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的理学》| 卞恒沁解读

关于作者

包弼德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查理斯·卡威尔讲座教授,他同时也主持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ese Historical GIS) 以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ese Biographical Database)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关于本书

今天这本《历史上的理学》可以帮助你掌握一段以理学为中心的中国历史,因为它详细梳理了理学和中国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听完这本书,你将会了解到,原来理学原本并不是禁锢思想的枷锁,而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理学家甚至一度是中国社会中最活跃的改革家。到了明朝以后,理学才成为一种保守的力量。

核心内容

第一,程朱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第二,为什么说程朱理学一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第三,程朱理学在明朝以后是怎样走向保守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我是卞恒沁。

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叫《历史上的理学》,这里的“理学”,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程朱理学,程就是北宋的程颢和程颐兄弟,合称“二程”,朱就是南宋的朱熹。程朱理学是儒学在宋代发展出的一种新形式。

我们过去说起程朱理学,可能会觉得,那是特别腐朽的东西,束缚思想,压抑人性。对于中国在近代的落后,程朱理学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不过,程朱理学作为宋代以后的主流思想,对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那可是非同一般的。比如我们今天说一个人坏到了极点,会说他“伤天害理”。这四个字里面的“天”和“理”,合起来叫作“天理”,这就是程朱理学的核心观念,理学家朱熹有一句名言就叫“存天理,灭人欲”。

更重要的是,程朱理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思想,还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的统治哲学。如果不了解一点程朱理学,你对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就很难有深入的认识。这就好比说你如果不懂基督教,那就很难搞懂欧洲中世纪的历史。

今天这本《历史上的理学》可以帮助你掌握一段以理学为中心的中国历史,因为它详细梳理了理学和中国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听完这本书,你将会了解到,原来理学原本并不是禁锢思想的枷锁,而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理学家甚至一度是中国社会中最活跃的改革家。到了明朝以后,理学才成为一种保守的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包弼德,他其实是一位美国汉学家,这是他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包弼德现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思想史。今天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你讲述书中的观点:第一,程朱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第二,为什么说程朱理学一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第三,程朱理学在明朝以后是怎样走向保守的?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程朱理学是怎样产生的?我刚才提到,程朱理学是在宋朝出现的,是儒学的一种新形式,那么儒学在宋朝以前是什么形式,为什么在宋朝会出现程朱理学呢?

我们今天说的儒学,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这个时期的儒学被称为“先秦儒学”。第二个阶段是汉朝到唐朝,这个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汉唐儒学”。第三个阶段是宋朝到明清,这个阶段的儒学以“程朱理学”为主流。可以说,程朱理学取代汉唐儒学,是宋代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思想事件。

那么汉唐儒学和程朱理学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汉唐儒学讲究尊重权威,后来的学者不许挑战前辈学者的思想。而程朱理学鼓励学者对儒家经典做出自由解释。

打个比方,汉唐的儒家学者就好比是你的高中语文老师,总是一脸严肃,逼着你背诵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宋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就好比是现在的自媒体人,动不动就左手一挥:你们说得都不对,来听我说。所以,程朱理学的兴起,本质上是儒家学术在宋代进入了一个创造新思想的阶段。

那么,为什么儒学在宋代会出现这样一个新局面呢?

任何新局面的产生,都不会是偶然的。程朱理学在宋代的出现,当然也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首先是儒学传承方式的变化。

在宋朝以前,从汉朝到唐朝,儒学要传承,主要靠两种方式,一种叫“家法”,就是在一个家族里,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这样代代相传。还有一种叫“师法”,就是一些成名的儒家学者公开收徒弟,徒弟出师了,也可以再收自己的徒弟。

这两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后辈不能反驳前辈。儿子当然不能反对父亲,徒弟也不好反对师父。这种传承方式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思想的僵化和停滞。这种状况到了唐朝,已经非常严重了。以至于唐朝后期的文学家韩愈写了一篇文章,中学课本里有这篇文章,题目叫《师说》。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你以前可能背诵过这句话,但不一定知道它的时代背景。韩愈其实是在痛心疾首地说,学生就应该比老师更厉害,后人就应该超过前人,不然思想怎么能进步呢。

韩愈的这种呼声,到了宋朝终于激发出了回响,因为宋朝终于发育出了适合新思想成长的土壤。

儒学的传承方式在宋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自由讲学之风的兴起。唐朝末年以来,经过长期的战争,统治中国长达七八百年的士族阶层逐渐消亡。到了宋代,中国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扁平化的平民社会。世代相传的豪门大族不复存在了,代代相传的家法也自然就没了。

同时,由于唐朝后期以来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的价格开始下降,大批平民百姓都有机会接触到知识了,读书人可以自学成才。比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就曾经长期住在寺院里,借寺院的书来看。当时寺院里可不是只藏着佛经,其实是综合图书馆,儒家的四书五经也有。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汉唐以来那种门派森严的思想氛围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自由讲学风气。学者们相互切磋,相互争论,共同推动学问的进步。比如南宋的两位大思想家,理学的代表朱熹,和心学的代表陆九渊,就曾在鹅湖这个地方展开争论,争论主题是:一个人要寻找真理,究竟是应该向内去探寻自己的本心,还是应该向外去探寻宇宙万物?这场争论被称为“鹅湖之会”,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

当时一些著名学者甚至专门开辟了讲学的场所,邀请各家学者前来,进行讨论和争鸣。比如朱熹就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开辟了白鹿洞书院。书院是当时孕育新思想的主要场所,也是宋代文化发展繁荣的标志。

除了这些社会原因,程朱理学的兴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那就是儒家和佛教的竞争。你如果熟悉中国历史,应该能感觉到,儒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基本没什么存在感,这主要是因为佛教的竞争。南宋有本文人笔记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王安石有一次问一个叫张文定的学者,过去这几百年,是不是没人能超越孔子和孟子?张文定说,怎么会没人呢,有不少佛教僧人,见识都在孔子之上啊。所以不是过去没有人才,而是儒家笼络不住人才,他们都跑到佛教那边去罢了!

为什么儒家不是佛教的对手呢?因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无论是世界观的完整性,还是逻辑的完备性,都把儒家读书人给震住了。请注意,在宋代以前,儒家思想只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对于自然世界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可以说是漠不关心。但佛教的思想里面不仅有人际关系,还有完整的宇宙观。

比如你要是熟悉《西游记》,应该记得里面有所谓“四大部洲”的说法:什么东胜神洲、西牛贺洲之类的。这些可不是作者自己编的,而是佛教对于世界的描述。佛教的哲学思考,更是比儒家要深刻得多。比如佛教的缘起性空、诸行无常之类思想,让中原儒家士大夫听得一愣一愣的,真的是由衷拜服。于是,佛教压倒了儒家的风头,持续了好几百年。

到了宋朝,儒家读书人觉得这样不行,我们得复兴儒学。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民族矛盾很尖锐,中原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面前处于相对弱势。这带来了一股思潮,要求去除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恢复中原文化的纯正性。什么是外来文化?首当其冲就是佛教。什么是纯正的中原文化?那当然是儒学。于是,儒学复兴运动就在这种思想氛围中兴起了。

宋朝的儒家学者意识到,要想打败佛教,必须借鉴佛教的优势。所以他们表面上反对佛教,其实背后都在偷偷看佛教的书,看看有没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跟儒家结合一下,补上儒家缺乏哲学高度的短板。史书上就说,二程之一的程颢,曾经长期沉迷于佛教的经典。

经过长期的努力,南宋的朱熹终于完成了儒家的理论建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叫作“理一分殊”。这四个字比较抽象,大致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是“天理”的具象化。天理虽然只有一个,但一旦分散到万事万物中去,就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朱熹怕他这样解释别人听不懂,就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好比是天上只有一轮月亮,但倒映在人间的河水里,千千万万条河水,因为河水自己的水质不一样,就会倒映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月亮。他这么一说,可就露出马脚了,因为这个典故叫作“月映万川”,其实出自佛教的经典。可见,朱熹这套理论,其实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总之,宋代自由讲学的风气和儒学复兴的思潮,共同推动了程朱理学的诞生。今天这本书的作者还指出,程朱理学在宋朝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这话又怎么讲呢?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不止有理论高度,还有社会高度。它所关心的,是当时社会上最尖锐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简而言之,就是流民问题。

第二部分

唐宋之交,中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大规模流民的出现。所谓流民,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唐朝前期,大部分农民本来是安分守己地以种田为生。当时朝廷实行均田制,就是由国家向农民授予土地。还有不少农民住在贵族的庄园里,替贵族干活。到了唐朝后期,先是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再是战乱不断,贵族的庄园也被战争摧毁。于是,唐宋之交的流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这么多流民冒出来,当然会破坏社会稳定,那该怎么办呢?到了北宋中期,很多士大夫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你应该知道,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安石变法。我们一般都说,王安石推动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其实不少历史学家都指出,王安石变法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解决唐朝末年以来的流民问题。不信你看,王安石推动的那些政策,或多或少都和流民问题有关。

比如王安石推动“青苗法”,本意就是在农民田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向农民提供国家低息贷款。农民等庄稼成熟了,再把钱连本带利还给国家。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土地兼并,防止流民人数扩大。因为地主经常会在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向农民放高利贷,农民最后还不起钱,就只有把田卖给地主,自己沦为流民。

王安石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保守派和程朱理学有着密切联系,比如二程中的程颐,就曾经获得保守派领袖司马光的推荐,当上了洛阳国子监的教授。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程朱理学代表保守势力,反对变革。其实并不是这样,程朱理学在当时也追求变革,只是他们提出的方案和王安石不一样。这套方案可以归结为四个字:“社会自治”。

程朱理学在当时认为,对待流民问题,不能依靠朝廷的救济,因为朝廷在救济农民的时候,也把权力之手伸到了乡村基层,这样会破坏农村的自发秩序。所以,农村应该在乡绅的领导下,开展自治。主要的自治手段有两种:宗族和社仓。

所谓宗族,就是几个有共同祖宗的家庭组成一个大家族。大家族成员住在一起,财产公有,还修建祠堂,定期举行祭祖仪式。今天在安徽、福建等地方,还经常可以见到宗族祠堂的遗迹,这些祠堂中有不少都是宋朝的时候修建的。

宗族和社会自治又有什么联系呢?宗族可以用血缘纽带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还会向贫穷的农民提供救助。宗族内部一般都会设立“族田”,这是比较富裕的族人捐出来的,属于全族的共同财产。族田产生的收入,可以用来帮助族里的穷人,还可以资助族里的孩子们上学。

宗族组织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西周实行“宗法制”,就是用大型宗族来组织社会。天子带头建立家庙,祭祀自己的祖先。很多诸侯国的国君,都和周天子是同宗。从汉朝到唐朝,宗族组织一直延绵不绝,那些世代为官的士族阶层,都拥有庞大的宗族组织。

不过,宋朝以前的宗族组织,只是士族阶层的特权。按照儒家的礼制,平民百姓是无权建立宗族的。但是在宋朝,倡导程朱理学的学者们看到了宗族组织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就想方设法要在普通民众中间建立宗族。

比如二程中的程颢,就明确说,要允许平民百姓祭祀自己的高祖,高祖就是祖父的父亲,也就是从自己往上数的第四代祖宗。在儒家礼制里,百姓最远也只能祭祀自己的祖父。那程颢身为儒家学者,为什么宁肯违反礼制,也要允许百姓祭祀高祖呢?因为往上追溯得越远,就越容易建成大的同姓家族联合。你想啊,要是拜祖宗只能拜祖父,那你只能跟堂兄弟组成一个大家族。要是能拜高祖,那就是四世同堂,这宗族可就要大得多了。宗族越大,吸纳的人越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就越强。

朱熹在这方面更加投入。宗族建设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修建家庙。有了家庙,才能摆放祖宗的牌位,供子孙祭祀。但按照儒家礼制的规定,平民百姓是不许修建家庙的,只有皇帝和士大夫才可以。这条规定很重要,它涉及到统治阶层的身份问题,很难突破。

但朱熹的脑子很灵活,他挖空心思,在古代文献里找依据,终于找到这么一条:汉朝人经常会在先人墓地旁边盖一个小房子,每次扫墓之后,一家人就会在这个小房子里开个会,讨论一下家事,联络一下感情。这个小房子,叫作“祠堂”。朱熹顿时如获至宝:百姓不许修家庙,但没说不许修祠堂啊。那百姓修建一个房子,取名叫祠堂,把祖宗牌位放进去,实际当成家庙来使用,这不就行了?所以,后来在中国各地涌现出来的宗族祠堂,都源于朱熹当时的灵光一闪。

除了祠堂,朱熹还为宗族建设设计了一整套礼法,比如子女早上要向父母请安,父母回家了子女要去门口迎接。这套礼法就是所谓的《朱子家礼》,后来,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宗族的家法族规,都是以《朱子家礼》为蓝本的。正是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之下,中国的宗族建设取得了关键突破,开始向平民百姓渗透。

除了宗族,程朱理学还提出了一种自治手段,那就是“社仓”。社会的社,粮仓的仓。所谓社仓,就是地方上兴办的粮仓,在灾年借粮给农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社仓早在隋朝就出现了,但当时的社仓都是国家办的。宋朝开始,出现了民办的社仓,创始人也是朱熹。

当时朱熹正在今天福建省北部做官,那年当地发了大水,朱熹为了救灾,就动员当地乡绅,捐出粮食,建了一座粮仓。再由这座粮仓,借粮食给农民,约定等农民来年有了收成,再归还粮食。这座社仓的粮食完全来自民间,所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民办社仓。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朱熹有个朋友指责朱熹,说你搞的这个社仓,不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么。当时已经是南宋了,王安石被视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名声很臭,所以朱熹一听就急了,说我这怎么是青苗法呢,青苗法只在县一级实行,我的社仓可是设在乡里的。青苗法由一帮中饱私囊的官僚负责,社仓却是由乡间有道德的士绅来负责的。这两者天差地别啊!

从朱熹的辩解我们可以看出,程朱理学和王安石的最大不同,就是王安石主张依靠国家来组织社会,程朱理学却主张推动社会自治。这种自治主张发展到极致,就是试图架空皇帝。你可能以为,朱熹是一个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其实他毕生追求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是通过理学士大夫来组织社会,进而自行选拔人才,组建政府。历史学家余英时指出,按照朱熹的思路,皇帝最后甚至会变成一个没有实权的虚位元首。

比如朱熹说过,什么样的君王是好君王呢?西周的周成王、蜀汉的刘阿斗,都是好君王。因为他们一个任用了周公,一个任用了诸葛亮,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君王只要能任用贤才就行了,何必亲力亲为呢?你听听,这种言论,已经有点接近后来在欧洲出现的君主立宪思想了。所以,程朱理学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其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第三部分

那问题就来了,这么追求进步的程朱理学,怎么会变成后来那副僵化保守的模样呢?下面,我就带你看看这个问题。

程朱理学走向保守,始于南宋后期,发展于元朝,定型于明朝初期。

在朱熹等人的努力下,理学已经被不少士大夫所接受,开始成了气候。但理学追求的政治目标特别理想主义,还动不动就批判政治,很容易得罪皇帝和其他官僚。终于在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宁宗在位期间,遭到了全面镇压。

当时朝廷上有两个大臣,一个叫韩侂胄,另一个叫赵汝愚,两个人关系不好。朱熹等理学家都站到赵汝愚那边,后来韩侂胄当了宰相,就对理学家进行了打击报复。理学家本来就不太招人待见,这场报复很快演变为一场全面镇压。理学家被禁止讲学,甚至遭到人身迫害。当时的年号是“庆元”,所以这件事被称作“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之后,理学家们尝到了政治的残酷,开始变得务实和世故,试图向皇权靠拢。南宋后期有一位理学家名叫真德秀,他就说,政治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皇帝不能大权旁落。你看,这种思想已经和朱熹相去甚远,开始鼓吹起君权神圣了。

南宋灭亡以后,面对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理学家们进行了两方面努力。元朝建国以后,一度废除了科举考试,连续43年不开科举。理学士大夫失去了考试做官的途径,就更加专注于组织地方自治。所以,宗族建设在元代又出现了一波新的热潮。有历史学家根据统计指出,现存的宗族族谱当中,修订于元朝的族谱,是宋朝的四倍之多。

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也看到,蒙古人需要寻找他们统治中原的合法性,这反而为理学提供了机会,因为理学可以帮助蒙古人建立合法性。科举虽然被废除了,但仍有一些理学家依靠皇帝个人的赏识,成为朝廷的重臣。他们劝说皇帝,程朱理学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大影响力,应当尽快恢复科举考试,还要树立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权威地位。

比如当时有个大臣叫李孟,他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曾经担任过元武宗和元仁宗两代皇帝的老师。元仁宗深受李孟的影响,终于在公元1314年下令,恢复科举,而且考试参考答案的标准来自朱熹的著作。到这一步,理学和权力的联系更为紧密了,但理学本身也开始蜕变。因为权力在利用理学的同时,也必然要不断篡改理学的内容,使它能够为自己所用。这个过程到了明太祖朱元璋那里,终于定型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开始面临如何对待程朱理学的问题。一方面,程朱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播,无论是在思想界还是在基层社会,影响都已经很大了。另一方面,程朱理学当中,还是残留了一些反抗皇权的因素。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对程朱理学采取了两面手段。

一方面,朱元璋肯定了理学家们长期以来推动社会自治的努力,还动用国家权力,在全国推广理学家的做法。比如他下令,在全国各地推动社仓的建设。对于那些地方上有名望的宗族,他经常予以表彰,给予很高的政治荣誉。在浙江金华下面有个县叫浦江县,当地有一户姓郑的人家,人称“浦江郑氏”,治家有方,在当地很有声望。朱元璋赐予郑家“江南第一家”的称号,还给他们题写了匾额。

在文化上,朱元璋更是把程朱理学推崇到了极致。他明确规定,科举考生的文章必须严格以朱熹的思想为准,不许有其他歪理邪说。而且朱元璋因为自己出身低微,还差点认朱熹做了祖宗。

但是,朱元璋对待理学还有另外一面。他下令对于那些受理学影响,在地方推动自治的读书人,都授予官方身份。这种身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粮长”,就是代政府下去向农民收粮,再把粮食交给政府的人。还有一种是“里长”,就是在居民社区维护秩序的人,有点类似今天的居委会主任。这样一来,那些负责地方自治的读书人,都从体制外走到了体制内,也就要遵守体制内的规矩,受到朝廷的管束,失去了原先的自由。

朱元璋还下令,由朝廷出面,搜集理学家的言论,经过筛选以后,编成了程朱理学的官方权威文本。同时,朱元璋还对程朱理学推崇的《孟子》这本书进行了删减。因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蔑视君权,朱元璋就把孟子的类似言论全部删掉,留下一本被阉割的《孟子》节选,让读书人以此为标准。

你看,朱元璋把程朱理学的社会理想变成了国家制度,也就扼杀了它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朱元璋虽然表面上推崇程朱理学,实际上却垄断了理学的解释权,去除了其中具有革命性的内容,程朱理学也就从此失去了活力,逐渐成为维护统治的思想,僵化保守的代名词。

结语

好的,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知识点:

第一, 宋朝出现了程朱理学这种儒学的新形式,这一来是因为儒学的传承方式在宋朝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由讲学的风气;二来是因为儒家士大夫为了对抗佛教的竞争,参考佛教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创新。

第二, 程朱理学一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因为程朱理学面对社会上的流民问题,提出了立宗族、建社仓,开展社会自治的主张。朱熹甚至还说,皇帝应该把国家大事都交给贤才,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第三, 程朱理学后来走向僵化保守,这一来是因为南宋庆元党禁对理学的打击,二来是因为理学在元代开始与权力紧密结合,三来是因为朱元璋对理学进行了拉拢和歪曲,使理学最终成为朝廷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走上时代中心的代价就是,它从此失去了思想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人们该不该否定儒家?
《历史上的理学》(三)程朱理学在明朝以后是怎样走向保守的?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1)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的教学设计
图说历史丨一篇文章教你认识宋明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