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二)

首先要承认,我有严重拖延症,所以答应写人生的意义晚了这么久。

在讲人生的意义之前,要先说两个限定条件:一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这里不讨论那些我们看不到也不可实证的事物(不代表那些一定不存在,只是不讨论,因为不够了解。而且根据奥卡姆剃刀的原则,不需要引入那些变量一样可以讨论。当然,对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最好存点儿敬畏之心,不着急下判断。我学到这点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陪着老家来的一位长辈去逛雍和宫,那时候的人基本都唯物,所以当我们在雍和宫里看到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喇嘛,那位长辈和他攀谈上之后,自然就问出来:“你信佛,可是你见过佛吗,没见过你就信啊?”那位喇嘛的回答是:“你是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就都不信吗?”);二是相信进化论,进化论是应用最广但却误解最多的科学理论,没有之一,现在流行说“第一性原理”,要说人类社会的第一性原理,那只能是进化论(如果你相信什么“递弱代偿”之类的鬼话的话,就不用往下看了,太多人问那为什么错了,其实很简单,进化没有方向,但结果往往是适应性增强,经过接近40亿年的适应性增强,人类终于有望成为跨星际物种,也就是说,再出下一个恐龙灭绝那样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人类也不会像恐龙一样灭绝了,所以,经过了那么多年的适应性增强,你却说是适应性越来越弱,我也就懒得理你了。还有,别和我说水熊虫,那叫被动适应,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增强的是主动适应能力,有时候确实是以牺牲被动适应能力为前提的,但我很怀疑你会更想当个水熊虫而不是人。东非草原的动物大迁徙,旱季到来的时候,很多没有迁徙能力的鳄鱼会干死,虽然鳄鱼比角马更耐旱,也的确有鳄鱼熬得过旱季,可是你觉得谁的适应性更强呢?)

前一阵因为疫情的关系,某几位著名人物大谈微生物才是地球的统治者,因为从成功繁殖的角度,微生物的基因数量可能是人类携带的基因数量的N多倍。好多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思考问题啊。那问题来了,如果有个疯狂科学家,把人类的基因放到微生物体内,然后让微生物大量繁殖,那算不算人类赢了呢?我相信你一定不认同。我也和你一样,怎么能从基因的拷贝数来判断孰优孰劣呢。所以,就像好多人误读了进化论,以为进化就是竞争、就是丛林法则一样,现在又有好多人误解了《自私的基因》,以为光是基因繁殖数量多就叫成功。

有关《自私的基因》的误导大家的分析,我在对章鱼老师之前一期内容的“抬杠”里曾经介绍过,需要引在这里,然后再告诉大家错在哪里:

——以下是引文——

章鱼老师说,从物理学里面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要从生物学里找人生的意义。很遗憾,生物学里也没有,所以建议陈章鱼老师一定要推荐这本书,......就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人只是基因完成自我复制的工具,基因才不管人的死活呢。适者生存也发生在基因的层面上,也就是说,“存在即合理”原来是对基因最好的描述。这么推演下来,同性恋基因一定会让带这个基因的人更优秀,因为同性恋没法繁殖后代,所以必须靠自己充分优秀,才能使得可能也带有同性恋基因的近亲们更好地生存繁衍。科学家到现实生活里一验证,发现同性恋还真是更优秀。你不觉得这事比引力波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对人类来说更重要吗?

这么一推导,人类,包括所有的生物,其实只是基因的宿主,我们自己还不自知,别的寄生基因想要和现有的寄生基因抢地盘,我们还各种打针吃药,想把新寄生基因赶走,像不像“两条狗打架抢骨头,骨头跳起来帮一条狗打另一条”的闹剧?别误会,这是学术讨论,没在说新冠病毒。不过实情就是,人类基因和病毒基因的底层设计都是一样的,就是更多繁殖,只是策略不同,一个是自己养肥宿主,另一个是抢别人的宿主。关键是,我们只是被抢夺的那个,一点儿主动权也没有,你说绝望不绝望?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还有更绝望的,别以为会说话、有语言了就了不起。很难说是人发明了文化还是文化塑造了人。道金斯进入了一个概念叫迷因Meme(对应于基因Gene)。就像基因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单位,迷因就是文化的最小单位。原来人还是载体,只不过原来是基因的载体,现在成了迷因的载体。要不怎么解释人的各种为理想献身呢?基因都会消失,这个行为应该没法延续啊。现在明白了,感情我们的宿主虚拟化了,基因不存在没关系,迷因被更多复制了呀(以后大家提倡各种献身的时候还真得琢磨琢磨,这到底是自己这个个体的意思,还是其实是迷因在借着你的嘴复制他自己)。前一阵“想象的共同体”这个概念特热,其实仔细想想,那不就是个迷因里的网红嘛,赫拉利其实就是个大号迷因病毒携带者……

顺便说一句,我从将近30年前社会生物学刚刚传进中国的时候就读到了这本书,可见我在人生的意义这件事上困惑了有多久了。其实西方哲学对此的困惑也非常久,有的只好形而上地想当然低说“头顶的星空和心里的道德”,诚实点儿的就说“虽然没有意义我们也要像西西弗一样活着”,看,多绝望......

——以上是引文——

上面的东西听起来没毛病,对吧,其实问题大了(所以在具备足够的专业背景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之前,我不主张多读书,因为书的逻辑一般是自洽的,你要看不出问题就容易全盘接受,但那也许不是事实,而只是用一套“自洽”的系统洗了你的脑。就连很多名家的书都不能免俗,《人类简史》就不说了,问题太多,就连丹卡尼曼的大作《思考,快与慢》都是如此,人的决策系统其实非常复杂,可不只是快和慢两套系统。看看现在读书会那么流行,你没发现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也更流行了吗。当然,读书总比不读书强,但我希望我们都能尽快超越读书信书这个阶段,把书当成工具,目标是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自私的基因》问题在哪里呢?在病毒那个水平上,“自私的基因”基本是有效策略,也就是说,流传到今天的病毒确实都是更会繁殖自己的。疫情期间相关的讨论肯定不少,一般来说病传染性强的病毒致死率就不高,致死率高的病毒传染性就不强,当然,有人会说有传染性又强致死性又高的疾病啊,比如世界各地都出现过瘟疫大流行,尤其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造成上千万人口的死亡,其实那是因为人类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疾病还没跟上这种改变,以致于在狩猎采集社会里传染性不强的疾病,在人口密度大的多的农业社会变得更容易传染了。今天的新冠也是一样,其实从死亡率上来讲,要比过去的任何一次瘟疫大流行都要低,因为人类的卫生条件和防疫水平大大改善了,但我们对疾病冲击人类社会造成风险的承受能力也大大降低了,至少从社会舆论的层面,所以大家才会认为疫情很严重。

先别着急下结论说容易流行、致死率又低的病毒是最成功的微生物,只能说他们是在选择对抗—也就是选择对宿主产生伤害的微生物里相对成功,可是又另一类微生物无疑更成功,那就是选择对宿主无害甚至有益的合作型微生物。比如我们的肠胃里有大量细菌,甚至有些微生物选择进入到动物细胞里变成了动物细胞的一部分,比如线粒体。他们对宿主的健康更有帮助,随着宿主的发展而发展,无疑也更成功(从数量上讲,每个健康人都带有的微生物,一定比病人身上才有的致病微生物数量更多嘛)。现在有一门科学正在变得越来越热,叫Microbiome,微生物组学,他们认为人体内的微生物形成的生态会影响人的健康,你要想像运动员一样健康吗?先要在肠道里形成运动员肠道内一样的微生物生态,怎么做到,嘿嘿,不怕您恶心,来点儿著名运动员的粪便微生物胶囊吧(幸好还在尝试阶段,没有形成标准治疗手段)。

当然,我们说了,这些都只是在进化的意义上,衡量微生物水平的成果,不能随便引申(人类历史上很多错误都是把以前的经验随便引申到新的环境下造成的,我听过一个经典的辩驳:有个人想学习腾空飞行,他就先在双杠上练习快速奔跑,等熟练了,再练习在单杠上快速奔跑,等再熟练了,就可以练习一根杠子也没有,在空中奔跑了,哈哈。不过我确实看过类似的故事,朝鲜历史上有个著名的起义军领袖叫洪吉童,据说他小时候每天练习抱着刚出生的小牛犊反复跳过一道山涧,随着小牛慢慢长大,最后洪吉童也练得力大无比,可以抱着一头成年的牛跳过山涧了,看看,这牛吹的,他当时应该抱着小象跳山涧嘛)。不过从中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最成功的不是选择竞争的,而是选择合作的。你看到问题的关键了:自然选择从来没说只有竞争关系,都怪赫胥黎的总结和林纾的翻译,才出了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是没错的,但不是物竞天择,而是物物互动,自然选择,而这个互动里,其实主要是合作。

合作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聚集到一起,形成简单的互动关系,不过可别小看这简单的聚集,群体活动生存率就会提升,看看海洋里的鱼群吧,当鲨鱼来时会突然分开,鲨鱼走后又迅速聚拢,,虽然那么多条,可鲨鱼还真的一条都不容易捉到。其实现代计算机科学最早模拟出来的动物运动之一就是鱼群的游动,只需要三个规则就行,一是跟着大家的方向;二是尽量往中间靠;三是保持一定距离。三个简单规则就换来了对鲨鱼捕食的防御能力。还有更神奇的,当超过一个临界值之后,新的在个体层面上不可能具备的特性就会显露出来。有种单细胞生物叫黏菌,他们总是喜欢群聚,虽然只是简单地聚在一起,相互之间也只是靠传递化学物质来通讯,可是竟然能走迷宫,甚至能做路径规划。自然界有个现象,叫涌现,一旦同样的物体(也可以不是生物)聚集到一定的程度(一般称为超过临界密度),就会发生变化,从整体看这个群体的行为会出现规律,而这个规律是从对个体的分析中总结不出来的。也就是说,你分析黏菌的单个细胞不可能知道黏菌群体的运动,甚至少数黏菌聚集到一起也不行,一定要数量足够,新的特征才会出现。涌现的问题非常重要,我后面还会提到。

第二层的合作就开始有分工了,听起来有点儿像人类社会吧,其实大量社会性动物都是这样的,像蜜蜂、像蚂蚁(《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就是研究社会性动物的专家,不过当年他们认为社会性动物离开群体就活不了,但人离开群体还能活,像鲁滨逊,所以人叫半社会性动物。而社会性动物协作效率更高,人未来如果进一步向社会性动物进化,那不就是共产主义了嘛。所以在美国,研究社会性动物的科学家一度受到很多攻击,认为他们是在宣传西方不认同的共产主义思想,今天的主流思想已经变了,认为其实人的社会性要大大高于任何社会性动物,因为我们的社会复杂程度要高得多嘛)。我十几年以前和国内的计算机专家交流计算机算法,给他讲蚂蚁的觅食方法:早晨有一小批蚂蚁负责出去找食物,每只都是朝向一个固定的方向出发,第一只出发后,第二只稍等一段时间再出发,第二只出发的方向和第一只有十几度的夹角,第三只再等相同的时间间隔出发,方向和第二只有相同的夹角,这样有个二三十只蚂蚁,周围的各个角度都覆盖了。蚂蚁随身携带信息素,一旦发现食物就立刻返回。其他大群蚂蚁守在窝边,当有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循着返回蚂蚁留下的新鲜的信息素的气味去寻找它发现的食物并带回来。那位计算机专家说,这在计算机领域叫蚁群算法,可他听我说了才知道,原来蚁群真的是这样做的,计算机只是模拟的蚁群的做法而已。其实蜜蜂也有相似的做法,只不过气味在空中无法停留,所以蜜蜂不是靠信息素指方向,而是靠跳舞来告诉其他的蜜蜂。蚂蚁和蜜蜂一样,也有大量不出窝的,他们负责守卫、负责抚养幼崽、甚至负责清洁……一切秩序井然,怪不得社会性动物的研究者一开始觉得这样的社会比人类都要好呢。

第三层则更进一步,不光分工合作,干脆合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新的整体。单细胞生物也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要猎食、要避免被捕猎、要繁殖,功能增加,形态一般也会越来越复杂。可是进化并不只是简单的功能增加,因为最复杂的单细胞动物像阿米巴虫和鞭毛虫,现在都还在脏水坑里趴着呢。进化的更强的适应性往往来自于合作的各部分越来越紧密,最后干脆成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个体。社会性昆虫虽然离开群体会死亡,但觅食和维持生存的系统还是独立的。而到了融为一体之后,分工进一步加强,有了专门的营养系统、生殖系统、乃至专门在各部分之间传递指令的神经系统。这无疑使得整体的效率进一步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进化一定是从简单互动到分工再到合成新的整体,这里有进化路径问题。但进化压力确实往往能够塑造成专业分工程度更高、内部机制更复杂的新个体。

因为篇幅关系,这篇只能叫中了,请您继续期待下篇吧,希望我的拖延症能不那么严重,嘻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工明确的小动物
当所有生物都产生了抗生素耐药性 会是怎样的情景
从黏菌、章鱼和蚂蚁身上,AI都偷师了什么?
名著细读第三期丨《病毒来袭》:流行病发生的原因
身体更干净,生命更脆弱?| 展卷
微生物能告诉我们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