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 | 为何不能天天查看自选股?狭隘框架

你好,欢迎收听《行为金融学课》。

前面三讲你已经系统了解了“前景理论”,知道了产生错误决策的一种方式。

这一讲我来讲讲狭隘框架。狭隘框架理论同样是“前景理论”的提出者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在行为金融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学习了这一讲,你会了解,因为狭隘框架的存在,你一些习以为常的投资操作,例如,天天查看自选股等有什么问题,以及你应该怎样克服这种最常见的决策偏差。

讲述什么是框架效应之前,我先和你讲一个信用卡刚刚诞生时的故事。

信用卡在美国刚开始普及的时候,发卡机构和零售商打起了官司。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对于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商家是不是应该收取更高的价格或者附加费。这是因为商家要给发卡机构交一笔交易处理费用。所以,商家自然就希望这笔钱由消费者买单了。

但是信用卡机构不干了啊,要多花钱,这么做,谁还用信用卡呢?他们要求两种消费一定要价格一致。

这该怎么办呢?后来发卡机构换了一个思路,不关注内容,而是关注形式。

如果商家一定要收取不同的价钱,那么“正常价格”就是向信用卡用户收取的价钱,而使用现金的用户可以享受打折优惠。

同样是有差价,但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很满意,至少在表面上,价格是一致的。

这其实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框架效应。

什么是狭隘框架?

框架,你可以想象成拍照的时候相机的取景框,由于取景框的镜头只有有限的角度,框定在哪里,你看到的只有框里呈现出的景色。

所以,形容人在决策时没有全局观就是狭隘框架(Narrow Framing)。

按照传统金融学理论,理性人是不存在取景框的,他们的视野是全局的。而现实中的人做决策,都会受框架影响,这就是框架效应。

在金融市场上,框架效应到底会如何影响你正确地做决策呢?

为了更好地观察金融市场,你先试着在脑子里画一幅图。

一个立体的金融市场,存在两个维度:

  • 一个是横截面维度,指的是在一个时点上,观察市场上的很多投资品种。

  • 另一个是时间序列维度,指的是固定一个投资对象,看它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表现。

我们就按照这样的维度来看狭隘框架的影响。

横截面上的理性投资:投资组合理论

下面,我先带你看看横截面上理性的决策应该是什么样的,再让你体会存在狭隘框架时的决策差异。

你一定听说过“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个说法吧?

在投资中,就是“别把所有钱都投资于同一个对象”,应该分散投资,这就是理性投资决策最重要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

投资应该怎样组合效果最好呢?

我们以股票投资为例来说明。假定当你找到一只世界上最好的股票,你现在知道不能把所有钱全买了它。因为如果价格上涨你就赚钱了,但如果价格下跌你就会亏钱,这样风险太大了。

为了降低风险,你决定再买一只股票。

我问你,为了分散风险,应该买一只价格波动方向与之前那只相同还是相反的股票?

应该是相反。

所以,将波动方向相反的两只股票组合在一起,比将同一个波动方向上,第一好的股票与第二好的股票组合在一起风险要小。

投资组合理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两只股票的组合就不如三只股票组合分散风险的效果好,三只股票的组合就不如四只股票组合分散风险的效果好……依次类推。

所以,当组合中股票数目相当多时,单只个股的波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已经被其他波动相反的股票完全抵消掉了。

所以,决定整个组合的风险不再是单个股票自己的波动,而是股票与其他股票之间的相关性。

讲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理性人不会关心单个资产的上下波动。道理很简单,单个资产的波动会被其他资产平衡掉,对风险没有影响。

理性投资者只关心资产之间的协同变化有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去查看单个资产的涨跌。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看单个投资的涨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这么做的吗?

不是。因为存在狭隘框架,人在投资时就没有全局观。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每个人才摸到一小部分,就开始做决策决断了。

比如说,大多数人都明白要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于是买了很多的鸡蛋,把它们放在篮子里。

但是你从来不关注这个组合的涨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一只鸡蛋上,逐一查看单个自选股是跌了还是涨了。

这种最常见的每日操作,其实是错的!

就像我上面说的,理性人应该选择不同波动方向的资产来组合。这样,单个自选股的涨跌就会被其他股票的波动所平衡掉,对风险没有影响。但是,投资者却总是错误地将个股的涨跌当作风险。

而股票涨涨跌跌时,投资者又会关注涨跌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像是成本价、近期高点、低点等等,这又会影响决策。

跌了会风险喜好,长时间持有;涨了又会风险厌恶,过早出售。

逐一查看自选股的错误,就在于投资时缺乏全局观,被单个资产的狭隘框架局限了,没有将资产当成组合来看,误将单个资产的涨跌当作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应该站在全局,考察整个组合资产之间协同波动的方向及幅度,根据这个来操作,而不是根据个股的涨跌来操作。

时间序列上的理性投资:不清点资产

我们再从另一个维度,时间序列来看投资。

资产一直不断地涨涨跌跌,应该多长时间清点一次资产,以确定盈亏呢?

理性的答案是:不要清点!

这一点可能挑战了很多人的认知。

清点一下自己的资产不可以吗?难道不应该去了解自己的盈亏吗?

理性人的投资只往前看,往未来的方向看,不会受过去影响,不会有参考点依赖。

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频繁清点资产

频繁清点资产就是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

投资者清点资产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清点的目的是想要了解盈亏,而了解盈亏则是往回看,这样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参考点的影响而发生错误。

个人投资者常常会每日清点一下自己的资产。每日清点资产,实际上每天都在用参考点来校准。这大大增加了参考点效应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虽然操作没有个人投资者频繁,但他们也要清点资产的。对于公司和基金来说,因为有披露季报的要求,所以,资产至少一个季度清点一次。而清点资产由于受到参考点的影响,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操作。

实际上,清点资产的主要问题在于,会不自觉地计算盈利和亏损,导致投资决策“往回看”。

如何避免“往回看”?

我举个例子,告诉你“往回看”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假定你30元买了一只股票,决定等它涨到60元的时候就卖出。现在股票价格已经55元了,请问你应该如何操作?满仓吗?空仓吗?半仓还是其他仓位?

是不是觉得很难决策?

为何你觉得难呢?是因为你在“往回看”,你始终无法忘记30元这个参考点。现在请你忘记这个参考点,“往前看”,决策将变得容易。

你试着这样做:你现在看到一只股票,价格是55元,目标价位是60元。

对于这样一只股票,你愿意配置多少仓位呢?

你可能会说,那最多配一成仓位吧。那么,就请你出掉9成仓位!

是不是很简单?

所以,清点资产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要摆脱参考点的影响。摆脱参考点的影响,投资应该“向前看”。

好了,这就是投资的框架效应,再回到刚开始信用卡的故事。

其实,对于店主还有消费者来说,打折和交额外的附加费并没有区别,但是,人们就是更愿意接受打折这种形式。

现在回头看看,是不是在很多事情的决策上,你的眼睛前面都有一个框架呢?

总结

这一讲,我们讲了决策理论中的狭隘框架理论及其应用。

投资上的狭隘框架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都会出现。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对资产组合没有全局观,关注单个资产的涨跌,导致没有正确理解风险。

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频繁清点资产,对每个时间点的资产孤立来看,这会受到参考点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决策。

正确的做法是“向前看”。

陆蓉

留一个思考题:你是否能够举出一个日常生活中被狭隘框架影响的例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9-14》笔记
无论做什么投资,投资前请先搞懂这个问题!
经济学转型的前夜:承认有限理性也是一种理性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投资者偏误:行为偏误
S7-1200 1500 指令说明及示例SCATTER:将位序列解析为单个位
能够穿越牛熊的玩法只有一个 全靠它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