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密Instagram》 |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叫莎拉·弗莱尔,是彭博社记者,负责报道社交媒体公司。

关于本书

作者从Instagram公司的创始人、员工、高管和竞争对手那里,获得了丰富资料,详细讲述了Instagram从创立、被Facebook 收购、获得10亿用户,到两位创始人离开Facebook的故事。

核心内容

Instagram是怎样被打造出来的,为什么它能影响全球文化?这部“网红制造机”是如何运转的?Instagram和母公司脸书之间的关系如何?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解密Instagram》,这本书主要讲述,Instagram这款拍照软件如何影响全球大众的生活。

你可能从来没听过这个名字,虽然它的月活用户数已经超过10亿,大多数人对它还很陌生。不过,你很可能听过、见过“INS风”,这个词是“Instagram风格”的缩写,是一种审美风格。

旅游时,我们看到很多人在网红餐厅附近排队打卡。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很多网红商品或家居设计。不管是网红餐厅还是商品,它们都深受“INS风”影响。“INS风”就像一个成功放大器,不管商家卖的是一件外套还是一个面包,越符合“INS风”标准的越有可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为什么一款拍照软件上的风格,能影响全球各地?今天这本《解密Instagram》给出了一个答案。这本书的作者叫莎拉·弗莱尔,是彭博社记者,负责报道社交媒体公司。为了讲述Instagram的内部故事,作者多次采访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员工,以及竞争对手。

2010年,Instagram在美国创立,一开始是个图片社交平台,里面都是美食、风景和自拍,2012年,被脸书(Facebook)收购。现在,它是一部巨大的“网红制造机”,书里有两个数字:Instagram的用户里,粉丝数超过5万的小V账户超过2亿,这样的粉丝量足够一个人通过接广告赚取基本的生活开销;而粉丝数破百万的大V账户,竟然高达600万。

好莱坞明星、投资人阿什顿·库彻曾经说过一句话,“在娱乐圈,总有一天艺人的价值会和他们的带货能力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也发生在Instagram的网红用户身上,比如,美国名媛金·卡戴珊的粉丝数超过1.52亿,她发一个帖子的收入约为100万美元。Instagram也是现在最重要的营销渠道之一,全球商家都会利用它的影响力去触达潜在的消费者,付费请网红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光是在美国,通过Instagram的网红用户进行市场营销,就已经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了。

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Instagram为什么能影响全球文化,它是怎样被打造出来的?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这部“网红制造机”是如何运转的。最后,我们了解下,Instagram和母公司脸书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Instagram为什么能够影响全球文化。

说到这个问题,你可能会想到一个数字“10亿”,没错,开头我们说到,这是Instagram的月活用户数。全球这么多软件,能达到这个规模的简直凤毛麟角,我查了下,符合这个标准的有微软的Windows 10系统、微信,脸书和它旗下的通讯软件WhatsApp,以及今天的主角Instagram。

有这么大的用户基础,也难怪Instagram能影响全球。这样想,其实是把它的影响力归结为规模。问题来了,论规模,它根本比不过脸书,后者的月活用户在2020年超过了30亿。可作者说,从商业场所、产品、人们家里的设计来看,脸书的影响力并没有Instagram那么大。

如果你关注社交媒体,可能想到了另一个原因——图片和滤镜。Instagram是最早以照片为载体的社交软件之一,人们可以在这儿发照片,看看朋友或者陌生人发了什么照片。滤镜是Instagram的一大特色。早期的智能手机,镜头不太先进,拍出来的照片也不太好看,但加上滤镜后,就变得复古又时髦。用Instagram处理、发布出来的照片,还能分享到主流社交媒体上。图片和滤镜确实让Instagram很有吸引力,2010年10月6日,Instagram正式推出后立即走红,两个多月用户数量就涨到100万。

Instagram的影响力,真的只是因为有好看的照片吗?很多人都认同这种看法,其中就包括Instagram的竞争对手推特。推特的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曾说,在影响力方面,Instagram跟推特不是一个量级的,推特是世界大事消息爆发的场所,是世界领导人交流的平台,而Instagram的用户规模就算超过了推特,他也不会在乎,因为,“不过是多了一些人去欣赏好看的照片而已”。

然而,作者认为,发布好看的照片,只是Instagram流行起来的表面原因,在她看来,Instagram的力量其实不在于人们在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而在于这些内容给人们带来的感受。简单说就是,Instagram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没什么信心拍照的人,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发布好看的照片,而大部分人会发现,平时自己根本不会关注的一些东西,比如,街边的路牌、花丛,墙壁上的裂缝,突然之间都可以拍成有趣的照片。Instagram的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就是典型用户,他会抓拍朋友的脸,拍摄酒瓶的标签,以及摆盘非常艺术的食物。在他看来,滤镜为照片加上了“片刻时光和旋律和声音”,用户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电影化的处理。

看到好看的照片,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这背后其实也体现出了故事的力量。故事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影响力工具,故事讲得好,不仅能够改变人们的想法,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请注意,这里的故事,指的不是小说、戏剧里那种相对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个更加宽泛的定义。《故事课》这本书里就说,只要是能够触动我们情感的说服技巧,都是故事。

我们都喜欢讲故事。你可能觉得自己不写故事,也不爱讲故事,顶多跟家人朋友讲讲最近的新鲜事、思考和心得。其实,这就是在讲故事,就像得到课程《西方现代思想》主理人刘擎老师所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讲述自己的故事”,讲一个能让生命、生活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故事,能帮我们更好地明白人生的意义。

电影用画面讲故事,Instagram的用户用图片讲故事。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今日穿搭”,这其实就是通过服装表达个性,用图片向别人讲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也喜欢看Instagram上的图片,看到的美好事物越多,心情就会更加愉悦,就像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说过的一句话,“美好的人生就是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生。”

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位名叫利兹的用户,曾是纽约大学的学生,大三时因为患病,不得不暂时休学。她注册了Instagram,抢到“纽约市”(@newyorkcity)这个很珍贵的用户名。康复期间,利兹的乐趣是看看纽约炫目的天空、唐人街的鱼市,散步时遇到的街头表演家,这些内容她也发布在Instagram账号里。对于利兹的关注者来说,每个好看的帖子都相当于一次让人心动的旅行邀请。

除了利兹之外,大部分Instagram早期用户都是“用图片讲故事的高手”——摄影师,他们是被这家公司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有能力输出优质内容,还自带流量,很多人在推特上已经有了大量粉丝。他们发布的每一条内容,似乎都在表达,“比起工作,我们更看重有趣的生活”。早期用户产出的优质内容,不仅给Instagram定下了艺术基调,还吸引来了有同样审美的人,渐渐地,潮人、艺术家、设计师都来到这里,为它做宣传。之后,Instagram开始进入主流人群,连百事可乐、星巴克等品牌也来注册账号。

Instagram发布几年后,平台上流行的照片风格渐渐发展成真实世界的主流审美。一些重度用户发现,世界各地新开的咖啡馆好像都长一个样,挂着复古灯泡,摆着多肉植物,墙上装着绿植或镜子;人们会搜寻风景优美的地方拍照,然后发到Instagram,几张受欢迎的照片就有可能影响一个景点的客流量。

好,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知道,Instagram能够影响全球文化,并不是在技术层面有优势,让人们能够发布、看到好看的图片,而是在心理层面让人们感受到美好。

第二部分

为什么Instagram能够做到这点?这就得说到它的创始人斯特罗姆,以及他给这部“网红制造机”带来的基因。

我曾经在欧洲转机时,跟斯特罗姆搭乘同一班飞机,几乎没什么人能认出来这个身高超过1.9米的男人,就是Instagram的创始人,可见他有多低调。他在斯坦福大学拿到了管理与工程学位,虽然成绩普通,但他对待生活很认真。跟计算机科学相比,斯特罗姆更热爱艺术,他喜欢摄影,跑去意大利留学,学习制作咖啡、酿酒和缝制皮鞋。

硅谷大部分创业者会把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工作上,比如,扎克伯格为了节省精力,常年穿着同样款式的衣服。相比之下,斯特罗姆是个追求完美主义的文艺青年。大部分程序员关心程序能不能跑,而斯特罗姆关心的是代码的结构是不是精美。

在意大利留学时,斯特罗姆为了好好上摄影课,买了当时最好的相机、最清晰的镜头,结果老师却不许他用,说,“你不是来这追求完美的”,给了他一个很像玩具的塑料相机,只能拍出模糊的方形黑白照片,老师对斯特罗姆说,“你必须学会欣赏不完美”。这段经历让斯特罗姆体会到,复杂的技术不一定会让事物变得更好。

那什么能让事物变得更美好呢?艺术和创意。我们知道,Instagram的滤镜能给人们上传的照片增加艺术感,让生活成为艺术。那创意从何而来?从限制中来。Instagram发布图片的经典格式是正方形,很多人吐槽说,这限制了自己拍照,但在斯特罗姆看来,这并不是限制,而是一项创意优势,“手机屏幕上一个无限的空间会让人感觉到压力或者挑战性,我们提供给你一个小小空间,只需要分享一小张照片。非常简单实用,这也是人们对它爱不释手的地方。”

显然,斯特罗姆把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都带到了Instagram,它们是这个平台的基因。斯特罗姆希望能提高这个平台的图片的质量,粗糙、随意的照片不要发在这里,他告诉员工,“Instagram不是用来发布吃剩一半的三明治的”,如果一张照片的满分是10分,那Instagram就是用来发布7分以上的那些照片。

Instagram才发布9个月时,里面的图片已经超过1.5亿张了,后来的数量更不用说。怎么保证它们能达到7分以上?然而,更奇怪的是,大多数用户好像默默达成了一种共识:只在Instagram上发布生活中的高光时刻,那些重要、美好、有创意的瞬间。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新词,“值得发在Instagram”。有点像,我们要是遇到了一件好玩的事,会觉得,“这值得发条朋友圈”。

Instagram的数亿用户遍布全球,他们是怎么达成这种共识的?换句话说,Instagram是怎么帮助用户生产出高质量内容的?

答案是,依靠社区建设团队,他们是“Instagram的灵魂”,负责人工挑选符合标准的有趣内容,训练、引导用户。一家互联网公司挑选内容,为什么要靠人工筛选?互联网内容最直接的走红途径,是靠转发实现病毒传播,脸书、微博等社交媒体都有转发功能。但直到今天,Instagram都没有这个功能,因为他们鼓励用户持续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转发会削弱人们生产优质内容的动力。

于是,这个团队就依靠个人审美,在海量内容里亲自挑选有趣的东西。2013年,Instagram已经拥有1.5亿用户,可负责筛选内容的团队,只有6个人。你可能觉得这也太可怜了,实际上,在被脸书收购之前,Instagram的团队规模一直都维持在10个人左右。这是因为斯特罗姆招人的标准非常高,想成为Instagram的员工,还得对技术以外的东西感兴趣,比如,文学、艺术、音乐或者冲浪。

这个社区建设团队虽然“小得可怜”,但成效卓著,成功地为大部分用户奠定了创作基调,他们都做了什么呢?我把他们的工作总结成了两点。

第一,让经验流动起来。社区建设团队挑选出来最优秀的内容,是想要利用示范效应,把用户的高质量内容转化成平台上的公共资源,介绍给所有用户。

一开始,Instagram团队会通过线下活动,组织铁杆用户一起分享摄影技巧。同时,也会通过博客,发布有趣的帖子和拍摄高质量照片的技巧。而后,社区建设团队在Instagram上,创建了一个“推荐用户”列表,里面都是优质用户和重度用户,比如,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艺术家、厨师和运动员,那些积极组织、参加线下活动的人,供人们关注。这个团队还会突出那些能够以新方式使用Instagram、为其他人带来灵感的用户。这个推荐名单还会不断更新,为新用户提供新的兴趣爱好。

最能体现出“让经验流动”的,是这个平台上的“超级大V”。你猜,Instagram里粉丝最多的账号是谁?是明星吗?还是美国政要?都不是,是这家公司自己的账号(@Instagram),粉丝数量超过3.8亿。这个账号每天都会发布内容,帮助用户了解新功能,新的拍照趋势和方法,引导他们模仿。比如,社区建设团队会发布一张示范图片,鼓励用户拍摄、上传类似的图片,人们不仅会照做,还会增加新的创意,争取让自己的内容在这个账号上出现。

人们为什么要争取这个机会?这就要说到社区建设团队的第二个工作要点了,用机会引导用户行为。社区建设团队会在一些特定领域,寻找那些符合自己标准的事物,通过给予他们关注和机会,给新用户设立榜样。谁的照片被挑出来、发布在Instagram公司的账号里,知名度会迅速提升,点赞数、评论数、粉丝数也会一夜之间增加很多。这其实就是Instagram对优质用户的奖励,用户发帖的内在动机得到了回报,就会持续产出更多、更好的内容。

被选中的用户,有点像被强行拉到聚光灯下,他们还会得到额外的回报——广告商的赞助。书里有一个例子,能帮助我们理解,Instagram上的网红究竟是怎么变红、怎么靠赞助赚钱的。

美国室内设计师考特尼养了一只长相古怪的狗,有长长的鼻子和龅牙,看上去憨憨的、很需要关爱。她在Instagram上给这只狗开了一个账号,叫“金枪鱼融化了我的心”,“金枪鱼”是狗的名字。这个账号本来只有几千个粉丝,但是从2012年一个晚上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那晚,Instagram的官方账号发布了三张“金枪鱼”的照片,第二天早上,“金枪鱼”的粉丝就超过了3万,后来渐渐超过了200万。

考特尼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她不仅收到各地媒体的邀请,还有一家与宠物商品相关的公司,赞助她带着“金枪鱼”去8个城市旅行。每个城市的人都会告诉她,他们正与抑郁、焦虑做斗争,“金枪鱼”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考特尼意识到,管理“金枪鱼”的社交账号将是她的全职工作。后来,考特尼写了一本与“金枪鱼”有关的书,接到了更多的品牌合作和商业推广,“金枪鱼”的照片甚至可以印在玩具和马克杯上。

Instagram官方账号发布“金枪鱼”的照片,是想要展示优秀用户,感染其他用户。换句话说,他们其实是在教大家怎么讲故事,然后,奖励那些故事讲得好的用户,有位负责推荐用户的员工直接表示:“Instagram的价值就在于讲故事。” Instagram团队的所有努力是想打造一个能够欣赏艺术和创造力的网络社区,随着Instagram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发现,自己更像是建了一座网上商场。

原本,斯特罗姆想通过Instagram,给人们提供展示自己生活的机会,然而,这个社交账号不仅是展示生活的窗口,也成了人们运营个人媒体的窗口。知名度、粉丝数、点赞数等,都可以与商机挂钩,渐渐地,大部分网红用户可能没再那么在乎Instagram的奖励了,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在这个平台上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生意。一旦成功,不仅能接到广告,还能成为老板,拥有自己的公司和产品。比如,几乎Instagram上所有的美妆大V都有自己的产品线。总之,对于Instagram大多数网红用户来说,这个平台上的账号已经不是社交媒体,而是自己的事业了。

第三部分

作者在书里说,Instagram这个平台最大的优点是具有极强的艺术灵性与非商业化气息。后来,却成了“网红帝国”,以及全球商家最重要的营销渠道之一。

为什么一个反商业化气息的平台,成了商业化效果最好的地方?这就要说到Instagram的母公司脸书了。

2012年,Instagram被脸书收购时,这个小团队当时只有13个人,也没有任何盈利,收购价格却高达10亿美元。扎克伯格说,10亿美元买的不是这13个人,而是“神奇的魔法”,他承诺,Instagram还可以像独立公司那样运营。斯特罗姆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这份慷慨的收购,主动请缨要创收,但被扎克伯格拒绝了,他说,“继续发展,你现在要做的只有不断发展。”

2013年年中,脸书终于同意让Instagram团队尝试广告业务。斯特罗姆推行的广告策略跟脸书完全不一样。脸书通过一个自动在线系统销售广告,只要你有信用卡,就能挑选你想要哪类人看到自己的广告。至于广告内容是什么,脸书员工甚至看都不会看。而Instagram会挑选广告商,只有能体现出Instagram质感的才能来投广告,而且,有一段时间,整个平台每天只能有一个广告。

那时候,所有广告都要打印出来,放在斯特罗姆的桌上,等他审批完再发布。他对广告的要求非常严格:看上去要像普通的帖子,视觉上要有愉悦感,得透露出随性的艺术感,上面还不能有任何文字或价格标签。哪个广告不够好,他会直接表达不满,甚至上手修改。比如,有一天,斯特罗姆发现,一张广告照片里的薯条看上去不够酥脆,像是受潮了。客户着急投放,想就这样发出去,但斯特罗姆不同意,等在他在飞机上把照片修改得更加清晰以后,这才能投放。

斯特罗姆想通过广告盈利,可他对广告的质量要求又这么高,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他其实很清楚,Instagram作为视觉媒体,是推销产品和宣传品牌的完美平台,只要使用正确的方式,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他之所以这么慎重地把Instagram上的广告和传统互联网广告区别开,是怕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在他看来,“如果我们只是为广告商开发一款产品,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用户”。

然而在2014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扎克伯格意识到,脸书的收入增长一定有放缓的那一天,他就把希望寄托在Instagram上,他敦促斯特罗姆:增加广告频率,提高广告主的数量,不要再挑选、审查广告,加入脸书的在线广告系统,要求Instagram的广告收入在2015财年达到10亿美元。

压力之下,Instagram团队与脸书团队,在广告系统上展开角力。Instagram同意在脸书广告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广告系统。可他们还是不愿意放弃图片质量,要求广告像素必须达到原来的3倍,这意味着脸书的广告系统也要改,他们的坚持成功了。但他们也做出了让步,允许广告商和用户,上传长方形图片,不再只是正方形图片。

很快,这种角力也出现在扎克伯格和斯特罗姆两位创始人身上。拿招聘来说,2018年,Instagram有望实现100亿美元的营收,斯特罗姆想开发一款手机长视频制作软件,需要招人,然而,扎克伯格一开始只同意增加68人,在斯特罗姆的争取下,扎克伯格才同意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多给他93个招人名额,其他仍在亏损的项目,却能雇用上百人。

斯特罗姆开始意识到,Instagram得不到母公司的全力支持。扎克伯格还给他安排了一位新老板,脸书的首席产品官考克斯,Instagram和WhatsApp等应用都要向这位新老板汇报工作。慢慢地,Instagram没那么独立了,他们不情不愿地打造了很多方式把用户从Instagram导航到脸书。

扎克伯格明明是老板,为什么要跟Instagram较劲?因为在扎克伯格看来,Instagram的成功会威胁到脸书的地位,如果Instagram持续增长,脸书可能会零增长或者负增长,“任何花在Instagram上,而不是脸书上的时间对公司盈利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在母公司的限制下,Instagram的收入和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依然比脸书快。扎克伯格决定,是时候让Instagram自食其力了,他下令停止脸书对Instagram的所有支持。在母公司的封锁下,Instagram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他们不得不采取过去不愿采取的措施,也就是频繁打扰用户,才能恢复增长势头。

斯特罗姆曾向他的新老板考克斯索要“资源、独立和信任”,然而,他的要求一件都没有达成,2018年9月,斯特罗姆和他的联合创始人宣布辞职。斯特罗姆的接任者叫莫塞里,他的头衔是Instagram主管,而不是CEO,因为,“在脸书集团里只容得下一个CEO”。

结语

到这里,《解密Instagram》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

Instagram创始人的初心,是想让人们看到其他人的趣味生活,产生美好的体验,萌生新的兴趣爱好。可是,随着“INS风”刮遍全球,它也变成了人们手上的一把“尺子”,可以拿去衡量自己和别人的文化影响力。

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使用粉丝数、点赞数、评论数,是想让用户衡量自己的表现。现在,这三个指标都有了额外的意义:粉丝数代表大众对一个人或品牌的感兴趣程度;点赞数意味着内容质量的高低;评论数能反映出有多少人关心这条内容。

这些数字,帮助我们把复杂的人类情感和关系简化成更容易理解和处理的东西,可也打开了一扇也许再也关不上的大门——对增长和热度的迫切追求,成为现代网络生活的主旋律。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有目的性,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Instagram不仅让我们更有表现力,也让我们变得更在意他人的看法、更喜爱表演”。

撰文、讲述:杨蕾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Instagram影响了全球文化,但它的力量其实不在于人们在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而在于这些内容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2.斯特罗姆给Instagram注入的基因是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然而,对于大部分网红用户来说,这个平台上的账号已经不是社交媒体,而是事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热点|Instagram月活跃用户数达3亿超过Twitter
《解密Instagram》:蝴蝶翅膀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流行文化
Instagram手游推广策略与技巧
Facebook决定起诉四家中国公司
这个博主专门收集欧美网红没修图的照片,得罪了半个网红圈!
这11个Instagram快速增粉的方法,你都get到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