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围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作者:司马含烟


春秋战国时期的围棋

前文我们说到有记载是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但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时间。而尧的时期距离春秋,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讲述春秋时候的围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春秋以前的历史。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中,三皇的传说太具浓郁的神话色彩。而其后的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则兼具有农耕文明发展的雏形。之后神农氏衰落,有熊氏黄帝取而代之,兼并炎帝,擒杀蚩尤,成为部落共主。在之后有帝喾,有颛顼,直至到尧、舜,是为五帝。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五帝只是同姓不同支,首领一位都是选择有才德之人继承。而治水的大禹,死后虽然也禅让伯益,但禹子启有贤名,三年丧期满,伯益又让位于启,于是启建国,成立大夏。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本身并无文字,关于夏的历史都是后世的著作,年代久远,且并没有出土能证明夏真实存在的文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商朝(约前17世纪11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商至今已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和殷墟遗址确证里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前后相传1731王,延续600年左右,为周武王所灭。

武王伐纣的故事就耳熟能详了,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之后传到周幽王,因“烽火戏诸候”而被西戎攻破镐京。平王东迁,西周遂亡。

而东周的历史中,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以三家分晋为分水岭,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个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与此同时,各类学说著作泉涌而出,而当时的围棋,不仅出现了很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了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是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这是目前最早关于围棋的记载。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介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念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清)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士大夫阶层最初不怎么瞧不的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孔子所尊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数:算法。这其中并未包含围棋。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显然,围棋这时候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像围棋这样的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有收,主动权都在我。”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很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弈秋是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期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围棋鼻祖。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轻人想拜他为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从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工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的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他好拈弓搭箭射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春秋战国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的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不过可惜的是,关于弈秋的记载除《孟子》外再无其他文字可考证,亦找不到弈秋与同时代高手较量的记载,更没有著作或者门徒来为其传承。弈秋以降,出现在史册上以棋闻名者一直延续到西汉的杜夫子。而其他的著作中,对围棋的记载也仅仅是寥寥数笔,未成气候。围棋中有一句话说“国运兴,棋运兴”,试想春秋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战争此起彼伏,正是兵家攻城拔寨,纵横家捭阖天下,各类学说游说争鸣的时代,黎民百姓饱受战火,围棋未大面积普及蓬勃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就是这点刚刚起步的围棋,旋即遭遇了灭顶之灾。预知后事,请关注下一节:秦汉时期的围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上一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为何春秋在前,战国在后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复习资料(二)
微头条
围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1)
引用 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4---9课】 - Frank的日志 ...
七年级历史期中重难点复习资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楚汉之争、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