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学习勤奋成绩却上不去?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勤奋地学习,成绩应该还不错。但事实上,我的成绩不算很好。我也一度认为自己这样的学习方法是正确的,而自己也当得上勤奋二字。作业都按老师要求完成,一学期下来,课本也已经被翻得破破烂烂了,笔记也记了厚厚的几大本。而我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是因为自己缺乏天分,不是一个念书的料子。

或许有很多父母上学时都有过跟我类似的经历,或许有很多父母的孩子正经历着这样类似的情形。明明看上去很勤奋,书本上画得都是各种记号,也很认真地记着笔记、看书,但知识点就是记不住,成绩也上不去。

父母看着急,孩子心里也很不好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学才能将知识真正地记住,才能将成绩提上去。

我也曾深刻地体会过那种感觉,无力又无奈,在黑暗中横冲直撞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只能在老路上一往无前。因为那样看起来勤奋的自己起码也曾努力过。但最终结果却并不一定是好的。

直到我最近读到《认知天性》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像我那样的学习方式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罢了,实质上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调动大脑,只是机械地重复劳动。那样的重复劳动与动脑思考相比,显然要轻松得多。

正如樊登读书的创始人樊登所说的那样:“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出了一种更加科学和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同时分析了为什么划线、记笔记的学习方法是没有效果的。

今天,我就依据这本书的内容,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从三大方面来分析一下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

第一方面:孩子学习看上去很勤奋,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错了。

第二方面:不当的学习方法容易造成错觉和记忆扭曲。

第三方面:给学习中孩子的三条建议。

01孩子学习看上去很勤奋,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错了

《认知天性》的作者一共有三位,其中两位作者分别是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他们两人都是美国认知学家。他们原本的研究领域在记忆,但他们发现,虽然在心理领域记忆的机制已经被了解得比较透彻了,但在教育领域甚少应用。于是十年前,他们开始调查人们平常究竟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的学习方法无外乎反复阅读、在书本上划线、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温习笔记、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记知识点、使用索引卡、创建概念图,以及小组学习等,但其有效性却是令人质疑的。

因为这样的学习方法就如同在沙滩上写字,虽然看着刻得挺深,但潮水一过,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样。

这种学习方法的本质是希望通过重复接触达到强化记忆、“熟能生巧”的结果。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调查发现,重复接触可以强化记忆的看法是错的

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恩德尔·托尔文在当时做过一项实验:用记英语普通名词的方法来考查人们的记忆力。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先给不知情的参与者每人一列成对的词组,且每对词组的第一个单词为名词,如“桌子—8”为一组。让参与者将所有词组各念6遍。

然后将这些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被告知需要记忆新的词组,另外一组仍旧记忆旧的词组。最后的测试结果发现,两组人的记忆效果并没有区别。

也就是说事先接触对事后记忆并没有帮助,即仅靠重复无法提高学习效果。

对孩子们来说,单纯的重复阅读,也就是划线、记笔记、反复阅读笔记和书本的学习方法是没有多少效果的,并不能带来出色的长期记忆,更不能有效地增进学习效果。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选择这种学习方法呢?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直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或者耳闻目睹这样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是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所谓元认知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元认知好,就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而元认知欠佳,会让我们自认为掌握了学习的知识,而实际上并没有,从而带来一种学习上的假象。

比如重复阅读一段文字,越阅读越流畅,如果再加上元认知欠佳,就会造成自己通过重复阅读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假象。

毕竟能背诵课文并不意味着已经理解了它们背后的道理和要义,也不代表能将这些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所以在考试中,很容易想不起来关键概念,或者遇到新类型题目时,不知道运用哪个概念或公式去解题。

这种元认知所带来的学习假象,一是让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二是让他们以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有效的。

02不当的学习方法容易造成错觉和记忆扭曲

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说过:“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重复阅读让学习者能越来越流畅地阅读某个概念、文章、知识点,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东西,从而更用力地去说服自己这样的方法是正确的。

这实质上是一种错觉,说得更准确一点,是流畅错觉

而且,不经过真正消化的记忆,是很容易被扭曲的。记忆是被重构的,我们能记住的只有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其余的细节通常是由自己后期加工填上去的。而这样的细节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唐纳德·M·汤姆森就曾遇到过类似的事件。受害者因其他事件干扰而使记忆发生扭曲,将汤姆森误认成了案犯。

具体事件是这样的:悉尼有一名女子在看午间新闻时被突然的敲门声打断。她去开门,被突然打倒,随后遭到强奸,不省人事。女子醒来后报警,向警察描述了案犯的形貌。警察根据女子的描述展开了搜索,之后将散步中的汤姆森逮捕,因为他符合女子关于案犯的描述。

汤姆森当然不是案犯,因为他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据。在案件发生时,他正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后来发现女子在开门之前正在看汤姆森的节目,她便将案犯的样子错记成了汤姆森的样子。

人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错觉和记忆扭曲,是因为人有两套分析机制。就是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和系统2是大脑中思考方式的两套系统,是由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和理查德·韦斯特率先提出的。

《思考,快与慢》中对系统1和系统2分别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

系统1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而系统2是有意识的,这部分的想法能够权衡利弊、做出决定,并控制自我。我们通常利用系统2 来训练系统1。

人的错觉和记忆扭曲的发生,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用系统1来思考,而没有使用系统2来进行控制和判断。

比如一个小孩子看到一个陌生男人走了过去,他朝着男人喊:“爸爸。”这是因为用系统1进行思考。这个时候,妈妈对他说:“这不是你的爸爸,他只是个陌生男人。”妈妈在用系统2行事,试图纠正孩子的系统1。

03给学习中孩子的三条建议

埃斯库罗斯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写道:“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只有将学过的东西先记住,才能运用。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真正有用的学习方法是能将学过的知识记住并化为己用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系统2,让系统2来控制系统1,而不是任由系统1随意起作用,从而尽量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根据《认知天性》这本书,我总结了三条建议,希望孩子们能用更科学和符合认知规律的方法去学习。以便于孩子学到的不仅是表面的知识,还有知识背后的逻辑、道理和要义,以及与现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 建议一:通过三个步骤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在电影《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为了追寻真我,选择了参加空军。训练新兵的教练跟他们说:“飞行员的生命比飞机贵重得多,因为飞机是可以被替换的,如果需要你弃机,那么就准备好毫不犹豫地抛弃它。”

跳机时必备的技能是跳伞,所以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与跳伞相关的基本动作。而这个练习的过程就是为了让飞行员们建立跳伞的心智模型,让知识深植入脑海中,即使遇到危机时,都能下意识地选择正确的做法。

所谓的心智模型是指下足了功夫练习以后,就会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连续的运动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我们可以将心智模型比喻成大脑中的一款“应用程序”。虽然看上去很简单,随便点几个键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实际上整个过程涉及复杂的理论和运算过程。

比如开车这项技能,刚开始我们会从一些简单的动作学起,怎么刹车,怎么踩油门,怎么控制前进、倒退,怎么换挡等,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不仅需要学会这些基本动作,还需要学会连续运用和灵活应变。一段时间以后,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运动技能就会变成一套与开车相关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或知识结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

步骤一,编码:建立心理表征

假设孩子坐在实验室的椅子上,看着讲台上的老师演示镁燃烧的实验是怎么做的。这时大脑会把他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表征,而这个过程就称为编码。同时我们将大脑中的这个新表征称为记忆痕迹,属于一种短时记忆。

说白了,编码就是将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识演示一遍或讲解一遍,让孩子大脑中对这个知识形成一个印象。

步骤二,巩固:深化心理表征

短时记忆是一种短期的、不规则的记忆。虽然很有效,但并不能在大脑中存在很长时间。如果想将记忆痕迹由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对心理表征进行巩固。

将获得的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时记忆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巩固。巩固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巩固的过程中,大脑会复习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对其进行解释,如果发现忘记的,可以通过复习进行填补,还能将新学到的知识与过去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一种我称其为“白纸回忆法”,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给孩子一张白纸,让孩子将这段时间学到的知识(每门课)进行回想,并将主要知识点写在白纸上,遇到想不起来的,事后看书进行重新记忆。

还有一种是“犹太式辅导法”。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父母不要急着让孩子做作业,可以先空出20分钟时间,挑一门课问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内容。当然,提问课程需要提前跟孩子商量好。孩子遇到磕巴的地方、不熟悉的地方在讲完以后,就可以针对性的加大复习力度。

这个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上课时更加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孩子对学过知识的巩固。

我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巩固记忆很好用的方法,就是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先不急着起床,而是将前一天学习的知识或是复习过的知识再回想一遍,然后记下想不起来的地方,起床后再把这些地方进行加强复习。效果确实比单纯的划线、看笔记、阅读书本要好得多。

步骤三,检索:进一步加深心理表征

想要让学习成果更加牢固可靠,我们除了巩固外,还要想办法在一堆旧心理表征中重新检索新建立的心理表征,检索还能帮助我们将新建立的心理表征与旧心理表征之间建立联系,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回忆这些知识。

检索在学习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时,要不时停下来,不看书本或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刚学过的知识里,其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完全没接触过的?用自己的话应该怎么来表述?这些概念和自己知道的知识之间有哪些联系?

练习检索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有间隔的练习

检索的目的是为了在巩固的基础上再加深心理表征。而人的记忆在保持一段时间后,通常会出现遗忘。所以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练习或复习,相当于强迫自己去检索自己的知识库来找回相关的知识,这个过程会进一步触发巩固过程,强化记忆。

那么间隔练习需要隔多久呢?《认知天性》的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当孩子出现一点儿遗忘的时候,最好就开始进行间隔练习。毕竟如果隔的时间太久,学过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那就要重新学习了,这是谁都不愿意干的事。

作者还提到睡眠在巩固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作者建议两次练习间的时间至少相隔一天是个不错的做法。

有一个进行间隔练习的好办法是德国科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用抽认卡发展出的间隔练习体系,称为“莱特纳盒子”。

想象自己的大脑中装着四个文件盒,分别装着不同等级的文件。第一个文件盒里装着经常出错和忘记的知识,需要频繁练习;第二个文件盒里放着相对擅长的学习内容,练习次数相对第一个盒子里的内容要少一些,以此类推。如果某个文件盒里的学习资料在间隔练习时弄错了或忘记了,就往前放一个文件盒,以便更频繁地练习。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极具可塑性的。无论是巩固还是检索,尤其是检索,都是为了让大脑工作起来。而让大脑工作,就能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反复运用这些网络,就能让大脑变得更灵活,而记忆的知识也就记得越牢固,也更能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关于“莱特纳盒子”的信息,您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莱特纳盒子”这五个字,搜索截图如下所示:

  • 建议二: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学习拼音字母和英文字母的经历,字母是同一个字母,但在拼音和英文里,分别有着不同的发音。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习了一种以后,再学另一种时容易发生混淆。

这个时候,就需要暂时先忘掉已经学会的发音,来记住正在学习的发音。这就是所谓的“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有人可能会说了,那忘掉了不是白学了吗?不是的,我们忘掉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找到并检索这些知识的线索。只要记忆深刻,知识是可以在脑海中留存很长时间的。但由于检索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可以在为新知识建立检索的时候替换掉旧知识的线索。

比如学习拼音单词的时候设置一个线索,而学习英语发音的时候设置另一个线索。每一个不同的知识点配上一把唯一的钥匙,这样需要用哪些学习资料的时候,就取用哪把钥匙。

因为背景或线索是可以激活记忆的,犹如正确的钥匙可以打开那把尘封已久的旧锁。

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他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中描述的那样,叙述者慨叹自己想不起来青春年少时与叔叔、婶婶在法国乡村度过的美好日子。直到有一天,一块蘸了酸柠檬花茶的蛋糕的味道,让过去的时光都显现在了脑海中。

这正是因为蘸了酸柠檬花茶的蛋糕的味道这把正确的钥匙,打开了法国乡村生活的那把锁。也就是潜意识在某些刺激下被重新调动的过程

建议三:学习时安排穿插不同类型的问题

这指的是在不同时机和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其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更有利于在不同的学习资料之间建立联系。

主要方法有两种: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穿插练习是指在练习时穿插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比如让孩子练习解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时,穿插练习就是把这些图形的面积放在一起练习,而不是先练很多遍解正方形面积,再练很多遍解三角形面积。

后者属于集中练习。虽然穿插练习的效果要来得比集中练习慢,但经过穿插练习以后,其长时记忆的效果要更好。

多样化练习能促进知识的活用

多样化练习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某个技能或知识。比如练习投掷篮球。多样化练习就是人站在离篮球框不同距离的地方投掷或从不同方向进行投掷。而不是只练习定点投篮。

多样化练习能训练人的活学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种情境中学到的东西成功运用到其他情境中去。

还比如学习一个数学概念或公式,不仅要练习一种类型的题目,还要找其他涉及到这个概念或公式的题目进行练习。

总结

孩子记不住学过的知识,成绩上不去,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用错了学习方法。划线、记笔记、重复阅读课本的方法只会形成短时记忆,并让孩子形成错觉,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而实际上并没有。

只有先建立心理表征,并通过巩固和检索不断深化心理表征,同时进行间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让孩子加深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能够在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学会活学活用,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孩子进行更好的学习——解读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科研心血
孩子勤奋学习没效果?从认知规律来解释一下学习天性
学习的规律,你需要知道你的《认知天性》
认知天性:如何成为学习高手,掌握学习核心步骤很关键
到底什么是“体验式学习”?
实现高效学习和记忆的6个方法—学会正确地对知识进行编码和提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