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由澳门本岛和两个离岛组成,总面积只有25.4平方公里,但澳门有着四百年中西文化交融的灿烂历史建筑风貌,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多元文化共存的历史结晶,使它成为世界遗产地与文化名城的头衔。

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遴选标准 C(ii)(iii)(iv)(vi)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关闸门楼建于1870年,是一座「凯旋门」式的建筑。

澳门历史城区是以旧城区城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错落的街道与广场相连而成,其中有22处历史纪念建物及8个广场列入遗产名录,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户埸、白鸽巢前地等8个广埸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劳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舍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 、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店、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遗址、基督教坟埸、东望洋炮台等22处历史建筑。

 

 

妈阁庙前地与妈阁庙

妈阁庙已有五百年历史,香火鼎盛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几乎是等同于澳门历史的变迁,庙前的海岸就是当年葡萄牙水手登岸处,据说在一场鸡同鸭讲的对话下,「妈阁」就成了葡人口中的「Macau」,也就是澳门名字的由来。红墙的庙体依山壁而筑,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觉占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物。

 

 

创建于1488年的妈阁庙,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 “妈阁庙”,华人俗称“妈祖庙”。

位于妈阁庙前地的建筑物,具阿拉伯建筑之风格。

 

主教山

位于西望洋山顶的主教山小堂又称海崖圣母小堂,始建于1622年,1835年重建成为今天宏伟的规模。这里是眺望四周美景的最佳据点,赌场区、建筑群、桥梁等清晰可见。教堂外观呈现的特征是厚重的罗马式及其它元素,无色彩的教堂在澳门是比较少见的,可能是洁白的外观引起许多结婚照外景的拍摄地。

离开主教山下山,浩浩荡荡的群体

 

 

港务局大楼

建于1874年的港务局大楼,当时是为由印度来澳门当警察的印度人所盖的办公室与宿舍,负责设计的意大利设计师卡苏杜,将印度摩尔风格融入建筑中,如阿拉伯式的长廊、尖顶镂空的墙上雕饰、白色的浮雕框边等。1905年,改为澳门港务局和水警稽查队的办公地点,故被俗称为水师厂,今日的港务局已迁移他处,其重要作用也逐渐淡出。

 

 

亚婆井前地

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

 

郑家大屋的小降巷道

郑家大屋的建于1881年是一院落式大宅,它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虽然建筑主要以中国形制构建,但处处体现出中西结合之特色。由于星期三及星期四是不开放的,只能粗略的观看外围。

 

 

圣老楞佐教堂

创建于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外观呈现的特征是多元化的,明显看的出欧洲建筑的对称原则,古典式的基楚上带有豪华的巴洛克风格,所以美轮美奂、漂漂亮亮黄色外观是令人喜爱的第一印象。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华人称之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圣老楞佐教堂内观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圣若瑟修院一样有着美丽、雄伟气派的黄色外观,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特色,它的重要性在于培养教会人才的基地,于1728年创办至今的二百多年过程中,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人才,由于时间上比圣保禄教堂晚,规模也比较小,因此当地人称「小三巴」、「三巴仔」。

 

圣若瑟修院圣堂内观

修院毗邻的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58年落成,和大三巴牌坊前方一样,入口处有花岗岩石阶,其格局采丁字型,中间为挑高半圆形拱顶,交叉出四面拱型天花板,镶嵌繁复华丽的浮雕,殿内主奉着手捧小耶稣的圣若瑟,左右两侧的祭坛分别供奉圣母与圣人圣方济的臂骨。

 

岗顶前地

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是建筑物比较集中,欧洲风味比较浓郁、人文宗教景观荟萃之地,此地段面积不大,路面也是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整洁美观,车辆不停的穿梭其间是美中不足的地方,著名的建筑物有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圣若瑟修院等。

 

岗顶剧院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被认定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也是南中国海地区最古老的欧式剧院。主色为绿色,衬托墨绿色门窗,属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岗顶剧院是1860年由澳门的葡萄牙人集资兴建的,从建成初期的主体建筑,其后1873年陆续扩建入口正面的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义的三角楣等,岗顶剧院已曾经多次维修,亦曾因白蚁蛀蚀的问题而关闭近20年。1993年和2001年进行维修,现主体建筑基本仍保存完整。

 

 

圣奥斯定教堂

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创建的。一样有着气派的黄色外观但比较简洁,属于古典式的欧风建筑。这座教堂华人称之为“龙须庙”,原因是最初时期建筑非常简陋,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倘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远远望去这情景像龙须竖起。

 

何东图书馆

还在使用中的全澳门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楼高三层,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楼宇。建筑物建于1894年以前所建,原为官也夫人所拥有。其后1918年香港富绅何东爵士购入用作别墅,也曾在此定居。1955年病逝,其后人按爵士的遗嘱将故居及25,000港元购书经费赠予澳门政府,建立一所公共图书馆。

 

何东图书馆前部有拱廊是典型的花园式豪华住宅。

该公共图书馆在1958年对外开放,以收藏中文古籍为馆藏特色。藏书楼位于二楼,藏有古籍五千余册,其中有明朝嘉靖年间的中国文史典籍,包括近代著名藏书家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16种,天主教文献、广方言馆书稿和《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等珍贵古籍。

 

圣若瑟修院正门

 

 

圣安多尼教堂

约建于1558至1560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澳门早期的教堂大多经历烈火洗礼,圣安多尼堂也不例外,今天我们看到的教堂是1930年重修后的规模。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华人因此将之称为“花王堂” 。

 

 

东方基金会会址

建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原址本是葡国皇室贵族的别墅。该建筑被认定为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曾改作为贾梅士博物院,现在是东方基金会遗址。

 

基督教坟场旧基督教坟场共有坟墓一百五十座,主要为名人的都安息之所,如莫礼逊,他是第一本英汉字典的编辑,也是第一个把圣经译成中文的人;钱纳利,英国著名画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祖先和其它海员等。


议事亭前地

议事亭前地是澳门最美丽浪漫的地标,本地居民又称此地为 “喷水池”,广场以喷泉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四周环绕典型的欧陆建筑风格群加上地面由碎石子铺上的波浪状图纹,充满异国风情。

 

 

议事亭前地占地面积为3700平方米,自古以来一直位居澳门行政区域中心,从早期澳门居民的集会地,明清时代的办公单位「议事亭」,也就是今日的民政总署,到了葡萄牙管理时期,检阅军队的场所,现在更是举办各项活动的热门场地。建筑群包括民政总署、邮政局大楼,仁慈堂,以及各式欧式民宅等。

位于议事亭前地的旅游局,两侧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政总署大楼

建于1784年,其前身为市政厅,目前规模是1874年重修时形成的,是澳门最突出的葡式建筑物,非常优雅充分展现出葡国木刻的艺术水平。目前的功能多样化,有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及后方的美丽庭园艺文空间,所有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图书馆内还珍藏着自十五世纪以来在澳门或其它地方印刷的典籍。

 

 

位于议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大楼

仁慈堂大楼议事亭前地旁边的纯白色建筑,欧式的白色建筑非常醒目。仁慈堂原名「圣母慈善会」,为葡国皇后于1491年所创办的慈善机构,自古一直扮演着葡萄牙人海外慈善救济的中心。建筑呈现多元化,如新古典主义手法(拱廊)、仿古希腊风格(雕花壁柱)、摩尔风格(镂空窗台)等。

仁慈堂大楼隔邻的浪漫小巷

右旁巷内的仁慈堂博物馆,里面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物,其中保存自1662年的「澳门仁慈堂章程」文献,是澳门最珍贵的历史收藏之一。

 

 

三街会馆(关帝庙)

三街会馆之所在地原为昔日澳门之繁荣市区“荣宁坊”,故在庙中处处可见相关刻字及联云“荣居康乐境,宁享太平年”等,说明以往的盛世岁月。会馆初设时只是商人议事的埸所,后因馆中设有关帝神殿,其功能转化为祈求拜祭神明的圣殿。

 

圣母玫瑰堂

教堂建于1587年,当时是由西班牙道明会士所兴建的一座木造教堂,因此又被称为「板樟堂」,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 “玫瑰堂”,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黄色的外墙,缀上白色繁复的浮雕,典雅高贵。内部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环绕主殿的螺旋石柱、拱门长廊所营造的宗教美感,更是典雅精致。主殿侧门的圣物宝库博物馆,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

 

 

 

大堂前地及主教座堂

大堂前地面积不大,除了主教座堂、美丽的喷水池及大型十字架圣物为其特色。澳门重要的宗教活动,耶稣受难日的游行及天主教澳门教区大部分的重要庆典(例如追悼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弥撒、教宗本笃十六世就职感恩弥撒)等均在这里举行。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又名圣母圣诞堂,俗称大堂,是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座堂,主要供奉天主圣若瑟慈悲耶稣等。圣堂的建筑可分为两期。前期为主体部分,而后期是指主体侧边的钟楼,因为祭坛下面掩埋看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的遗骨,增添了该教堂的重要性。

 

卢家大屋内观

是澳门著名商人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壁面显示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的。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虽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但内部处处显示出中西文化艺术结合之特色,如玫瑰窗、雕塑等。

 

 

大三巴牌坊

现存的澳门地标性建筑圣保禄教堂的前壁,是1835年的一场大火残留下的遗址,因为圣保禄的粤语谐音类似「三巴」,加上遗留的前壁看来跟中国的牌坊有几分类似,于是才有了与教堂无关的「大三巴」之名。教堂最早建于1580年,当时主要作为培养至日本的传教士基地,这也是在哪咤庙的后方有很多日本人墓碑的原因。

 

曾历经两次祝融之灾,最后在1602年重建,据文献记载,当时光是前壁就是惊人的规模,号称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堂,还曾被称为东方的梵蒂冈,可见其规模之大。前壁主以花岗岩打造,繁复生动的雕刻夹杂中文字与日本菊花图案,具有东西文化融合的巴洛克式的华丽风格。

 

 

哪咤庙

位于大三巴牌坊后右侧,创建于1888年,庙内供奉哪咤,庙的规模像一个建筑小品,体现其轻巧别致的形象。

 

哪咤庙与旧城墙遗址

葡人在澳门建城墙,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当时整个澳门城除西部内港外,北部、东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墙,并于其要塞处建置炮台,使澳门成为一座军事防范严密的城堡。现存的旧城墙遗址,正是当时所建的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澳门,我爱你(一)
回归20年之际,去逛逛这座色彩缤纷的不夜城
澳门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之三十三
2016深港澳珠一周行(8)DAY6澳门:澳门历史建筑群、金莲花广场、渔人码头
一处世界遗产竟然包括二十多座历史建筑,一定要去看看!
澳门历史古城区(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