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为什么要回家?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userphoto

2021.09.22

关注

月圆,人团圆。

今年的中秋,你回家了吗?

以前我不懂这句话的份量有多沉。但在今年,很特别的一年里,我总算明白了:

为什么中秋要回家?


▲来源:CNU网 | 作者:2YuanYuan

01

O N E

10月1日,是国庆,也是中秋。

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今天真的很特别。中秋和国庆同一天出现,在21世纪仅仅为4次。

八天的假期,足够我们回去和一家老小团聚。

回家,是游子永恒的命题。

这两个字被人们赋予了太多意义。

很多年前,苏轼在诗里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圆了,人也该团圆了。

而团圆二字在今年看来,显得格外珍贵。

年初爆发的疫情,阻隔了很多人回家的路。他们只能被迫待在异乡,关在出租屋里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过年。没有年味,没有往年热闹,能做的只是给家人打个电话,互道安好。

还有那些医护人员,志愿者。他们还没吃上一口团圆饭就匆匆奔赴一线。这一去,就是好几个月。

我见过太久没见孩子,打个视频电话对着屏幕不停抹泪的妈妈。见过推迟婚礼,只能隔着玻璃亲吻的恋人。


▲2月4日,浙大四院感染科门口,陈颖和黄千瑞隔着玻璃门亲吻。金南星摄

见过瞒着父母到异乡支援,提及父母就泪流满面的小护士。还有许许多多被分隔两地的人们。

那顿团圆饭终究没吃好。而一些人,再也吃不到这顿团圆饭。

对我们而言,再没有字眼比团圆更美好。

所以2020的中秋也被赋予了这份意义。


▲来源:CNU网 | 作者:会爱你的小眼睛

今天,被封锁的城市慢慢恢复了元气,街上重拾往日烟火气息。

撤档的电影陆续上映,电影院不再死气沉沉。

冷清的马路变得车水马龙,地铁里挤满了上班的人。

这片土地上所有凝重氛围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浓重的节日氛围。

那顿没吃的团圆饭也是时候好好补回来了。

像过年一般,做上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家老小围坐在饭桌前,一边吃一边谈天说地。

今年的中秋为什么要回家?

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答案。

02

T W O

小时候,除了过年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中秋。

一年之中很凉爽很舒服的日子。

每年中秋前几天,大人们就会忙碌起来。

买月饼、柚子、石榴,还有其他拜月娘的东西。

等到中秋那天夜幕降临,便设上香案,摆满水果和月饼。一家老小按顺序点上几炷香祭拜。

在我们那小孩还得放上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拜月。很多人说,这是祈祷月娘让孩子成绩变得更好。

而大人们总会在上香时念叨上一大堆东西,为一家老小祈福。

等香燃尽,便把那些吃的都撤到桌上。顶着一轮皓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东西。爸妈负责切月饼、掰柚子,小朋友就在旁边应接不暇地吃。

吃的东西都饱含祝福,月饼代表团圆,柚子寓意佑子。

那时候的中秋真的很美好。

大人们忙碌大半年,终于能好好歇上一天,吃吃东西聊聊天。聊聊这大半年来的生活,聊聊接下来的打算,聊聊孩子和父母......把辛苦都抛诸脑后,带着新的希望重新上路。

而小孩们则约到一起,点着纸灯笼,走街串巷。

当烟花在头顶炸开,几个人高兴得又蹦又叫。没有成年人的kpi,重担,忧愁。有的只是和家人,和伙伴们过节的欢乐。

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种热闹的氛围中。

那是人们最朴素的幸福。

直到今天,这种幸福成了一种羁绊。

你问很多人哪里的中秋好玩,大家的答案都很一致:以前家乡的中秋最好玩。

尽管如今的中秋没以前那么好玩了,但儿时的记忆不会消散。

回家过中秋,始终都是游子的念想。

03

T H R E E

写到这,我想问个问题:你有多久没回家过中秋了?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会是,挺久了。

网上曾有个调查,70%的人和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生活,54%的人不回家过中秋。毕竟往年大家都是国庆回家,逢中秋最多就三天假期,要回家确实麻烦。

记得工作头一年,中秋前几天我妈就打来电话:“中秋放几天?回家给你做点好吃的。”

恰好那段时间忙,索性就不回家。电话那头还是熟悉的声音:“那你吃好点,天气变凉多穿点。”

中秋那天,她又打来电话问候。这边的烟花声与电话里的烟花声杂糅到一起,很不是滋味。我也才意识到,喜欢中秋不是因为月饼、柚子、烟花。

而是因为团圆。

但这两个字对成年人而言,是真的难。

我们早就不是无忧无虑的孩童,都在负重生活。

万家灯火里,有人待在出租屋里哪都没去,熬夜处理着做不完的工作;

马路上、巷子里,外卖小哥依旧争分夺秒送着外卖,生怕超时而扣钱;

还有的没找到工作,害怕丢父母的脸,也不敢回家。

成年人的世界,堆砌了太多无奈。

不是不想回家,而是生活所迫,回不了家。所以每逢中秋,一个团圆的日子,总会倍加思念家乡。

季羡林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而我们每个人也都知道,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

异乡的中秋,没有家人陪伴,再浓重的过节气氛也索然无味。

对我们而言,这样的中秋不过是一个不同名字的周末,再无特别。

不在家吃的月饼,终究是少了点味道。

以前我们总是向往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渴望有天去那打拼,闯出一片天。长大以后才发现,大城市比想象中还要残酷。你必须拼尽所有力气,才能勉强站稳脚跟。

我曾在网上看过这么一段扎心的话,越长大越能懂个中含义:

他乡容纳不下灵魂,

故乡安置不了肉身,

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

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

从此便有了漂泊,

有了远方,

有了乡愁,

有了无穷无尽的牵挂。

04

F O U R

电影《后来的我们》有这么一幕很打动我。

儿子长大后到大城市打拼,很少回家。

一年一年过去,父亲曾经健壮的身体逐渐佝偻,眼睛逐渐老花,步履逐渐蹒跚。

每逢节假日,村里如从前一样热闹,但家里却愈发冷清。

他常和儿子说:“吃什么还是家里好,那些外卖能好吃吗?”


▲《后来的我们》剧照

其实谁都知道,他只是想儿子多回家看看。但他也明白,儿子很忙,能回家的时间太少。所以父亲只是希望儿子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就足够了。

后来,年迈父亲一个人守着老房子,孤独地老去。

为人父母总是这样,看着孩子的背影与自己渐行渐远。

我们在长大,父母在老去,我们与他们相处的机会少得可怜。


▲《后来的我们》剧照

简单算一笔账。

假如他们60岁,还有40年寿命,你每年见父母天数能有10天。算下来和他们相处的时间也就一年多。

这还是最好的假设,实际上更少。

父母对于节日的期待,只是对孩子们回家的盼望。

其实能预见人这一生的历程。

小时候,我们盼着爸妈过节回家。

长大了,爸妈盼着我们过节回家。

再往后,是我们盼着自己孩子回家。

人不管走多远,家才是最终的归宿。

这也是为什么过节我们都要回家。

几天前我看到一条热搜“2020最贵的中秋礼”。

我看到许许多多的礼物,有价格昂贵的、有用心做的、还有很浪漫的......

但其实都不算最好的。

回家才是最无价的礼物。

月圆了,人也该团圆了。


先来一记很美的开场白。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讲究意趣的宋朝人将风雅变成习惯,也将精致生活普及到了方方面面。

中秋时,他们会全家聚于一处,玳筵罗列,饮酒赏月,通宵达旦吃的则是苏轼讲过的一种“小饼嚼如月,中有饴与酥”的雪片月饼。

“宋月”就源自这个尤其讲究精致生活的朝代。

这两年,“宋月”十分之流行。据说这是:

根据南宋时期《吴氏中馈录》食谱,将其糕点的制法结合本地流传的雪片月饼制法,并根据民间手艺人口述相传的最讲究的工艺,终于还原了800多年前的这一轮“宋时明月”。

长得又美。我一看就很喜欢。

这真是一枚颜值高,内涵深,知书达理,温柔敦厚的知性月饼。

惟一的不好是“全家聚于一处,玳筵罗列,饮酒赏月,通宵达旦吃的则是苏轼讲过的一种小饼嚼如月,中有饴与酥的雪片月饼”这一段胡扯。

苏轼| 这个月饼我没有

苏轼是写不出“《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这样难看的诗的。他的原诗是:

《留别廉守》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好吧。这个不说了。我们就算苏轼这个吃货写过的“小饼如嚼月”可以掐头取尾简称为月饼好了。好歹真有个月和饼字,拼成月饼也不为过。

宋人| 这个月饼我们也没有

宋朝人过中秋……好象不吃月饼啊。更别说全家老少、通宵达旦地吃。

这是《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目下全文。

这是《梦粱录》“中秋”条目下全文。

这是《武林旧事》“中秋”条目下全文。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是我迄今所知记录北宋民俗最为详尽和重要的文献古籍之一,不会三本书一起串通好了不给宋人中秋吃月饼。

另外,宋钦宗、宋高宗时任要职的郑望所写的《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中只说“中秋玩月羹”。即宋朝起码到南宋初期的中秋,特色食物是玩月羹,还是没有中秋月饼。

南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载有《京城风俗记》,那时候过中秋,流行少男少女拜月,合家聚餐吃瓜果,餐桌上仍不见月饼。


▲宋 瑶台步月图

宋元话本《错认尸》里也有都城市民过中秋的场景:“忽值八月中秋节时,高氏交小二买些鱼肉、果子之物,安排家宴。”仍然不见月饼。

元代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详细记录了元大都风土人情,当时中秋习俗也没有吃月饼一项。

吴氏|这个月饼小女子哪里

至于“宋月”们提到的《吴氏中馈录》中记录的,也不是月饼的做法。

这个叫五香糕。

可能后人经过改良,做出过后来失传了的雪片月饼、婺式月饼。

这种月饼和传统月饼的做法全然不同,饼皮由米粉制成,以气蒸代火烤,成品外观润白素雅。入口松韧,甜度极低,能吃到米自然的香气。

《吴氏中馈录》的作者是南宋浦江吴氏,系浦江吴氏对当时婺州民间烹饪的总结和整理,收于元陶宗仪《说郛》,名为《浦江吴氏中馈录》。《绿窗女史》、《古今图书集成》亦载。

说来说去,这个

循其来踪去迹,不难发现:

几百年前,婺人从《吴氏中馈录》中得到灵感,制作了蒸出来的婺式雪片月饼;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一度失传;

近几年,有心人在八婺乡间寻访,最终从永康民间学得雪片月饼的制作方式。

这么美貌的月饼,其实就叫雪片也没什么不好。只是一讹再讹,讹到宋人通宵达旦吃月饼这一场,未免有些过了。

东坡先生若地下有知,不知会否甚觉委屈。当然,以他旷达的性格,反而甚觉有趣也说不定——毕竟,一个北宋人吃到了南宋月饼,可能也是一种穿越经验吧。

毕竟,南宋真的是有

南宋是有“月饼”的。不过不是《吴氏中馈录》中五香糕的后传。

吴子牧在《梦粱录》中,提到过月饼,是蒸熟的饼食,属于“四时皆有”的点心。(同书“中秋”条目下并未提到月饼,说明这时的“月饼”只是形似月亮的普通点心,并不是中秋时令食品)。

周密所作《武林旧事》中,也提到过“月饼”,但是它出现在“蒸作从食”一章,与馒头包子放在一起(同书第三卷描写全年风俗,中秋期间仍然是赏月吃瓜果,餐桌上不见月饼)。

文献中真正可以确证为中秋月饼的,可能要到明代北京县令沈榜所作的《宛署杂记》:

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以及明代崇祯年间太监刘若愚所作的《酌中志》:

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

这么美的月饼。

想让一枚美貌的月饼有书卷气,用心是好的。就是想象太用力了,被胡扯了出去,扯出八道九道十道十一道……这么的越扯越远。

不扯了,吃月饼去。

文字:任淡如

今天的月亮还是千年前的月亮,但月饼的馅儿早已千变万化。

大概只有人类这一物种,会绞尽脑汁地在一块饼上追求极致的味道。

月饼咬开瞬间崩开的独有风味,是带我们穿越回不同地域、打开各自乡愁的记忆阀门。

图片|xkun ©

像稻香村的自来红和自来白,是如京片子般的存在;

苏式月饼到底是豆沙馅、芝麻馅好吃,还是鲜肉月饼好吃,常常能让温柔的苏州人和上海人都吵了起来;

而馅料花样繁多的广式月饼,如广州酒家五仁月饼、荣华蛋黄白莲蓉月饼、大班冰皮,则是无数粤港澳人民的童年记忆。

图片|《岁月神偷》剧照 ©

眼看马上就要到中秋了,平时一放假就不见踪影的年轻人这时候都会收心,老老实实回家陪老人过节,提前准备好带回家的月饼手信。

今年回家除了老味道,中国还有哪些地方的风味月饼值得你尝一尝?

今天极物君就给你找来了京式、广式、滇式、潮式、苏式、港式、徽式等众多门派的月饼,让你在这个中秋吃出花样。

苏式月饼,酥酥酥酥到掉渣

苏式月饼传承了清代月饼的分层起酥工艺,用油酥面与水油面交叠擀面,经过烘烤起酥。

传统苏式月饼属于暗酥类月饼的代表。暗酥,表面看不到酥层,只有咬开一口,才能看到层层叠叠的酥层,跟老上海的眉毛酥等明酥点心各有千秋。

一咬满口化渣,吃的时候别忘了腾出一只手接住掉下来的细碎酥皮。

苏式月饼的馅料又分为“甜宗”和“咸宗”,苏州人一直心心念念的甜宗,以百果、芝麻、豆沙、玫瑰等为上。

图片2|辛墨墨的小食光 ©

咸宗则在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发扬光大,讲究现烤现吃。

比如上海人最爱吃的鲜肉月饼,刚出炉的月饼,外皮酥得掉渣,一咬还可以感受到酥皮浸满的汁水,一口气就能吃掉好几个!

图片|辛墨墨的小食光 ©

而在杭州,每到中秋节,你会经常看到有人在街头捧着一个小纸袋,边走边吃,热气扑腾,一不小心就会烫嘴。

里面装着的,是杭州人最爱的采芝斋榨菜鲜肉月饼。

用新鲜的猪后腿肉和去皮的四川涪陵榨菜制作月饼,七分瘦三分肥的后腿肉,让馅料不肥不柴、口感十足。

低盐的涪陵榨菜切成小碎丁以后掺在肉馅中,再加麻油和三年陈以上的花雕入味。

这一口地道酥香,让采芝斋门口排的长队,一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排到了今天。

图片|采芝斋 ©

图片|西餐瑞哥和氮胃王 ©

京派月饼,四大花旦

京派月饼的四大花旦:自来红、自来白、翻毛和提浆,要数自来红和自来白最受欢迎。

一般的月饼都是扁平的圆饼状,而自来红、自来白则像个圆鼓鼓的小馒头,风雅可爱。

自来红用香油和面做皮儿;用白糖、冰糖渣儿、青红丝儿、核桃仁儿、瓜子仁儿等做馅儿。麦黄的饼皮上,盖了一个醒目的红圈,冰糖爽口,青红丝微甜,口感扎实得很,小小一个就能吃饱。


▲青红丝,用柚子和桔子皮腌制后染色而成。

自来白则是用猪油和面做皮儿,再掺以桂花、山楂等。在洁白似雪的酥皮上点一颗朱砂色的红点点或小花儿。因为是以猪油和面,起酥层次更好,口感酥香,吃完后嘴里还留有桂花和山楂的余香。

图片|吃遍京城的女爵 ©

图片|富华斋勃勃铺 ©

而翻毛月饼,传说是当年慈禧胃口不好,看见那月饼长得很硬而发怒,一拍桌子,月饼竟酥皮翻飞,白如鹅毛,尝了一口爱得不得了,就为了赐名“翻毛月饼”。

今天北京稻香村用五仁馅儿复刻出来的“翻毛月饼”,饼皮可达二十五层,不知道一拍桌子那酥皮会不会飞起来呢?

作为无数北京人童年的回忆,只有吃到提浆月饼硬硬的皮、硬硬的馅儿,才算过了中秋。

图片|桃李 ©

▲过去提浆月饼在熬制饼皮糖浆时,需用蛋白液提取糖浆中的杂质,提浆月饼由此得名。但如今制作多用麦芽糖,其纯度大大增强,所以做提浆月饼也取消了提浆这道工序。

提浆月饼乍一看跟广式月饼很像,但跟广式月饼的薄皮厚馅不同,京式提浆月饼的皮与馅的比例一样多,吃起来扎扎实实。

而且,当你吃到冰糖、青红丝、玫瑰、青梅等馅儿混着麻油的独特香气,就知道这是地道北京味儿。

图片|北京稻香村 ©

广式月饼,馅料的江湖

作为碱皮月饼代表的“广式月饼”是如今中国月饼的典型形象。它的经典馅料又有着月饼最初的味觉印记。

广式月饼里的“五仁”是指核桃仁、杏仁、榄仁、芝麻仁和瓜子仁五位“仁兄”。


▲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写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那些年喊着”五仁滚出月饼界“的人,大概都是被“假的五仁月饼”骗了感情。

由于五仁用料贵,特别是广东的特产榄仁,常常卖到200到300块一斤,所以有的饼家会通过减料来降低成本,或是用花生仁、杏仁打碎来代替榄仁。更有甚者,直接把“五仁月饼”换成“果仁月饼”,用糖冬瓜和冬瓜做的青红丝入馅,五仁的香气尽失。

好的五仁月饼去哪里找?被广东人称为永远的神的湛江吴川的金九月饼,不仅“比脸大”,用料也下足成本,堪称“豪华版五仁月饼”。

金九月饼至今仍坚持选用广州增城西山村的百年乌榄树榄仁,因其浓厚的松香被封为“榄仁之王”,100斤的榄核往往才得8斤榄仁,但为了传承世代以来五仁香,郑金九老先生从不在榄仁上省成本。

图片|《老广的味道》 ©

除了五种果仁,还有两种肉的加入让五仁月饼真正发光发亮。一是晾肉,选用300斤以上的土猪后腿肉,按猪肉纹理切成薄片腌制,经三天四晚的晾干,再用木槌一棒一棒槌成火腿丝。

另一种是糖肉,肥猪肉去皮、片薄、拌糖、切丁,再经过15天的腌制,成为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糖肉,让五仁月饼吃下去口齿留甘,回味无穷。

金九月饼比普通五仁月饼个头都大,小的2斤,大的可重达8斤,要用薄皮包住厚馅,还得靠老饼师的一双巧手。

图片1|《老广的味道》 ©

而广式月饼的另一当家馅料,还要数双黄莲蓉。油润绵软的莲蓉馅,入口后随舌尖缠绵,化成甜津玉液。咸香的蛋黄又丰富了咀嚼和味觉的层次,让你慢慢啖出咸甜的双倍快乐。

除了传统的广式五仁、双黄莲蓉,港式月饼里的大班冰皮月饼、美心奶黄流心月饼、半岛酒店奶黄月饼都是近年来以甜味胜出的“网红月饼”。

即使经常被说甜到齁,但只有广东人懂得这种实在的甜蜜背后,是老一辈把最珍贵的糖和果实都填进团圆食物里的厚重温情。

图片2|恒奇 ©

潮汕朥饼,油糖不舍热爱

潮汕人把猪油称之“朥”,无论是制皮还是制馅,猪油都是制作朥饼的主角。经由猪油的作用,每一个朥饼都润滑清甜。

制作一个朥饼,‍要经炸猪朥、炒馅、和面、起酥、包酥、开酥、包馅等几十道工序,多层酥皮包裹甜馅儿,饼皮上用红色印戳盖着字号或是吉祥的字眼,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意溪大朥饼、贵屿朥饼和苏南朥饼等地方老字号。

乌豆沙、绿豆沙、双烹(双拼)、水晶都属于潮汕朥饼的经典馅料,其中,乌豆沙最让人津津乐道。

选新鲜的赤豆不停翻炒。直到乌黑油亮,豆香满溢,但这时的豆沙火气重,必须用油封起来,窖藏地下一个半月才最醇厚。

图片1|李木子哟 ©

图片2|二黄慢板的手作吧 ©

而水晶朥饼则是极具地方特色风味,由糖冬瓜、肥肉丁、芝麻和葱白,甜咸可口。

潮汕人有句俏皮话:“龙虾食输过朥饼”,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香脆绵甜的朥饼,是平民百姓易得的快乐。

而在闻胆固醇色变的今日,重油重糖的朥饼仍无法阻挡潮汕人对它的热爱,配一杯凤凰单枞,既解猪油的腻,也解了游子的乡愁。

图片|二黄慢板的手作吧 ©

徽派月饼,柴火烤出乡愁

在江西婺源,流传至今的中秋食品便是酥月,其中又以浙源酥月为佳,长相浑圆朴素,边缘烤得焦黑,如同月亮表面得自然纹理一般。

“黑心肚,蜡黄皮,上刀山,下火海”,是酥月的制作秘籍。

以当年新收成的芝麻炒制,碾碎和入少量白砂糖做馅儿,伴以桂花、金橘、花生仁点缀其中(俗称“黑心肚”)。

师傅需要将面粉放进木制饭甑里蒸熟,加入鸡蛋揉面,使用江西地道菜籽油、或芝麻油、或是山茶油,做成酥月的饼皮(俗称“蜡黄脸”)。

将制作好的酥皮及馅料分割好(俗称“上刀山”),以传统炭火烤制,锅里的酥月饼也逐渐由玉白色变成了金黄色,当酥月饼一面烤好以后,把平底锅移到边上,用铲子逐一翻个,再烘焙另一面,直至完全烤好为止(俗称“下火海”)。

酥月出炉放凉后,一个个码整齐,仍用最传统的油纸包好。

油纸上早已浸润了油的印迹,透出芝麻的火香,咬一口这样清雅干净的老月饼,总是能让浮躁的心顿然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滇式月饼,“腿法”一流

以火腿作为馅料的云腿月饼,是滇式月饼的灵魂。

“过去四个月饼一斤,按老秤说是四两一个,称为'四两砣’”,让汪老念念不忘的云腿月饼,自然也是云南人的挚爱,咸咸甜甜别有一番风味,除了中秋,其他时候也爱吃。

图片2|嫒果子 ©

云腿月饼选用云南当地有名的宣威火腿,在腿料上取材于当地的乌金猪,香酥可口,咸淡相宜,自然是云腿月饼的首选。

取宣威火腿上最好的肉切成小块,配以蜂蜜、猪油、白糖等制成馅儿,包裹面粉制作而成。

图片2|喝茶的昱燃 ©

金黄的饼皮,咬一口,酥、软、韧、绵而不散、油而不腻。土生土长的乌金猪火腿浓郁的山野气息,取自山间的蜂蜜清香,让整块云腿月饼都自带山野之鲜。

图片|嫒果子 ©

月饼,是一种味觉的方言。记忆里的口味一出,就像方言说漏了嘴,指明了你的来处和归处。

中秋将近,月饼什么馅最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得回家,填满那一口乡愁。

图|鱼儿 ©

参考链接:

1.人类月月月月月饼进化史丨地道风物

2.老北京的特色月饼“自来红”“自来白”您吃过吗?丨老骥伏枥

作者:水云初静

中国的月亮不比外国的圆,但是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美。

千百年来,中国人总是对挂在天边的那一轮明月情有独钟。古往今来,写明月最多,写的最好的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然而,写中秋之月最著名的,肯定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开篇的小序,苏轼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农历丙辰年中秋佳节。

根据我们现代人的思维,这首词写的如此缠绵深情,肯定是为怀念一位红粉佳人所作,但苏轼点名“兼怀子由”,众所周知,子由乃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古人怀念兄弟的诗词作品有很多,比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白居易的“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

但是像苏轼这样想念兄弟,以致于分不清天上人间的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都知道苏家三父子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更是才华相当,兄弟情深。

苏轼比苏辙大两岁,兄弟两人从小一块儿生活,一块儿学习,长大后又一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且双双高中,直到两人步入仕途之前,从来没有分开过。真是堪称“兄弟版”的青梅竹马,比翼双飞!

这一次,苏轼因为和当政的“变法派”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主动上书朝廷请求外放到山东密州做官,就是因为苏辙当时在齐州任职。可是,根据当时宋朝的法规,官员之间没有朝廷的允许,不能私自见面。所以,即使齐州,密州同属山东境地,相隔仅有几百里之遥,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还是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这一年,也是苏轼在密州任职的最后一年,期满之后,他不知道下一次将被派往哪里,那时候,可能兄弟两人就更难见面了。

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苏轼的身边虽然有许多的朋友聚在一起,举杯畅饮,欢度佳节,也因此他各更加思念家人,尤其是弟弟苏辙。

朋友们喝酒喝到天亮,苏轼也喝得大醉了,看着天上格外皎洁圆满的明月,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从屈原的《天问》开始,古人似乎总爱像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这种玄妙的,绝尘的,甚至是无解的大问题。

李白就有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的这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既是和李白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也是化用了李白的这句诗。

不过,李白问的比较平静,比较舒缓,苏轼问的更加迫切,也更加关注。

因为李白只是喝酒时无意中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月亮,故萌生“一问”;而苏轼是想飞到天上去,去月亮上的嫦娥的广寒宫里看一看,因此,他急于知道答案。

只是,这个问题哪里又有答案呢?恐怕月亮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更何况也不知道天上的今天是哪年哪月,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可是又怕高处不胜寒冷。

伴着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哪里比得上人间美好呢?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又是化用的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就是这样,眼看就要飞到天上去了,笔锋一转,就又稳稳地回到了人间。

醉酒的苏轼,想摆脱他的烦恼,诸多的不愉快,因此幻想自己可以飞到天上,做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仙。他在后来的《赤壁赋》中也表达过这种思想:“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是儒家弟子,可是他又崇尚道学和佛学,这种“望月登仙”的思想就是受道家“超然物外”的影响。

但苏轼毕竟是儒学大家,儒家是入世的,他虽然“大醉”,内心却是清醒的,他知道“乘风归去”是不现实的,而且,天上难道就没有烦恼吗?

“高处不胜寒”啊!还是留在人间做个凡人吧!人生的烦恼,不是换个地方就能解决的。

词的上半阙写的都是人生之问,下半阙,待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子上,照着失眠的自己时,形单影只的苏轼才更加怀念和弟弟在一起的日子。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月儿不应该对这人间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其实,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很难周全的。

世上本来就难有十全十美之事,月缺月圆,人生无常才是常态。有月缺,才会有期待月圆,有离别,才会期待有相聚。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是为了更好的圆满。

这是苏轼对世事的感悟,也是他的旷达之处:总能在缺失中发现美好,在苦难中体味快乐,在失意时寄予希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孟庭苇有首歌唱道:“所以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你,希望你心电感应。”又有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古人是讲究“神交”的,亲人朋友之间虽然不能厮守在一起,但是心灵精神却可以相通。

苏轼和苏辙虽然身处两地,但是此刻的他们肯定是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彼此思念着对方。

“千里共婵娟”,典故出自南北朝时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那么只要所有的亲人都能健康平安,即使远隔千里,天各一方,也能在这中秋团圆之夜,共赏一轮明月,也就如同在一起是一样的了。

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代的许浑也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在这里,苏轼不仅仅表达了思念之情,还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

长命百岁,寿比南山,是古代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最原始,最朴素的愿望,学佛又学道的苏轼亦未能免俗,他在看透人生无常之后,仍然希望自己的亲人都能活得长长久久。

1076年的那个中秋之夜,在密州,一群风雅的文人墨客欢饮达旦,所有在场者的名字都被遗忘,只有这首《水调歌头》和苏轼兄弟的深厚感情,被历史铭记,传唱至今。

中国自古写中秋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只是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一出,就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也可能后无来者!

作者:水云初静。闲来无事读书,心有所感写文。爱诗词,更爱《红楼》。

一、苏轼的“婵娟”表达了什么

中秋节渐近,不由想起苏轼的那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成了民俗中中秋节最诗意最美好的祝福。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这“婵娟”解释为月亮,这仅仅是最浅显的解释。那么,这“婵娟”两字到底表达了什么?

苏轼这首词小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也就是说,这首是苏轼于1076年被贬往密州,政治上失意,恰逢中秋节,晚上醉后,情绪低沉,望着一轮明月,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借酒力写下了这首词。

开篇就是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整首词围绕思念与月亮展开思考与想像,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紧密地与月亮的圆缺阴晴结合到一起,极富浪漫色彩,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似乎在说:人的荣辱悲欢就如同这亘古的月亮,阴晴圆缺是自然而又现实,我们没必要总是想到团圆,虽然我们彼此分离,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中秋的月亮,在这节日里,共同的思念也就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

通常人们都认为苏轼用“婵娟”比喻月亮,而笔者认为,苏轼词中的“婵娟”,不会是单指月亮,更该是美好的寄托与象征。

二、“婵娟”溯源

追溯“婵娟”这两个字眼亦写作“蝉蜎”,较早是出现在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嚼清商而欲转,增蝉蜎以此豸。”蝉,知儿,蝉通婵,又可解释为姿态美好;蜎,虫子爬行时屈曲蠕动的样子。“豸”,古书中指没有脚的虫子。所以,这“蝉蜎”是“姿态美好”的意思,李善解释说:蝉蜎,烟艳飞腾之貌,也是说的这重意思。

后来人们逐渐用“蝉蜎”(婵娟)代指美好的事情逐渐演变成代指美人,形容美人曼妙优雅的举止。

唐代方干歌曰:“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这里的“婵娟”是说美人。解释为姿态柔美静雅的妙龄女子,曲线玲珑,举止典雅。

用以形容美人还有南北朝的刘绘:“出没不易期,婵娟似惆怅”。

而司空图的“蛾眉新画觉婵娟,斗走将花阿母边”,这“婵娟”是形容美妙的姿态;到了陈陶的诗中“丘壑谁堪话碧鲜,静寻春谱认婵娟”,这“婵娟”又成了美好的意思。

在民间传说中月亮上有一座月宫叫广寒宫,住着一位仙女嫦娥,所以诗人们看到月亮,便产生美好的联想,用婵娟代指月亮。

由此可以看出,婵娟有多重意思,代指美好、代指姿态、代指团圆,代指美人,也可用于比喻月亮,寄托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期盼。

三、苏轼的“婵娟”来自何处?

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开始,西晋成公绥的《啸赋》、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孟郊的《婵娟篇》等,多次出现“婵娟”一词。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分明化用了唐代诗人许浑的“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唐代诗人张诂的“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苏轼在词中已经描述过月亮,所以这“婵娟”两个字,不会是单纯代指月亮,这在古诗词中最忌讳的,由之,这“婵娟”有着更广阔的内涵,寄意美好与团圆,如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只要亲人长久健康快乐,就是相隔千里万里,心音也是相通的。

静谧如水的月华,洒向大地,照见我的情肠,许多时间,思念胜似团圆。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游子心中的明月
中秋节饮茶赏月听故事
中秋节,人月两团圆(4组)
花好月圆,中秋赏月正当时
中秋短信大全-收集了目前最全的中秋短信共分 !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