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四)

再说达成目标的欲望使我们能够坚持的情况。其实人类和动物在目标追求上的差异没有想象的大,前面说过,动物是寻找食物、躲避天敌和留下后代,而到了人类,变成了趋利避害,变成了名、利、食、色。色是像倭黑猩猩一样,把繁衍的冲动剥离出来单独消费了,而利是抽象的食,名是变形的利。这些欲望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格式塔原理,即,第一,低级需求满足后,人的需求会向上发展,从生存需求到社会需求直到自我满足需求;第二,需求没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欲望就会变大。所以如果你针对他们做心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成功人士的坚持来自于幼年时的未满足,所以在成年后希望证明自己。这其实还是模式决定的。

这些都只是个体的欲望,人类还有很多社会化的欲望,这个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当然,自由意志不等于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是自主决策的能力,而自我意识是感知得到自己和环境的边界、自己和其他个体的区别和联系。不过我为甚么要先论证自由意志不存在呢?因为如果自由意志存在,就很容易被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基础,但一旦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人的行为其实只是设定好的程序被特定场景激活的固定反应,那么自我意识就只剩了对自己这个主体的觉知而已。

不过情况还要更复杂一点儿:自我意识里不光有对自己的觉知,还有对自我的自我欺骗式的解读,解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明明是没有自由意志的程序化反应,用先验的方式告诉自己,这是“我”的决策,“我”是有自由意志的。所谓先验,就是先于经验,你直觉认同、不需要验证的知识。这下就麻烦了,即使有实验证明,我们在意识到自己做出的决策的半秒钟之前,科学家就能够从我们的脑电波的变化里读出我们将要做出的判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们的程序化决策是在潜意识部分,当然这种程序化决策不是单线程的,而经常是多个程序在竞争,直到最终有一个决策胜出,才会被从潜意识里提取到意识层面,我们才能感觉到。我前面介绍过,要了解潜意识的运行规律,去看《潜意识》那本书,不要再去看什么弗洛依德了。有个朋友说得好,弗洛伊德现在基本只能在心理学史的课堂上听到了(不过好像艺术领域还挺推崇弗洛伊德的,我只能说,这也太不科学了)。

再要往深里说,就连自我意识的感受,也都是从身体上读取某些特征的变化,然后加以解读的结果。所以才有那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在吊桥上谈恋爱比在固定的铁桥上成功率高,因为吊桥的晃动会造成人的肾上腺素分泌,恰好爱情也会,但理智告诉我们吊桥也很安全,自我意识就只好把肾上腺素分泌解释成爱情了。

但要命的是,自我意识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是先验的、是确定的、是没有办法用理性推导改变的。所以从好的地方说,下次谈恋爱,你还是可以带女朋友去看恐怖片,即使她是学心理学的也没关系。但从坏的地方说,即使理性认同了,从感性上你还是无法认同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欺骗。你会对自己说,我明明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且明明每个决策都是我自己主动做出来的嘛。所以,和现代心理学很有默契的佛教也讲无我,简单说就是自我意识其实是幻觉,但佛教说要理解无我,光读书没有用,必须要修行。(当然,佛教修行是另一个大话题了,将来有时间再聊)

其实自我意识除了把被动的程序化的行动说成是自己的主动行为,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夸大自己的价值。就是因为自我意识,没上过战场的战士都会觉得自己不会死,要直到周围的人被子弹打得血肉横飞,才知道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和别人并没什么区别。最搞笑的自我夸大的例子叫做“乌比岗湖效应”,来自于美国的一个广播剧,在那个剧里有个小镇叫乌比岗湖,那里的男人都比整个镇子的平均水平更健壮,女人都比平均水平更漂亮。一听你就觉得不可能,对吧。但是先别着急否定,我先问问你,你是否比周围人的平均水平更好?答案多半是“是的”。早就有人做过调研了,绝大多数男性觉得自己在男性魅力和开车水平上超过平均水平,只要把选项换成容貌,女性估计也差不多。

所以佛教讲究修无我,把“我执”(就是执着于有我)修掉,因为佛教认为贪嗔痴都是“我”带来的,修掉了就没有这些坏念头了。其实只对了一半,贪嗔痴并不是自我意识里的,而是自我意志对我们的感性需求解读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少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但照样贪嗔痴。而且,一旦把贪嗔痴当成了坏思想,千方百计想消灭它们,就反倒无法无我了,因为那个想消灭贪嗔痴的到底是谁呢?

这时候进化论就又可以帮忙了,所谓贪嗔痴其实只是作为生物个体的生存本能,而哺乳动物把这个本能上生成情绪,就成了贪嗔痴(我家狗狗就比我贪吃得多),到了人的层面,贪嗔痴这个隐形知识不过是被显性化了而已。

可是从进化的角度,这样一种把自动程序当成自己,而且夸大自己的能力的设计有什么用呢?在这种设计下,我们对世界、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明显是不真实的嘛(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

因为进化是以生存为目标的,并不以看清事实真相为目标。为什么我们容易“杯弓蛇影”,因为夸大潜在的风险,会使我们的生存几率提升。那么夸大自我的能力对生存有什么贡献呢?

适应社会有个前提就是要收到及时的反馈,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越好,也就是说,适应得越快。比如学骑自行车,只要方向出偏差,立刻就会摔跟头,所以大多数人花上一个下午,都能轻松学会。但如果反馈有延时,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我们甚至都不能在行为和反馈之间建立正确的因果关系,更别说调整和适应了。看看企业管理你就知道了,企业经营的好坏体现在财务上才能被清晰地辨认出来,但很不幸,财务表现是有时延的。也就是说,你今天做了正确的经营决策,到体现到企业的财务指标上(明显的收入利润增长),可能已经过了大半年了。这么长的时延,你早就搞不清到底是哪个决策造成的经营业绩提升了,要知道,之前这大半年你肯定已经做出了好多个决定了。所以企业经营理论五花八门,而且经常有和老的理论完全无关的新的理论冒出来并且流行一阵子(自然科学可没有这样的事情)。

当然,这是人的问题,就是延时带来的错误归因。而动物则简单的多,因为它们只接受实时反馈,延时反馈在动物眼里根本不存在,被完全忽略掉了。所以动物都短视,从来不为将来打算(田鼠存粮是罕见的个案,而且也只是程序化的机械行为,因为它们会忘掉自己存过的大多数粮食,很多粮食到来年开春就直接生根发芽长成新的庄稼了。

但是人类最大的特征是成长缓慢(自然界几乎见不到生命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长都处于未成年期的动物,我知道的例外是某些变态的昆虫,比如蝉,幼虫在地底下蛰伏好多年,春夏变成成虫后到了秋天就死掉了,真变态),而且生存技能需要花大量时间后天习得。如果还是实时反馈,我们很难学成复杂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讲不会对未来做任何规划。

但事实上,人类的规划能力使得我们把整个世界都改变了。这个能力靠的是不懈的坚持付出,而坚持付出的原因则是自我意识对自己的高估。比如运动,我们都知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运动员,最后能拿冠军的只有一个人,可我们就是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最后拿冠军的会是自己,又一个乌比岗湖!可是个人的乌比岗湖却造成了人类对未来的大规模长期投入(看看那些学校吧,12年从小学到中学,然后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造成了人类的大规模胜出。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了解这些(我指自我意识对自我认知的扭曲),恰恰也是因为有了自我意识,人类是为数极少的能够认知到自我认知的动物,就是所谓的元认知。有了元认知,再加上理性的力量,人类成了这个星球上唯一能够客观系统地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自己的动物,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经济学,其实都只不过是对自我认知的积累而已)。

这又是一个涌现,以生存为目标的自然选择,到了人类这里,竟然涌现出了对自我的相对客观的认知能力。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且正式因为有了这个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我们才有资格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而人生的意义这件事,其实不是生存的必须品。也就是说,如果实在想不透人生的意义,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活得更焦虑,他们只要不再去想这件事就好了。

说了这么久,终于要触及实质性问题,我们每个人人生的意义了,不过已经实在太长了,我下次在接着说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所做的一切,是屈从了自身的兽性还是赢得了人性?
悲观人生的积极意义
说说真理
生命如虹-《蓦然回首》
深度剖析:大卫·休谟的作品《人性论》,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机器将统领一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