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想老年生活指南

今年九月十五日,日本女演员树木希林去世。在与是枝裕和一起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小偷家族》中,她在沙滩上对海边玩耍的家人无声坦言“谢谢你们的陪伴”,似乎也成为人生最后的注解。

在她去世后不久,纪录片《活出树木希林》播出,人们得以见识她对衰老的豁达和坦然。她从不苦恼自己的衰老、疾病,在生命最后一年,依然兢兢业业拍摄完最后一场戏。面对令大多数人烦恼的皱纹,她却觉得“这些皱纹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不显示出来太可惜了”。


年老无法避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老年。台湾高雄美术馆曾经布置一个以“老年”为主题的展览,意在改变人们对老年的刻板印象。有一组展品是艺术家设计的交通指示牌。人们提及老年,往往都想到皱纹、拐杖等,忽略老年人本身有的活力与人生经验,因此他设计了以下的图——



青春过后,人有理由度过一个有尊严、理想的老年生活。我们不仅需要重新定义老年,还需要创造一个友善亲和的老年生活方式。

理想国新书《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中,居住实验室和土谷贞雄针对日本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对未来的家进行一番设想,实足是一部理想老年生活指南,值得一阅。


摘自新书《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

居住实验室+土谷贞雄


1.

一边做饭,一边吃饭

做什么样的菜,和谁一起吃饭,这些都是决定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退休以后,有了富余时间,有人会多花时间来好好做饭,也有人一边做饭一边吃饭。


图A


图B


图A中的厨房操作台和餐桌是连在一起的,图B中的厨房附近就有餐桌,这种设计对老年人来说更方便。

在这里坐着做饭,可以更细致地慢慢做。还可以一边做饭,一边看看电视、喝喝茶,如果使用带滚轮的椅子,坐着便可以移动。这种方案也方便跟家人或者朋友一起边做边吃。


人多的时候用桌上的炉灶


2.

两代同居,

在“一碗汤不会凉的距离”

自古以来,两代同居好像都会有些难处,在日本有一句常说的话:住在“一碗汤不会凉的距离”比较好。由于少子化、老龄化、不婚的年轻人增加等,日本的家庭结构产生了变化,应该有不少人为未来着想,选择住在父母附近。于是,让我们一起思考一下,在同一幢公寓楼内父母和孩子们分开住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假设有两代人:父母这代是独居的、腰腿不太好的母亲(75岁);孩子这一代是45岁的夫妻带着一个上大学的儿子。让我们想象一下两代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同一幢公寓楼内分居,并共用一部分空间的居住形式。

母亲平常都在孩子家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所以母亲家的厨房可以小一点,母亲的房子有较大的客厅,有朋友们聚会的空间,还有书房,母亲可以在这里练书法。还有,母亲家在一楼,带有私人庭院,可以建家庭菜园,两个家庭可以一起养植物。


另外,孩子这一代的家在最顶层,窗外风景很好,夏季的晚上,大家一起观赏烟花,该有多好。家庭结构变化、少子化、老龄化成为重大问题的现状之下,孩子们和父母在同一幢公寓楼里分居,大家觉得如何?


3.

老年人的独居生活

没有家人、独自居住的老年人,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还好,但到了需要看护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安。

我们现在介绍的老年人的独居生活问题,解决方案的一个线索,就是荷兰斯派克尼瑟的一家老年人自己运营的社区“Paganini Hof”的案例。“Paganini Hof”里住着70 名左右的老年人。55 岁起就可以入住,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们帮助比自己年龄大或者需要看护的人生活。根据帮助别人的时间累计积分,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自己积累下来的积分。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整个社区更加活跃,让在社区生活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时间更长。只构建社区的框架的话,人不会自然地来住,没有具体的内容,社区是不会起作用的。



4.

“食品邮箱”

随着独居人口越来越多,以及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加剧,考虑到家里的食材多余或浪费的问题,利用这样的食材配送服务也是很合理的。


可是,这样的服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等待配送时不能随时出门,如果派送时家里没人就得再安排派送或者去领取,有时候也不方便。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案,我们是否可以在家门口放“食品邮箱”,允许事先登记并获得了入门许可的配送人员进入到公寓楼内,将货物放入“邮箱”?

除了根据生活方便修改规则之外,我们还考虑到在每户家门口乱放配送来的食物或者快递等东西不太美观,提出了在家门口设置“食品邮箱”来接收并收纳食品或其他东西的方案。如此一来,玄关部分看起来也很干净。





5.

日本社会的成熟

在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谁都会想到这样的家庭形象:一家四口,两个小孩。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日本逐渐出现了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形态,比如老龄化、独居生活、不婚的年轻人、丁克一族、未婚妈妈、跟别人同居等。土谷贞雄与居住实验室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心中老年的家是什么样子?

从结果来看,老年人较支持“老了以后,想离开现在的房子,住在小一点的房子里”“跟农村相比,想住在生活更为方便的城市里”这种想法。另外,跟已成年的孩子同居的人的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0~59岁的约占10%,60岁以上约占15%,这个数字应该包含了跟未婚孩子同居的情况。我们也想让大家注意到目前的年轻人所面对的晚婚问题,以及很难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劳动问题。

以下是部分问卷调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填写,试试看。


调查结果


60 岁以上的人选择在城市生活的比例比50~59岁的人稍高。而对于在两个地方轮流居住的选项,20~29岁和40~59岁的人选择的比例明显很高。20~29岁的人比较活跃,40~59岁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对通勤时间的考虑或周末想悠闲地休息,或许是他们如此选择的原因。40~49岁的人中,想在国外生活的有20.2%,跟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是最多的。


想住比现在小一点的房子的人占23.4%。60~69岁的人中,该比例会稍微降低,但整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该比例是越来越高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人们可能想只带着必要的东西,在小房子里过简单的生活。


想住在生活更为方便的城市里的人占69.1%。按年龄段进行比较的话,40~49岁中该比例是最低的,50~59岁和60~69岁再次增多。之前倾向于农村生活的人,实际到了一定年龄,又会选择城市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回答“已经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越来越高,50~59岁中达到12.7%。60 岁以上的人当中,15.6%的人已经跟成年后的孩子生活在一起。除了20~29岁以外,回答“不想”的人,大多数的理由是“已成年的孩子应该自己独立生活”。而另一方面,还有不少人选了“想住在附近”,看得出人们希望孩子独立生活,但还是持有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帮忙的父母心。

作为面向未来的房屋设计,日本的社会也在悄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最近,“小房子比大房子好”“少拥有东西比多拥有好”“不考虑怎么拥有,而更多考虑怎么使用,这样会减少浪费”“在小企业工作比大企业强”“在郊外工作比在大城市工作更好”,这类跟经济发展时代不一样的意识观念越来越强势了。可以说,成熟社会的时代意味着“不再追求拥有物品,而是追求生活品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存钱和不存钱的区别是什么?看看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就知道了
老了怎样和儿女们搞好关系?
【无处安放的老年生活,英国人去哪儿过?】
老人之家创业计划书
养老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未来养老市场细分将是发展方向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