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玛斯:坑洞理论

   


阿贞提示:阿玛斯的坑洞理论,很系统的介绍了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创伤是如何形成我们的经验和认知,从而形成我们的自我信念、价值和人格模式。成年后的我们就误以为这些信念和价值观是我们的全部,不断活在自己所创化的信念特质中不能自拔。

如今我们虽然已经勇敢的选择了承担与放下,但过去的伤痛还停留在身体里。梳理身体的同时,请允许自己回到过去,重新碰触那个伤害,唤醒沉睡在身体里的情绪,让身心能量流动,让冷冻的爱苏醒!

每个人都有过去和伤痕,透过学习自己是如何被童年的经历和创伤所障碍,从而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背后的原因与真相,达到改善自己生命品质,清晰自己生命意义,回归自己的生命不能只。认识并接纳悲惨的内在阴影,足以让我们谦卑。

感谢阿玛斯的洞见,很精辟的介绍了心理坑洞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

 

阿玛斯心理坑洞的洞见

坑洞通常源自于童年的创伤经验。也许父母并没有重视你,他们忽略了你的根本价值,使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因为你的价值没有被看见或认知,所以你和你的某个部分失去了联结,遗留下来的便是坑洞和匮乏感。今天要探讨一下我们在这里所采用的基本观念,那就是所谓的“坑洞理论”(the Theory of Holes)。一般而言,大部分人都充满了我们所谓的“坑洞”。坑洞到底是什么?坑洞指的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从最根本上来看,我们真正丧失的其实是我们对本体的觉察。如果无法察觉到我们的本体,它就会停止显现,然后我们就会感到匮乏不足。因此,坑洞指的就是我们本体的某个部分不见了。这可能意味着某种本体的品质不见了,譬如爱、价值感、与人联结的能力、力量等等。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觉察到本体的某些部分,但并不意味它们从此消失了;它们从来不会消失踪影的,你只不过是和它们断了联系。

让我们来谈谈价值感和自尊的问题。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    

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    

这些坑洞通常源自于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创伤经验或是与环境冲突所造成的结果。也许你的父母并没有重视你,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使你觉得你的意愿或存在是不重要的。他们的作为使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他们忽略了你的根本价值。因为你的价值没有被看见或认知(甚至遭到攻击或受挫),所以你和你的某个部分失去了联结,而遗留下来便是坑洞和匮乏感。 

   

关系的建立,往往是在填补彼此心中的洞

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    

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很少有人能填满你所有的洞。你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人与活动,但他们仍旧无法填满你所有的洞。仍然会有一些坑洞存在,而这会造成你的不满足感一直持续下去。当然坑洞是无法被彻底填满的,只要对方有一点变化,或者说了某些让你不舒服的话,你就会感受到那些坑洞的存在。你会再度感觉到那些洞,“喔,他根本不认为我有任何价值。”你感到愤怒和受伤,是因为心中的洞又暴露了出来。因此,不满足感会一直持续着,是因为对方无法永远填满你的洞,特别是对方也需要你去填满他的洞。    

学生:如果你的关系改变了,或者你生命中的某个人改变了,你的坑洞是否也会跟着改变?    

阿玛斯:没错。任何改变都会动摇坑洞的四周。某些洞会被填满,某些洞会空掉,这时此人就必须学着适应,或是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补洞。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某些坑洞了。他们必须去感觉这些洞的存在,或是去了解它们。    现在你终于知道为何失去某个和你非常亲密的人,会是这么痛苦的事。和某人在一起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对那种契合的状态习以为常,你深信那人就是你的一部分。失去那个人就像失去自己的一部分似的。

 

能填满你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你

如果能直接体验到这份失落和分离的感觉,你就有可能认清那些能填满你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你。如果你能跟这份失落感中的痛苦共处,而又不试图以别的东西掩盖它,你就会感受到那份空虚。你会感受到而且会看见那个洞。如果你允许自己去体会那份不足和空虚,你就会发现自己最根本的部分,并且能一劳永逸地填满那个洞。甚至不能说是填满,而是从此清除了心中的坑洞,不再认同那份匮乏感了。这么一来你便拾回了自己的一部分。你和你早已丧失的某种本质重新连上了,以往你一向认为只有靠别人才能办得到。

大部分人在结束一份关系时,都会感受到自尊的丧失,这便是为什么我要特别举出价值观的原因。若想探索那份失落感,你必须和那份感觉共处,并且得问自己,“为什么我觉得这么没价值,为什么他不在我身边我会觉得什么都不是?为什么我觉得我的价值变得如此低落?”如果你能和那份感觉共处而不企图改变它,只是留意并试着去理解它,便可能体验到那份不足和空洞感。假设你理解了这份不足以及它的源头,你很可能会忆起那个造成你无价值感的事件或事件的原型。    

坑洞往往是被人格所填满的,而人格通常会记住那些令你失落、痛苦和矛盾的情境。我们必须在最深的层次重新经验那份痛苦,而且要贴近那个坑洞,才能看见这些记忆。我们一旦认清早期的那份失落感是什么,被我们遗忘的本体自然会重新活络起来。    

因此,深刻的失落感往往是成长的机会,它可以使你更了解自己,并经验到那些你以为靠别人才能填满的洞。不幸的是,人们通常会极力防卫,不让自己深入地感受那份失落。这么做主要是想逃避内在的空虚。我们并不清楚空虚或不足乃是丧失某个更深的东西的征兆。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本体,而它是可以被重新拾回的。人们以为那些坑洞和匮乏感便是他们最深的真相了,超越它们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他们以为自己有某个地方不对劲,其实这份不对劲的感觉就是对无意识的一份体认。 

   

经验坑洞如同经验到一个有容乃大的空间

人们往往会竭尽所能不去感受这些洞。他们觉得如果贴近那些洞,自己一定会被吞没。举例而言,当他们贴近“”的坑洞时,可能会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孤寂和空虚所带来的威胁。其他的坑洞则会造成一种快要灭绝的胁迫感。难怪我们不想接近这些坑洞!但是在我们的工作坊里,我曾经看过令人惊讶的事:如果我们能不去抗拒面临坑洞时的感受,你就会发现,经验到坑洞并非那么痛苦的事。那就像是一种什么都不存在的空寂感。那并不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虚无状态,而是一个有容乃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可以让本体显现的空间,而且只有本体可以从内在彻底消除掉坑洞或匮乏感。    

学生:坑洞会不会以愤怒的方式呈现?    

阿玛斯:会的。内在的匮乏感很可能以愤怒的方式呈现,尤其是内心如果抗拒那份空洞感的话。大部分的感觉,特别是那些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都是坑洞所造成的结果。如果坑洞全都清除了,这些情绪也就不存在了。哀伤、痛苦、嫉妒、愤怒、怨恨、恐惧----全都是坑洞所造成的结果。如果心中不再有任何坑洞,你就不会有这些情绪,那么剩下的只有本体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情绪会被称为激情、错觉或虚假的感觉。    

整个社会都在教我们拿外在事物来填补自己的洞:我们应该从外在获得价值感、爱或力量。我们时常谈论与人为善、恋爱或拥有一份有意义的事业,是多么美好的事,就像人生的意义都要仰赖这些活动似的。我们总是将意义归功于某个人或事,而非真正有功劳的本体。整个社会的安排都是要人们互相补洞,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便是建构在补洞之上的。它既是人格的产物,也是人格的居所,它维持和滋养了人格。

学生:情形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阿玛斯:我不认为如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渐进的发展。人格对文明的主导性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发展出来的。我们越是变得机械化,我们的文明就越倾向于补洞。许多人都认为过去的人类比较有爱,有品德,也比较能体认到实相,他们比现代人更能与本体联结。你也许听过“黄金时代”的说法。据说在“黄金时代”,人们所经验到的多半是本体而非坑洞。当本体逐渐消退而坑洞开始出现时,“白银时代”便开始了。接下来出现的是“青铜时代”,而我们现在是属于“黑铁时代”。这是最黑暗、最沉重的时代。铁除了护卫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了。我们时常会感觉到那份铁的特质,尤其是当我们企图以强硬的态度护卫自己时。全力护卫自己不去接触心中的坑洞,乃是对当代的一种描述。

 

允许自己忍受这些坑洞,并穿越它们到达彼岸

允许自己忍受这些坑洞,并穿越过它们到达彼岸,对现今的时代而言是更困难的事,因为社会中所有的事都在抵制它。社会是抵制本体的。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你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企图补洞。如果你不以同样的方式补你的洞,人们会受到威胁。假设一个人不想填补心中的洞,他会令别人更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心中的洞。    

内在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然而“内在工作”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一个以自我认识为己任的团体是这么重要的事。因为有许多愿意去感受自己的洞而又不企图填满它的人,都会在旁边支持你。要一个人单独去做这件事,是非常困难而又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他周遭的每件事都在抵制这份工作。    

学生:你刚才提到坑洞和情绪之间有某种关联,而本体是没有任何情绪的。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阿玛斯:如果你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就能贴近自己的本体。但这并不意味你的感觉就是你的本体。    

学生: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一直都是我的本体,我就没有任何感觉了?    

阿玛斯:不,不是这样的。你会有一些真实的感觉,也会有一些虚假的感觉。虚假的感觉总是来自于想填满心中的洞,也就是说,真正的感觉不见了。    

学生:这么说来,存在于坑洞中的都是假的感觉啰?    

阿玛斯:没错。譬如你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在某个阶段如果你和它失去了联结,就会留下一个洞。这个洞可能被经验成自卑或低自尊,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感觉。这意味着自尊或自我的真实价值不见了,这份低自尊的感受,经常会被自大的防卫机制所掩盖。但自大也不是真实的感觉,那也是一种企图藏匿什么的虚假感觉。当某人所说的话或做的事使你感到自卑时,你心中生起的愤怒也是一种虚假的感觉。这些虚假的感觉所以会冒出来,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你真正的价值,它们只是起一种补偿作用。它们显得很真实,是因为你确实能感受到它们。它们不真实,是因为你失去了真实的东西之后,它们才会出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假设你无法意识到你真正的感觉,别的东西,例如情绪,就会取而代之。但如果能体认到这些情绪的真相,你就会认清你失去的东西是什么,并且会经验到它。你一旦体认到自己真正的价值,你就会认清它与遮蔽住那份失落感的虚假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情绪只是一种反应罢了,然而像价值这类的本体状态,却是一种“存在”的形态,它们绝不是反应。    

学生:如果你有一些虚假的感觉,埋在它们底端的又是什么?    

阿玛斯:譬如在自卑、自大、愤怒、受伤的底端,一定有一份自我价值感,它也是本体的某个面向。

你有没有读过柏拉图?还记得“柏拉图理念”(the Platonic Ideas)和“柏拉图类型”(the Platonic forms)吗?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人能教你什么是类型,你只有靠记住它们来认识它们。也许你并没有注意到它们,但是你已经把它们记住了。借由记忆你产生了理念。你所回归的并不是情绪,而是你的本体。本体比情绪更为真实和富有价值。本体就像你的血液一般真实。它不是一种反应。

有些人不但意识不到自己的本体,甚至连情绪也感觉不到了。这使得他们距离自己非常的遥远。他们拥有的只是思想,而思想通常都是由情绪制造出来的。我们就是这样失去了自己而开始认同我们的思想。起先本体是存在的,然后我们失去了本体,接着情绪便产生了,最后我们连情绪或环绕着情绪的冲突也意识不到了,于是便制造出了各种的妄念。因此,了解情绪可以帮我们解开防卫的死结,使我们不再企图逃避心中的坑洞。情绪可以彰显出我们已经丧失觉知的某部分本体。    

大部分人都会质疑,如果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那还能感受到什么?其实你越是能感受到本体,你的情绪就越少。你仍然会有某些知觉,而且往往比以前更深更强烈,可是你的情绪却不会变得更深更强烈。情绪只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反应罢了,但本体并不是神经系统的反应。那个东西一直在你里面,你的某个部分一直存在着。    

有人认为我们的本体才是最“真实的感觉”,而人们所谓的感觉和情绪都不是本体。爱、祥和、价值感、力量和意志,这些都是本体的不同面向。有了本体,你经验到的就不再是愤怒而是力量。你不再感觉到自傲或自卑,你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你会体认到你是圆满和强有力的。    

学生:这里所进行的内在工作填补了我许多坑洞,因此当工作坊的活动停歇时,我会感到有点惊慌。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内在工作带给我的满足,和我用另一个人来填满自己的那份感觉是不大相同的。除此之外,我在这里所下的工夫,往往使我能安全地去感受心底的空虚。好几次我从这儿获得的饱足感,都是由于你帮我建立了足够的安全感而得以经验到某个坑洞。    

阿玛斯:是的。我们在这里经验到的情况确实比一般情况要复杂些。你们在外面所做的一些事,也可能带进这里来。有许多人确实会利用我们这个地方来填补心中的洞,不过还有另外一个角度,那就是,内在工作的本身要体验的不只是内心的富足,同时也要体验到不足。    假设你是以正常的方式来利用这里的工作填补你的洞,那么你可以将停课期间出现的空洞感视为一般的空虚感,然后看看心中失落了什么。你可以试着去体验它或了解它。    

人们经常利用内在工作去填补某个特定的坑洞或匮乏感。你可能会觉得,“我们这个团体里的人都很聪明,诚恳,喜欢追求真理;所以我一定是很不错的人。”但是你回到家之后却觉得,“或许我并没有这么好。”如果是这种情况,不妨让自己体会一下那个洞,深入地去了解它。    

我们的工作还有其他的过程,也可能会让你感到满足,因为某种真实的圆满感一旦出现,你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完整性。一周过后,如果你仍然无法像从前一样深刻地意识到它,你就会开始质疑它。这又是另一个过程了。也许以往的满足感产生时,你并没有完全理解它。也许还有别的议题尚未曝光或解决,所以你无法维持这份圆满感。    

我们在这里所经验到的圆满,和你因填补坑洞而得到的满足是截然不同的。坑洞被填满通常不会被经验成一种圆满。真的,如果某人填满了你的洞,那份感觉是很不稳定的,而且不会使你感到满足,那就像是一种暂时的放松,一份执著。你会不想让那个人离开,你不希望他们改变他们对待你的方式。深入地来看,那其实是一种封闭而非开放状态,但内在工作带来的圆满却是障碍的消除。

    

美妙的体验不会持久,除非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匮乏

有时许多坑洞会同时显现,所以有点令人困惑。通常人们第一次加入这个团体开始探索自己时,许多坑洞会同时被经验到。内在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坑洞,让人们从内在来解除掉它们。我们不用外在的东西来填洞。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带给人们各种美妙的经验。我们可以冥想,进行各种锻炼,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好的体验。    

然而这些体验都不会持久,除非他真的能勇敢面对内心的匮乏和坑洞,并且能重新经验一遍。这个过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一些时间和许多的努力。经验到坑洞但不从匮乏感中产生反应,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你会有强大的欲望想要填满它。你甚至会有一种生死攸关的感觉。    

学生:今天早晨我在外面吃早餐时,突然领悟到那个女服务生补满了我好大的一个洞。    

阿玛斯:没错。许多人都是靠补别人的洞维生的。各式各样的生意都在补人们的洞。我对补洞这件事并没有任何道德批判,我不认为这是一种罪,我也不认为你应该内咎或是去惩罚自己补洞的行为。有时你会补自己的洞,有时你会补别人的洞,那又何妨?我真正想做的事是去了解心中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我并不是在树立新的宗教教条:你不该补洞。    

你可以从“坑洞理论”和“补洞”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件事,你会看到大部分的时间你不是在补洞,就是在强忍着某个洞,再不就是突然体悟了某个真实的东西。每一时每一刻,这些事都在发生。    

在内在工作里,你对治的洞会变得越来越大。起先你面对的是比较小的洞,接着是大一点的洞,最后你会碰到最大的洞。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没了,也就是所谓的死亡。死亡一旦来临,你拥有的一切都会消失。因此最后一个大洞就是丧失你的肉体。肉体的死亡如同一个巨大的洞,“一个漆黑而暗沉的黑洞,里面什么都没有”。你一直企图以肉体来补满那个洞,但如果你能在心中放掉对肉体的执著----我并不是说你的肉体必须死亡----那么你可能会突然见到完整的你,那个你一直想以肉体来取代的你。

大部分的人都认为他们就是自己的身体。这是我们最深的一种执著或认同,也是我们会渴求肉体享乐的真正原因。那份对肉体享乐的渴求,本身就是一个坑洞。坑洞代表的就是无法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坑洞会存在是因为我们不再意识到本体之乐。那是一种茫然的感觉。    当然,没人会相信这种事。“如果放掉了这些享受,我还剩下什么?如果不能一天吃两次可口的饼干,隔一天就做爱一次,或者不能做这个做那个,我怎么会感到快乐呢?”因此,这是需要去探索的最后几个大洞之一。  

  

误以“假宝石”来填补自己    

内在工作并不是要改变你。你还是照旧做生活中该做的事,但是要对当下发生的事保持觉察。你只需要做这件事就够了。留意你的生活,试着去理解它。在过去,人们往往会选择进入修道院,放弃一切世俗的事物,专注于内在工作。然而重点并不在于拒绝所有的事物,而是要体验内心的坑洞。时间久了,上述的修炼方式便染上了道德色彩----与外界接触似乎是不妥的事。然而这类避静活动的真正目的,本是为了让你感受到坑洞而不去填满它们,这样你才能认清它们是怎么一回事。    

我记得梅尔·巴巴(Meher Baba)画过一幅图。他想要借着这幅图来说明“”就是万事万物。为了让每件事都能圆满,它有一部分必须是空的。世界便是从那空无之中生起的。我们的知识就是源自于事物中的空性,我们必须认识这份空性,才能知道所有的事。你必须具备空性,否则你就是不完整的。完整意味着具足一切,而一切必定包括空无在内。    

有关“坑洞理论”还有一件事需要说明。我早先曾经说过,坑洞是在你童年时制造出来的。婴儿时期的你什么坑洞都没有,那时你的心是完整无缺的。等你慢慢长大之后,因为和周遭的环境互动而遭遇到一些困难,于是你和你的某一部分便开始失去联结。每一次你和你的一部分失去联结,坑洞就产生了。这些坑洞又会因为你对失落感的记忆,以及与失落感相关的议题,而变得越来越大。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开始补洞。你会以错误的感觉、概念、对自己的信念以及对治环境所采取的策略,来填满这些洞。这些补洞的东西统称为人格,或是我们所谓的“假宝石”。    

因此,“假宝石”就是失去了部分的自我而造成的结果。一段时间过后,我们会认为这便是真正的自己了。我们认为我们就是那些填补坑洞的东西。因为人格总企图取代真实之物的地位,所以我们要在这里花很多工夫来认识我们的人格。我们研究人格的发展,直到自己终于有能力体认到某个坑洞形成时的情况为止。    

我们审视人格的每一种品质,看看它是在什么时候丧失的,而结果又是什么。有时一连串的品质都会失去。举例而言,假如你失去了你的力量、意志和爱,它们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坑洞。因此,心理学所有的观点几乎都可以建筑在“坑洞理论”之上,这便是人格心理学或有关这假宝石的心理学。    

学生:我发现每当有人看扁我的时候,我都会感受到心中的坑洞。我似乎还没强壮到可以安住于其上,而不以慌张、渴望、自我贬抑来补这个洞。我很快就会认同这些感觉。以更直接的方式来体验这些洞,是否就是我们所要下的工夫?    

阿玛斯:没错。这便是我想说明的道理。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体验这些感觉,学着与它们共处,而不企图以别的东西来补洞。有时你会不自觉地补起洞来,所以人格才会被称为“自动化反应”,因为它是机械的。一段时间过后,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会变得自动化,你连自己正在补洞都无法察觉了。    

学生:要如何才能将这个过程减缓下来?是不是只能看着它?    

阿玛斯:是的。当你对自己正在补洞的情况还稍有觉知的时候,就要立刻看到它。如果能制止自己去补洞,会是很有帮助的事。你不妨设定一个目标:“接下来的两个礼拜,我要停止从外界取得肯定。”或者“每当我想从外界得到肯定时,我就要观察这个倾向而不试图改变什么。”这是另一种做法。我们这里所进行的内在工作就是要对治这些议题。今天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它,这么做也许能带给你某种了解、促使你成长。人格的行动可以分成两端。一端总是企图逃避坑洞,趋乐避苦;这是一种自动化反应。人格的另一端则永远想把暴露出来的洞填满;这也是一种自动化反应。每当你失去一种本体的品质之后都会留下一个洞,而你的人格又会自动地想拿外在的错误品质将它填满。    

大部分的时候你所认同的都是那想要补洞的企图,因此你不认为自己可以不做这件事。每当你觉得沮丧时,就会试图从别人那里得到赞美,否则又能怎么办呢?真的,这确实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可爱,那么就去找一个认为自己很可爱的人吧!这种模式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你几乎不可能改变它们。

 

整个社会都在企图补洞

开始对治这个模式时,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它的发生,并且要认清它并不是那么有效。通常人们是不会到这里来的,除非他们已经发现自己的方式无效。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策略都深信不疑,以为再过个几年,他们的策略就会生效了。也许目前只是还没碰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情境。如果能多赚一点钱,事情或许就会改善了。但是那些真正在观察自己的人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模式根本无法使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来我们这里的就是这一类型的人。我并不是说参与我们工作坊的人都已经决定要体验自己的坑洞了。不是的!起初人们来到这里其实是想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补他们的洞。这才是当初大家来这里的目的,“我会找到更好的方法让某人更爱我、我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减肥、我会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做这个做那个”。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原来内在工作完全是另一回事。 

人们要花很长的时间才会了解企图补洞是无效的。即使你现在正在听我说话,也是在企图通过某种理解来补自己的洞。“如果我能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或许情况就会好些。”只有当你真的去体验你的坑洞,也就是开始去感受你的空虚时,我说的话才能生效。假如你以言语或概念来填满它,那么你还是在补洞。    

人们时常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补洞。你可能会认为,“原来我只是在利用我的丈夫补我自己的洞。好,现在我决定接下来的两个礼拜完全不跟他说话。”其实她就是在企图以谴责先生的方式来填满自己的洞。我们补洞的方式往往是非常狡猾的,“啊哈!我决定不找新工作了,我也不想再赚更多的钱了,因为那只是一种补洞的行为。而且他说过,赚再多的钱也没用。”当你继续填补其他的洞时,这些想法会一再地出现。    

我想这个观点会使我们对社会产生某种洞见:坑洞已经掌控了整个社会。大部分的时候社会都在企图补洞。你以为广告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正好可以补上你的洞。他们发现了某个特定的洞,并且能以最好的材料将它补起来。上乘的广告公司是最善于补洞的,他们很快能看见他们的产品可以补什么洞。他们就是以这种方式赚进了数百万美元。    

学生:被广告吸引的是既存的洞,还是被广告创造出来的新洞?    

阿玛斯:你的坑洞是在你童年就创造出来的,我不认为广告能创造出新的坑洞。它们强化的是既存的洞,而且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住了人们。譬如某些女人如果认为自己不够美,就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填补这份匮乏感。广告强化了这个补洞的机制,它激活了从坑洞中生起的欲望。    

你从坑洞中产生了某些对外在事物的憧憬,我们的无意识就是由这些意象组合成的,而且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些意象。广告就是通过我们的渴望而运作的。它说:“你买这项产品,会变得很美。买那项产品,会变得快乐、富有和不朽。”    

学生:广告为什么不能用来激发你对本体的渴望?    

阿玛斯:因为人们无法靠它赚很多的钱。    

学生:对本体的渴望不也是非常强大的吗?    

阿玛斯:这是最强大的一种渴望。所有的宗教体系和教会都在拿它做广告。它们通常会造成更深的吸引。当然,它们很少能真的带领人们证入本体。    

学生:想填满别人的坑洞,是否也是一种想补自己洞的欲望。    

阿玛斯:没错。有时你会以为别人有洞而你没有,并借此来逃避自己的坑洞。    

学生:或者你会以为别人是需要帮助的。    

阿玛斯:有这个可能。逃避你自己的坑洞,然后将它们投射到外在,也是一种防卫机制。你可能会说,“别人有需要,所以我要帮助他们。”这个补洞的过程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那是一种非常深沉而微妙的过程,甚至可以深到生命的最底端。你需要下很深的工夫才能破除它,逆转它,然后回归到本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截夺星座对应“坑洞理论”(我对截夺星座的一点体会)
坑洞理论:正视你内心的匮乏
存在感与价值感 自我实现,生命的根本动力 情爱关系与内心坑洞
知道是一个坑洞,可是自己为什么一次一次的往里面跳
人格的行动可以分成两端,一端总是企图逃避坑洞,趋乐避苦,这是一种自动化反应。人格的另一端则永远想把暴露出来的洞填满,这也是一种自动化反应。每当你失去一种真我的品质之后都会留下一个洞,而你的人格又会自动
胡因梦之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