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民居之闽南民居

留住正在消失的文化记忆  (编辑手记)

自秦设闽中郡以来,福建一直是一个单独的行政板块,疆域变动不大。同时,因为处处崇山峻岭,内部交往困难,各个区域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发展脉络。汉唐以来,北方汉民大量移民福建,闽北、闽东和闽南地区先后得以开发。两宋三百年,闽北文化大放光芒,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将福建文化推上顶峰,标志着中古时代华夏民族的思想深度。闽东文化在一千年里表现得相当稳健,清中叶以后却有了一个大爆发,出现“晚清人物数侯官”的盛况;莆仙为文献名邦,由宋至明中期,一直领袖全闽,可惜1562年被倭寇攻破府城,一蹶不振。泉州虽然是宋元时期的国际大港,人文荟萃,但是直到明清两代,闽南文化才异军突起,呈现海洋文明的华彩。闽西开发较迟,宋以后汉族移民才大量从赣南迁入,并形成独特的客家民系,其文化在明清之际开始引人注目。
    建筑传统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先于我们而存在,又因我们而改变。福建的传统民居,也因闽文化的多元变得丰富多彩。从闽北的青砖灰瓦,到闽南的红砖红瓦,再到闽西南的圆形土楼,反差是何等剧烈!很少地区拥有福建这么丰富的民居类型。当然,每一种民居类型,都不是偶然形成的,都深深奠基于人民的生活方式之中。要理解福建民居,首先要了解福建的地理、语言、人民。
    自2001年以来,摄影家曲利明和作家萧春雷走遍八闽山村,实地拍摄和采访研究,为留住正在消失的文化记忆作出艰辛的努力。本书从福建各大民系源流及区域文化特性入手,解读闽北、闽东、闽西、闽南民居,以及闽西南土楼和闽中土堡共六大类型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的文化蕴涵,图片精彩绝伦,文字优美严谨,是完整呈现福建民居类型和意义的全景式图书。
    由于这部厚达320页的中英文对照巨型画册,是一部兼具视觉冲击和文化力量的原创之作,又有本报记者参与创作并付出艰辛劳动,我们特精选其中的闽南、闽西、闽东、闽北民居部分图文刊出,以飨读者。

 

 

漳浦顶坛村蓝廷珍府第,典型的闽南大厝

龙海东山村林厝的脊饰

龙海石码杨厝的灰塑装饰

南安石井中宪第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的风格极其鲜明,令人过目不忘。许多年前,我初到闽南就吃了一惊:“怎么每幢房子都像个小庙!”在我老家闽西北,民居的屋脊是平直的,只有庙宇和宗祠才有弧形屋脊,檐角高翘。然而,所有闽南民居的屋脊都弯成弧线,有的呈马鞍状,有的是两端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
    闽南民居的另一个特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当即说:“赐你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遂大兴土木。有人密告闽王,说泉州人到处建皇宫,准备谋反。闽王想起是圣旨有误,连忙下旨停建,可是泉州晋江一带的房屋都已经建好,只好算了,圣旨传到南安地界时,南安的屋顶仅砌了三槽筒瓦,奉令即停。这样,南安皇宫起大厝便保留下一个鲜明的特色,屋顶仅在两边砌三槽筒瓦。
    闽南民居的结构都差不多。普通的面阔三间,称三间起,中间为厅堂,左右各有一间房。屋脊要么用马背脊,要么用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翘得高昂,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更大一点的五间起,面阔五间,左右各加一开间,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低低飞翔。闽南的大户人家一定要建院落。前落是门厅,后落是主屋,再加上左右两排护厝或廊庑,团团围起一个天井,就是一个紧凑密封的合院。最典型的闽南大厝,如漳州蔡竹禅故居,就是三进双护厝。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终年花果飘香。其次,闽南有漫长的海岸线,厦门干脆就是个海岛,面向世界的海洋对于闽南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最后,闽南却拥有福建四大平原中的两个,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势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遇到的一次重大挫败。清初,月港衰败后,它下游的厦门港横空出世,成为闽南地区的最大出海口。通过厦门,闽南人源源不断移民台湾和南洋。
    闽南人的主体也是北方汉族移民,熟悉的是耕作农业,开发完泉州平原,多余人口就往更南的漳州以至潮汕地区迁徙。唐宋时期,漳州平原还地广人稀,一片田园牧歌,明代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激化,沿海居民遂铤而走险,扬帆出海,开展海上走私贸易。明初厉行海禁,所以海上贸易具有违法性质,官府称为海盗;明后期开放海禁时,海盗摇身一变,成了海商。闽南人走向海洋,是在官府打压的情况下进行的,亦商亦盗。这也使闽南人勇于冒险犯禁的性格得到强化。
    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和宽阔眼界,导致闽南文化迅速崛起。施鸿保《闽杂记》说:“明时,兴化、泉州科甲之多,乡试每占通省之半。”兴化军是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从泉州分出去的,深究起来属于闽南文化系统,它太强大了,宋代莆仙两县的人才就超过福州、泉州这些大府,所以自成一军。明中叶以后,闽南与福州相比,无论科举人才还是学术成就,都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泉州的晋江、漳州的漳浦涌现了蔡清、陈紫峰、黄道周、蔡世远一批著名学者,成为闽学重镇。文学上,福州的“闽中十才子”尊唐,闽南地区的文人多半反对,王慎中另开宗宋一派针锋相对,重创晋安诗风。
    地域差异导致的文化差异很有意思。在民间,人们也经常认为,闽南人与福州人性格完全相反,互不买账。我有个朋友开玩笑说:“福州人叫线面,闽南人偏偏倒过来,要称面线;福州人说煎海蛎,闽南人就说海蛎煎。反正事事要反着来。”林鸿尊唐,王慎中偏偏要宗宋,也有点反着来的意味。
    清中叶厦门港衰落,闽南文化滑坡,福州无争议成了全省的文化中心。不过,闽南与福州之争未必落下了帷幕。上世纪末,闽南经济已经远远超过闽东,这是否意味着闽南文化即将复兴,并重启两地五六个世纪以来的文化竞争,还未可知。
    民居的形态往往反映人民的性格。
    闽南人是晚近挟巨大的商业财富崛起的,年轻气盛,踌躇满志。起建豪宅大厝,是他们炫耀家族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
    福州人那样讲究内部装修,在闽南人看来是锦衣夜行,浪费银子,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筑的外观。闽南地区盛产石材,最好的建筑一定大量使用石料,看上去能传诸久远。高翘的屋脊很神气,红砖红瓦喜庆,他们拿来就用,全不管是否合乎礼制。
    闽南民居的装饰重点是门面。石雕、砖雕、镶嵌、瓷塑什么都往门楼上堆积,满满当当,花花绿绿,成为民间工匠展示才艺的场所。 
    我去看石码杨宅,还未进门,就被门墙上的各种装饰吸引了,使劲拍照,那真叫精美。如果是新建的门楼,你可能觉得俗不可耐,时间一久,再俗丽光鲜的事物也会沉静下来,变得雅致。我的胶卷已消耗大半,还没进门呢。没想到转进厅堂一看,也没什么可拍的。
    闽南建筑的屋脊装饰特别丰富。大约他们觉得这么显眼的位置闲着可惜,于是发展出泥塑、剪粘和交趾陶的技术,弄一排栩栩如生的神仙人物站在那里,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屋顶垂脊正前方的牌头,什么亭台楼阁、鸟兽虫鱼、花果器具,都往上面堆垛,像满族妇女盛妆时满满当当的头饰。
    很可惜,闽南本土已经很少见到这种刻意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归乡,不可不看的“福建十二种传统民居”!
民俗不打烊 闽风集荟萃|闽南红砖古厝
福建特色民居闽南红房子:摒弃世俗我行我色的张扬!
泉州南安最美5大古村古镇,你去看过哪一处?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
访古福建 | 惠安,在中国建筑之乡邂逅最美闽南韵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