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宫岁月》:《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跟基辛格学习决策管理
userphoto

2023.05.10 上海

关注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的回忆录《白宫岁月》。这是一套厚厚四大本,1800多页的大书。它回顾的是基辛格本人在1969年到1973年,亲身经历的美国外交大事。在那四年里,基辛格担任的职务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是尼克松总统最重要的外交助手,在白宫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所以,基辛格的这部回忆录就以“白宫岁月”命名。1979年本书第一版出版之后,立即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佳历史类书籍”,还被翻译成十几种外语。在40多年后的今天,《白宫岁月》依然是一部常读常新,能给人提供大量思考和启发的经典著作。

提到“外交”这个词,你可能会以为:它指的主要是跟外国政府打交道。就拿作者基辛格来说,他参与了美军撤出越南的和平谈判,还曾经秘密访问中国,为1972年尼克松的北京之行“铺路”。这些都属于典型的外交活动。可基辛格自己却讲,外交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而是在办公室里制定方案。不是跟外国代表打交道,而是协调本国政府各个部门间的利益,让自己人不至于先“打架”。所以,成功的外交决策,靠的不光是一两个好点子。它还需要进行复杂的流程管理,需要说服自己的同事,甚至顶头上司,围绕同一个目标去行动。

这本《白宫岁月》,讲的就是美国政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活动中,究竟是怎样做决策的。学完这本书,你不仅能搞明白,成功的决策要经过怎样的流程管理,你还能拿到一份由基辛格开出的“避雷”清单。不管你是一位企业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的商业项目参与者,只要对照这份清单,就能找到优化决策流程的空间,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的实施成效。

你一定听说过,美国有一个政府机构叫“国务院”,相当于中国的外交部。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搞外交嘛,肯定是总统拍板定方向,国务院负责执行。可基辛格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要知道,美国总统可能四年就换人了,国务院的政策专家却是会20年、30年地干下去的。他们比总统更有经验,资格也更老,所以总想着要把自己的点子灌输给总统。而尼克松这位总统呢,一方面很有主见,另一方面个性却很腼腆。他希望摆脱国务院的影响,推行自己制定的政策,同时还不想跟国务院起正面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基辛格就成了总统跟国务院之间的协调人。他不仅要帮助尼克松出谋划策,还得经常安抚国务院,防止他们闹情绪、搞“罢工”。

可以说,基辛格之所以被称为杰出的外交家,不仅是因为他熟知世界形势,专业能力过硬,还在于他有着高超的“办公室政治”艺术。在《白宫岁月》里,基辛格就提到了不少跟尼克松的亲信,还有国务院资深官员打交道的小技巧。这些技巧,对你我这些职场中的普通人也适用。这又是基辛格的这部回忆录能给我们提供的实际帮助。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首席外交顾问,是怎样对美国的外交决策进行流程管理的。在第二部分中,我会结合中美外交“破冰”这个例子,带你了解基辛格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技巧。最后,我再为你总结一下,基辛格的白宫生涯,能为我们普通人提供哪些启发。

第一部分

1968年11月22日,距离尼克松正式就任美国总统还有8个星期,45岁的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正在纽约的一家艺术中心参加聚餐。突然,一个电话打到了餐厅里,电话那头是尼克松的秘书,他要求基辛格在三天后赶到曼哈顿著名的第五大道,和尼克松举行闭门会议。基辛格对尼克松并不陌生:他在哈佛读书时的老师艾略特,就当过尼克松的竞选顾问。尼克松本人在1967年还曾经主动接触基辛格,表示自己很敬佩基辛格对国际政治的见解。基辛格对尼克松的这次邀请,一开始看得很淡定。他以为,尼克松只是希望自己给新政府提些外交方面的建议。没想到,尼克松直接询问基辛格愿不愿意加入自己的白宫班子,并且指定要让基辛格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这个特殊的职位。

对从政这件事,基辛格一点也不陌生。他从1955年开始,就在给美国政府当外交智囊,一边在哈佛教书,一边参加总统召开的政策讨论会,撰写各种各样的分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基辛格发现了知识分子身上常见的一个毛病。要知道,美国政府找来当参谋的学者,都是哈佛、普林斯顿这些顶级学府的教授。他们满腹经纶,在专业领域有很深的积累,但往往自视太高。当总统和高官们向这些教授征询意见时,教授们给出的都是抽象的原则。他们觉得自己比总统更懂外交,更清楚这样那样的路线和“主义”。总统想了解的明明只是一个具体的细节,比如越南的军事实力或者苏联的核武库,教授们却会一本正经地大谈“世界和平”啊、“道德理想”啊。这样一来合作就很难持续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前辈学者犯下的错误,基辛格从加入尼克松政府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他要给尼克松提供各种类型的政策建议,但绝不替尼克松做决定,更不会试图改变尼克松的价值观。对此,基辛格还做了一番解释。他说:尼克松是一位40岁就当了副总统的资深政治家。他也许不太懂外交,但他做出重大决定的经验可比教授们丰富得多。每一次参加选举,每一次出席国际会议,尼克松都会做出无数的取舍和决断。他不需要顾问给他当“保姆”。另外,总统在外交路线上的偏好,其实早就由他的性格和成长经历决定了。肯尼迪是理想主义者,尼克松则比较现实。但无论是理想还是现实,都可以“孵化”出有效的外交政策,服务于美国的利益。所以,做出成功的外交决策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的分工,既不盲从,也不僭越。这是基辛格优化决策流程的第一步。

光是分工清楚,还远远不够。作为尼克松的首席外交顾问,基辛格需要给总统提供决策建议,但他发现美国政府以往的决策模式,有很严重的缺陷。在尼克松之前,美国的两任总统是肯尼迪和约翰逊。他们都讨厌首都华盛顿的官僚政治氛围,最喜欢召集几位亲密幕僚,在私家庄园,甚至是厨房里,一边闲聊一边商讨国家大事。基辛格认为,如果政策讨论是在这样不严肃的环境下进行的,幕僚就会过度在意现场的气氛。他们会带着“心机”,观察总统喜欢什么样的点子,而且绝不会说得罪其他参会者的话。这样一来,最终通过的一定是一个面面俱到、却毫无棱角的方案,它对美国的外交利益可能是有害的。但完全反过来,恐怕也不行。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喜欢让下属频繁开会。不过,艾森豪威尔本人工作很忙,不可能每次会议都参加,他通常只读最后的简报。而艾森豪威尔的幕僚为了让总统节省脑力,干脆省略掉论证过程,直接提交几个简单粗暴的结论。基辛格认为,这种做法看上去提高了议事效率,却蒙蔽了总统的眼界。总统根本不知道,除了幕僚为他挑选的那几个方案,还有没有其他选项。最极端的情况下,总统甚至会被幕僚架空。这和优化决策、产生最佳方案的目标,同样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修正过去的两种模式的缺陷,基辛格向尼克松提出:应当强化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角色,把这个机构变成外交决策的真正核心。这里出现了一个新部门:国家安全委员会。它的简称叫“国安会”,创建于1947年,是一个专门讨论军事和外交大事的咨询机构。像国防部长、财政部长、中央情报局局长,这些美国最重要的政府官员,都是国安会的成员。可以说,国安会掌握着整个美国最可靠的情报资源、最强大的军事资源和最充足的财政资源,但它的功能一直模糊不清。而基辛格在进入白宫之后,主动接过了重组国安会的任务,还招募了一批30多岁的名校毕业生来配合自己的工作。这些年轻的工作人员里,有未来的驻华大使洛德、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和驻欧美军司令黑格,可以说精英云集。基辛格认为,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还没有染上美国政府的官僚习气,这对机构改组是很重要的。

经过基辛格改组的国安会,变成了一个既有秩序感,又有效率的信息枢纽。在国安会的框架下,成立了七八个主管不同业务的小组委员会,有负责核武器的,也有负责对苏政策和西半球外交的。小组委员会的成员,既有基辛格派出的专职工作人员,也有政府各个部门的中高级官员,比如助理国务卿或者财政部的某位司长。有时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还会请国务院或者国防部的二把手来坐镇。小组委员会的功能,是起草专业的政策分析文件。但这些文件不会直接呈递给总统,而是由基辛格本人先把一遍关,挑选出其中最有价值,或者最新颖的内容。这些筛选之后的内容,会被提交到国安会的定期例会,由总统和国务卿、国防部长等核心决策者公开讨论,并做出决断。

注意了,改组国安会,是基辛格对美国的外交决策做出的第二步流程管理。他自己讲,在这一步里,一定要兼顾秩序、效率和平衡性。会开得太随意,就会丧失秩序感。会开多了,又会没效率。光听一个部门的意见,决策者就会被蒙蔽,还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矛盾。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在第一阶段兼顾所有部门的意见,搜集尽可能多的情报和信息,让所有人都畅所欲言。但在第二阶段,一定要对这些意见去粗取精,评估出最迫切,也最有可行性的方案。在国安会内部,这项使命是由基辛格本人承担的。他在《白宫岁月》里讲,外交决策中,无法转化为行动的点子等于没有意义。抽象的“主义”和原则,在第二阶段就被筛掉了,根本不会提交给例会。而在尼克松总统做出最终决定前,基辛格还会冷静地告诉他:每个备选方案都有哪些缺陷,这些缺陷在最坏的情况下又会发展成什么结果。这样一来,国安会就成了美国外交决策的枢纽,基辛格自己则是国安会的枢纽,整个决策流程就这样运转起来了。

当然,重视流程管理,并不意味着基辛格不懂得人情世故。相反,他在《白宫岁月》里还提出了一个相当犀利的观点:“管理”最高决策者本人,也是管理决策流程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这和基辛格的顶头上司尼克松的特殊性格有关。1968年11月和尼克松会面时,基辛格注意到:新总统有严重的“社恐”倾向。他在会见每位客人之前,一定要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一个小本子上,提前练习几遍,否则就会出现冷场。尼克松还是一个内心极度骄傲的人,他特别害怕被人拒绝,所以聊起天来永远在兜圈子,很少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尼克松的这些特质,基辛格指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不仅要当好总统的参谋,还要扮演心理治疗师的角色。他必须让尼克松感到安全和放松,这样总统才能在足够理智的状态下做出决定。他还要对尼克松做出鼓励和认可,以便安抚总统的自尊心。

在白宫内部,基辛格自己的办公室和尼克松的椭圆形办公室之间隔着一道走廊。但基辛格每天会好几次穿过走廊,走进总统的房间,有时是汇报情况,有时则是闲谈家常。在这种直接接触中,基辛格会装作不经意地向总统透露,自己最近正在审读哪些报告,国安会里的小组又在讨论什么新问题。这样的信息交流,让尼克松时刻感到自己正在参与一切重要的外交规划,而不是被基辛格或者其他顾问蒙在鼓里,这对总统的不安全感有很大的缓解。另外,基辛格还时不时向总统引荐几位自己熟识的学者,请他们来白宫做讲座,或者一起吃饭,这也让尼克松相当受用。要知道,尼克松从30多岁登上政治舞台起,就是美国鼎鼎大名的保守派,他在自由派知识分子扎堆的大学校园里是很受鄙视的。尼克松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老是怀疑学者们会看不起他。现在,基辛格这位大知识分子成了总统的重要顾问,还把他介绍给其他学者,这让尼克松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两个人的合作也就更顺畅了。

在《白宫岁月》第四卷里,基辛格还提到了一件有意思的小事。1972年尼克松结束对北京的访问之后,美国有几家报纸提出了批评意见。尼克松马上找到基辛格,递给他一份自己起草的备忘录,要求基辛格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告诉美国新闻界尼克松为这次出访做出了巨大贡献。尼克松的办公室主任甚至给基辛格准备了一份“小抄”,上面列出了尼克松的十大优点。基辛格感慨地说,自己当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消息已经震撼了全世界,尼克松却还在介意有几家报纸不喜欢他。这种不安全感,使得尼克松最终在国内政策上越过了边界,引发了后来的“水门事件”,自己也因此下台。但在外交决策中,由于基辛格这位首席顾问懂得精心安抚总统的情绪,两个人的关系一直比较融洽。美国在“冷战”中的处境,也因为基辛格和尼克松的一系列明智决断,出现了重大的改善。

第二部分

好了,以上就是基辛格在《白宫岁月》中记录的,他本人对美国外交决策流程做出的优化。这些优化的最终效果,反映在了美国全球外交的方方面面。从美越巴黎谈判,到尼克松访问北京,再到美苏战略武器谈判,美国走出了“冷战”前期的战略迷茫,开始更加系统地布局自己的全球战略。这和基辛格这位操盘手的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

在《白宫岁月》里,基辛格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讲: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时,美国的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最棘手的外交难题是越南。从1961年美国武装干涉越南开始,越战已经持续了8年时间,熬走了两任美国总统,给美军造成了5万多人的死亡,却迟迟无法收场。1969年时,美国在越南还有50多万驻军,打又打不赢,撤又不甘心。反对越战的和平运动,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汹涌的抗议浪潮,几百万年轻人发起罢课示威,要求政府从越南撤军。不解决越南问题,其他外交政策就推进不下去,这已经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共识了。

可基辛格却说:大国外交,需要更开阔的视野。越战问题的确很伤脑筋,但美国在全世界的利益,比一个越南要大得多。它在欧洲要对抗苏联的战略压力,在中东则要照顾自己的盟友以色列,哪一个都不能随便放弃。所以,尼克松政府绝不能把全部注意力停留在越南问题上。它需要把目光投向更大的世界,关注其他战略价值更高的地区,尤其是拥有8亿多人口的中国。正是在这种全球视野的指引下,基辛格提出了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设想。而他的设想,又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高瞻远瞩形成了合力,最终结出了令中美两国都从中受益的硕果。

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经过,你一定有过不少了解。基辛格作为这件大事的亲历者,先是在1971年夏天从巴基斯坦飞往北京,开启了外交“破冰”之旅。到了1972年2月,他又跟随尼克松正式访华,并参与起草了著名的《上海公报》。这些事件的详细内幕,在这部《白宫岁月》里都有精彩的记录。基辛格自己讲,和中国政府打交道,就像是两个社交高手在跳小步舞。双方都是风度翩翩,不紧不慢,很少有正面碰撞,同时在外人面前还保持着矜持。这和两国老一辈外交家的杰出运作,显然是分不开的。但你可能并不清楚,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整个过程中,基辛格最担忧的不确定因素,不是来自中国,而是美国政府内部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美国国务院。

作为美国外交的直接执行机构,国务院本身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有许多深耕国际问题的专家。基辛格自己在哈佛当教授时,就给国务院当过外聘顾问。但在《白宫岁月》里,基辛格却讲:恰恰是因为美国国务院要同时参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它渐渐变成了一个混乱的官僚机构。当时还没有互联网,美国的驻外使领馆要跟国务院联络,靠的是发电报。国务卿每天早上一到办公室,就会看到几百封新电报在等他批示。这些电报里,既有琐碎的技术问题,比如某个使馆要求新招几名办事员,也有真正重要的政策建议。但当几百封电报一下子堆在国务卿面前时,再好的点子他也分辨不出来了。更糟的是,国务院的专家们也是用发电报的方式来指导外交的。为了避免出错,这些电报稿往往拟得极其冗长,充满了晦涩的法律条文,有时还是“群发”到几十个驻外使馆的。这样的做法除了增加混乱,实际上一无好处。尼克松正是出于对国务院的不满,才决定让国安会主导外交政策,由基辛格直接向总统汇报。

但是,国务院的头号领导人,也就是国务卿,在美国毕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职位。按照惯例,每次大选结束后,新总统都会提名自己的一些政治盟友出任部长,国务卿在这当中是很抢手的。尼克松提名的国务卿,是他早年的好友威廉·罗杰斯。罗杰斯当过司法部长,性格强势,但对外交问题涉猎不多。尼克松做出这个任命,是希望能用罗杰斯的个性来压服国务院系统,同时自己在白宫里主导实际的政策制定。但罗杰斯根本不甘心只当尼克松的传声筒,他很快就跟国务院里的专家结成了同盟,一起和尼克松争夺外交话语权。基辛格在《白宫岁月》里讲,尼克松在当上总统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跟罗杰斯有矛盾了。但尼克松这个人的个性是回避冲突的,他不想马上罢免罗杰斯,于是就绕过国务院,通过基辛格领导的国安会去推进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基辛格管这种做法叫“后门外交”。等到罗杰斯发现了白宫的小动作,要找总统当面对质了,尼克松又会把基辛格推到前台,让他去跟罗杰斯正面交锋。

白宫和国务院的这种复杂纠葛,很快就反映到了中美关系当中。平心而论,罗杰斯本人并不反对和中国改善关系,但国务院的苏联问题专家们却有别的想法。从“二战”结束开始,对苏外交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美国国务院有个部门叫“政策规划办公室”,最早就是为了研究苏联问题建立的,它的第一任负责人是大名鼎鼎的乔治·凯南。从1945年到1969年,苏联问题专家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专家们担心,尼克松的注意力一旦转向中国,自己就得不到充足的经费了,升职机会也会减少。于是,他们千方百计要把总统的注意力往苏联身上引。巧合的是,当时苏联的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是倡导美苏“缓和”的。他通过各种渠道给美国国务院传话,说苏联方面希望举行美苏领导人峰会。这样一来,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就更加反对优先考虑中美关系了。

基辛格对这个问题看得很透。他在《白宫岁月》里讲,葛罗米柯的倡议,也许是出于真心。但从1969年开始,苏联政府连着喊了三年“美苏峰会”,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动作,这根本就是在吊美国人的胃口。美国不能因为苏联给了几句靠不住的承诺,就错失和中国改善关系的良机。既然国务院一直推三阻四,那就由国安会来办。因此,中美两国最初的外交接触,是在踢开美国国务院的情况下,由基辛格代表尼克松直接进行的,这在外交史上属于罕见的特例。直到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归来,罗杰斯才得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而在1972年2月尼克松历史性的中国之行期间,罗杰斯虽然全程跟随,但一直被排斥在核心会谈之外。尼克松带基辛格去拜访毛泽东主席时,就故意没有叫上罗杰斯。中美《上海公报》的文本,也是基辛格和中国代表一起草拟的。尼克松担心,一旦让国务院的专家参加谈判,他们就会把消息泄露给随同来华的美国记者,破坏总统跟中国改善关系的计划。当时白宫和美国国务院之间的关系,就有这么剑拔弩张。

不过,罗杰斯毕竟是美国名义上的最高外交首长。《上海公报》的初稿拟出来之后,他是有审阅权的。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一拿到打印出来的文稿,就提了15处吹毛求疵的意见,还要求基辛格知会中国代表,立即对原文进行修改。这种做法是违反外交惯例的。尼克松气得坐立不安,他宣称一定要“收拾”罗杰斯。这个时候,倒是基辛格表现得很冷静。他告诉尼克松:未来的中美外交,毕竟要靠国务院来具体执行。如果能让国务院觉得他们对《上海公报》是有贡献的,对中美关系只会是好事。随后,基辛格连夜找到中国代表,提出了修改公报文本的要求,并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可以说,正是因为基辛格的努力,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才没有因为美国政府的“内战”受到影响。

结语

好了,关于基辛格这本《白宫岁月》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里,“外交”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外交家们在国际舞台上的纵横捭阖,离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很遥远。但在这套《白宫岁月》里,基辛格却告诉我们:外交决策的过程,和一家公司操作商业项目,或者一个团队搞技术研发,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需要细致的流程管理,也都需要协调不同部门间的关系。基辛格在外交事业上的成功,固然要归功于尼克松的信任,但和他本人善于优化决策流程的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这当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基辛格对尼克松所做的“情绪管理”。按理说,尼克松是上级,基辛格是下级,下级要服从上级的管理。可基辛格却认为,确保上级的情绪足够稳定,心情比较舒畅,对整个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在《白宫岁月》记录的四年共事当中,基辛格一直在尝试平复尼克松内心的不安全感。而当尼克松和罗杰斯发生冲突时,基辛格又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这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人情世故了,应该说,它代表了一种高级的处世之道。

当然了,基辛格作为一位外交高手,亲身参与的外事活动也是极为丰富的。在《白宫岁月》里,他对这些活动,从美国和越南之间的巴黎和谈,到中美关系正常化,都做了详尽的回顾。基辛格不仅还原了外交谈判中的双方,是怎样像下棋一样,有进有退地进行沟通,并达成最终共识的。对自己接触过的各国政治家,他也有相当传神的描写。在基辛格笔下,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等历史人物,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个性和魅力。基辛格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才华和高尚人格,印象尤其深刻。这些精彩的人物描写,使《白宫岁月》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在文学上也成为一部佳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
被录音带穿帮的尼克辛格
基辛格:白宫西楼的花花公子
尼克松访华 前传
基辛格的行前小事
夏永芳:对尼克松总统访问上海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