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中的辩证法,在你思维不顺时,读一读有奇效

《道德经》第二章从事物正反两个角度用“辩证”的方法做出符合现实生活的阐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非常有价值,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时有相当不错的指导意义。

开头四句话“天下皆知美为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个人认为这是对上一章“名可名,非常名”的进一步“解释”。“名”是人类“命名”的一种概念,“我”有名字,你也有名字。我可以叫你的名字,你也可以叫我的名字。我和你都可以用“我”来代称,也可以用“你”来代称,所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是不是觉得这个“套路”很熟悉,非常的“千层饼”,这是《武林外传》“吕秀才说死姬无命”那一段,这是对“名”的认知。因为有“我”的概念,所以伴生了“你”的概念。但这些概念没带“属性”,没有“高矮胖瘦美丑”这些形容“属性”,一旦附带这些“属性”,人的“认知”,内心活动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旦有了这些“属性”人们的判断能力,认知能力,固有印象又会加深,导致的结果便是“我们不一样”,便是“欲望”的蠢蠢欲动,如果采用不合理的“认知论”,那么“欲望”把控不住,后果不堪设想,比如近期“罗志祥的事情”。

回到这一章的第一句话上来,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自然有一个与之相反的“丑”出现,没有对比就没有“感知”程度,就没有判断,内心的“欲望”之门不会打开。但“无欲望”本身是不符合人类天性的,要想发展必然需要“欲望”,但需要注意那个“合理”的“度”。

《道德经》解释“道德”就是让我们明白“自然”的那个“度”是什么,能够“顺其自然”便能够“合情合理”。“美丑”与“善恶”都是人“定义”的,这是发现还是发明?概念上真不好给确定“答案”,因为各个事物的“概念”是人为“定义”的。个人认为是“发明”在“发现”,而且其中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的交替认知。

就对“美丑”这个概念而言,有人喜欢“胖”有人喜欢“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统一标准。但可以统一的是,人人心中对“美丑”都有一杆秤,如果这竿秤符合“道”的发展,那么他的认知“合理”,做出的行为有“德”,是有“福报”的,反之则“祸乱不远矣”。

老子还说了“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关系,这些概念都是“名可名,非常名”,有自身的属性,拥有自身的“规则”,如有无是相“生”的,难易是相“成”的,长短是相“形”的等等。

这些属性若是符合“道”的发展,人们于现实行动中加以运用,那么以上说的种种“好处”都能够实现。所以老子总结“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便是顺应事物各自发展的“属性”,若能符合“道”不加干涉,那么事物之间的本来价值就能够体现出来。

把之用在“人”的身上正是“行不言之教”。“人身”包含很多“属性”,言语无法解释清楚,唯有行动可以证明,不是一天两天的行动,是长期的实践过程。老子进一步辩证“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顺应自然变化,当下不杂,做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思维就顺了,自身的属性也就顺了,慢慢成长,时刻“修行”,一路通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采取框架高效地解决问题:事物-问题-框架-假设树,然后呢,剪枝
《道德经》不再难读
太极图与八卦
第九章 思维
从“有”和“无”的含义来理解《道德经》的“道”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