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 蛇 业 的 呼 吁 书 !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迅速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仅仅2天后,国家又有进一步的举措。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部署,各级林草部门将全面清理规范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从业机构,彻底取缔食用野生动物市场和交易。国家林草局26日明确,凡是从事以食用为目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须撤回并注销所核发的许可证件或文书,并停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出售、运输野生动物等活动。

早期经历过SARS疫情的蛇类养殖者依稀记得,当年也是类似决定,让从事蛇类产业的养殖户顷刻间血本无归。而今蛇类产业在关键技术突破获得突破后的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直接和间接的生产利益可谓涉及到千家万户。希望蛇类可以在疫情解除之后,不列入禁食名录。


当理性回归之后,人们不得不去思考,无论是野生动物还是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到底还要不要利用?尤其是对于驯养繁殖技术成熟,人工驯养繁殖存量巨大的物种还能不能吃?有人认为科学定义和明确界定野生动物的定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和执法非常有意义,然而此次禁食决定的起因是新冠肺炎的发生,也就是从公共卫生防疫的角度,做出疫情防范的一项措施。而动物引发公共卫生安全的瘟疫传播风险,无论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都同样存在。


所以此次《决定》不仅针对陆生野生动物,甚至还包括了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决定》考虑到国际惯例和水生物和人类的亲源关系非常远,生存环境有不少差别,且还有气水的保护,人类很难会被野生水生动物传染,因此水生动物不在禁食范围内。农业农村部发布官方通知,中华鳖、乌龟、牛蛙等按水生物种管理,冷血爬行动物的甲鱼作为水生动物终于可养可食了,而同属爬行动物蛇类的养殖产业却陷入了尴尬境地。究竟蛇类养殖行业未来向何处去?而作为广大从业者我们提出以下观点供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注。


🐍如果是因为甲鱼作为水生动物防疫风险低可食可用,那么蛇类与甲鱼同样属于冷血动物,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蛇类、甲鱼防疫风险其它冷血动物高,更远远低于温血动物的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将野生动物的防疫风险推到风口浪尖的正是这次新冠肺炎的暴发流行。曾有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怀疑蛇和龟鳖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但在上述论文发表后不久,就有多位国内外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对上述研究论文提出质疑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包括巴西圣保罗大学病毒学专家保罗·爱德华多·布兰德,他表示:

"研究人员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蛇可以感染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并充当病毒宿主"。


此外,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病毒学专家大卫·罗伯逊也持相同的观点,并且认为:

"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状病毒爆发后,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以外的其他物种,更没有任何论据支持蛇参与了新冠状病毒的传播。"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鱼创新团队病害防控岗位专家王庆指出:

作者通过不同物种ACE2氨基酸残基序列就推测龟类可能是中间宿主,显然不太科学。冠状病毒具有相对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能感染天然宿主和亲缘关系及其相近宿主。龟类是古老的爬行动物,在物种分类上,与哺乳类相差较远,新冠病毒感染恒温动物尚具备这一类病毒感染、适应性变异的可能,但龟类作为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新冠病毒要正常增殖都比较困难,目前龟类中就没有任何冠状病毒感染的报道。

目前已经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与龟鳖蛇类等变温动物无关


如果有明确的科学证据,我们非常支持立法将导致重大公共健康事件和危害公共利益的特定动物排除在食用之外。我国现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明确了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物种和保护措施,但如果在该法基础上增加额外的禁止性规定,需要有更加充分、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如果从养殖技术成熟度上认为甲鱼可食可用,蛇类养殖技术的成熟度并不比甲鱼养殖技术差

在2019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繁育与利用委员会主持的一项南方九省区蛇类养殖现状与利用情况的调研结果中显示,我国几种主要用于食用的蛇类养殖技术,已经达到子二代以上全人工养殖成功,有些种类已达到五代以上;配套的人工饲料技术、场地设备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也已取得很大进步,正在形成各个蛇种的饲养行业标准规范。一些大的养殖企业的存栏量都达到十万条以上。可以看出,尽管蛇类养殖相比甲鱼养殖起步较晚,但经过最近二三十年的艰难探索,二者养殖技术成熟度以不相上下。

🐍如果从物种野外珍稀和濒危程度上考虑禁食禁养蛇类,野生甲鱼与当前驯养繁殖的几种蛇类野外种群相比,濒危程度不相上下甚至更高得多

有人认为我国蛇类野外资源近年来呈现急剧下降趋势,从保护的角度应该全面禁食蛇类。但现有的商业驯养繁殖成熟的几种蛇类的野外种群濒危程度,远远不及野生甲鱼的濒危程度。2015年颁布的我国野生动物红色名录中,甲鱼被列为“濒危”,而现有商业化养殖的蛇类也在“濒危”或低至“易危”等级,濒危程度远不及野生甲鱼。有人主张全面禁食有助于野生动物保护,但实际上对野生动物野外种群恢复的措施除了加强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就是严禁盗猎。


对于不依赖野外种群的商业饲养的动物利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并不构成威胁,甚至由于由于大量的养殖蛇类供应市场,几乎不再需要野生蛇类的市场供应。从近5年的食用蛇类市场价格成逐年下降的趋势看,养殖蛇类的市场供应逐年加,基本摆脱20年前食用蛇类消费市场对野生蛇类资源的依赖,间接保护了野生蛇类资源。


🐍如果从饮食文化伦理上考虑,吃蛇是作为我国地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并非是一种饮食陋习

动物保护组织倡导的食用野味是一种陋习,这大概源于国际上的动物保护组织倡导的的动物权利主义。动物权力主义有三个思想来源,一是人文主义认为人有超越自然的灵魂,二是基督教中每个人及灵魂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三是泛神论中万物均有灵魂,因此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有平等的灵魂,应有相同的感受和权力。这是典型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信仰,谈不上是否先进。中国是一个世俗国家,主导性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我们不能认同部分人基于特定文化信仰而对全民的行为进行规范,正如不能因为特定宗教信仰而要求全面禁止吃猪肉一样。同样的道理,我也很难认同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具有超越人类利益的“权利”。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人民饮食文化中的所谓公序良俗都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我国有着独一无二的悠久、无间断文化传承,是农耕文明政治体制统治最长的地域,历经数千余年洗礼,历久弥新。在此背景下,人与动物的故事一直随着社会文明、经济发展而演进,从无休止。“养鸡生蛋,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犬看家护院”,而蛇一直以来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传统食材,更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药材。我国广阔的自然环境拥有世界上仅次于南美亚马逊流域的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孕育出丰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不适合传统方式的畜牧业发展,靠家禽家畜很难满足人类的蛋白营养需求。而这些地区蛇的资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十分丰富,是人们最易获得蛋白营养的食物来源之一,因此这一食蛇文化一直保留至今。即使是在西方,如在美国的德州地区,每年也举办响尾蛇节,当地和来自各地的人在节日活动期间品尝响尾蛇制作的各种美味。


我们今天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人口的增加,野外栖息地破坏等原因,猎捕野生蛇类食用不仅不能满足食蛇需求,也成为损害野生蛇类资源的的一种违法活动。正如饮酒是一种正当的饮食文化需求,而酗酒才是一种陋习。吃蛇也是一种正当的饮食文化,而追求违法食用野生蛇类,才属于当前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陋习。

曾经为了攻坚脱贫,国家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从此养蛇业出现了生机。一路发展过来,养蛇成为很多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今,蛇类养殖行业在国内发展超过20年,其中眼镜蛇、滑鼠蛇、王锦蛇、眼镜王蛇等已经实现人工繁育。如容县容西镇西山村通过大力发展养蛇业,村民走上致富路。又有灵山县养蛇协会被评为全区先进单位,还有“中国养蛇之乡”的金招牌。



蛇类养殖属农业行业,而农业乃国之根本。养殖蛇种的特种养殖业因此也成为中国不少乡镇地区的龙头行业和乡镇农民脱贫致富产业。注册登记在工商网的蛇类养殖场超过8000家。这足以证明特种养殖业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创造大量税收和就业岗位。在丰富居民的餐桌的同时,对饲料、食品行业、宠物行业、传统文化、生物制药、生物科技甚至是物种保护等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已能够为国家GDP的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




疫情当前,蛇类养殖户和蛇产业坚决执行了政府疫情防控下发的《决定》,停止了一切经营活动。3月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进一步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通知”,通知称:中华鳖、乌龟按水生物种管理,这份通知给正如及时雨,给广大龟鳖业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对养蛇业还没有给出明确意见。当前,养蛇业的存栏蛇越来越面临入春后的大量的饲料投喂和交配繁殖等紧迫压力,对于未来行业的走向,从业者心急如焚。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指示和号召,坚决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巩固广大养殖户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和继续摆脱贫困摘掉贫困的帽子,在此,广大蛇类养殖户和蛇类产业人士发出最强心声:政府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同时,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迅速组织专家团队对养蛇业的公共卫生风险作出科学评估,为养蛇行业未来发展作出明确的指导建议,将疫情带来的行业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养蛇业在此做出郑重声明与承诺

(1)2018年我国蛇类养殖产量超过十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数百亿元,相关从业人员数十万。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尽快细化蛇类养殖的管理措施,避免“一刀切”政策;

(2)蛇类的人工养殖既能起到保护其野生资源,又能对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保护与利用生物资源的好产业;


(3)蛇类没有人蛇共患的病毒传染性疾病,更不可能携带或传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4)蛇类养殖,技术易掌握,对劳动力要求不高,经济效益明显。适合因地制宜,不影响基本农田,饲料均为禽类养殖淘汰的雏鸡雏鸭等副产品,绿色环保,是近几年农村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通过蛇养殖产业扶贫,已经带领与扶持无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对促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5)在建议上级相关主管部门给予蛇类养殖业支持的同时,我们再次呼吁蛇养殖从业者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与制度,尊重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律,依靠科学与技术进步,着力保护环境安全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蛇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rlyl


人工技术成熟的驯养动物本就不等同野生,养蛇业在我国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这样的政策下也须发声呼吁,我们不该一刀切!

Author:食鹿神君
Editor:rly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味”禁令下,多少餐饮老板被逼上绝路?
为你揭秘一个真实的蛇世界 专家:蛇对维护生态有重要作用
禁猎区捕捉13条蛇 两男子获刑还得赔钱
禁食不禁养?特色养殖突现“转机”,野生动物又能养了吗?
迷惑的“深圳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
怎样才能排除养殖风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