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八)诛杀裴炎

(十八)诛杀裴炎

 

 

 

   [画外音]中国古代的兵法讲究不能临阵换将,就是说战争中间一般不要轻易调整高层领导,否则可能影响战争的进程。可是就在扬州叛乱来势最凶猛、形势最紧急的时候,武则天却把顾命大臣裴炎送上了断头台,而裴炎此前还是武则天的得力助手,刚刚协助武则天废黜了中宗李哲,深得武则天的信任,那么裴炎之死与扬州叛乱有什么关联吗?武则天为什么在叛乱还没有平息之前就杀掉了顾命大臣裴炎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武则天》系列之《诛杀裴炎》。

 

    蒙曼:咱们上集不是讲过嘛,李敬业在扬州发动叛乱,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一下子发展到了十几万人的队伍。这可是唐朝建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内乱,怎么办呢?当时,你看唐朝权力核心其实一共有这么三个人物,第一个人物那就是武则天武太后,她当时最有权力;那第二号人物当然就是皇帝李旦了,可是李旦他从当上皇帝就给软禁起来了,一直没有亲政;第三号人物那就是唐高宗留下的顾命大臣裴炎了。裴炎德高望重,有几十年的行政经验,一般人认为他遇到这些事情比较有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武则天其实也是对他寄予厚望。可是这裴炎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战争开打以后他这个工作步伐反倒慢下来了,整天在这儿优哉游哉的,好像这事跟他没关系一样。这武则天很郁闷,就决定亲自找他问一问,这叫“不耻下问”了。有一天就在上朝的时候,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就问裴炎,说裴爱卿啊,你看现在这个战争打得这么厉害,咱们应该怎么讨伐呢?裴炎半天没说话,半天没说话之后呢,接着他冒出这么一句话来,他说臣觉得不用讨伐啊,武则天说这怎么不用讨伐呢?裴炎说李敬业他之所以能够纠集起十几万人的队伍,无非是因为皇帝已经成年了,但是不能亲政,如果太后您让皇帝亲政的话,我敢打包票,这个战争不战自平。这话说得那可太石破天惊了,一下子整个朝堂就静下来了,静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咱们平常说的掉一根到地上都能听得见那个程度。武则天也是很震惊,她是万万没有想到,裴炎不是一向是她的得力干将吗?帮她废掉了太子李贤,又帮她废黜了皇帝李哲,那是没少给她干活,她也给了裴炎好多回报,让他当中书令了。可是裴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逼她的宫呢?裴炎怎么会借助战争来要求她退位呢?武则天那鹰一样的眼睛就扫视着整个朝堂,大臣主体都是呆若木鸡,忽然有一个人说话了,一个小官,八品的监察御史说话了,他说“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资治通鉴·卷二○三》)说裴炎现在是大权在握,如果他不是怀有二心的话,他怎么会要求太后还政皇帝呢?听了这句话,武则天那是松了一口气,找到支持者了,她顺着这个话头说下去了,她说没错,裴炎就是心怀不轨,他这是想造反,把裴炎给我抓起来,一代权臣裴炎就这样锒铛入狱了。那咱们说顾命大臣裴炎给抓起来了,这朝廷里可就炸了锅了,大臣马上就分成两派了,一派是支持武则天,说裴炎确实是造反了。还有一派支持裴炎,说裴炎他绝对不可能反,而且支持裴炎这些人,人多势众,领头的还是两个宰相,他们就给武则天上疏说“炎,社稷元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资治通鉴·卷二○三》)说裴炎是一个社稷老臣,对国家建立过功勋的,而且他兢兢业业为国家服务,我们敢保证他不会谋反。那大臣提出这个意见来了,武则天得给答复啊,武则天怎么答复的呢?她说“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资治通鉴·卷二○三》)她说裴炎他谋反是有迹象的,是有证据的,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什么意思呢?她知道,她手里攥着裴炎谋反的证据,可这证据究竟是什么呢?她也没说,那没说这个说服力就不强了,大臣就不依不饶,接着还得上疏,这次口气更强硬了,“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资治通鉴·卷二○三》)说如果裴炎谋反的话,我们这些人也都谋反了,这等于说是以自己的清白、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保证裴炎他没有谋反。武则天怎么回答的呢?武则天的回答也挺有意思的,她说“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资治通鉴·卷二○三》)我知道裴炎他谋反了,我也知道你们没有谋反,就是说裴炎是裴炎,你们是你们,你们跟裴炎瞎搅和什么呀?

 

[画外音]在扬州叛乱刚开始的时候,武则天原本对裴炎是寄予厚望的,没成想裴炎却并不配合武则天的工作,甚至在关键时刻逼武则天还政皇帝,武则天当然是怒火万丈。此刻有人适时地站了出来,说裴炎谋反,那么此人告裴炎谋反,是为了迎合武则天呢?还是裴炎谋反确实被人抓住了把柄了呢?

 

蒙曼:咱们翻阅当时的史料,有三条材料证明裴炎确实是反了,哪三条呢?第一条材料是《朝野佥载》,这是唐朝的一个笔记小说,《朝野佥载》里头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李敬业当初不是想要谋反嘛?他想拉一个大人物入伙,想来想去就想到裴炎了。想拉裴炎入伙,怎么才能把裴炎拉进来?他就跟大才了骆宾王商量,说你想一个办法,咱把裴炎给拉进来。骆宾王眼睛一转,就想起一首歌谣来,就写出来了,“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朝野佥载》)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城里很快小孩子都唱这个歌谣了,那慢慢地就传到裴炎的耳朵里,裴炎觉得这个歌唱得蹊跷啊,可是究竟怎么回事呢?跟自己有没有有关系呢?他自己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就想找人给他破解破解,找来找去,就找到了骆宾王了。把骆宾王请到家里来了,说骆大师你给我看一看,我这个人你觉得是怎么样的人呢?就说以后我会当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骆宾王不说话,怎么问他也不说,裴炎一想,没给人家钱呢,人家当然是不说话了。马上把好多锦缎就堆到骆宾王面前来了,骆宾王还是不说话,裴炎一想这注下得小啊,马上又把骏马和美女也给摆到骆宾王面前来了,这等于说只要你告诉我,这些都归你了。骆宾王还是不说,这裴炎就没主意了,最后就把家里藏的古画给拿出来,这古画画的都是以往的大臣的画像,一张一张地翻过去,翻到司马懿的时候骆宾王终于说话了,说“此英雄丈夫也!”这是大英雄大丈夫,那司马懿是什么人呢?司马懿是曹魏时候的权臣,最后篡夺了曹魏政权。骆宾王说他是英雄大丈夫,裴炎说我也想做那样的人啊,骆宾王就说了,做这样的人那就是改换天命,是改朝换代,这改换天命得看天它同不同意,这个天意怎么反映呢?骆宾王说天意一般会通过歌谣反映出来,那就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歌谣就行了。裴炎说有啊,我找你来正是这回事啊,我最近听小孩老唱“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这话还没说完呢,骆宾王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纳头便拜,说您就是真命天子。那裴炎说我怎么就是真命天子呢?骆宾王说你看一片火、两片火,咱们把这两片火摞到一块儿,自己在手心里一写就明白了,这是“炎”啊,那绯衣小儿呢?上头一个非,下头一个衣,这是“裴”,小儿是什么呢?小儿是“子”,儿子的子,当殿坐是什么意思呢?咱们感觉一个人要是坐在大殿里头,那是一派兴旺发达的样子,是“隆”啊,就是兴隆的隆,所以这首歌其实说的是“裴炎裴子隆”,那子隆又是怎么回事呢?子隆是裴炎的字啊,另外这当殿坐还有一重理解,那谁才能坐在大殿里头对着天下发号施令?皇帝啊,所以说这首歌完整的理解就是“裴炎裴子隆要当皇帝”。那裴炎一听这个解释,非常高兴,马上这反心就坚定起来了,后来李敬业不是造反了吗?裴炎想跟他里应外合,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这信发给李敬业,在半道就被武则天的情报人员截住了。截住了,那就拿回朝廷里来吧,大臣拆开一看,这信上就两字,“青鹅”,青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青,鹅是鸡鸭鹅的鹅,大臣一看说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懂,武则天说拿来给我看看,拿过来了,武则天说这都不懂,这用的是拆字法,你看把“青”拆开是什么呢?是“十二月”,青上头是十二,下头是月;鹅呢,“鹅”是“我自与”,咱们不要写现在的简化字,写繁体字,左边就是我,右上方是自己的自,下边它就是一个与,做连词那个与。这就是说裴炎跟李敬业沟通,说十二月的时候我要动手了。那按照《朝野佥载》这条记载,裴炎是不是谋反,那当然是谋反了,他跟李敬业是里应外合,只不过这个谋反的计划还没有付诸于实施,就被武则天提前识破了。这是第一条材料,证明裴炎谋反了,第二条材料呢?第二条材料记载在《新唐书·裴炎传》,这么说的,“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下,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新唐书·裴炎传》)什么意思呢?豫王就是李旦了,说李旦虽然当了皇帝了,但是一直没有亲政,裴炎看了为他打抱不平,就起趁武则天武太后游幸龙门的时候,用兵把她给抓起来,抓起来之后还政皇帝,让皇帝当一回真天子。可惜自从他有了这个打算之后,这天老下雨,最后武则天就没有出去到龙门玩去,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那按照这种记载,裴炎跟李敬业是没有关系的,不过他以大臣的身份想要把太后给抓起来,那也是谋反,所以第二条材料《新唐书》还是说裴炎是谋反了。第三条材料是什么呢?第三条材料记载的地方可就比较多了,比如说《资治通鉴》、两《唐书》都有记载,咱们原来还讲过,就是扬州叛乱的一个关键人物叫做薛仲璋,那就是裴炎的亲外甥,他把李敬业迎接入扬州城,李敬业就此就在扬州造起反来了,那是扬州叛乱得以发动的一个关键人物。后来李敬业发兵向南打,也是这个薛仲璋的主意,而薛仲璋恰恰就是裴炎的亲外甥,那咱们本能的一个联想,就是薛仲璋就是裴炎派过去的,派去沟通李敬业。

 

[画外音]根据以上历史资料,似乎裴炎确实有谋反的嫌疑,而且是早就与李敬业勾结在一起准备造反。如果裴炎谋反在先的话,那么他的死就是罪有应得,可是历史资料明明记载,当时还有很多大臣证明裴炎没有谋反,难道这些大臣都被蒙蔽了吗?裴炎究竟有没有谋反呢?

 

蒙曼:我个人认为,虽然有这么多原始材料作证,但是裴炎谋反案仍然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个故事全都不可信,这三条材料全是假材料,为什么呢?咱们一个一个驳。先看第一个材料,《朝野佥载》所说的“一片火两片火”的故事,这个故事它为什么是假的呢?因为它有漏洞,裴炎的聪明程度前后过于不一致了,你看裴炎刚出场的时候是一个傻瓜,是不是?人家写“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不知道这歌跟他有什么关系,他得请教骆宾王,可是后来呢,他要跟李敬业沟通的时候,自己又写了一封信,这个信里只有“青鹅”两个字,这“青鹅”和“一片火两片火”用的都是拆字法,你想裴炎开始那么笨,后来自己做事的时候,这拆字法使用的时候又是如此出神入化,这个让我们觉得不大可靠,前后有矛盾,让我们觉得这个故事整体不太能成立,那用不能成立的故事去证明裴炎谋反就有问题,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朝野佥载》咱们刚才说了,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书呢?是一个笔记小说,笔记小说那可是有非常多的虚构成分的,它不能当作一个非常可靠的史料来看待。再看第二个,第二个故事那可是记载在非常严肃的、我们都认可的历史著作《新唐书》里头,那这个怎么不可信呢?不是有一句话嘛?叫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算是《新唐书》这样的严肃史料它也会有错误,而且这个故事我觉得漏洞比刚才那个还多。它至少有三个漏洞,哪三个漏洞呢?第一,裴炎想要趁武则天去游幸龙门的时候把她给抓起来,那这是一场兵谏,兵谏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一定要建立在确凿无疑会发生的事情的基础之上,那武则天她游龙门是不是这种确凿无疑、必须然发生的事情呢?我觉得它不是,它是一种可能发生的事情。那如果说我跟诸位朋友约,我说如果周末天凉快的话,咱们一块爬山去,这就叫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天不凉快,咱们这个约定自动取消,武则天游龙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东西?那就犹如我说天凉快出去玩一样,武则天也是这么随便一作计划,随便一说,天好去游龙门,天不好这个计划就取消了。那你想一个兵谏这样严肃的事情,怎么能够建立在如此不牢靠的基础之上,这是第一个漏洞。第二个漏洞在哪儿呢?第二个漏洞是这个故事里出场的人物太少了,说来说去其实只有裴炎一个人,可是咱们知道兵谏需要兵,裴炎是中书令,他不带兵,那咱们看裴炎当初和武则天合谋一块儿把中宗废黜掉,把李哲废黜掉的时候,那是沟通了羽林将军才能实现,那这次裴炎想要把太后抓起来,按道理说他也必然得跟将军有所沟通,可是整个故事里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将军的名字,这是第二处漏洞。第三处漏洞在哪儿呢?第三处漏洞是这个故事说的裴炎是想还政于李旦,他看李旦老当不上真皇帝觉得很郁闷,想把天下交给他,可是这个故事讲他跟李旦事先也没有做过沟通,这就麻烦了,咱们想一想,如果说裴炎这个兵谏真成功了,他作为一个大臣,把太后也给扣起来了,而皇帝居然不知道,那你说这皇帝还能当得上皇帝吗?他就当不上了,这天下肯定就是裴炎的了,那又跟这个故事的基调不一样,基调说裴炎是想让李旦当皇帝。所以有这个三个漏洞,那我认为这个故事它仍然是不成能立的。第三个故事看起来最有说服力了,裴炎你要是不跟李敬业勾结造反,你让你外甥到李敬业的军队里干什么去?其实这个故事反倒是最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违反了人情的一般原则,那咱们想如果说裴炎真的想跟李敬业勾结的话,他会不会把自己的外甥派去呢?他应该不派,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他就是引火烧身了,一下子就把人们怀疑的眼光都吸引过来了,就算是他实在找不着别人,只能派外甥去了,他应该怎么办呢?一看外甥已经到那儿了,战争已经打起来了,他应该积极组织平叛,这样才能让武则天不怀疑自己,这样他才能真正做到和李敬业里应外合。可是裴炎怎么做的呢?裴炎所做的和这个恰恰相反,他先让外甥去了,去了之后他又不积极主动的组织平叛战争,这说明什么问题?它恰恰说明裴炎是心无杂念,他只是想用这个事情,用李敬业叛乱来逼武则天还政皇帝,他并没有参与到叛乱中来。

 

[画外音]根据蒙曼副教授的分析,所谓裴炎谋反的材料都是漏洞百出,而武则天也始终没有拿出证明裴炎谋反的直接证据,这只能说明裴炎没有谋反,但是武则天还是按照通敌谋反罪把裴炎给处死了,查抄家产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裴炎虽然官居宰相,但是家无余储,而且从来没有以权谋私,提拔自己的亲朋好友。既然裴炎并没有谋反,而且又清正廉洁,那么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他呢?裴炎之死的背后,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蒙曼:裴炎和武则天的关系在开始的时候还是相当不错的,咱们跟大家讲过,裴炎跟武则天合作过好几次了,先是帮她一起废黜了太子李贤,后来又帮她废掉了皇帝李哲,两个人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可是就在他们废掉李哲、改立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李旦当皇帝,而武则天又把这个新皇帝给软禁起来之后,裴炎和武则天的关系可就变了,第一次出现矛盾了,怎么出现矛盾了呢?有一次武则天她当时已经当了太后了,就想要追尊自己的祖先,建他们武家的七庙,大臣都没有意见,但是裴炎说话了,裴炎说太后没听说过给娘家建七庙,这不合古礼,然后他问武则天,说你知道吕后吗?武则天说知道吕后呀,裴炎说你看吕后的最后下场何其悲惨啊,如果你再这样搞下去的话,你以后也像吕后一样的,这武则天是非常不高兴。还有一次,这已经是在扬州叛乱开始爆发的时候了,有人就给武则天出主意,说你看扬州叛乱打出来的是“匡复李唐”的旗号,那李家这些宗室肯定很愿意啊,他们万一要是跟扬州那伙儿反贼勾结,怎么办呢?是不是把他们先杀了啊?武则天也觉得不错,可是裴炎又出面反对了,裴炎说人家没有任何谋反的证据,你怎么可以无罪杀人?武则天又是很不高兴,两个人的矛盾逐步深化,深化到什么程度呢?深化到最后就是决裂了,那决裂的表现就是咱们一开头讲的裴炎逼宫。裴炎趁着战争的时候,要求武则天还政,两个人的关系从合作到矛盾,最后决裂了。可是咱们大伙肯定又有疑问了,说裴炎开始跟武则天关系那么好,怎么最后又会决裂呢?其实这就要考虑老虑裴炎的目标和武则天的目标分别是什么。裴炎理想的人生定位是什么?那是当权臣,因为他想当权臣,所以他才愿意帮武则天把太子李贤和皇帝李哲都废掉,因为这两个人不听话,他在他们手下没法做权臣,他愿意把他们扒拉下去,可是换上李旦之后,他觉得够了,因为他对李旦有拥立之功,李旦又是很软弱的一个人,他觉得到此为止就可以了,李旦做一个软皇帝,我做一个硬大臣,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可是咱们说在他的理想之中,有没有武则天的位置啊?没有啊,这里没武则天的事,这是裴炎的理想目标。那武则天的理想又是什么?咱们早就说过了,武则天的理想是当皇帝,而且是当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这个权力绝对不能允许别人染指啊,那你说在武则天的人生理想之中,有没有他裴炎的位置啊?也没有,所以这两个人的人生理想是互不相容的,那他们从合作走到决裂,那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所以武则天她非常明白裴炎和她的理想已经不一致了,她必须要把裴炎消灭掉,谋反不谋反那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不重要。那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在扬州叛乱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杀裴炎呢?这里头也有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第一个道理咱们就得看看扬州叛乱和裴炎逼宫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厉害呢?当然是裴炎逼宫了,裴炎逼宫那对于武则天来讲是属于心腹大患,就好比一个人得了严重的心脏病。那扬州叛乱呢,扬州叛乱那叫做肢体之患,好比一个人得了关节炎。那你说一个人同时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和关节炎,他应该先治哪一个?当然是先治心脏病了,因为这个比较致命,所以要先把裴炎解决掉,这是第一个道理。那还有一个道理就是如果不把裴炎解决的话,朝廷就始终处于离心离德这个状态,就不能一门心思去对付叛军,只有把裴炎解决掉了,朝廷里没有不同的声音了,才能够全力以赴打击叛军。所以武则天在这个时候杀裴炎,看似犯了临阵换将的兵家大忌,其实恰恰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个战争顺利进行。

 

[画外音]在废黜中宗李哲的问题上,裴炎与武则天两人目标一致,所以能够同心同德,但是在李旦接班后,裴炎的政治理想是在李旦手下当权臣,而武则天的政治理想则是甩开李旦自己当皇帝,权力归属的分歧,使得裴炎与武则天最终分道扬镳。裴炎之死表明了朝中还有反对武则天专政的人,同时也宣告了武则天面对权臣的挑战决不会手软,那么接下来大臣们和武则天之间还会有怎样的较量呢?

 

蒙曼:武则天急急忙忙把裴炎杀掉了,可是把裴炎杀掉之后这事是不是就结束了?那可不是,咱们民间有一个俗话,叫做“拔出萝卜带出泥”,裴炎这个萝卜一拔出来,武则天一看,上面沾的泥还真不少,什么东西是泥呢?那就是那些给他鸣冤叫屈的大臣,她一看有这么多人拥护裴炎,那这些恐怕都是我以后势力上升的障碍,这些人也不能让他待在朝廷里头了,怎么办呢?赶出去吧,裴炎刚刚处死,替他鸣冤叫屈的那些大臣,包括两个宰相,就都被贬到地方去了,有些很快就死去了,文官这头一下子谁也不敢说话了,噤若寒蝉,那文官搞定了,还有武将,武将里头也有支持裴炎的,对武将,武则天就显得比较慎重,她一直等,等到扬州叛乱彻底平定之后,她才对武将动手。她下手的第一个方向是哪儿呢?她派人骑一匹快马,跑到唐朝和突厥打仗的最前线,那儿有一个大将叫程务挺,武则天要求使者把程务挺给杀掉,程务挺大伙还有印象吗?咱们在说武则天和裴炎合谋废黜皇帝李哲的时候,提到过这个人,当时程务挺是羽林将军,因为他带着兵参与这次行动,这次行动才做得非常圆满,程务挺给武则天立过功,而且他抗击突厥,作战非常勇敢,是唐朝北方的一棵擎天大柱。那咱们说他又给武则天帮过忙,又是一个很好的将军,武则天为什么要杀他呢?程务挺也是裴炎的好朋友,而且在裴炎下狱之后,他曾经给武则天写过一封信,也是替裴炎鸣冤叫屈。这封信一到武则天手里,那等于同时也在武则天的心里给他自己判了死刑。这很简单啊,哪个统治者其实都是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心存疑虑,所以把程务挺也给解决掉了。那裴炎和程务挺本来是一文一武、一政一军,都是朝廷里的显赫人物,现在这两条大鱼一落网,那虾兵蟹将就好说了,武则天就把她看不顺眼的那些大臣,一个个过筛子过箩,是文官就说他勾结裴炎,是武将就说他勾结程务挺,把所有对她统治不利的人都给清洗掉。那这回朝廷里头可就再没有反对她的声音了,武则天到这时候终于完完整整地控制了朝廷。那裴炎谋反案处理完毕之后,光宅元年其实也就随之结束了,这一年那可真是不平凡的一年,给武则天的印象太深、太深了,李敬业谋反,裴炎逼宫,这一件一件的大事接踵而至,武则天回想回想自己参政以来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再想一想这一年所经历的这些惊涛骇浪,她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她怒的是什么呢?她说大臣们怎么就这么不能容得下我呢?就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之下,武则天就把大臣都给召集起来了,召集到正殿紫宸殿之中,对他们训话,武则天说:“朕追随高宗大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资治通鉴·卷二○三》)说我跟着高宗二十多年,我真是没完没了地给天下人操心,你们这些人的富贵,不都是我给你们的吗?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那不就都是拜我所赐吗?可是你们现在,握兵造反这些人,恰恰就出在你们这些公卿之中,你们对我怎么会如此负心呢?就把群臣给教训了一顿,教训完群臣之后,武则天接着可就开始发飙,她说:“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行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资治通鉴·卷二○三》)什么意思呢?她问群臣,你们拍拍脑门子想一想,你们这里有谁也是顾命大臣、比裴炎还牛的啊?或者说你们有谁是将门贵种、出身特别好,比李敬业还牛,武则天这时候已经不叫李敬业,她管他叫徐敬业了,因为李敬业自从叛乱之后就恢复了本姓,姓徐了,你们有没有谁比这徐敬业还牛啊?还有你们有谁特别能打仗、比程务挺还牛啊?这三个人啊,那也算是人中龙凤,一旦对我不利,我辗死他们就像辗死一只蚂蚁一般,所以你们回家好好想一想,如果你们觉得自己比他还厉害,好,你接着跟我斗;如果你自己掂量掂量还不如他们的,你啊好好地洗心革面地伺候我,不要最后落得天下人耻笑。那面对着武则天这样一番教训,大臣是什么表现?大臣乌压压地全跪下了,给武则天磕头,说“唯太后所使”,太后您指哪儿我们打哪儿,我们坚决跟你走。确实面对着武则天这样的超强能力和超强压力,朝廷里头确实已经没有还手之力,那么武则天称帝的下一个阻力又将来自何方呢?请看下集《燕啄皇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唐王朝》之十三:扬州叛乱
武则天18诛杀裴炎
《武则天》⑥ | 学会珍惜,才能收获更多善意
武则天连废二帝,自己临朝称制,第一个打出反抗旗帜的勇士是谁?
武则天究竟如何当上皇帝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
宰相写了“青鹅”两字,武则天为何把宰相满门抄斩?怎么一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