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饥饿帝国》| 朱步冲解读

关于作者

莉齐·克林汉姆。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为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研究员,于华威大学教授历史,现为华威大学副研究员,皇家文学基金会驻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研究员。著有《帝国体制》《咖喱传奇》《战争的滋味》《饥饿帝国》等。

关于本书

虽然英国一手建构的殖民帝国已经是历史的陈迹,全球性经济秩序也在诞生后的几个世纪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它通过存留在世界各地人民的餐桌之上,继续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善于通过食物解析人类历史变化的莉齐·克林汉姆特地选取了20种因英国殖民扩展而风靡世界的食物,以点带面地研究了这些物产背后代表的经济生产模式,贸易流动和生活风俗的演变。

核心内容

对于的食物寻求,也是英国追求海外殖民扩张的重要动力。从鳕鱼,砂糖到玉米,茶叶与咖啡,这些食物成为了早期全球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也改变了世界各个角落居民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克林汉姆以其新颖而独特的讲述方式,生动描绘了这些食物在英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理解大英殖民帝国和全球化贸易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步冲。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英国历史学家莉齐·克林汉姆的《饥饿帝国》,副标题是“食物塑造现代世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天吃饱饭,人类才能生存,文明也才能延续。如何寻找更多,种类更丰富的食物,提高自身摄入的营养水平,这是人类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关心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反过来说,既然寻找食物,是人类自诞生以来,最为古老持久的活动,那么食物本身,就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更像是一个浓缩了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标本,非常值得研究。

本书作者莉齐·克林汉姆是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华威大学副研究员。她出版的三本著作,《饥饿帝国》,《战争的滋味》,《咖喱之味》,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以食物为切口,来观察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说到这本《饥饿帝国》,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英国对于食物的需求,使得它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有时,了解历史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胃。作者选取了二十道美食作为研究大英帝国历史的切入点,详细阐述了从十六世纪至今,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经贸发展、物种迁移、人员流动、技术革新的历史过程。从鳕鱼、牛肉到香料、茶和糖,克林汉姆以其新颖而独特的讲述方式,生动描绘了这些食物在英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理解大英殖民帝国和全球化贸易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以鳕鱼、砂糖和玉米这三样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来讲讲食物在英国全球殖民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助推作用。

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说说,在英国殖民引发的全球化中,食品的加工,贸易和流动如何改变了全世界各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水平。另外,我们再来看看全球化带来的副作用,也就是不公平的贸易秩序,它如何导致了不发达地区人民的贫困和饥饿。

第一部分

1982年10月,英国考古学家从英国南部港口朴茨茅斯港附近的海里,成功打捞出一艘木质帆船。这艘船,是16世纪中期,属于英国皇家海军的风帆木质军舰,玛丽玫瑰号。在沉船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差不多2万件各种文物,其中有一批很有意思,是大批大批的鳕鱼骨头。根据基因分析,这些鳕鱼不是英国附近海域的品种,而是来自遥远的北美洲东北海岸,纽芬兰海域。 

作者克林汉姆,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说英国的海上霸权,一开始,就是靠这不起眼的鳕鱼支撑起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得从中世纪欧洲人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说起。

大家都知道,中世纪的欧洲人,基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很多生活习惯,要按照教会的规定来。根据教会的规定,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了表示他对上帝的信仰,就要斋戒,也就是断食,或者节食。掐指一算,如果教会的规定不打折扣地执行,一个欧洲人,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必须在斋戒中度过。在这些断断续续的斋戒日中,即使不完全禁食,按规定也是不能食用肉类,禽类和蛋奶的。但是,人又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来维持体力,怎么办?那就只能吃鱼,所以从海洋中捕捞的海鱼,就成了当时欧洲人餐桌上的常客,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大宗商品。

鳕鱼,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是一种美味佳肴。鳕鱼脂肪含量极少,低于3%,肉质紧实,蛋白质含量非常高,鱼刺非常少,容易储存不易变质。鳕鱼捕捞上来之后,最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就是放在船舱内部的大木桶里,一层鳕鱼一层盐,做成腌鳕鱼。

腌鳕鱼怎么吃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用冷水浸泡下,然后文火慢炖,加一点洋葱等配菜调料,在炖煮的过程中,鱼肉逐渐恢复鲜嫩,鱼汤的味道也逐渐变得醇厚。一个欧洲普通人在斋戒日里,最经典的一顿饭,就是一碗鱼汤加一块黑面包。而且啊,这东西特别管饱。英国海军士兵每天能够领到600到900克腌鳕鱼,这份量能给一个成年男性,提供大概每天3500到6000卡路里的热量。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现代营养学家的估算,成年男子每天摄入2500卡路里的热量就足够了。 

作者在书中讲到,在玛丽玫瑰号沉没的那个年代,由于北海附近,鳕鱼数量丰富的海域已经被荷兰渔船抢占了,所以英国渔船必须走得更远,去更遥远的陌生海域找鱼。在16世纪初,英国人终于在纽芬兰,也就是今天的加拿大附近海域,找到了丰富的鳕鱼资源。捞鳕鱼有多赚钱呢,1501年一个叫休·艾略特的渔船船主,第一次把北美的鳕鱼带回了英国本土,这一船36吨鳕鱼,价值180英镑,相当于伦敦城里一个小店主,一年的纯收入。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继位之后,大幅度扩充了英国海军,因为亨利八世和他手下的一批贵族,意识到,英国,作为一个被海洋彻底环绕的岛屿,比起其他海权国家来更占便宜。因为其他的海权国家,比如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在陆地上和其他国家接壤,除了海军,还需要常备陆军。而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只靠海军,就可以阻挡敌人的入侵。这是英国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亨利八世执政时期,英国皇家海军正式变成了一支常备军。军舰总数,从5艘猛增到了58艘。另外, 英国也开始用高薪作诱饵,从荷兰和威尼斯,把不少造船工业的能工巧匠挖过来,让自己也迅速变成了一个造船工业大国。

这样一支大海军,有多少人呢,大概7700多人,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无论是不是斋戒日,鱼,都是官兵们的基本主食。英国海军每周都有一到两天固定的“吃鱼日”,菜谱就是炖腌鳕鱼,面包,黄油和奶酪,以及啤酒。 

根据统计,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每年大概要吃掉20万条鳕鱼。所以说,皇家海军的诞生壮大,是和鳕鱼分不开的——为了供应英国人民和皇家海军的需要,英国捕捞鳕鱼的船队越来越大,反过来,就刺激了造船工业的发展,为皇家海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手。

作者克林汉姆研究说,由于鳕鱼的捕捞量太大,已经没办法在渔船上加工腌制了,所以英国渔船队不得不在纽芬兰沿海设置临时的加工厂,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对木材,帆布,皮革和其他物资的需要。这些加工厂,也就变成了殖民地,成为了日后大英全球殖民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越来越多的英国渔船,从遥远的纽芬兰和冰岛海域,带回了越来越多的鳕鱼。到了17世纪60年代,纽芬兰的英国移民已经超过2000人。那么多鳕鱼,英国人自己吃饱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剩下的鳕鱼怎么处理?好办,往外卖!因为英国当时本土工业还不发达,许多产品必须要从欧洲来进口,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而鳕鱼,可是全欧洲人民每天三餐不能离的硬通货。所以英国的渔船,到了17世纪,它的航线和盈利模式已经比较固定:就是从英国启航,先在欧洲沿海靠下岸,装上盐,然后开到纽芬兰去捞鳕鱼,腌好,然后直接开到南欧,甚至地中海的港口,比如葡萄牙的里斯本,意大利的热那亚,换回葡萄酒,橄榄油,金属制品什么的。有人统计过,一艘250吨重的捕鱼帆船,倒腾那么一趟,光是捞上来的鳕鱼,就能够让船主赚到大概465英镑,利润率大约是14%,如果再算上那些从地中海倒腾回英国的货物,利润率还要翻一番。 

所以说,腌鳕鱼,不但养活了英国人和皇家海军,还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起飞,带来了急需的现金收入。

说完了鳕鱼,克林汉姆又给我们上了第二道菜,砂糖。刚才说过,鳕鱼把英国渔船引到了北美洲,从而建立了英国第一批海外殖民地。从17世纪初开始,英国殖民的范围从北美大陆本土,逐渐蔓延到了加勒比海上的各个岛屿,也就是今天的西印度群岛。随着海外殖民地规模的扩大,这些英国商人就开始寻思干点别的了,不能一窝蜂都去捞鳕鱼。

首先,英国人想到的是种棉花和烟草,这两种作物已经在北美大陆上广泛种植,利润也不错。但是,首先欧洲市场已经饱和,其次加勒比海岛屿上的气候和北美大陆也不一样,所以种出来的烟草和棉花不是卖不出去,就是质量不好,卖不上价。

那怎么办呢,善于学习,消息灵通的英国商人得知,自己的贸易竞争对手,荷兰人,在巴西大规模种植甘蔗。因为截至17世纪早期,糖还是一件奢侈品。一些我们今天能随便吃到的甜味食物,比如蛋糕点心,糖果,蜜饯,在当时的欧洲还是富人才能经常享用的高级货。于是,英国商人就说,既然西印度群岛的气候和巴西的差不多,那我们就开始种甘蔗吧! 

于是,一批又一批甘蔗种植园,开始在加勒比海各岛上建立,甘蔗园里的劳动力,基本是来自非洲的奴隶。英国商人从荷兰人那里学会了流程化操作,被砍好的甘蔗立刻就被放进牲畜为动力的碾压机里,变成甘蔗汁,然后流入蓄水池,再迅速经过加热工序。最后,加热的甘蔗汁里,放进了石灰水,以便形成结晶。这些褐色的黑糖,在储存一段时间后,就会被送到伦敦和其他英国城市的精炼糖厂里去,加工为晶莹剔透,颗粒状的砂糖。 

顺便说一句,这给英国渔船在纽芬兰捕捞的鳕鱼,又被供应给甘蔗种植园里的奴隶,毕竟种甘蔗,砍甘蔗都是重体力活儿,奴隶们只有吃饱,才能有力气完成种植园里繁忙的工作。

规模急剧扩大的制糖业,迫切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作者在书中叙述:到了1660年,仅仅巴巴多斯一个小岛,上面就有2万名黑奴,由于工作繁重,环境恶劣,每年加勒比海各岛上的糖厂,就需要再进口两万名黑奴作为补充。那么种植蔗糖有多赚钱呢?有个统计数字,仅仅在1648和1649年两年,巴巴多斯一个小岛就出口了价值300万英镑的蔗糖,消费了伦敦出口殖民地货物的三分之一,一跃成为最为富裕的英国海外殖民地。 

不过,英国当时的贸易竞争对手,比如荷兰,葡萄牙也在美洲制造砂糖,还想把自己的砂糖卖到英国本土,和它的北美殖民地去。英国为了保护自己的砂糖工业,和海外贸易利益,在1652和166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和《关税法》,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法令。它要求,英国殖民地出产的商品,在海上必须由英国或者英国殖民地的商船运输。其他国家想要把商品运到英国殖民地去卖,必须先运到英国本土,缴纳高额关税。为此,英国还和荷兰打了三次海上战争,荷兰由此逐渐衰落,英国成为了大西洋上的航海贸易霸主。

源源不断的砂糖进入了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造成了砂糖消费量的暴涨和价格下跌。1775年,英国进口商品中,食品占据了总价的一半,其中第一位就是来自西印度群岛的砂糖。和鳕鱼一样,英国砂糖成了欧洲贸易里的硬通货,给英国换来了其他产品。

作者克林汉姆统计说,到了17世纪90年代,伦敦出现了几十家专营甜品的商店。果酱,蜜饯,糖果,蛋糕和点心,成为了普通英国乃至欧洲人都能吃的起的食物,甚至变成了厨房里的常备调料:烤肉的时候,往脆脆的肉皮上撒一把砂糖和肉桂。喝红茶的时候,往茶里放两块儿方糖,这些都能极大改善食物原本的风味,带给人更多的愉悦感。 

不仅如此,丰盛的蔗糖还变成了另一样神奇的商品,由蔗糖发酵蒸馏而成的朗姆酒。由于原料蔗糖便宜,朗姆酒价格低廉,热量大,度数高,上头快,很快就变成北美殖民地,欧洲下层人民乃至非洲人热爱的酒精饮料。甚至,在非洲,朗姆酒和烟草,枪支弹药一起,成为了奴隶贸易中的等价物,许多非洲沿海地区的部落酋长,为了换来更多的朗姆酒,而组织远征,从内陆抓回更多的同胞作为奴隶卖给欧洲殖民者。 

横渡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让非洲至少损失了上千万人口。但在这个行业中,一种农业作物漂洋过海,被引入非洲和北美,改变了大西洋两岸居民的饮食结构,这就是克林汉姆接下来为我们端上餐桌的主食:玉米。

众所周知,黑奴贸易让非洲西部地区损失了大量人口,基本都是青壮年。但这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却没有坍塌。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克林汉姆通过研究发现,在奴隶贸易存续的上百年时间里,非洲西部的人口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说,虽然被掠走当奴隶的黑人不断增多,但本地黑人的生育率其实是在不断上升,弥补了损失的人口。

上升的生育率,意味着非洲农业生产的生产率有了明显上升,这样才能在劳动人口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产出更多,更有营养的食物来维持温饱。16世纪初期,来自南美洲的玉米,就被葡萄牙殖民者引入了非洲。比起非洲传统主粮小米,玉米更耐旱,更高产,生长过程中也不需要太多培育,而且更容易保存,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更多。在跨越大西洋漫长的航程中,耐储存的玉米,就是他们沿途的主要粮食——直到今天,美国很多地方的黑人,依旧保持着这种饮食习惯,喝玉米粥,或者吃玉米面磨碎后烤成的面包或者面饼。 

好,这本书主要内容的第一部分,我就为你讲到这里,总结一下就是:远洋鳕鱼捕捞,支持了英国的海军,间接促成了北美殖民地的发展。鳕鱼贸易带来的利润还刺激了英国资本主义贸易的繁荣。为了追求鳕鱼来到北美洲和加勒比海的英国人,又发现了甘蔗,这种作物支撑了利润丰厚的砂糖生产工业。而为了建立劳动密集型的甘蔗种植园,非洲的奴隶又被源源不断地引进美洲,而美洲的玉米,又被殖民者带到非洲,维持了非洲黑人的生育率,为大西洋上的奴隶贸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所以说,鳕鱼,砂糖,玉米这三样食物在英国成为全球殖民帝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第二部分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我再给你说说: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和全球化,如何改变了它本土和其他地方人民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水平。另外再来说说,为什么食物的供应量变大了,流动性变强了,殖民地的人民反倒会面临饥饿的威胁。殖民时代的英帝国又是怎么用不公平的贸易体系来“薅羊毛”的。

进入19世纪后,英国经营的这个全球性殖民帝国,和贸易交换体系,进入了巅峰期。来自各个殖民地的食品,农产品源源不断涌入英国。同时,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工业革命。从中不仅诞生了大规模食品加工工业,也通过先进的交通工具,比如火车,蒸汽轮船,让整个世界的联系和商品的流动变得更加紧密,便捷。于是,近代化的工业和物流叠加在一起,让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降低,世界各个地方的居民都能吃到来自远方的特产食物,这也奠定了今天所谓的大宗商品贸易和全球工业产业链的雏形。

首先来看看英国人:从印度,美国加拿大和澳洲涌入英国的廉价小麦,让英国下层阶级吃得更好了:1880年,一块四磅重的面包,价格只要六便士,是40年前的一半,从而让工人阶级能够剩下更多的钱来买其他高热量的副食改善生活,比如黄油,奶酪和肉类。 

作者克林汉姆指出,虽然英国人口不断增长,对肉蛋奶的需求也持续增高,但这些食物的价格也逐渐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英国同时从南美的阿根廷,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了大批廉价的牛肉,羊肉和猪肉。根据统计,英国一个国家,就消化了全球贸易中60%的肉类。随着铁路运输的普及,和冷冻技术的诞生,屠宰后的肉类能够及时抵达港口,然后漂洋过海,花两个月横渡大西洋,同时不变质。很多肉类公司,还贴心地在包装上给家庭主妇写上了冷冻肉保存指南,比如把它挂在凉爽干燥的地方,不要放到水里,天气太潮湿就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尽量在几天内把它吃完。 

来自殖民地和落后地区的粮食和肉蛋奶,在英国到底有多便宜,作者举了一个例子:1913年,一个英国男性工人的每周工资,大概是8先令,也就是0.4英镑,如果在19世纪,这点钱只够这位工人一家每天吃点面包,喝点茶,再放点糖浆。但现在呢,这位工人和他的妻子,4个孩子吃的就好多了:一块5磅重的冷冻牛腩,只要2个先令,够一家6口人吃一周的面包,只要2先令多一点。剩下的钱还可以买燕麦片,牛奶,黄油奶酪和果酱。同时,英国工人阶级也喝得起下午茶了:泡一壶来自中国的茶叶,放上几块来自加勒比海的方糖,再加几块三明治或者饼干。根据统计,英国本土居民消费肉类的50%,糖和奶酪的70%,90%的谷物都依靠海外进口。 

有了来自全世界不同地方的食品和调料,英国人的菜谱里也出现了不少美味的融合菜,英国人不善于烹饪这顶帽子终于可以摘掉了。作者在书里详细列举了一些当时的菜谱,比如美味的回锅羊肉,里面就需要加上来自印度的咖喱酱,东南亚的酸辣酱和香菜,还需要加入啤酒和肉汤。同样,来自加勒比海的海龟肉,如果加上东南亚的豆蔻,辣椒和非洲马德拉岛酿制的葡萄酒,就变成了经典名菜炖甲鱼。当然,对于吃不大起进口海龟肉的普通下层民众,还可以用鲜嫩的牛头肉和牛杂碎如法炮制,作成一道同样美味的“假海龟”。

看完了英国,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地方:在这个以英国本土为中心,延伸到北美,澳洲,非洲和东亚的帝国疆域里,所有人的餐桌菜谱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这是因为英国食品工业,把来自全球各地的农产品和原料,做成了罐头食品,调料和饼干,出口销售。比如北美州,就非常喜欢英国生产的奶酪,腌黄瓜,培根,火腿和烘焙的茶叶。而远在南亚的印度人,在英国殖民者的带动下,也开始喜欢吃来自英国的鱼罐头,果酱,饼干和烈酒。英国制造的罐装炼乳和人造黄油,也受到了各个殖民地的欢迎,因为落后的本地,没有办法生产这种营养价值高,又方便便宜的加工食品。

但是,克林汉姆笔锋一转,指出,在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内部,虽然食物生产总量提高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食品交换也频繁了,但是殖民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从中得到的好处,是完全不对等的。英国人,因为殖民体系,吃得更好了,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食物的丰收,反而陷入了饥饿。

作者在书中讲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殖民体系造就的不平等经济与贸易秩序。首先殖民地生产的食品农副产品的价格,是被宗主国,英国严重压低的。怎么压低呢?首先就是严格限制生产者的工资水平,再靠着无比严酷的工作强度,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把食品生产的成本降低。然后,殖民地在出口这些食品的时候,也不完全掌握定价权,很大程度上是英国说了算。 

另外,殖民地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也是英国说了算,英国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殖民地进行了分工安排。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只许种植一种或者几种主要用来出口的农业产品。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西印度群岛,只许种甘蔗,生产糖。比如非洲的尼日利亚,加纳,大部分土地只许种可可,棕榈,印度的相当一部分土地只能种茶,棉花,小麦和大米。

例如,在印度变成英国殖民地后,由于英国本土需要小麦,小麦价格不断攀升,所以印度农民一半出于追逐更多的收入,一半出于本地印度封建领主的强迫,把自家的农田种满了用来出口的小麦,而不是印度人自己日常的粮食作物小米。到了1900年,英国小麦进口量的20%,都来自印度。

反过来看看英国的殖民地,情况怎么样呢?刚才说了,殖民地被强制种植一种或几种用来出口的产品,这种强制执行的单一性农业,会带来什么灾难性后果呢?克林汉姆还是拿印度作例子:在印度这个粮食出口地,农民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糟了,小麦都出口到了殖民宗主国英国,自己的温饱反而得不到保证,而且出口带来了通货膨胀,让粮食和其他商品价格在持续上升。从1875年到1914年,印度由于气候反常,发生了多次饥荒,多达1600万印度人在饥荒中丧生。 

在非洲,由于英国殖民者强迫当地人废除了原有的多样化农业,单一种植玉米,这不仅导致土地中的营养成份迅速被耗尽,也导致当地人饮食结构严重畸形,营养不良。

即使这些殖民地出产的农产品,能够自由买卖,它们也会发现,出口带来不了多少收入,因为许多农产品,比如,咖啡,可可,水果,它们的产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国际市场对它们的需求是充满弹性的。一种产品如果丰收,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供大于求,带来价格下跌,导致殖民地收入锐减,反而更没有钱来购买自己所必须的粮食和其他产品。

到了英国殖民体系即将瓦解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维持自身的供应和战斗力,又加强了对于殖民地的搜刮,加重了殖民地人民的苦难。

比如,在二战中,由于德国海军潜艇的封锁,英国每年的食品进口量下跌了一半,但依旧有1100万吨。来自美国,阿根廷的冷冻猪肉,牛肉,罐头水果,新西兰的奶酪,冰岛的海产品,印度的粮食,被源源不断地送往英伦三岛。英国政府保证,每一个产业工人,每周能获得价值1先令的肉类,4盎司的培根,奶酪和黄油各两盎司,8盎司的糖。5岁以下的英国儿童,还能有浓缩牛奶和橙汁喝。

作者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物资征集,虽然客观上支持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但对殖民地人民来说,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掠夺。比如毛里求斯,因为它的农业结构已经被英国殖民政策强制改变,主要生产蔗糖,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结果二战一开始,英国本土的商船大批被德国潜艇击沉,导致没有足够的船只向殖民地运送食物,毛里求斯本地人就遭遇了严重营养不良,不得不靠澳大利亚援助的小麦和玉米来维持生计。

同样,在亚洲,由于英国在东南亚的粮仓缅甸,于珍珠港事变之后被日本占领,英国只能加紧搜刮其他殖民地。盛产大米的孟加拉,被迫在1943年,向英国多出口了18.5万吨大米,从而导致了一场饥荒,350万孟加拉人在其中丧生。但同时,靠着减少向殖民地运送粮食,强迫殖民地人民勒紧裤带,英国本土在1943年又多获得了200万吨食物。作者在书中叙述到,印度事务大臣,保守党参议员列奥.阿姆利曾愤怒地谴责说,这种做法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简直是半斤八两。 

结语

好,到这里,《饥饿帝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得差不多了。

作者克林汉姆通过新颖而独特的讲述方式,生动描绘了这些食物在英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理解英国殖民体系的形成和全球化历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克林汉姆这个书名起的非常好:一方面,寻求更多的食物,解决自身的饥饿问题,是促使英国远渡重洋,拓展殖民的动力之一。在殖民过程中,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一种紧密相连的贸易交换体系。曾经昂贵的,来自远方的食材,走上了普通平民的餐桌,提升了他们的营养水平,更新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但另一方面,这种不平等的全球秩序的建立,又给被殖民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饥饿。

所幸的是,二次大战之后,殖民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瓦解了,全球不平等的经济贸易秩序,正在被循序渐进地改善。英国,也重新成为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然而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依旧存在。我们今天在享用来自全球各地食物的同时,一方面要感谢全球一体化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依旧要牢记,全球经济体系依旧存在各种问题,远方还有人类在挨饿。毕竟,让整个人类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平等地享用大自然的馈赠,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和恒久的美好愿景。

撰稿:朱步冲
讲述:徐惟杰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 今天,我们餐桌上许多习以为常,经常出现的食物,都是拜早期殖民扩张引发的全球经济化所赐:经过有组织的大规模生产,运输和不断发达的贮存技术,曾经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食物才能变成大众的日常消费。
2. 在殖民拓展中,各种食物不仅用来满足英国和欧洲消费者,更被当做全球贸易中的硬通货。
3. 在早期不公平全球经济秩序中,大规模食物生产与贸易并没有让所有人获益:一方面,英国本土与欧洲本地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廉价丰盛的食物,一方面,却给殖民地人民和不发达地区制造了新的贫困与饥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鱼类拯救欧洲:一段吃货引领的骄傲历史 | 食物志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30期~法国皇家地图师笔下的美洲新世界——记德费尔及其美洲地图
梁孝: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爆发?--资本扩张、殖民掠夺与争霸战争
毛皮贸易与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崛起的开始,国家之间是怎么拉开差距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