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温暖快乐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永远的牵绊。为人父母者,总是在用尽全力,想要为孩子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最优越的成长空间。可很多孩子好像还是不满足,他们哭闹、逃避、躲藏,拒绝沟通,用孩子的任性和执拗拉开自己与父母的距离——多动症的儿童、恶作剧的小学生、网瘾自闭的中学生、御宅族的青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让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理解和欢笑?

 

善待孩子,给他们爱与安全感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对2000名中小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其中“你最希望父母做什么”的选项中,有59%的小学生、73.2%的中学生和66.36%的高中生选的是:希望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致的统计结果?为什么孩子们的选项不是希望父母给我买名牌衣服、安排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老师?而是简简单单的“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我们在做家庭教育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对我们说:“老师,你知道吗,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不和他爸一起过了!我早就看厌了那张不阴不阳的脸,你知道这么多年我熬得多辛苦呀……”孩子给我们写纸条:“老师,爸爸妈妈今天又吵架了,我很害怕。我想离开那个家,但更害怕他们都走了扔下我不管。老师,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

在讲座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在座的各位家长写下了他们对“爱”的定义,我们得到了很多温馨美好的答案:

“爱是用心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到快乐!”

“爱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接纳大自然的空气和水一样!”

“爱是大手牵小手的幸福感,爱是看着宝贝熟睡后的那种安逸感……”

如此温暖而富有诗意的描述,表达着我们对孩子深深的爱。如果让这种爱的美好感觉,更多地流淌在我们夫妻之间、家人之间,我们的孩子就会更多地感受到“爱的安全感”,而不是在依恋和逃避之间取舍两难。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的需要仅次于生理的需要,排在第二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小猴子放在一个房间里,里面有两个模拟的猴子妈妈。两个妈妈都有猴子的头,其中一个挂着奶瓶,但身体是用铁丝网做的;而另一个猴妈妈身上没有奶瓶,但身体上却覆盖着毛茸茸的皮毛。研究者观察发现,小猴子大多数时间都会依偎在毛茸茸的猴妈妈身上,只有饿了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吃饱之后会马上跑回毛茸妈妈身边。

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不能从家庭中获得,就会转向其他方向寻求,比如恋爱、网络等等,而且往往带来恶性循环:家里批评得越厉害,他跟恋爱对象的关系就越难分难舍,对网络的沉迷也就越严重。

所以家不仅是提供给孩子物质需求的地方,它更是孩子安全的港湾,也是我们每个成人爱和休憩的场所。而且,父母良好的婚姻、温馨的家庭环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爱的安全感,更能成为孩子人格成长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孩子品德上的自我教育。


 

善待自己,做刚刚好的父母

家长朋友或许要说了:我们也渴望幸福的婚姻、温暖的家庭,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天烦恼的事情太多,压力太大!工作本来就忙,领导不高兴就批评,回家连口热饭都没有,孩子今天考试又比第一名差三分……你说我能不生气,能不骂他吗?

佛语道,“人生如篷,八面受风”。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家庭的,也有来自自身的。父母的压力很大程度上也源自孩子:孩子的身体、学习、人际交往,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能成为父母的压力源。为什么父母会不由自主地对孩子发脾气?正是压力过大让人的行为脱离了理智的控制。与此同时,在“八面受风”的情况下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的压力,会寻找最薄弱的宣泄口:领导不敢得罪,爱人一摔门走了,于是就剩下孩子成了出气筒。

这是压力向外宣泄。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做不对,对孩子太不公平了,我们把火气压下来,它会消失吗?不会,我们看现在医院门诊的调查统计,有近三分之一的疾病是心身疾病。尤其是胃溃疡这样的慢性病,医学上说,胃溃疡是压力向外找不到出口时,对身体向内的腐蚀。而由压力带来的焦虑,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投射给家人和孩子,让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所以,善待自己,才能善待家人和孩子。尤其是在亲子问题上,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必太过谨慎,对孩子诚惶诚恐、无微不至,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双语特长班,我的孩子花高价也要弄个名额。这样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尤其是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充分的孩子,他们对这种焦虑不知道如何诉说,往往只能通过眨眼、坐立不安、不可抑制的行为和不讲道理的任性表现出来。现在医院神经科的多动症儿童和过度焦虑症的孩子越来越多,这都跟家庭给孩子的压力过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善待自己,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心情,让自己从压力和焦虑中走出来,让自己能够享受与家人的幸福与快乐,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们现在提倡“做刚刚好的爸爸妈妈”。孩子不用一出生就套在一个完美的模具里成长,我们也不必苛求自己从有孩子的第一天起就做得尽善尽美。发展心理学上讲“人是终身发展的”,家长也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孩子在逐渐成长和独立的过程中,必然要慢慢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给自己修枝剪叶,不断完善自己。他们慢慢成长为健康聪明的好孩子,我们也慢慢成长为温暖快乐的父母!

 

最小的改变成就最好的亲子沟通

好啦,现在做父母的心情放松了,我们开始努力做个“刚刚好的爸爸妈妈”。那么,最先需要改进的就是亲子沟通方式。

中国很多家庭的沟通方式并不健康。因为我们历来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多是严厉的批评为主。其实,我们应该用鼓励的、积极的言语,代替批评的、消极的言语,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你真胆小!这么点事情都不敢做。”可以改成说:“勇敢一点!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得到。”

“午饭之前绝对不许吃零食!”可以变化一种说法:“今天的午餐很丰盛,你可别错过哟!”

“为什么又考得这么差?”最好变成:“让我们看看有什么办法下次提高一些!”

“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必须杜绝,而应该换成鼓励性的话语:“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你是今天的小当家!”(白玉萍)


 

    白玉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多年来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尤其擅长家庭教育、亲子沟通。著有《青年军人心理健康指南》、《破解心灵密码》。

 



本文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出身,不是家境,而是这5个时刻······
从孩子童年这件小事,看出父母的大格局
好父母胜似好学校
吴京谢楠甜蜜同框:幸福的家庭,孩子从来不是第一位
父亲在亲子关系中起到什么作用?
父母接孩子放学的这4个细节,就能看出你的教育成不成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