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渐去的民俗——泥草房

如果你诺干年前来过东北农村,定会看见黑土地上自然屯,一座座泥土垒墙苫房草盖顶的泥草房。说起泥草房,如今可是个稀罕东西了。政府在几年前已经全面改造了泥草房,泥草房也作为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是现代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甚至小洋楼。毫无疑问,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不过泥草房,作为存在东北农村几千年的生活写照,那胡子里都写满故事的民俗还将延续,记载了多少人童年的温馨童趣还没有散尽,我敢断定!泥草房的记忆还会成为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情结。

我虽然不是出生在农村,但文革后期父母作为臭老九、走资派“五七道路”我家也来到了农村生活。住的就是三间泥草屋。记得我家刚刚下放到农村时,全家住的是知青集体户一座废弃的草房里。原来只是两间,为了安置我家,生产队特意给间壁成三间,再后来父亲又用烧火的木头板子,高粱杆、玉米秸等东西和泥巴,弄了个仓房;夹了杖子;做了木门;修了厕所;在房子周边载上榆树,养了两头猪一群鸡,就这样我们的家在父母亲手劳作下建成了。直到七十年末文革彻底结束,走资派得以翻身。我们才搬迁回原来居住的城市。 

我的一段童年,就曾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和这座原始泥草屋里渡过的,从这时开始,泥草房深深烙记在我的印象中,蕴育了说不尽的温馨,道不尽生活的艰辛。从此心灵深处烙记下泥草房不舍的记忆。 

那时,东北农村,屯里面家家户户都是草房。草房虽然看上去简陋,可是建造也是十分讲究的。当然原料可以就地取材。选择东北地下深处特有的“像皮泥”一样细腻的黄土,掺上用铡刀切成小段的麦秸杆,和上井水,用二齿钩子搅拌成泥。然后将和好的泥装进用木制的模具里,制成一块块土坯。建一所房子,需要很多这样的土坯。过去,大家兜里也没什么钱,买不起砖。只能靠自己一把子力气,使用这廉价的土坯确实是个好办法。可这是个强体力劳动,没把子力气是干不了的。所以一般人家都得请上几个膀大腰圆的帮工,趁天气晴好,将土坯做好,通风日晒,干透了就可使用了。不过那些年,农村请人帮工好像也不讲究报筹,都是乡里乡亲的,蒸上几屉大馒头或者高粱米饭加芸豆,炖上一锅大豆腐吃饱了就得。有谁还要钱,大家就是互相帮忙。

虽说是泥草房子,选好宅基地打好基础也很重要,选用耐腐的硬杂木做柱脚,柱脚底下的大石头是泥草房仅有的硬通货。日子过的宽裕人家选红松原木做房梁俗称“大托”,檩子也有五根和七根之分。当然是越多越好,那要看家底子厚不厚而定,细小的可以做椽子用。在房顶铺上厚厚扎捆的高粱秸秆固定住,摔上麦秸拌的黄泥,顶盖苫上草。这样即隔热又保温、防雨的房子就建好了。

十分巧妙,就是这些天然原料,在智慧的庄稼人手里,转眼变成了居住的房子。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草房冬暖夏凉,又是天然材料建成,绝对低碳环保,更没有令城市人头疼的装修污染。那年代就算想装修也没条件,不过日子过得好的人家,逢年过节总是要收拾一下的,往往腊月来临,都会弄来一摞报纸、旧书本,用面粉调好一盆浆糊,将屋里的天棚和墙壁糊个严严实实。再贴上几张年画做装饰,整个屋就焕然一新了。

借着墙上的报纸找字的游戏也成了庄稼院孩子们独特发明。黄宏和宋丹丹的小品,不就是有一段在纸糊的墙上找广告的故事情节吗,挺生动的。

大部分人家,在屋内大梁下修堵墙,这堵墙也把房子分成里外两部分,外面的是生火做饭的地方,里面嘛就是卧室兼客厅了,这堵墙也叫“马墙子”,有的人家在这里还开个窗口当然就叫马窗台,这里习惯放蜡烛、油灯、洋火什么的。做饭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排到室外,熏热了火炕的温度,而且不潮,非常舒适。为了排烟,在房顶修好烟囱,俗名“呼兰烟囱”,因为口粗,高处风大,效果也更好。

草房里面的火炕往往占屋地一半,铺上高粱桔编织的炕席,不仅代替床,更是家里吃饭、打牌、唠嗑的活动场地。那个年代,北方农村人睡觉全家都挤在一铺火炕上。不分男女老少,排在一起,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可是当时家家就是这么过来的。条件好些的分东西两个屋子,老辈和儿孙们分住两个房间。靠近灶台的叫“炕头”,一般是辈份大的老人睡的地方。冬天,窗外鹅毛大雪,呼啸的北风吹过,有关东四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的窗户,被风吹的呼哒呼哒响,躺在火炕上温暖的被窝里,听大人们讲故事,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平时吃饭,也在炕上支上饭桌,全家老小在炕上围坐一起,酸菜炖粉条,苞米面大饼子吃得喷香。生活虽然贫困,可是人们生活依然那么开心、融洽。乡亲邻里到家里串门,不用邀请,自然是脱鞋,上炕,卷上旱烟卷,端起烟袋锅,笑眯眯抽着。守着炕上的小火盆,嗑着瓜子,吃着爆米花唠着家常。孩子们玩玩翻绳、“旮嘎拉哈”。炕里小花猫伸着懒腰打着瞌睡,火盆里的火“劈里叭拉”,炉上的热水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热气遇到房顶冷空气就会返霜,房梁上闪着亮晶冰花。草房子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将一切寒冷阻挡在外面了。当年“三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标准,就是这暖融融的草房的真实写照。

泥草房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房前的大菜园种满了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辣椒等等。夏天里,钻进茂密的菜地里,啃上一个嫩嫩的黄瓜,摘一个肥肥的西红柿,根本不用水洗,味道之甘甜,和现在的速生蔬菜不可同日而语。房前的几颗大柳树,每当春天来临,柳叶发芽,翠绿欲滴。盛夏之夜,凉风习习,榆树树影婆娑,月光斜照窗前,如诗如画,伴我入眠。

泥草房已经淡出历史,却永远不会淡出记忆,因为它记载了太多人童年的快乐和纯真。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新如今新农村建起宽敞的楼房。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然而作为住过泥草屋的人们,传统泥草屋的沧桑和发生在那里的故事、经久难以忘怀,草房记忆也必将记入中国北方民俗的史册。    

苫房草——苫房,已经不多见了说不定未来会被纳入民俗行列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淡出人们视野的东北泥草房
山东农村火炕怎样砌烟道才通畅?
上梁 — 蒙城人盖房落成的盛大庆典!
2 我的爷爷系列故事之二 《爷爷的房子》
盖所草房也脱皮
记忆深处:脱坯 搭炕 抹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