凄凄,感动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了。长孙无忌不就是在那个时候下定决心要培养这个孩子吗。这孩子跟妈妈亲啊,以后也跟舅舅亲啊,这是李治爱哭。

 

其实呢,李弘一样爱哭,李弘怎么爱哭法呢?他八岁不就监国吗,监国让他在长安跟着一帮大臣在那儿临朝听政,然后他的父亲唐高宗李治,他的母亲武则天一块到洛阳去,巡游东都洛阳。那八岁的孩子,咱们现在说是个小孩,可是在古代这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应该有些独立能力了。可是李弘他自己留在长安之后,思念母亲,那是昼夜啼哭。把大臣哭得都没办法了,最后只好跟武则天打报告,我们管不了了,你还是自己处理处理吧。武则天没办法就把他给接到身边来了。父子都挺爱哭的,其实这个李弘不光是对现实生活中这种离别啊,苦难啊忍受不了。他对书本里的一些不光彩的行经,坏的事情他也忍受不了。

 

举个例子,怎么叫做忍受不书本中的坏的描写。太子小的时候要读书啊,读什么书呢?开始给他选定了一本教材,叫做《春秋》。《春秋》咱们都知道,这是一部史书,相传是孔子编订的。《春秋》嘛,既然是史书,就好事坏事都得写进去。有一次李弘读书就读到这么一段。说楚国的世子商臣,这是一个人,杀了自己的国君。这世子是什么职务呢?世子就相当于后来的皇太子。当时是诸侯王,所以叫做世子。说这个人他杀人了,杀了国君了。那李弘一看到这儿,就看不下去了,马上找老师了,说孔子是圣人啊,他怎么会把这样的事情写进书里呢?这老师就等教教他,说孔子是圣人没错,他编这《春秋》的目的不就是要惩恶扬善吗,那你要是不把坏事写进去,怎么给后人提供经验教训呢?那咱们觉得老师解释得挺明白的,可是李弘还是接受不了,他说这本书我不看了,老师你给我换教材。结果呢,老师又很感动,说太子怎么是天生仁孝呢,真好,这小孩本质太好了。换教材,就不给他讲《春秋》了。讲什么呢?讲《礼记》,《礼记》里头写的全部都是正面的东西,正面的规则。这次呢这个李弘一看,很高兴,能够接受了。他小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人。

 

咱们说老师对他的评价不错,说太子天生仁孝。仁孝是一个褒义词,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仁孝和当年有人评价他父亲高宗仁儒一样,这里头隐含着一点窝囊的意思。怎么个窝囊法呢?其实咱们看看“仁孝”一些标志性事件就知道了。有一件事人们都认为特别能代表李弘的仁孝,什么事呢?就是我们前两集讲过的,武则天不是有一次险些被废掉嘛。唐高宗和上官仪一块想要把武则天废掉。后来武则天反败为胜了,上官仪就被杀了。说他是谋反,和谁一块谋反呢?和前任太子李忠一块谋反。李忠是唐高宗的庶长子。那时候李忠既然被卷进谋反案之中就被杀了,被杀了嘛,这尸体就扔在街上。因为是谋反的人,没人敢去收尸去。李弘看到这件事非常不忍心,马上就上疏给唐高宗和武则天说,这是我的哥哥,还是把他收葬了吧。这事呢例来就作为李弘仁孝的一个标志了。

 

那再来看身体,李弘身体怎么样呢?如果说他的性格跟父亲还相似的话,他身体就比他爸爸还不行了。唐高宗李治咱们知道那也是得病的,不过到底是成年才得病的,得的是风疾,心脑血管疾病。这小李弘呢,他是从小就得病了,得的什么病呢?叫做瘵病,怎么讲,按照咱们现在医学来讲,这叫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李弘从小就得了肺结核了,而且以后还病得比较重,连去接见属下都做不到了。甚至有的时候他监国的情况下。他都不能到朝廷里来,只能在宫里头养着。这是身体。那你说一个皇太子,身体搞成这个样子,这不是什么福气。所以说李弘的身体和性格都比较软。

 

[画外音]对于皇太子李弘来说身体虚弱,性格软弱,这绝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于武则天而言却恰恰相反。因为母亲强,儿子弱,这样双方的冲突就比较少。所以太子李弘和武则天的关系还能够说得过去,但是尽管如此,母子之间终究还是发生了冲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在历史上被史学家大书特书的一件事。什么事呢?萧淑妃两个女儿出嫁这件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萧淑妃咱们肯定还有印象,当年不是跟王皇后站在一起和武则天争宠来着嘛,后来武则天不是把她做成人彘,给迫害死了。她的两个女儿就留在宫里头了,其实已经好多年了。到咸亨二年,武则天和唐高宗一起又去东巡洛阳去了,有把这太子李弘留这儿监国。那李弘咱们刚才说了,他不是身体不好嘛,肺结核发作了,他没有办法去处理朝政,只能在后宫静养,静极思动。有一天他就走出这个病房,去到处溜达去了,就溜达到了这个掖庭宫了。到这儿一下子不小心就看见萧淑妃留下的两个女儿,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一个就是义阳公主,一个是宣城公主。这两个老姐姐已经关了十几年了,那见人都不会说话了。在那儿看着李弘傻乎乎的,在那儿瑟瑟发抖。那李弘不是一个很慈悲的人嘛。他哪受得了这场面,李弘是怎么反映的啊?

 

《资治通鉴》里头有这么一段记载:“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邃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一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邃古”。什么意思呢?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太子一看这老姐姐都关了十多年了,在这儿也不能出嫁,独守空房,见人都不会说话了,他不忍心了。不忍心他怎么办呢?他马上就上疏给唐高宗和武则天说让这两个老姐姐出嫁吧,给她们许配个人家吧。那么大家想一想武则天看到太子这个上疏,她是什么反应,那是勃然大怒,这小子居然敢跟老娘叫板,当年老娘要是不把萧淑妃整倒,现在没准你早被别人害死了。现在你以为你自己羽翼丰满了,居然替敌人来求情了,这不是要我的好看嘛。武则天气得不得了。那看见太子上疏也得有反应。她说这样吧,既然太子说她们该嫁人了,那就嫁吧,这不有两个卫士吗?就这两个人了,你们一个娶义阳公主,一个娶宣城公主,这不就得了吗。武则天就做了这么一番处理。这个事历来就被史学家们看成是武则天残忍而太子仁孝的一个标志性证据。说就是从这件事之后,武则天就开始讨厌这个太子了。讨厌到什么程度呢?讨厌到最后把这个太子给杀死了。

 

那既然这个事被历来的史书说得这么重要,咱们就得分析分析了,这是不是真的呀,或者说,它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呢?其实这件事就跟围绕在武则天身上许许多多的事情一样,他有一些是真实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夸张的成分,他夸张了什么呢?首先就夸张了公主的年龄。这公主当时多大岁数啊,宣城公主是二十三岁,义阳公主比她大,但是再大也超不过二十七岁,离三十岁还有距离呢。那咱们说二十三岁到二十七岁是不是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呢?在当时绝对是。为什么呢?当时的贵族小姐,一般是十五岁左右就结婚了,所以她们确实拖得够晚的了,但是还没有史书所夸张的程度,这是第一件被夸张的事。

 

那第二件被夸张的事是什么呀?第二件被夸张的是这两个驸马的身份,怎么夸张法呢?咱们刚才说,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这两个驸马是随便指派的,一看这俩站岗的士兵,好了,公主就归你们了。那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个不是这么回事。这两个驸马他不是普通的卫兵,他是翊卫,翊卫是什么呢?是皇帝的亲随士兵,他祖上是需要有出身的啊。一般得是父亲或者是爷爷当了官,这个孩子才能有当翊卫的资格。那咱们看这两个驸马他们的祖先当过官没有啊?他们是当过官的。这个义阳公主的驸马,他的爷爷是秦王府嫡系将领,后来呢封为卢国公。这宣城公主的驸马呢?他的爷爷也是一员武将,后来封为平舒公。也就是说这两个驸马那也是官宦人家的子弟,虽然说比当时的其他驸马可能是差了一些。但是呢没差得那么夸张。配这两位公主怎么着也叫做说得过去。

 

所以说我们把夸张的成分刨除去,刨除去之后我们再来看武则天对付这件事她的一些措施。怎么样呢?我觉得还尚可遮人耳目,武则天做了什么事,她实际上可能,也许是故意报复这两个公主,也许干脆把这两个人给忘了。反正现在太子一提出来,她心里是挺生气的,可是生气完了之后,武则天她还是一个很精明的政治家,她知道做什么事都不能做得太绝。知道这件事之后呢,她马上想到怎么将功补过。怎么样补过呢?

 

第一件事,马上给她们找驸马,就立刻敲定了两个。敲定之后呢,马上举办婚礼。举办完婚礼之后呢?马上给驸马升官。所以这两个驸马,武则天迅速让他们当上了刺史。这刺史是多大的官啊?刺史怎么也是四品官了。所以武则天这事做得还算可以遮人耳目。

 

那咱们说武则天这么处理这个事情了,她跟太子之间因为这个产生了多大的矛盾呢?产生了一些矛盾。肯定是要产生一些矛盾的。为什么呢?武则天还是觉得太子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故意给她难堪吗。她母亲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且她由此联想到太子不满意她的,肯定不见得是这么一件事。太子受儒家教育长大的,可能对她干政也有些不满。所以对太子也有意见。

 

[画外音]前面讲到因萧淑妃两个女儿的出嫁问题,太子李弘和武则天唱起了对台戏,武则天觉得做母亲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但是李弘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武则天还不至于为这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那么武则天和李弘的根本矛盾到底在哪儿呢?

 

武则天跟太子之间的矛盾,肯定不是说因为这两个公主出嫁的事情就搞得不可开交了,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关键问题是武则天他察觉到太子他不是一个人,他背后是一个团体,他有势力。太子的势力从哪儿来呢?咱们要知道唐朝这太子俯,那就是一个小朝廷,跟朝廷差不多,只不过人数少一些,级别低一些。

 

按照唐朝的规矩,如果皇帝在这直接领导国家的话,那么宰相来辅佐他。但是如果要太子监国呢?就由台子府这些官僚来辅佐太子。那咱们看唐朝在唐高宗的时候,他频频让太子监国,太子多次直接领导国家,那按照规矩就应该由太子府这帮官员来辅佐太子。可是那宰相呢?宰相怎么办呢?如果这是两套班子,是不是要引发矛盾,引发冲突,这是肯定会有矛盾的。所以唐高宗当时的解决方法呢?让宰相去兼任太子府的官员,这不就没矛盾了?太子监国的时候,太子府的官员也是宰相,还是这帮人在辅佐,那皇帝呢?皇帝亲自指导朝政的时候,也是这帮人,宰相。所以这样一来皇帝这就没有矛盾了。

 

可是这样会造成什么问题啊?造成宰相和太子慢慢形成一种势力了,宰相既是皇帝的下属,又是太子的下属。他们会比较倾向于太子。那武则天当她发现自己和儿子之间已经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她想到的不仅仅是和这个孩子本人的矛盾,她还同时想到了和太子的整个势力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这个问题武则天怎么解决啊,其实武则天当时还并没有想好,所以她还得继续琢磨,怎么跟太子斗一斗呢?她琢磨来琢磨去还没有琢磨出结果的时候,这个问题忽然之间就解决了。而且解决的是相当得不同寻常,怎么解决的呢?在上元二年,太子陪同唐高宗、武则天夫妇一块巡游东都洛阳,就病死在那儿了。而且在太子死之前呢,唐高宗刚刚放出话来,说马上要传位给这个太子。那这事就显得相当蹊跷了。母子之间正在要开始斗法,母亲还没想好怎么办,这时候儿子忽然死了。而且儿子死之前呢,父亲刚刚交代过马上要传位给他。那谁都觉得这事离奇,这李弘他是怎么死得呢?

 

[画外音]前面讲到就在唐高宗即将把帝为传给李弘之际,李弘突然死亡,人们一下子就把目光都集中在了武则天身上,因为公主的婚姻问题,母子曾经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如果高宗传位,太子就是大唐帝国的新主人,武则天的权利肯定要大打折扣。因此很多人认为是武则天杀死李弘。既然她当年为了谋取皇后之位可以杀死小公主,那现在就有可能为了更高的权利,再次把毒手伸向了太子。那么李弘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跟武则天有没有关系呢?

 

史书之中有两种记载。这两种记载呢,一种说李弘是自然死亡的,是因病医治无效死亡的。另外一种说法是说武则天毒死的。咱们分别来看看这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李弘因病医治无效自然死亡,这是从哪儿开始说起来的呢?谁说出来的呢?这个是在李弘刚刚死之后由唐高宗亲口说出来的。当时李弘不是死了吗?唐高宗马上就下了一篇制书,叫《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这是以唐高宗的名义发布的一道制书。就是说给皇太子李弘一个谥号。谥号是什么呢?叫孝敬皇帝,在这篇制书里头,唐高宗就说我这儿子他是仁孝英果,将来一定是个好皇帝,我也想以后把他培养成一个好皇帝来着。可是天不保佑他,让他得了病了,在他得病期间我就安慰他说,等你病稍微好一点,我就传位给你。可是没想到这个太子太孝顺了,他一听说我要传位给他,马上是又激动又难过,结果这个病情一下子一爆发反倒就去世了,所以我很悲痛,现在我想实现自己原来的梦想,让他当皇帝。所以我就给他一个谥号,叫孝敬皇帝。这是唐高宗写的一个制书,这个制书就说李弘是因病自然死亡的。因为有这么一个制书,所以以后的这个《唐实录》、《旧唐书》也都记载说李弘是自然死亡,这是第一种说法。

 

那第二种说法,说李弘死在武则天的手上。这个说法最早是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那时候提出来的。那时候有人编了一本书叫《唐历》,在《唐历》这本书里头是怎么写的:“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说这太子是一个好人,但是因为请求让两个公主出嫁,他的母亲就不高兴了,最后他没得好死。说他的母亲让他不以寿终了,那他母亲究竟是怎么把他整死的呢?这个《唐历》里头没有说,但是另外一个人说了。这还是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那个时候的一个大臣说的,这个大臣说,“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写得很清楚,是“鸩杀”,就是毒死他。是武则天把这个李弘给毒死的。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所以也有一些史书沿袭了。比方说《新唐书》就采取了这种说法,后来《唐会要》也是这种说法。

 

那咱们看这两个说法,哪一个更真实可信呢?我个人认为,虽然武则天和李弘之间存在着很深刻的矛盾,虽然武则天这个人从来不缺少狠心,因为她不是杀小公主吗?但是李弘还应该是自然死亡,为什么呢?我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李弘是自然死亡这个文献出现在李弘刚刚死的时候是唐高宗时期的;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文献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时期。那显然说他自然死亡这个文献出现得更早。那我们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越原始的材料越可信,越贴近这个事情发生时间的这个材料越可信。

 

那第二个理由是什么呢?第二个理由就是李弘在此之前有长期生病的记录。咱们刚才已经说过了,李弘从小就得病,而且得的是肺结核,这是一种慢性的消耗性疾病。肯定是越来越重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是无药可治的,而且李弘病情加重的这个趋势我们都能感觉出来。就是从咸亨元年开始,他这病就加重了。那从咸亨元年到李弘死的上元二年,时间又过去了整整五年,以肺结核这种疾病,五年的时间变得更重,这是一个不难判断的事情,这是第二个理由。

 

那第三个理由呢?第三个理由是武则天没有杀死李弘的必要。咱们看李弘跟武则天之间确实有矛盾,但是咱们也说了李弘的性格很像他爸爸。武则天以一个妻子的身份都能辖制住唐高宗,她难道就不能以一个母亲的身份辖制住自己的儿子吗?她应该比较有信心,而且咱们说了李弘的身体还不如唐高宗呢,很可能他会死在唐高宗前头,那武则天未必这么鲁莽行事呢?因为李弘可是个大人,是个成年人,跟当年的小公主可不是一回事。小公主是毫无行动能力的,可是李弘有。如果武则天真的拿毒酒去杀他,李弘察觉了母亲的意图,予以反抗,或者说他没察觉他喝了,还真死了,结果被人发觉了这可能性都是有的。那样的话,武则天她马上就会失去唐高宗的信任,也会失去天下的人心。那对她不是更不利吗?她干嘛非要冒这个险呢?事情还没走到那一步,所以我觉得武则天应该不会这样办事。

 

那有人就说了,武则天要是没这么办,李弘怎么死得那么巧啊?他爸爸刚一放出话来,说你病一好,我就把这个位置传给你,我就让你当皇帝,他嘎嘣就死了。他死得怎么就这么蹊跷呢?这个时间是怎么掐算得这么准啊?

 

我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就得先分析分析唐高宗他说要传位给李弘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所在了。唐高宗为什么说等太子病稍微好一点就要传位给他,我觉得咱们得体会一下一个父亲的心情,什么心情呢?我觉得这件事有点类似于咱们民间的冲喜。这冲喜一直是到近现代还有的一件事。比如说谁家儿子得了重病,觉得百姓没法治了,没药可救了,父母会怎么办呢?好多父母都会给他娶房媳妇吧。没准他一高兴,这病就好了呢?这是人们的一种心情,父母的一种爱心。那唐高宗他也是一个父亲,我想他可能是看到这个太子已经病得相当重了,他也想给他一个惊喜,没准他听了要让他当皇帝,他就会高兴,一高兴没准还能多活几天,这是父亲的心理。没想到这个太子一激动,病情呢反倒是加重了,然后死得更快了。

 

如果我们这么理解唐高宗所谓的传位之举,传位之说的话,那这个所谓的蹊跷也就不存在了。其实就是唐高宗看到他已经没治了,弥留之际了。安慰安慰他,结果呢,这一安慰没安慰好,这太子呢还真就死了。这是这么一件事,所以我觉得这太子还应该是肺结核晚期自然死亡了。

 

[画外音]李弘是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他的出生刺激的了武则天的野心,成了他争夺皇后之位的重要筹码,随着武则天成为皇后,李弘也母以子贵当上了太子。因为和母亲这种特殊关系,李弘小的时候备受宠爱和重视。但是随着李弘长大成人、监国听政,和权利欲旺盛的母亲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之中,双方的关系相当微妙。那么面对死去的李弘,武则天会有什么感受呢?

 

我个人觉得,武则天她应该是在悲痛之中又松了一口气。这怎么回事呢?咱们先说悲痛,太子死了,武则天是肯定悲痛的。为什么呢?这太子李弘没给武则天找过什么麻烦,相反呢,他给武则天带来不少好处呢。当年要是没有李弘的诞生,武则天哪有冲击皇后之位的资本呢?再说了,就算是武则天当了皇后,有李弘在,她的位子就更稳当。为什么呢?

 

咱们回顾一下,咱们前两集讲的上官仪事件,就是武则天差点被废那件事。武则天最后为什么没有被唐高宗废掉呢?我想除了他反应敏捷,处理得当之外,是不是有李弘的因素?那是有李弘的因素,因为如果你把皇后废掉,那跟着太子有必须废掉。为什么?因为太子是嫡长子是皇后的大儿子。那皇后现在已经废掉了,这太子就得换人。那太子一换人,咱们也刚才说过,太子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势力的问题,唐高宗想来想去觉得,那样动静太大了,所以他还是没有废掉武则天。而武则天通过这件事不是权利又上了一个台阶吗?这太子李弘在这只中其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李弘死了,那武则天当然很悲痛,尽管太子做过让她不痛快的事,尽管太子请求让萧淑妃两个女儿出嫁。但是他在这儿毕竟是功大于过的,所以武则天在悲痛情绪支配之下,就给他亲手写了一个《一切道经序》。在这个序言之中武则天就说,他每次想起这么多年对李弘的抚育之情,就忍不住是悲痛得难以自持啊。这个悲痛我个人觉得那是真实的。但是为什么我又说在悲痛之中松了一口气。因为李弘的死对于武则天来讲那真是太及时了,李弘从八岁开始监国,是唐高宗培养了十多年的继承人,也有来自宰相集团的鼎立支持。势力正在越来越大,是这李唐王室抗衡武则天势力发展的一个中心所在,如果说他不死的话,这母子之间必定有一场恶斗,武则天还得打点起精神来去想怎么对付他,可是现在他一死,一切矛盾都解决了,李唐王室抗衡武则天的一点重心也不存在了,为武则天继续向上,发展势力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所以说呢武则天她当然是松了一口气,那李弘本人没有儿子,所以呢在他死后两个月由他的弟弟22岁的李贤就继承了皇太子这个位置了。

 

这李贤他也是从小熟读经史,非常聪明,同时还擅长骑马打猎,可以说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那么面对野心勃勃的母后,李贤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请看下集,《李贤之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则天13李弘之死
武则天子女一览
唐高宗为什么主动要求退位,令武则天摄政?
武氏杀亲揽权(资治通鉴卷二〇二之五)
如此变更年号为哪般?历史上年号最多皇帝夫妇
如何评价孝敬皇帝李弘?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