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民间谚语中总结物理知识
1、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4、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5、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6、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7、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8、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9、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我国的降雨云大都是由西向东移动的,早晨看到的虹,是东方射来的太阳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显然,西虹是本地天气将要降雨的预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10、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参考上则)
11、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当“日头低”时,太阳光线和地平线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出现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线,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个圆弧。若此时空气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间很广,那么除了可以看到虹外,还可以看到霓,霓顶的半圆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顶,也预示着降雨云已经移近天顶,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12、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13、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41、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14、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15、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16、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17、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18、鸡蛋碰石头——完蛋——蛋壳承受的压强远小于石头能承受的压强,鸡蛋碰石头,鸡蛋先破。
19、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20、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观察而积累起来的一种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民间谚语无时不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些谚语与物理知识联系密切,不仅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而且对人们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如:“扬汤止沸”,是指把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水不再沸腾。“釜底抽薪”是指抽去锅底下的柴火,停止加热,不再让水沸腾。两句谚语都涉及到液体沸腾的知识,即要想让液体沸腾, 需使温度达到液体的沸点,并且还要对液体继续加热。而“扬汤止沸”是不使水达到沸点,靠的是暂时降低温度来停止沸腾,它告诫人们的是办法不彻底,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谚语一般都言简意赅,用简单的话反应某种经验和道理,这很好地反映了自然或社会的规律。但由于受时代和科技水平的制约,谚语也有美中不足的情况,甚至是一些谚语与物理知识相矛盾、与科学事实不相符,在使用中我们应该注意甄别,以免误解。
“真金不怕火炼”本是用来比喻坚强或正直的人经得起考验。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讲,“金”真的不怕火炼吗?,我们先来看几个温度值,一般火的温度在800摄氏度左右,金是晶体,其熔点是1064摄氏度,真金之所以不怕火炼,是因为一般火炉的温度达不到金的熔点而已。现在我们就可以确认,只要温度达到金的熔点,并继续加热,金是完全可以熔化的。虽然如此,丝毫也没有影响到这句谚语知道人们树立坚定信念的作用。
“水缸穿裙子,天要下雨”。老百姓解释为:看到水缸周围有小水珠,天就要下雨了。水缸穿裙子,原因是阴天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较冷的水缸,液化形成的水珠。水滴只会在水缸水面下的部分出现,那是因为,阴天一般闷热,而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化慢,导致水温比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低。所以水缸只有水面下的部分才会有水滴出现。这句谚语起着帮助人们预报天气的作用。
“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真的不冷吗?很显然,下雪也冷。人们说下雪不冷,这要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形成的,而水蒸汽凝华是放热过程,不会是气温降低,因此下雪前气温不会降低。其二,说“下雪不冷”是和“化雪冷”比较而言的,因雪的融化在物理上是个熔化过程,而熔化过程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致使气温降低,所以,人们感觉要冷,也就是说“下雪不冷”是相对的。
二十节气中的“霜降”,霜降真的是“从天上降下来”吗?不是的。霜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即充足的水蒸汽和很低的温度。冬季一般温度很低,温度再骤然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就会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草木、瓦片上,这就是霜。因此,霜是水蒸汽发生凝华形成的,不是从天上下的。
同样道理,“露水”也不是从天上降下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
“破镜不能重圆”的起因是“破镜重圆”。相传,南朝陈代将要灭亡的时候,驸马徐德言把一个铜镜破开,跟妻子乐昌公主各藏一半,预备失散后当作信物,以后果然由这个线索而夫妻团聚。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团圆。“破镜不能重圆”更多的是告诫人们珍惜生活,珍惜感情。这两句话用物理知识解释是:破镜碎片间分子距离太大,几乎没有作用力,所以不会重圆。但是破镜真的不能重圆吗?其实不然,可以用胶粘,可以用焊接的方法使其熔化再融合。
谚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世世代代给人们以启迪、以智慧,尽管由于受条件限制,个别谚语略显美中不足,但这瑕不掩玉。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对谚语注重甄别,注重应用,使之不断完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高考物理:55个中国谚语蕴藏的物理原理(精校版)
【学习】这些俗语考试中经常出现,建议收藏!
【百科知识】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30个原理,这样学稳拿得高分!
民谚俗语中的科学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