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A卷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

语文A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精髓(suǐ)   弭谤(mǐ)    盛筵(yán)   少安毋躁(shāo)

 B.着落(zháo)  档案(dǎng)  巷道(hàng)   擢发难数(zhuó)

 C.缉拿(jī)    场院(cháng) 苇草(wěi)   管窥蠡(lí)测

 D.遒劲(jìn)   闷热(mēn)   殷红(yan)   拾级而上(s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缥缃   嘻闹   颤栗    畏葸不前

 B.仓皇   宿怨   谛听    筚路蓝缕

 C.禀赋   惫赖   掂量    长弘化碧

 D.庇佑   蛰伏   蕴籍    勃然大怒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光光滑滑的白石板路,生苔发绿的石砌小桥,老态龙钟的故园旧屋,鬓发苍苍的沉重匾牌,都在诉说着水乡的厚重与大气。尤其那些高高低低、   的黑瓦白墙下面,只有鸬鹚铁铸一样   船头,   整天都一动不动,死死盯着“小桥,流水,人家”门前那些仨仨俩俩,在   喝茶聊天的布衣老者,喷云吐雾出古镇的原始和淳朴。

  A.良莠不齐  挺立 仿佛 慢悠悠   B.参差不齐  兀立  似乎 慢腾腾

  C.犬牙交错  站立 好像 慢悠悠   D.错落有致  矗立  犹如 慢腾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教育部已于近期确定了高考改革方案,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部分科目如英语将实行一年多考制,以减弱学生高考压力。

 B.2013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他的杰出,不仅在于他把和解和宽容的精神传播到非洲和世界各地,还在于他以非暴力方式创建了新南非。

 C.凭借着在本届澳网比赛中的超强发挥,武汉姑娘李娜成为第一个晋级大满贯决赛的亚洲球员,从而奠定了她中国体坛一姐的地位。

 D.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于2014年5月在中国上海举行,峰会围绕以“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为主题展开了讨论。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故事围绕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展开,最终失意的傩送在闯滩中身亡,天保也远走他乡,翠翠独自在渡口等待。

 B.“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中评价王熙凤的句子。她“毒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弄权铁槛寺”,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权利,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夺权的罪行。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节日传统的国家。其中的节假,是指给节日放假。节假日的设置,使节日和假日这两种本不相同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节为假的做法,在我国大约始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其中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唐代是我国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节日数量众多,节俗活动丰富,开元七年令则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二十馀个节日规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节日放假普遍制度化了。唐代节假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比如宋代神宗元丰五年(1082),礼部厘定官员休假制度,就规定了长达七十六天的节假日。不仅汉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普遍以节为假的做法,并纳入令式,形成节日休假的制度化。不过,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对于官吏的管理也十分严格,这在时间管理制度上的一个体现就是压缩假日的数量和长度。相应的,放假的节日也大大减少了。

   透过不同朝代的节日休假,可以发现节假日问题一直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视,而在给哪些节日放假以及假期长度方面,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规定。由于节日是公共社会活动日,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因此官方给予假期的节日数量越多,节假时间越长,就说明社会公共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受重视程度越高,社会开放程度也越高,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强度则越低,他们拥有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私人时间就越多,个人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透过不同朝代的节日休假,还可以发现节假制度的实行使节日与假日形成了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被纳入国家休假制度的节日总是在民俗生活或国家层面具有重要地位的节日,而且节日的地位越重要,放假的时间越长;因此,往往可以根据一个节日是否放假,以及放假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它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假日往往只是部分节日的身份,那些放假的节日的重要性就得到突显;不仅如此,放假还具有提示意义,并可以为社会成员从事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时间,这无疑就维护和加强了该节的重要性程度。

   过节和休假并非仅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时间制度安排,节日与假日的区别与互动关系也并非只在中国古代社会才存在。在当代,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被纳入就业组织或教育组织之中,受国家休假制度影响的人数量众多,节日作为群体公共活动时间,它的存续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也因而需要社会成员拥有无需工作和学习的同一个时间,因此节日对休假制度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节日体系更加复杂,既有全国性节日,又有区域性节日;既包括传统节日,又包含诸多现代节日纪念日,还有许多外来节日和新兴节日。不同的节日又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在节假日的设置方面,给哪些节日在什么时间设置多长时间的假,就需要基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中国古代的节日体假制度则可以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有删改)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日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以节为假在我国大约始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其中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

 B.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对于官吏的管理也十分严格,放假的节日大大减少了。

 C.节日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官方给予假期的节日数量越多,节假时间越长,就说明文化传统的受重视程度越高,社会开放程度也越高。

 D.节日与假日的区别与互动关系并非只在中国古代社会才存在,因为过节和休假并非仅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时间制度安排。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假日的设置使节日和假日这两种本不相同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透过不同朝代的节日休假,可以发现节假制度的实行使节日与假日形成了明显的互动关系。

 B.唐代是我国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节日数量众多,节俗活动丰富,节日放假普遍制度化了。最长的假期有四十天左右。

  C.透过不同朝代的节日休假,可以发现节假日问题一直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视。假日是节日的身份,那些放假的节日的重要性因而得到突显。

 D.放假具有提示意义,并可以为社会成员从事国家规定的节日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时间,这无疑就维护和加强了该节的重要性程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节假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宋代和明清的假日数量和长度的压缩即是受唐代影响的结果。

 B.往往可以根据一个节日是否放假,以及放假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它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程度,因此,节日的地位越重要,放假的时间越长。

 C.节日对休假制度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是因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节日作为群体公共活动时间,它的存续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也因而需要社会成员拥有无需工作和学习的同一个时间。

 D.在节假日的设置方面,需要基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分别考量,中国古代的节日休假制度可以为今天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9分,每小题3分)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听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怒,任座趋出   趋:跑,疾走

 B.钟声不比乎   比:和谐,协调

 C.子击乃谢之   谢:感谢,酬谢

 D.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就:归于,趋向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魏文侯善于“纳谏”的一组是(   

 ①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  ②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③钟声不比乎?左高            ④“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⑤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礼贤下士,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各地的贤才德士很多都前来归附他。

 B.在国师田子方看来,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惟有贫贱之士无所畏惧,不在乎什么“言不用,行不合”。

  C.在如何识别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文侯对此不以为然,并让李克回家休息。

 D.翟璜曾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继而历数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比魏成强。

12.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3分)

  (2)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2分)

  (3)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4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博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曰:“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4分)

  (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填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何方圜之能周兮?   ?(屈原《离骚》)

 (2)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5)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周《遣遥游》)

 (8)   ,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嘉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

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既伤感又无奈。

  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

 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致消失。

 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17.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有何深刻含义?(4分)

18.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19.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就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根据下面的文字,给“绿客”下一个定义,含标点符号不超过50个字。(4分)

   “绿客”更倾向于一种内在的品质追求: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善待环境。他们平时生活的点滴无不传递着“绿客”精神:无论工作多忙,都坚持一周至少两次去羽毛球馆或游泳馆;崇尚无公害的有机食品,偏爱天然材质的衣服,同时理性地选择家居住房;许多有车的绿客宁愿步行或坐公交车上下班……“下班关手机,点菜要维C,周末必出游,随手带垃圾。”这个带有夸张意味的顺口溜,很形象地描述了绿客的时尚生活。追求品位生活,但少些附庸风雅和装腔作势;接近自然,但不要离群索居;享受人生,也对那些比他们不幸的人存有同情和救助之心;在品味自己生活的同时,还不忘走出去看一看这广阔的世界。这是绿客的宗旨,也是绿客追求的境界。

21.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多重性:既有其“可敬”性,也有其“可悲”性。请仿照画线句,将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补写完整,要求选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来作答。(4分)

   能够在文学史中屹立不倒的人物形象很少是那种百分之百完美的形象,可敬性和可悲性兼而有之的人物形象更能吸引读者。风雪之夜将匕首插进贼人的心窝是林冲的可敬之处,苟全隐忍、不至绝境绝不反抗是其可悲之处;

22.下图是一组真实的照片,二十年前奶奶推着孙子,二十年后孙子推着奶奶,照片拍摄于同一个地点。请紧扣画面细节,续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4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您却老了。……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2013年9月,第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落下帷幕,台湾著名导演、编剧蔡明亮的新作《郊游》获得评委会大奖。作为导演、编剧,蔡明亮的每一部影片无不个性十足,因此,他的影片才屡获国际大奖,奠定了他在台湾乃至世界影坛的地位。

   “电影是什么?是创作还是讨好?电影是让你思考、探索、追究人生意义的一个工具。我有一些原则,首先坚持不修剪,第二个就是要用胶片。”蔡明亮说,如果一味迎合主流市场,到最后只能快速地被边缘化。

   材料二:张欣冉是合肥师范附小六年级学生,2013年8月,她获得了“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1万元。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是国内首个以“关注个性、尊重个性、保护个性”为主题,以“助力青少年个性成长”为目标,且发放力度最大、评选形式最具创新性的民间奖学金。发起人兼首席专家严介和表示:“'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这朵个性之花能在个性学子身上结果,尽管方式略显稚嫩,但却真诚地对'个性’做出了回应,这让我倍感欣慰。”

   请仔细阅读这两段文字,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参考答案A

1.C(A少安毋躁shǎo  B着落zhuó 档案dàng D遒劲jìng )

2.B(A嬉闹 C苌弘化碧   D蕴藉 )

3.B(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犬牙交错:形容交界处参差不齐,像狗牙一样。泛指局面错综复杂。错落有致:交错纷杂,富有情致。这里是说水乡的房屋,排除A、C。“挺立”、“兀立”均是“直立”的意思。“矗立”指高耸地立着。用在此处不当。可排除D项。)

4.C(B搭配不当,“减弱”改为“减轻”;C语序不当,递进关系不对,应为“不仅在于他以非暴力方式创建了新南非,还在于他把和解和宽容的精神传播到非洲和世界各地”;D句式杂糅,去掉“围绕”或“以……为主题”)

5.A(应为“天保在闯滩中身亡,傩送也远走他乡”)

6.D(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7.A((B“最长”属于无中生有;C假日往往只是部分节日的身份;D为社会成员从事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时间)

8.C(A宋代并没有压缩假日数量和长度,明清的压缩并非受唐代影响的结果;B因果倒置;

D应是综合考量)

9.C (“谢”词义应为“道歉,谢罪”)
10.D (①是说魏文侯礼贤下士,③是说魏文侯善听音乐,⑤是田子方对公子魏击诘问的回答)
11.C(“文侯对此不以为然”错,原文为“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文侯赞同李克识别人的五项择人标准,并据此选定了魏成为国相。)
12.译文:(1)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向”,刚才;“是以”,因此。语句要通顺)

(2) 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审”,清楚、明白;“聋”,不明事理,糊涂。)

(3)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困窘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与”,交往;“举”,举荐;“穷”,处于困境,不得志。语句要通顺)

13.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曰:“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谢安隐居在东山时,与孙绰等人乘船到海上游玩。海面上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的神色全都惊惧不已,就高呼让船开回去。谢安却兴致正高,吟诗啸呼,不予回答。船夫因为谢安面色闲静,意态愉悦,就仍然向前行驶。一会儿,风势更急,浪头更猛,船上人都大喊大叫坐不住了。谢安平静地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回去呢?”大家即刻应声安定下来回去了。从这件事可知谢安的气量,足以震慑安定朝野上下。

14.⑴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

⑵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②渲染烘托。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③以乐景衬哀情。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④对照。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

15.⑴夫孰异道而相安  ⑵东船西舫悄无言 ⑶江间波浪兼天涌  ⑷玉盘珍羞直万钱  ⑸休说鲈鱼堪脍     ⑹响穷彭蠡之滨   ⑺去以六月息者也 ⑻小楫轻舟

16.DE(D作者并未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此处只是表达作者对沧桑的感慨;E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

17.?文中写到“老背村”的消失,暗示着“我”的老家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2分)?“老背村”的村庄虽没了,但村里人的后代,或许就像“我”一样,如同蒲公英一样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2分)

18.?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2分)?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1分)?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1分)

19.?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2分)?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2分)?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然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2分)④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2分)

20.答案:绿客是指那些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善待环境的人。(4分)

21.示例一:身处绝境仍能破关斩秦是项羽的可敬之处,刚愎自用、至死不知败在何处是其可悲之处。(4分)

示例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可敬之处,六出祁山却只能喋血五丈原是其可悲之处。(4分)

22.答案略。

【文言参考译文】
  魏文侯用卜子夏、田子方担任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各地的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向群臣问到:“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生气,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如果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国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一家之主的。贫贱的游士,话不被听从,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困窘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他,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陆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被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推断国君肯定会让魏成为相的原因,是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并列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行了两次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诗歌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克提出“五视”观人法 助魏文侯选择国相
魏文侯选相(资治通鉴卷一之八)
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别人就会怎么看待你!
什么是“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魏文侯和吴起--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二
李克的“五视”观人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