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为家庭主妇,是一种“自由选择”吗?
userphoto

2022.06.20 四川

关注

近几年,表现职场女性的连续剧成了热门。刻画女性职业生涯中的成长,是艺术创作对于现实生活的观照。如果说职场剧方兴未艾之时,“女强人”形象是最受观众欢迎的,那么在女性题材走向成熟的当下,着眼于女性在职场中遇到的困境,则是更为迫切和贴近的。

在各种困境之中,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就是其中一大难题。不少在职业上有所成就的中产阶级女性,最终却选择当全职主妇。任职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学学者沙尼·奥加德教授采访了35位受过良好教育,却回归家庭的女性,希望了解女性回归家庭背后的深层原因。

全职主妇遭遇到的偏见和质疑,平铺直叙的介绍或许很难令人共情,因此,《回归家庭?》中大量翔实生动的访谈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看理想音频节目《无限人生书单》第五季的一期中,主讲人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萱也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阅读感受出发,揭开职场女性回归家庭的幕布,引我们看到更深层的社会因素。

全职主妇,再苦再累也一钱不值?

主讲人 李萱

(来自看理想音频节目)

01.

妇女不再上班,是因为不喜欢吗?

说到影视,这两年的东西方社会都有不少作品刻画了从职业女性向全职主妇的转变,除了这本书里提到的美剧《大小谎言》,还有来自韩国的《82年生的金智英》,以及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婚姻故事》。这两部作品的女主角虽然国籍不同,但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并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女性,后来成为了全职主妇,全身心投入到料理家庭中。

但是,她们看似顺遂的生活却十分不如意:82年生的金智英,尽管丈夫已经相当“比下有余”,还是因为全职主妇的生活压力过大而饱受精神折磨;《婚姻故事》中的女主角Nicole,在两个孩子出生、丈夫职业起飞之后渐渐淡出演员工作,却在面对一个需要夫妻分居的工作机会的时候,夫妻爆发了矛盾,最终曾经恩爱的夫妻以离婚收场。

你会怎么评价这一类女性的境遇呢?对于生活不尽如人意的全职主妇,很常见的一种反应是:这固然是很惨,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咎由自取嘛——谁让你不做独立女性回家去了呢?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听起来很合理,对不对?

其实,这种价值判断,反映的是我们潜意识里对于全职主妇的一种假设,那就是:中产阶级的全职主妇是一种个人自由选择下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有一些女性去当全职主妇,是因为她们对职场兴趣不大,觉得自己更适合家务、照顾人,所以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也是之前的一些理论家的假设。

然而,这本书中,奥加德指出,这样想就太天真了。职业妇女转变为全职主妇这个表面上的“自由选择”后面,有太多“推波助澜”的力量。

这些“推手”中间,我们比较容易直接想到的是职场压力以及公共服务的不足之间的矛盾。比如,996的工作时间,三天两头要应酬或者出差的需要……这些和每天只开到三点就放学的幼儿园显然是无法兼容的。但本书作者奥加德认为,驱使许多女性离开职场、走入家庭的,还有很多其他更隐蔽的因素。

隐蔽的因素之一是高度强调某些性格特质的工作文化。奥加德在这本书里,引用一些已有的说法,把这种工作文化称为“自信文化”。

“自信文化”认为,当代工作场所,尤其是那些所谓高层次的工作,需要员工具有雄心壮志、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勇敢地争取升职加薪或懂得把一些所谓低层次的“琐事”推给别人,回家又能够懂得高效利用时间、处理家务时懂得抓大放小,不纠结于细节……有这样“能力”的人,就能比较好地胜任工作,甚至还能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气场不够霸道总裁的,工作上肯定是整不好的,那还不如回家……

的确,这一类的说法近年来非常盛行。除了影视作品在近年来热衷于塑造一些所谓的女强人形象之外,一些畅销书也会善意地指点女性,在工作场所要说话大声,对于升职加薪之类的脸皮要够厚,要经常强调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不要不好意思当领导,邮件的遣词造句要看起来自信,站坐姿都要尽可能模仿男性那样占据更多的空间。

这种思路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是?有那么一些。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职业女性具有野心、自信、勇敢这样传统上“不女性”的特质去惩罚她们。

这些品质本身在很多时候,对完成工作任务确实有帮助。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这个“自信文化”里各种各样相关的性格特质,几乎全部是传统男性的特点,而传统女性的性格特点——比如乐于助人、温和体贴、共情能力强——看起来对工作毫无帮助,甚至还对职业成功有害处。

这种工作文化对女性个体来说,还很容易让她们感觉“此地不宜久留”,感到虽然自己也受到了同样的专业技能训练,但职场终究是属于那种“狼人”的。我要么伪装一辈子,不要让别人知道其实我是个很nice的人,要么就根本不要在这里玩了。

吊诡的是,《回归家庭?》这本书里大部分的受访女性,都在各自的领域颇有成就:放眼望去,一片律师、总监、主管、经理……其中有一位女性在职的时候还是他们公司的销售冠军。换句话说,这显然既不是一群对工作毫无兴趣的所谓“传统女性”,她们也不缺乏在职场上站稳脚跟、甚至脱颖而出的能力和品质。她们又是怎么决定回家的呢?

这就说到另一个相对隐蔽的“推手”:很多人认为现代女性能不能走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木,主要看的是这名女性的个人能力和性格特点,比如做事效率高不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尝试走平衡木的时候,旁边却有一个人不断地把她往下拽呢?

奥加德在书中写了一个例子,是一个叫做葆拉的全职主妇。她原来是一名律师,也当过政府的法律顾问。她热爱她的职业,生育了两个孩子之后,依然希望继续保持作为专业人士的自我。为此,她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一个工作环境相当友好、允许她兼职工作的职位,看起来在平衡木上越走越稳当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努力又幸运的女性,最终还是离职回家了。把她拉下平衡木的是谁呢?是她的丈夫:倒不是说丈夫不允许她工作,但是丈夫自己的工作经常要搞到晚上十点半才回家,因此家里所有的事务几乎都需要葆拉一个人负责。

最终,葆拉觉得“家里是真的需要我”,不得不辞去了千辛万苦找到的宝藏工作。在这个例子里,葆拉本身已经做到了她所能做的一切;让她最终倒向家庭这一边的,不是她自己的偏好或者能力局限,而是家里另外一个人的不平衡。

奥加德指出,当我们假设“职业还是家庭”是女性的自由选择、并不断用所谓的“自信文化”去驯化职业女性,而不是同时要求男性去跟上这种平衡的步伐时,实际上是把女性往职场之外狠狠推了一把。这种自由选择和自信文化的话术就像一种看不见的精神操控,让那些职场之内的女性自我怀疑,让那些已经退圈的女性常常自责。

就像这本书里很多受访的全职主妇:她们会将自己辞职归咎于个人,觉得都是因为自己能力不济,不能兼顾,虽然大多数人也举不出几个真正能兼顾得好的人的例子;还有人觉得是自己在错误的时间怀孕了,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完全没有提及,孩子是两个人一起生的,但丈夫对于生育之后的工作家庭平衡却毫无准备。

我自己的一个观察是,这种“自信文化”似乎也已经蔓延到了家庭生活中。例如,很多人会善意地鼓励女性——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忍不住会这样和朋友说——“你不要不好意思,要求丈夫去做家务啊!”且不说这样“自信”的要求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不会带来什么后果,光是要去“自信”、去要求、去验收本身,对于女性来说就已经是额外的负担了。

正好像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要防止性侵害,不能只要求女性学会自保防身,而是要集中力量对男性侵害他人的行为进行预防和惩治一样,光让女性“自信”,而不提高男性参与家庭的眼力见儿和技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02.

“享清福”的日子怎么样?

当职业妇女开始了全职主妇的生活方式。一个不再需要两头烧的生活,会比原来轻松一点吗?

遗憾的是,恐怕没有。首先,真正全权负责料理过家务的人或许都会同意,家里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奥加德采访的全职主妇,有的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连续劳动十几个小时。除了工作量本身,许多主妇表示,她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完美、零失误的——事实上,如果说社畜的工作还有一些容错率,主妇们正因为是为了自己的工作对象就是家人,不能、不敢、也不愿有半点闪失。

比如,书中受访的一位主妇有一天因为孩子调皮,而严厉批评了ta,批评完了以后立即又很后悔。她对自己说:假如我是因为白天上班累了而吼了孩子几句,还情有可原;作为一名全职妈妈,我有什么发火的资格呢?

或许是因为奥加德这本书采访的全职主妇都经过高等教育和职场的锤炼,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其实并不是她们最害怕的。她们害怕的,是一种声音,一种眼光——那种声音和眼光告诉这些女性:你们做的事情再苦再累,其实没人在乎,其实一钱不值。

主妇内心的这种声音是哪里来的呢?奥加德在书中援引社会学的研究指出了几个可能的原因。首先,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中采访的主妇比起丈夫的观点,其实更在乎自己妈妈的看法。

由于英国的妇女大规模就业普遍比较晚,许多主妇是家里第一代有条件成为职业女性的人。想到自己的父母千辛万苦供自己读了大学,而自己没有在职场上坚持下去,没有实现自己的妈妈年轻的时候没有条件实现的梦想,很多全职主妇都有很强的心理负担,觉得自己愧对妈妈,愧对女性主义运动的前辈。

其次,现代社会有一种“生产力文化”,这种文化看重的,是“工作忙碌、带有消费活动的缤纷多彩的生活”,任何偏离这种生活方式的行为,哪怕对个人是重要的,都会被认为是不合理、不正当的。

比如说,睡觉对个人重不重要?当然重要。睡觉爽啊!但为什么之前说的那位受访的主妇会觉得,她如果大白天打个盹儿,就要成为坏人?因为睡觉既不是忙碌工作的一部分,又不是能够带动消费的缤纷多彩的活动。

这种文化的重要反映之一,是家务劳动本身的贬值。试想一下,一名家庭理财规划师告诉你,她今天很高兴,因为忙了一天,终于帮ta的一个朋友家制定了一个很好的理财计划;一名全职主妇告诉你,她今天很高兴,因为忙了一天,终于给ta自己家制定了一个很好的理财计划。

你会觉得这两个人谁的成就感更“正当”呢?很可能是前一个人,尽管这两个人这一天干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前一项任务发生在工作这个场所、当事人的职业角色中,而后一项任务发生在“家务”的场景、当事人的家庭角色中。这一点的不同,就让前者就更象是一件“正事”。

奥加德访问的很多主妇,痛苦的源头之一是,她们觉得家务这个事情“没劲”“平淡”“乏味”,是世界上最讨厌的事。

当然,家务的繁重程度、重复性确实让人负担很重,但反过来说,这些主妇原来从事的专业工作也很繁重,有些内容也很有重复性。但是,说服自己喜欢工作中无聊的部分,就显得自己很专业,说服自己喜欢家务,就显得自己庸俗又无聊。因此,社会的“生产力文化”把做家务时残存的最后一点乐趣也剥夺了。

对于家务劳动,社会不仅没有积极认可,还经常明里暗里地贬损它。比如,许多国家的政府官方发言,都有意无意地拉踩全职主妇。政府会积极地开发各种帮助全职主妇就业的项目,而不是直接支持全职主妇的工作本身,其中传达的信息是:你在家天天忙的那些都不是事儿,让我来帮你学着搞点儿正经的……

就像书中一位被访的全职主妇吐槽的:“如今选择花时间陪伴孩子的人不被重视。……有种强烈的信息,就是你没做贡献,你对整个经济和社会没有帮助,即使有研究表明,你的孩子会因此受益,但我们才不管!反正你没做贡献。”

03.

复职?抵抗?道阻且长

《回归家庭》这本书在还提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话题:如果全职主妇对于她们的决定和生活状态并不满意,或者需要她们全职在家的情况发生了改变,这时还有希望逆天改命,重回职场或者其他公共空间吗?

就像我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样,很多全职主妇在辞职回家的时候,并不把这个决策看作一个一锤子买卖,而是内心有一个时间表,比如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就回归。还有很多职业女性辞职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家里还是很需要多个人的收入。随着离婚率越来越高,也有很多全职主妇是在婚姻解体之后,必须重新寻找经济来源。

在各国的影视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各种全职主妇突然回归职场,能够瞬间逆袭,杀伐四方的超爽剧情,比如说美剧《傲骨贤妻》,国产剧《我的前半生》等等。

但是,奥加德指出,首先,在全职主妇多年之后,还能准确把握职场动向,甚至只是保持对自己兴趣和能力的敏感度,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已经非常困难了。毕竟,全职主妇在生活中关注到自己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回归家庭?》这本书中采访的全职主妇面对自己身不由己的决定、辞职后不够满意的生活状况,是怎样抗争的。就像另一本相关话题的书《第二轮班》中积极地催促、倒逼丈夫参与家务的职业女性一样,这本书中大部分受访的英国高知全职主妇并没有因为远离职场而放弃从小习得的对性别平等的向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知女性为何回归家庭?这本书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视角探讨
全职主妇意味着什么?工龄7年的妈妈真诚分享
“当了十五年的家庭主妇,我快疯了”
“我月薪2万,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的女人,都活成了什么样?
“你一个家庭主妇,有什么资格抱怨?”
当精英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