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索食物“鲜味”之源,让您的菜品也能“鲜味爆棚”!

      稍懂厨理的都知道,食物有“甜、酸、苦、咸、鲜”五味,一提起排在前面的“四味”,人们就能在脑海中找到与味觉相对应的原料:甜就是糖、酸就是醋、苦就是涩、咸就是盐,用化学语言来说,酸来自于氢离子的刺激,甜来自于多羟基的刺激,苦大多是生物碱的刺激,咸是钠、钾等碱金属离子的作用。

      

       “鲜味”是什么鬼东西?


       鲜味披着神秘的面纱,无处不在,却隐藏极深,人类初始对它知之甚少,只知道它存在着!

比如春笋吃起来“鲜”,鸡汤喝起来“鲜”,火腿嚼起来也叫“鲜”。对广东人来说,新鲜的时令食材自带着一股生机,那也是最简单的“鲜”……

由于鲜味来源的多重性,导致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搞不清“鲜”从何而来!


      一碗黄瓜汤引发的故事……


      1908年某天,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的夫人煮了一碗常吃的黄瓜汤,这次心血来潮加了点海带(昆布),这位化学家品尝过后,第一反应就是今天这汤鲜美异常!放在普通人家,这道家常汤一定会少有人会去深究它为何这么“鲜”?这正是化学家的独道之处,他怀疑汤中含有某种未知物质。

       带着这个疑惑,池田菊苗开始从海带入手,通过对海带的成分做出细致剖解,发现海带中含有一种异常鲜美的物质,并从海带中提取成功,这就是谷氨酸。谷氨酸钠加到任何汤里面,会让味道鲜美至极,于是他把谷氨酸钠称之为:味精。从此,味精便代表着“鲜味”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消费者可以买到的第一种鲜味剂。


      1913年,受池田菊苗教授启发,他的学生小玉新太郎,盯上了日本高汤的主要原料——鲣节(木鱼花),从中又提取出了新的鲜味物质——肌苷酸。

1957 年,在日本ヤマサ酱油的研究所上班的国中明,发现香菇、蘑菇中含有的鸟苷酸(核苷酸GMP ),产生的鲜味很强烈。

      国中明先生另一项杰出的贡献,是他首次详细阐述了谷氨酸钠与包括肌苷酸、鸟苷酸在内的核苷酸之间的协同作用。他发现,谷氨酸钠能够为食物增添美味,而核苷酸本身虽然鲜味较弱,但当两者结合时,却能显著增强谷氨酸钠的鲜味。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鲜味物质之间的正相关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进一步研究发现,把肌苷酸二钠和鸟苷酸二钠按照1: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混合物称之为:呈味核苷酸二钠,简称I+G,并测定出I+G和味精的比例为1:19时,味精鲜味最佳,鲜度因此提升了8倍。从此,I+G成为了消费者可以买到的第二种鲜味剂。


      顺应市场需求,食品生产企业把味精和I+G混合,推出了比味精更鲜的调味料,取名为:鸡精或高倍味素,这是推向市场的第三种鲜味剂。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又从贝类、虾蟹等海产品中,发现了新的鲜味物质——琥珀酸二钠,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贝类滋味,所以也被称为干贝素。神奇的是,当琥珀酸二钠和味精按照1:10的比例混合,味精的鲜度竟然也能提升了2倍。至此,琥珀酸二钠成为了消费者可以买到的第四种鲜味剂。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号称地球上最鲜的鲜味剂,其实就是味精、I+G和干贝素混合而成的复合鲜味剂“霸王鲜粉”。

       市场上买不到现成的霸王鲜粉,大家可以自行配制,其最佳比例是味精19克:I+G 1克:干贝素1.2克。此配方可以等比例放大。

       霸王鲜粉的鲜度是味精的10倍,是高倍味素的2倍。

       霸王鲜粉可以代替市面上所有的提鲜调味料。包括味精、鸡精、高倍味素、特鲜一号等。


      扯远了,我们继续言归正传!


      人工鲜味剂的出现,终于使人们轻松品尝到最纯粹的鲜味,鲜味变成垂手可得。

      人工鲜味剂的使用有讲究吗?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任何一种鲜味剂单独使用鲜度都是不够的(霸王鲜粉除外),以至于有“鲜不单行”的说法!

      常用的味精,单独使用时要达到足够的鲜味,用量就要大到足于令人口干舌燥。

       呈味核苷酸,即肌苷酸和鸟苷酸,筒称I+G,其单独使用的鲜度与味精相似。味精与I+G这两大鲜味剂的厉害之处,就是能够相得益彰、互相激发,只要它们相遇,鲜味就会呈“几何级”爆发增长。

      所以,鲜味的“协同效应”,就是指通过两两或者三四种鲜味剂搭配调味的,以得到鲜味的几何级增长。


      其次,各种鲜味剂的混合使用是有精准配比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注:文中提供的配比真实有效!)


      其三,选用何种鲜味剂,可视主食材而定,基本原则是缺啥补啥、缺多多补、缺少少补,最大限度降低使用成本。


       其四,鲜味剂的鲜味,即它们的“呈鲜味”效果,需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呈现:

      味精要在中性环境(略偏酸、pH为6)时,最能够显示鲜味;碱性的食物中(pH到了9),谷氨酸一钠就变成谷氨酸二钠,味精就失去了鲜味;味精在强酸性环境下,它的鲜味也会降低。

      味精对火很敏感,长时间炖煮和加热鲜度非常容易流失;味精也不耐高温,温度超过120度,谷氨酸钠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虽对人体无害,但鲜味早就烟消云散了!

      活性酶能够分解掉肌苷酸和鸟苷酸,并使其失去鲜味。有活性的酶往往存在于生的食物中,通常肌苷酸和鸟苷酸都不要和生的食物放在一起。


      其五,调味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鲜味剂的使用要注意合适的场合、合适的用量。

      我们使用鲜味剂的初衷是为了补充食材所欠缺的味道,以辅佐食材本味为己任,当“鲜”盖过了本味,那一定是过了!

      如果告诉你说谷氨酸钠就是鲜,放了鲜味剂就是鲜,恐怕没人能轻易赞同,我们所说的“鲜美、鲜甜”,对应的应该是食材本味+鲜。正如一碗鸡汤,一定是先有鸡味,鲜味才有意义;一碗白水的鲜味,那是无本之木!

       鲜味剂的增鲜效果非常强大,喝一口八小时熬煮的高汤,你可能会觉得还不如一小勺鲜味剂调制出的青菜汤刺激味蕾。以致于中餐中曾“替代”味精千年的高汤,也濒临失传;现在很多厨师熬高汤,根本不会搭配食材,费好大功夫,使各种手段增鲜,终究还得靠味精、鸡精。

 

      真实案例:

      某个大厨在讲解牛骨清汤调鲜时,强调高汤原本无鲜味(原话),调鲜用鱼露(谷氨酸钠成分为主)、味精水(谷氨酸钠),声称味精水可以解决“口干舌燥”问题。

      问题分析:

     (1)“鲜”是清汤的重要特征,熬了10个小时的牛骨清汤并无鲜味,一定是食材搭配出了大问题。

     (2)单独用鱼露与味精调鲜,鲜味成分单一,并不形成“协同效应”,其自认为的“复合鲜”,其实就是简单的“1+1”,鲜味成分重复、浪费。

      (3)味精变成味精水,只是物理变化,一个钠离子没少,如何解决“口干舌燥”问题?

      (4)鲜味剂用于浓汤最为有效,在浓郁的本味加持下,与鲜味剂的结合往往可以做到天衣无缝!正因为鲜味剂太好用,鲜味再也不是传统烹饪中那样显得很高大上、很神秘了,这也容易让人对鲜味剂产生过度的依赖。

       不过,人工技术合成的“鲜味”始终无法完全达到天然鲜味的标准,关健是少了天然食材风味的配合。

      其实,鲜味剂的鲜味成分本身也是从自然界的食材中发现并提炼出来的。鲜味剂出现之前,鲜味由谁提供呢?答案很明显,食材本身就是鲜味的来源。就像有很多食材能够产生甜味、很多食材能够产生苦味一样,也有很多食材能够产生“鲜味”。

      为了提炼出纯粹的鲜味,鲜味剂摒弃了各种食材的独特风味,使用鲜味剂所产生的鲜味,就只有一个机械且单调的味道。虽然,鲜味在美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果能同时品味到不同食材交织的风味,那将是对食物更深层次的鉴赏。

      我们所追求的,是每一次品尝不同菜肴时,都能获得独特而丰富的感官享受!

       想象着制作一道“瑶柱香菇炖鸡汤”,只需想象,那诱人的鲜美滋味便足以让人垂涎欲滴。香菇中富含鸟苷酸,鸡肉中富含氨基酸和肌苷酸,而瑶柱则富含琥珀酸。这三种食材,四种鲜味成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倍放大了汤的鲜味。当舌尖轻轻触碰到汤汁的瞬间,便能感受到那股难以言喻的鲜美,令人难以忘怀。

      天然食材中,那些带有“鲜味”的食材各具特色。它们有的被用作烹饪时的主料,有的则作为提鲜的辅料。尽管门类不多,但每一种食材的鲜美都独具一格。这些食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蔬菜类、菌菇类、动物鲜肉类、风干制品类、发酵海产类和发酵酱料类。

      本来想带着大家继续去寻找大自然的天然“鲜味剂”,一看时间太晚,该吃饭了!

敬请期待下文:寻找大自然的天然“鲜味剂”,让您的菜品鲜上加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味极鲜酱油,你了解吗
痛风:躲过了啤酒和海鲜,却没躲过强力味精
我们为什么觉得食物味道鲜美?
鸡精出在鸡身上纯属误会-健康报网
市场鲜味剂的介绍和使用
卤肉熟食行业常用风味增强剂鲜味剂分类和作用,浅显易懂不再被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