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以学定教”教学原则的实施
谈“以学定教”教学原则的实施

                    崎峰小学:潘阿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从过去注重“研教”转向重视“研学”,“以学定教”也就自然成为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它要求我们教师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施教,使我们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下面我就“以学定教”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学生存在差异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事实。随着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民工涌入我市,无锡地区的许多学校都面临大量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我校的外来民工子女已占在校人数的三分之一。学生的差异性随着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加入就更加突出。学习基础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差异等等使教师面临着新的教学问题,并接受着新的考验和挑战。于是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成为我校管理的目标,并要求在各科教学中加以落实。教学中我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保全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底”,但不封部分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的“顶”,从而使参差不齐的学生一个不少地获得不同的发展。具体来说我是这样操作的:1、分层作业,殊途同归。为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作业避免一刀切,提供A、B、C三组有梯度的作业题,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既能降低基础差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在选择题目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我经常暗暗地给学生提醒鼓励,让他们在不断调整选题类型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2、课堂提问精心安排。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参与。但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承受着因基础差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大的压力,所以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更担心被老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教师更要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备课时能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课上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平时对这些孩子多用肯定、鼓励、赞美的评价语,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3、课前辅导,指导学法。“学缘于思”,如果课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想一想,课堂中他们就往往能带着问题学。每次新课前,我总要带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相应的知识点,带着他们想一想、问一问、做一做,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帮助他们创造在课上良好表现的机会,不断赢得其他同学的青睐,从而使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倍增。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4、合作小组精心搭配。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老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同时指定1人课内课外经常关心组内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5、心灵对话,策略捕捉。愉快、兴趣、自信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给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比每天辅导他们做几个数学题的转差效果要好得多。健康愉悦的心理更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老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关键要补上心理一课。我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本“师生对话本”,鼓励他们及时记下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困惑,通过批阅,老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从中捕捉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态,为有效实施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引结合。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是要确立好探究点和处理好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的关系,学生探究空间的大小,探究目标的确立,老师在学生探究中的导引方法,切入时机等都要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做到“探”中有“引”,“引”中有“探”,探引结合,相得益彰。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课堂中的探引关系的。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很容易受前面知识的影响,把旧知迁移到新知探究中来。教学时,我就顺应学生的思路,出示“2、3、5”三个数字,先让学生把3个数字排列成三位数,要求分别能被2和5整除,学生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接着我提出问题:“这3个数字能组成被3整除的三位数吗?如果能将是怎样的三位数?”结果全班学生几乎都想到了“253”和“523”两个三位数,但学生在检验中很快便发现这两个数不能被3整除!此时,接下来的探究目标定位就非常重要。教材提供的情境是让学生通过用计数器拨珠来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但我觉得这样的探究引导仍然是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机械操作,思维强度不够,而且这种探究思路不可能来自于学生,学生只知道老师让我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研究。一般情况下,学生是想不到借用学具去探究能被一个数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只会从数的本身去关注它由哪些数字组成,怎样排列等。所以我顺着这样的思路,把探究确立在从数本身进行研究上,当学生发现“253”和“523”不能被3整除,而且不管怎样排列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都不能被3整除时,学生提出要“换数”。于是我把其中的“3”改成“4”,让学生用“4、5、3”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结果学生发现这三个数字不管怎么排,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该数由哪些数字组成有关。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的两组三位数的特征,这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发现能被3整除的这组数中组成三位数的三个数字相加的和都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却不能,在初步得出上面结论的基础上,再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二位数、四位数……通过推理验证,最后揭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本课教学改变了探究点,虽然老师也进行引导,但这样的引导没有牵着学生按老师教路走的痕迹,都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生成,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从研究数字本身出发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而且为学生今后自己去研究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的特征积累了经验。


因势利导,探引结合还应体现在不断调整教学预设,以学生的思维状况为标准调节教学进程,顺着学生的学情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老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探究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探究,使学生获得预设以外的收获。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原本我遵循教材提供的2个例题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但在课前谈话中,我发现学生完全能够自主地探究“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我就将旧知迁移作为本课的切入点,把“想想做做4”中的题目进行改编,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式子”,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迁移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了解学情后,我随即抛出两个问题:关于“用字母表示数” 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做到这一切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而教育机智来自于老师平时的积累和反思,所以老师要经常进行课后反思,对成功和遗憾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后记,使今天的课堂缺憾成为明天课堂的精彩之处。


三、因需而教,激趣促情。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只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才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学生才有动力去学,只有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学生才有兴趣去学。实验教材和原教材比,选择的多是有意义的且更具现实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所以作为课改实验的老师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而且要努力开发教材,要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课堂教学。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作为教学切入点,让简单的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成为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一年级“统计”一课,教材创设的情境是将学具盒中三种形状的塑料片用符号记录并填统计表,但学生仍然可以应用上学期学过的分类整理的方法直接整理出结果,所以他们根本不会产生用符号记录的需求,而且这里用符号记录反而显得麻烦。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会产生兴趣,他们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令操作。所以我对教材提供的情境进行改变,把统计静态下的物品变成统计动态中的物品,放手让学生统计,操作中学生产生了“用原来方法来不及记”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用符号来代替物品进行记录的需要。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觉得更有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因地制宜,开挖资源。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数学的情境化、生活化在实验教材中已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一套教材面对全省,甚至更大区域,不可能照顾到使用教材的所有地区。因此,实施实验教材的老师要具有因地制宜开挖数学资源的意识和眼力,不断改变、充实教材,才能更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使教学富有成效。例如,教材中有些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而水蜜桃、拉链厂是杨市的特色农产品和特色企业,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就把相应的内容编入问题情境中,并与家乡地名结合,使学生感觉自己是在研究身边的问题,感到学习数学很有价值,愿意把课堂研究引向课外。同时,结合我校合作文化建设的创建主题,我把文化建设渗透在数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组织中,营造教与学的和谐文化。这种教学文化,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表现为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细节的非线性的充满弹性与柔性的教学预设;表现为师生深层对话,教师“点石成金”,学生灵感涌动;表现为数学课堂向课外的拓展,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的链接……让数学生成文化,让文化滋养数学,使数学教学与精神文化建设得到有机整合,使教书育人目标得到落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勤耕耘细思考,有效教学提质减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连续进位加法》说课稿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简单?不简单?(191018)
牛献礼:让课堂中的学习真正发生
让课堂成为“说理”的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