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
营造法式类: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指上下皆有枭混的台基,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2.叠涩:古建中利用砖、石层层向外出挑的做法,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3.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4.踏跺:呈阶级形的踏步,高宽比一般为1:2,特殊情况下可1:1。

5.垂带石:在踏跺两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倾斜而下的副子,其尺寸同阶条石,与明间两侧檐柱中线对齐。

6.象眼:位于台阶两侧的三角形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7.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8.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9.慢道:长坡道。《营》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10.撵道/御路:坡度较平缓的一种慢道,用以行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主要起装饰作用,在其上雕刻云龙水浪。

11.阑杆/勾阑:即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2.望柱:在栏杆中位于阑版尽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上多有柱头雕刻。

13.寻杖:在栏杆中的长条形扶手。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后被望柱分为若干段,位于位于望柱之间。

14.阑版:在栏杆中位于望柱之间,起装饰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5.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6.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17.抱鼓石: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多刻去纹。

18.坐槛:园林建筑中的石栏杆,形体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

19.鹅颈椅/飞来椅/美人靠/吴王靠:园林建筑中常在厅、轩、亭、阁的临水方面设置木制曲栏的座椅,除起栏杆、休息作用外,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20.槛墙:外檐墙中窗子下面的墙,墙高一般3/10檐柱高。

21.大木作:古建筑物中主要木构结构部分的总称,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清式大木做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22.开间/面阔=通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汉代以后多为厅数。

23.明间/当心间:建筑各各开间的名称因柆置的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

24.次间:建筑各各开间的名称因柆置的不同而异,位于明间两侧的称次间。

25.梢间:建筑各各开间的名称因柆置的不同而异,位于次间向外两侧的称梢间。

26.尽间:建筑各各开间的名称因柆置的不同而异,位于最外侧的称为尽间。

27.檩/槫/桁:位于斗栱以上,椽以下,平行于建筑正面的一种屋顶构件,长度与建筑总开间相等,截面多为圆形。宋称槫,清称桁或檩。

28.椽:位于槫以上,瓦以下的屋顶主要构件,按部位不同可分为脑椽,花架椽等。平面上与桁、檀互相垂直,交错接头钉牢于桁、檀上,承受望板或望砖和上面瓦的荷重

29.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之间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30.进深/通时深:各步距离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即前后檐信间的水平距离。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这时简称为“进深”。

31.梭柱:在柱上端1/3处收小。使柱顶与斗底相合,柱肩梭成圆弧形,此种做法在宋《营》中称为梭柱。

32.卷杀:建筑中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卷杀。

33.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檐口呈一缓和曲线。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2寸。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生起。

34.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桅柱在前、后桅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向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侧脚。

35.都柱:在秦、汉宫室和崖墓中,有的在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称“都柱”。

36.金箱斗底槽: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内外两圈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包内层。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金箱斗底槽。如佛光寺大殿。

37.单槽:古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内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空间。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单槽。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38.双槽:古代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两列内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空间。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双槽。如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39.分心槽:古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一列中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空间。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分心槽。如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辽)。

40.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称移柱造,如华严寺大雄宝殿。

41.减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减去,称减柱造,如佛光寺文殊殿。

42.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宋《营》中称“副阶周匝”,一般应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圣母殿、释迦塔。

43.额枋/阑额: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宋称阑额、清称额枋。

44.大额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有时2根叠用,其中上面的清代称大额枋。

45.小额枋/由额: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有时2 根叠用,其中下面的宋称由额、清称小额枋。

46.内额: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称为阑额,而位于内柱之间的阑额称为内额。

47.地栿:柱脚柱用于联络的水平构件。

48.霸王拳:明、清额枋在角柱出头的一种做法,有利于改善柱上部的结构与构造状况。多做成连续半圆形曲线的装饰图案。

49.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用以拉接柱和承托斗栱的长条形木构件,清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50.雀替/绰幕枋: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清称雀替、宋称绰幕枋。

51.花牙子:雀替的一种,但已为纯装饰构件,用在柱间的挂落下。

52.骑马雀替:雀替的一种。在建筑尽间,若开间较窄,则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联成一体的做法。

53.斗栱:我国古建筑特有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起承重、挑檐的作用,并具有装饰作用和建筑等级标志。

54.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上说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最简单的铺作有由四部分组成:方形斗、矩形栱(昂)、耍头、衬方头。

55.柱头铺作/柱头科:斗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称,位在柱头上的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

56.补间铺作/平身科:斗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称,位在柱间上的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

57.转角铺作/角科:斗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称,位在角柱头上的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转角科。

58.朵:宋代斗栱计量方法,一朵即一组斗栱,即最简单的四铺作。

59.攒:清代斗栱计量方法,一朵即一组斗栱。

60.升:清营造法式中构件名称,在栱与翘相交处、栱与栱上下两层之间,位于栱的两端的斗形的立方块叫做升。因其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如三才升、槽升子。

61.栌斗/坐斗/大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的方形木构件,宋称栌斗、清称坐斗、大斗。

62.交互斗/十八斗:在斗栱中,位于挑出的华栱(翘)或昂头上的的方形木构件,宋称交互斗、清称十八斗。

63.齐心斗:斗拱中用于栱心,即铺作中线上的斗。《营》中称为斗栱。

64.散斗:称代称法,山字形的栱两端所支托的小斗。

65.槽升子:在清代斗栱中,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方形木构件,叫槽升子,相当于宋代的散斗。

66.三才升:在清代斗栱中,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方形木构件,叫三才升,相光于宋代的散斗。

67.华栱/翘头:斗栱中垂直于正脊的向外挑出的栱,宋称华栱,清称翘头。

68.泥道栱/正心瓜栱:斗栱中栌斗之上与阑额平行的栱,宋称泥道栱,清称正心瓜栱。

69.瓜子栱/瓜栱:斗栱中华栱或昂之上且与之垂直的栱,宋称瓜子栱,清称瓜瓜栱。

70.令栱/厢栱:斗栱中位于里外跳上层跳头之上,上承橑檐枋,屋内槫下亦用令栱。宋称令栱,清称厢拱。

71.慢栱/万栱:斗栱中位于瓜子栱和泥道栱之上,并与之平行的栱,实际上是栱上之栱。宋称慢栱,清称万栱。

72.柱头枋/正心枋:在柱疛中线或泥道栱系列上面的枋,宋称柱头枋,清称正心枋。

73.罗汉枋/拽枋:位于铺作跳头上方的素枋。宋称罗汉枋,清称拽枋。

74.平棋枋/无花枋:承搁平棋的木枋。宋称平棋枋,清称无花枋。

75.撩檐枋/挑檐枋:令看见之上承出檐椽的枋子,宋称撩檐枋,清称挑檐枋。

76.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清代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

77.材:高宽比为15:10的矩形断面尺寸,宋代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按建筑等级分为八等。

78.栔:高宽比为6:4的矩形断面尺寸,宋代建筑单位。

79.足材:单材加栔谓之足材,高21分,宋代建筑单位。

80.计心造:在斗栱的挑头上有与之相垂直的斗栱或枋的做法,在宋《营》中称计心造。

81.偷心造:在斗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相垂直的斗栱或枋的做法,在宋《营》中称偷心造。

82.昂:斗栱中斜轩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又上昂、下昂之分。

83.上昂:昂分上下两种,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84.下昂:昂分上下两种,下昂用于外檐承托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

85.批竹昂:宋代昂的一种,自斗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而得名。

86.琴面昂:宋代昂的一种,昂面竖向稍凹,横向稍凸,形成一缓和曲线而得名。

87.踩=三踩:清营造法式中翘、昂的长短,以支出的远近而定,每支出一层,在里面和外面各加一排栱,叫踩。正心一踩,里外各出一踩都称为三踩。

88.?出抄:宋代《营造法式》中,把斗栱中的华栱出挑称为出抄。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出二跳华栱称为“双抄”。

89.举架:清代建筑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90.?举折:宋代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一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槫(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91.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宋《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在清才成为定规。具体做法为:正脊向两端推出,四条垂脊由45°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92.收山:歇山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93.月梁/虹梁:露明架中长为四根椽子水平投影那么长的梁,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称虹梁、宋称月梁。

94.耍头/蚂蚱头:斗栱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宋称耍头、清称蚂蚱头。

95.麻叶头:翘、昂后尾的一种雕饰,作分瓣的曲线形。

96.出际/屋废: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其长度依屋椽数而定。

97.襻间:宋式大木构件,是槫下附加的联系构件,或每间都用,或隔间采用。其两端往往插柱或驼峰上,将相邻两片梁拉紧。

98.脑椽=花架椽=檐椽=飞檐椽/飞子:椽在不同部位的不同名称。

99.檐柱=金柱/老檐柱=中柱=山柱=角柱:柱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名称。

100.瓜柱/侏儒柱/蜀柱: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的短柱,其高度超过直径,叫做瓜柱。宋时瓜柱叫侏儒柱或蜀柱,明以后称瓜柱、童柱

101.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

102.叉手:宋代建筑中位于脊槫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得名。

103.托脚:宋代建筑中位于槫两侧起固定作用的斜杆,其中位于位于脊槫两侧的称叉手,其余称托脚。

104.替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拉接作用的辅助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

105.叉柱造:宋代多层木建筑柱的交接方法之一,上层柱的柱脚落在下层柱顶的栌斗中心的做法。

106.缠柱造:宋代多层木建筑柱的交接方法之一,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但在角部需要增加钭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附角斗。

107.版筑:“又谁找到这个跟我说一声,谢谢 ”

108.无梁殿/无量殿:于公元十五世纪出现的全部采用砖券结构的建筑,例如明代江苏南京灵谷寺大殿。

109.榫卯:中国古代建筑中利用构件的凹凸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做法,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110.四阿顶/庑殿/五脊殿:古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样式,由四坡组成,从而出现正脊和四条戗脊,故也五脊殿,宋又称为四阿顶。特别隆重的建筑也可用重檐。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单檐庑殿顶,北京故宫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

111.歇山/九脊殿:古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从而出现正脊、四条戗脊、四条垂脊,故也九脊殿。也有重檐形式。例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北京故宫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

112.正脊: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的主要屋脊。

113.垂脊:屋顶上与正脊垂直,顺着屋坡的屋脊。

114.戗脊:庑殿或歇山顶,正面及侧面屋顶斜坡相交处的屋脊。

115.博脊:一面斜坡屋顶与建筑物垂直之部分相交处的屋脊。

116.抱厦/龟头屋:突出于主体房屋前的小屋,宋称龟头屋,清称抱厦。如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117.博风板:悬山和歇山屋顶,桁都是沿着屋顶的斜坡伸出山墙之外,为了保护这些桁头而钉在它上面的木板,称博风板。

118.悬鱼:歇山或悬山屋顶山面的装饰构件,用木板雕成,安于博风板的正中。早期多为鱼形,后有各种变形。

119.悬山:中国古代屋顶形式的一种,屋顶向两侧挑出超过山墙。

120.挑山/出山:古建筑中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称为挑山,又称出山。

121.硬山:中国古代屋顶形式的一种,山墙向上略高出屋顶。

122.斗尖/攒尖:中国古代屋顶形式的一种,中心以一高起的点向建筑发散斜置的屋顶。如祈年殿的圆攒尖。

123.宝顶:位于攒尖顶顶部的圆形装饰,多为金色。

124.盝顶:中国古代屋顶形式的一种,中间为平顶,但在四角向四倾斜。

125.发戗/起翘:古建筑中屋角向上翘起的作法,南方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作法。

126.水戗发戗:南方建筑屋角起翘的做法之一,特点是檐口平直,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唐宋起翘已成定规,以后更是如此。

127.嫩戗发戗:南方建筑屋角起翘的做法之一,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唐宋起翘已成定规,以后更是如此。

128.筒瓦:横断面成半圆形的瓦。

129.瓦当/勾头:古建筑屋顶筒瓦每陇最下有以圆盘为头的瓦。

130.滴水:古建筑屋顶陇沟最下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的板瓦称为滴水。

131.排山勾滴:硬山悬山或歇山,博风槫上之勾头与滴水。

132.板瓦:横断面小于半圆形的弧形瓦。

133.琉璃瓦:用“白土”制作瓦坯,表面浇刷琉璃釉的瓦。

134.鸱尾=鸱吻=正吻/兽吻/大吻:汉到隋称鸱尾,唐到明称鸱吻,明以后称正吻或大吻。

135.剑把:正吻上的雕饰。

136.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137.版门:门扇全用厚木板实拼而成的门。

138.槅扇门/格子门:宋代永恒上通用的门,因上部有木格子,可糊纸供采光。

139.乌头门:宋《营》中门的一种类型,也称乌头大门、表褐、阀阅、褐烫、绰楔,俗称棂星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横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古代有以旌表的建筑。

140.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141.落地罩:古建筑内檐装修木雕花罩的一种。凡从地上一直到梁(或枋)的花罩都可称为落地罩。

142.直棂窗:一种用直棂木条竖向排列的窗。

143.槛窗:槛墙上的窗,由格子门演变来的。

144.支摘窗:属外檐装修中窗的一种,既可以支撑,又可以取下的窗。

145.横披:当建筑比较高大时,可在门窗上另设中槛,槛上再设横披。

146.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147.彻上露明造:没有天花,完全暴露内部梁架的做法。

148.天花:建筑物内上部,用木条交安为方格,上铺板,以遮蔽梁以上的部分。

149.平棋/平棊:一种大格子的天花,格子中间板上饰有花纹。

150.平闇/平暗:一种小格子的天花。如佛光寺大殿和独乐寺观音阁。

15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或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152.卷棚:中国古代屋顶形式的一种,没有正脊,而是以一弧形连接前后两面屋顶。

153.箍头:梁头彩画两端部分。

154.藻头:彩画箍头与枋心间的部分。

155.七朱八白:在檐额、阑额的侧面,将额中心1/5-1/7的宽度,依额的长度匀分为8格,每格画一长方形的白块,格之间用朱隔开,这样就有7条朱色,8块白色,称七朱八白。

156.披麻捉灰:清代绘制彩画的方法,用油灰,麻丝与麻布层层包裹,由最少的一麻三灰到三麻二布七灰,共10余种。在建筑构件外形成一个厚壳。

157.五彩遍装:宋《营》中建筑彩画制度之一。采画中最华丽的一种,用于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上。其特点是把建筑的木构件从头到脚都用彩绘的图案花纹来装饰,以达到五彩缤纷、华丽高贵的效果。

158.采步金:明清歇山建筑中,用以随手歇山部分结构的梁,是歇山大木中的关键构件。它的位置是在挑尖顺梁上,与顺梁成正交,高同每二层梁,两端做假桁头,与下金桁相交,放在交金墩上。采步金的外边还刻有一排椽窝,以承受两山的椽子。

159.相轮:伞状穹顶或亭,有时作为佛塔顶端的塔刹。

160.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相轮的层状结构。

161.宝瓶:宋式转角铺作斗栱或清式角科斗栱由昂之上,承托若角梁的瓶形木块。

162.宝盖:“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但好像有不同解释,谁要是有确定的跟我说下,谢谢”

163.刹:佛塔顶上所立的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统称为刹。

164.扶脊木:清式建筑脊桁之上并与之平行的六角形木,叫扶脊木。在它前面和后面朝下的斜面上,做成一排涧,以承脑椽的上端。

165.角背:瓜柱两端的森构件,以固定瓜柱。

166.回水:下檐伸出较上檐减少之尺度。

167.??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168.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拨檐砖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檐砖叫墀头。

169.倚柱:壁柱虽然保持着柱子的形式,但它实际上只是墙的一部分,并不独立承受重量,而主要起装饰或划分墙面的作用。

170.槏柱:窗旁的柱或用于分隔板壁、墙面的柱,属小木作,不承重。宋式名称。



非营造法式类:

1.三朝五门:宫殿建筑的古制,三朝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依次是大规模礼仪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等政务活动。五门:皋,库、雉、应、路。

2.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

3.负阴抱阳: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和环境力求协调的自然观,古代建筑多北凭山而负阴,南临水而抱阳,这种山环水抱的生态景观模式对古代建筑、聚落乃至城市的选址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天宫楼阁: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5.明堂:古代帝王一种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候,发布政会,秋祭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

6.辟雍:原为周天子所办的大学的学宫,东汉后辟雍代有祭祀性建筑的性质,其形制为圆形水池中设方形建筑(群)。

7.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而设立的祭祀性建筑,是巩固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其内容包括:

1)以天神为首的坛殿,如:天坛,大享殿、日月星辰之坛等;

2)以地神为首的坛庙,如:地坛、社稷坛、山川坛、先农坛、岳镇海渎以及各种山川神庙;

3)以祖先为核心的建筑,如:太庙,官员家庙(祠堂)、帝王品官的陵墓以及各种圣贤庙(孔庙)等

8.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9.司空(周至汉):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10.将作(秦至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大匠;唐宋:将作监;明清:不设将作,而是营缮司;清康熙以后:内工部(营造司)):汉以后至唐,工官称为将作。

1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12.宇文恺:隋代的将作大匠,他负责营建的“大兴城“是古代建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13.李春:隋代工匠,设计和主持施工河北赵县安济桥,此桥为世界最早的敞间拱桥。

14.李诫:宋代将作监,著有《营造法式》(1003)。(记录官式建筑做法)

15.喻皓:宋代工匠,著有《木经》,代表建筑有“灵威塔”。

16.刘秉忠:元代工匠,元大都(位于北京)的规划者。

17.也黑迭儿:阿拉伯人,元代工匠,元大都(位于北京)的规划者。

18.郭守敬:元大都的水利规划者。他设计的水利系统使城市漕运非常便利。

19.阿尼哥:元代时尼泊尔的著名工匠。著有北京妙应寺白塔。

20.计成:明代工匠,所编著的《园冶》为中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21.蒯祥:明代工匠,永乐时参加宫殿兴建,后负责前三殿、献殿、裕殿、隆福寺等的工程。

22.徐杲:明代工匠,参加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后被提升为工部尚书。

23.大房子:旧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中氏族首领、老、幼、病、残等非对偶夫妻使用的公房。

24.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原始社会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推测是干阑式建筑。

25.姜寨遗址:山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时期建筑村落遗址。特点:居住区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它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26.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一处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其中密排四、五十座住房,中心有一座近方形房屋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居住区周围有防卫用的壕沟,居住区内和沟外分布着窑穴作为公共仓库,居住区北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

27.襄汾寺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位于山西襄汾陶寺村的建筑遗址。出现了我国已知最早居室装饰。地坑式,窑洞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窑洞。?????????????????????????????????????????????????????????????????

28.客省庄遗址:龙山文化时期位于陕西客省庄的建筑遗址。出现了家庭私有的迹象,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29.牛河梁神庙:新石器时期位于辽宁建平县。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30.偃师二里头遗址:它是夏没都城—斟寻的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和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遗址规模最大,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

31.西毫宫殿:位于河南偃师尸乡的商代西毫宫殿遗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外城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了3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仿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32.小屯村遗址: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遗址。殷墟宫殿遗址平面特征:北区王室居住区,中区朝廷宗庙区,南区王室祭祀场所

33.凤雏村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用廊子联结。门,堂,室的二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用瓦。

34.鲁班/公输班:春秋时期著名的木匠。是中国建筑的鼻祖。

35.《考公记》(山东曲阜鲁故都):战国时期流传的一体建筑著作,其中关于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对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6.兆域图:中国古代设计及表达陵墓布局的平面图,多刻于铜板上。现存最早为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

37.方上:汉代帝陵中,高起的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

38.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环绕,四周设门的居住区。春秋至汉称为“里”。

39.坊:在古代建筑中以整齐的道路网划分出若干棋盘格,这样的棋盘格称为坊。坊周围有围墙环绕,四周设门,坊内为居住区。坊是为了严格管理居民的一种城市规划,大约在三国时期至唐。

40.孝堂山墓祠:现存东汉时期地面石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位于山东肥城孝堂山。两坡悬山顶,有正脊,用筒瓦、板瓦;正面两开间,中立八角柱,柱上下各有一斗。

41.黄肠题奏: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不再使用。

42.白马寺/鸿胪寺:西汉洛阳城中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兼外交宾馆之类的机关。称为鸿胪寺。 “寺”是古代官署名称,自此之后,就成了佛教经院的专用名称了。

43.永宁寺(北魏洛阳):北魏洛阳城里最大的寺院。

44.舍宅为寺:佛教初入中国(南北朝)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化空间布局,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45.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塔,唯一的十二边型塔,最早的密檐式砖塔。

46.克孜尔石窟: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之一。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现有235窟。

47.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称阙。天子用三出阙,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48.表:中国古代陵墓中的一种纪念性,标志性的石碑。设立在墓前用来记刻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早在东汉时就有了石制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箫景墓墓表。

49.辟邪:辟邪为陵前仪仗石雕,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此兽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石块雕凿而成, 形如虎似狮,态极凶猛,体魄健壮。代表南朝萧景墓前的石辟邪。

50.宝山寺双石塔(河南安阳、北齐):建于北齐,位于河南安阳,为我国已知最早的单层墓塔。

51.安济桥:我国隋代李春主持建造的单孔敞肩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技术,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52.芙蓉苑/曲江池:位于陕西西安唐长安城东南角的公园,又名芙蓉苑,不定期向公从开放。中国园林中最早公园。

53.四水灌都(隋、唐洛阳:谷水、洛水、伊水、瀍水; 北宋东京/今开封: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54.龙尾道:当坡度较长时,可将坡道做成平、坡相间的形式,而这种长长的逐步上升的坡道,形如微起伏的龙尾,故称龙尾道。

55.太液池: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内庭中心地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皇家池苑。

56.华表:由“诽谤木”演变而来,为望柱形,柱身布满雕饰,上端多设横交的云板。常设在宫殿、庙宇、城垣陵墓前。

57.经幢: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柱身多为六角、八角或圆形,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58.艮岳:位于宋东京汴梁罗城东北角(酸枣门与封丘门间),宋徽宗经营的苑囿。

59.金明池:位于宋东京汴梁落成西城外的苑囿。

60.鱼沼飞梁:三西晋祠圣母殿前的十字形木桥,石柱斗栱,木梁。

61.平座:古建筑中塔、楼阁中的暗层或夹层称为平座。

62.转轮藏殿:位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楼阁式建筑,建于北宋。由于内设一可转动的八角亭式藏经橱而得名。

63.慈氏阁:位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楼阁式建筑。与转轮藏殿相对而立,外形也与之相仿。

64.佛香阁:位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楼阁式建筑,又名大悲阁,清代重修。是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内有北宋所铸千手千眼铜观音,为我国古代铜制最大的遗物。

65.镇国塔:福建泉州双石塔之一的东塔,南宋时建。楼阁式塔平面八角,高5层。

66.仁寿塔:福建泉州双石塔之一的西塔,南宋时建。楼阁式塔平面八角,高5层。

67.料敌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建于北宋,原为观察辽营监视敌情的军事建筑。楼阁式砖塔,现存最高的古塔

68.铁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为仿木楼阁式砖塔,建于北宋。外贴深褐色琉璃,远观赤色若铁;俗称铁塔。

69.报恩塔/北寺塔:位于江苏苏州的报恩寺塔塔又称北寺塔,建于南宋。为楼阁式砖木混合体。木外廊砖塔身,平面八角形,双套筒砖砌结构。

70.觉山寺塔:位于山西灵丘的觉山寺塔、建于辽代、为密檐式砖塔,平面八角。

71.陀罗尼经幢:位于河北赵县,用于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建于北宋,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72.千步廊:位于北京故宫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一个狭长的前院。称为“千步廊”。

73.琼华岛:明清时期所建北海中的一岛,琼华岛是全园的中心,岛上建筑、造景繁复多变,堪称北海胜景。

74.景山:位于北京故宫宫城北门外中轴线后端的人造山丘。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的"镇山"。景山一名是清初改称的。

75.钦安殿:又称玄极宝殿。

76.日喀则萨迦南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该寺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祖寺。南寺建于1628年。

77.拉康钦姆:又名大经堂,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南寺内,为寺内主要建筑。(有前廊,经堂,佛殿组成)

78.云台:位于北京北部居庸关内镇,是过街塔的著名一例,过街塔即喇嘛教的另一种建筑类型。

79.无量殿:即无梁殿,于公元十五世纪出现的全部采用砖券结构的建筑,例如明代江苏南京灵谷寺大殿。

80.泉州清净寺:位于福建泉州,创建于宋,重建于元代,为伊斯兰教西亚形式礼拜寺。

81.化觉巷清真寺:位于陕西西安,建于明初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82.报恩寺琉璃塔:位于南京,建于明代,彩色琉璃镶面的楼阁式砖塔。

83.飞虹塔:位于山西洪洞县广胜上寺寺内,明重修,八角十三层的楼阁式砖塔,内青砖,外贴五彩琉璃砖、瓦

84.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又称“十万佛塔”位于西藏江孜,建于明代的喇嘛塔。平面“亚”字形。

85.西黄寺清净化城塔:位于北京,建于清代的金刚宝座塔。

86.景洪曼飞龙塔:位于云南景洪县的傣族佛塔。有9座佛塔组成,平面八瓣莲花形。

87.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红山之颠,建于清代,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建筑群,也是达赖喇嘛行政合居住的宫殿。红宫为其主体建筑。

88.席力图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汉名为“延庆寺”,清重建。为汉藏混合的喇嘛庙。

89.喀什阿巴伙加玛札:位于新疆喀什寺,是阿巴伙加家族墓地(玛札).

90.祾恩门:明清帝王陵中祾恩殿前的一道陵门。

91.祾恩殿:明清帝王陵中享殿的名称,是明代现任帝王对对死去帝王行祭祀礼仪的地方。明嘉靖改为祾恩殿。

92.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楼阁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溢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例有南京明孝陵。

93.宝城宝顶: 明清帝陵分头部分称为宝城宝顶。包括坟头部分的宝顶和用砖围成带有垛口的宝城。

94.大红台:位于河北承德外八庙中普陀宗乘庙的后部主体建筑。有三组外绕高楼内为庭院的建筑组成。

95.宫城:是在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居宫殿区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其内的宫殿区便是。

96.?皇城:主包括内部宫城和宫城外的中央衙署及其他皇室所属建筑。

97.子城/内城/阙城:城,可指城墙,也可指城市。一般指古代统治者居住的地方。即皇城和宫城。

98.外城/罗城/国城/郭:指古代统治者居住内城以外的城市部分,又称为郭。

99.瓮城:又称月城,是建在大城门外的小城,作用是增强城池的防御性。

100.瓦肆P52:两宋时都城的戏场单独成立的戏台。又称瓦舍,瓦市,瓦子。包括小唱、杂剧等各种技艺。金后成为一种建筑类型被广泛使用。

101.干阑:即干栏式建筑,先用柱子在底层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竹木结构,可防潮,多用于西南湿热地区。

102.井干: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圆木层层垒起而形成墙壁,端部开凹榫相叠,常用于东北,云南等林区。

103.碉楼:西藏,四川一代在地形陡峭的处采取分层的办法修筑的楼房,外观似碉堡故称碉楼。

104.土楼: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维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至今保存最好较古者维明代土楼。

105.窑洞: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由原始社会的穴居、半穴居形式发展而来,多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分为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地坑窑、砖砌的锢窑。

106.锢窑:地面上用砖、石、土坯等建造的一层或二层的拱券式房屋,与靠山窑、地坑式窑并称为窑洞的三大类型。

107.阿以旺:本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中带天窗的大厅,后成为这种带外廊平顶的土木形式的代名词。

108.一颗印:云南地区特色民居,因其平面、立面皆方整,类似印章,故得名。主要特征:墙厚重,开小高窗。多用三间四耳形式。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

109.三方一照壁:云南白族民居中最主要的布局形式,三坊是三座两层三开间的房子,分别构成主房和两边厢房;一照壁就是一影壁墙,将院子的剩下一面围合,中间是个大天井。形式完整。

110.垂花门:中国古代建筑门的一种形式,特点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刻花瓣连珠等华丽木雕,屋顶用勾边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的第二道门。

111.抄手游廊:四合院连接于包抄垂花门、正方、厢房的连廊。

112.倒座: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中主要中线上与正房相对的屋,座南朝北的附属性房间。

113.耳房: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中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间。

114.露地: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中,正方两侧的耳房与厢房山墙合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

115.香山邦:苏州的建筑闻名于世,明清以后中国传统建筑在江南的重要流派,由于香山匠师手艺精绝,被称为“香山帮”, 主持设计和修建北京紫金城宫殿的蒯祥被尊为"香山帮"鼻祖。

116.《营造法原》:姚承祖(1866—1938)原著。此书系根据其祖传建筑做法和其本人的实践经验编写。印本经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1959年出版。是一部较完整的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术书。

117.过白:为中国古代民居确定建筑间距的方法之一,是时间静止时对视觉重点处建筑关系的要求。作法:要求后栋建筑与前栋建筑间距要足够大,使坐在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刻看见前一进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

118.平水:是指未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先决定一个高度标准,然后根据这个高度标准决定所有建筑物的标高.这样一个高度标准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决定整个建筑群的高度,也决定着台基的实际高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各朝建筑风格
河北邯郸北响堂常乐寺塔(隋宋·国保)
上海名塔/佘山秀道者塔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www.wenku1.com
中國古建築(六)【41P】
宁夏历史遗址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